《兵车行》优秀教案

时间:2024.4.20

《兵车行》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 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 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 1.【题解】 《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 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 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 ,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 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 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 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 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 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 、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 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 极为强烈的感受。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六) 记载:天宝十载(751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 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 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 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 ②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 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赏析:“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个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或 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 边意未已!” “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根 源。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 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刻地表现出来: 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迫分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 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那些单身汉,无家可别,就是战死沙场,也无人挂念,无人吊 念。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广阔的边境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内地“汉 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荒草满地,人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秦兵历来以勇于攻战著称,驱使他们上 战场就如同趋赶鸡犬一样,家中壮劳力都被抓丁,那么,纵使有强健的妇女能把种子播下去,而 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剥削,使人无力招架,田间无人管理,又怎能长出庄稼? 通过行者的一席话,由眼前推及全国,战争遥遥无期,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不仅形象地反映 了唐王朝扩边状况,也说明了如此战争,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所无法支持的。这就从军 事、经济、政治角度上显示了大唐王朝将要灭亡的前兆。 ③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赏析: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

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 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 五”“四十”, 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 具体陈述“点行频”, 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 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 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 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④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赏析:这里又是一个细节描写。反语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到统治 者对人民的精神压迫。然而压是压不住的,这不满、这怒火终究是要爆发的,役者忿忿地告诉长 者: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 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愤恨的语言,句句与前面相呼应。去年守边者未归,今年又来征兵,这与桥头的场面呼应;人 走田荒,县官逼租,与上面“禾生陇亩无东西”相照顾;而相信生女比生男好,一反古代社会的传 统观念,表现了一种变态心理,一则说明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一则是对开边未已的 反抗。不信吗?上面说道“边庭流血成海水”,这里展现出边塞阴冷、可怕的图景:“青海头,古 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好男儿白白地死在边塞,秋风长鸣,只有 衰草与之作伴。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然而也正是“开边未已”“点行频”的结果。役者的控诉低沉 悲愤,与前面喧嚣的哭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全篇来看,诗人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借送别的场面,激愤地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 阐发了他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借诗歌批评时政,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 3.【亮点探究】 ①《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提示: 《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 事诗,无论是第 1 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 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闽,井然有序。第 1 段的描 写为第 2 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 2 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 第 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 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 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 复,极具感染力。 ②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

了呢? 提示: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 是战祸未已, 征兵不断, “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 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 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 愤激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 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 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兵车行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韩愈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 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 杜甫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为 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再亲身 感受一下诗人那跳动的思想,那滚烫的情感吧! 二.常识简介 1.

体裁简介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 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 的意思。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 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 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 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 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2.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 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 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 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 诗“三吏”、“三别”。

3.作者生平 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 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 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 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 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 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 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 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 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 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 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 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 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 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 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 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 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 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 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 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 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 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⑷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 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 东西川节度使, 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 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 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 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 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 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 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

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 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 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 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 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 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 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 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4.创作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 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 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 到这年冬天, 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 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 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 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 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 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 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提问: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 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 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 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 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 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 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提问: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4.提问: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 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 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 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⑴送别场面 ⑵征夫控诉 四.研习文本 ㈠再读诗歌,重点突破 1.片段一:送别场面 提问: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 明确: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 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来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所给百姓带来的深 重苦难。 2.片段二:征人控诉 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 (即唐玄宗)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戍边——无休止 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 青海——群鬼哭 ㈡三读诗歌,鉴赏名句 本诗中有许多含蓄蕴藉、具有朴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的诗句,你最喜欢其中哪些诗句,为什 么?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 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 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 心,替他束发。人过 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 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 的事实造成的, 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样的不平常的心理变化实际也是对统

治者穷 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 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 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㈢四读诗歌,鉴赏技巧 1.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 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 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 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 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 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 了震天巨响, 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 借此 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 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 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 人深思。 2.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 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 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 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 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 穷兵黩 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3.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 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五.拓展延伸 关于杜甫的诗,历代都有名家评论,尤其对“诗史说”,几乎每一大家都要论及,你从这首 诗的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这一特色? 【参考】杜甫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政治抱负是“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永无 休止的东征西讨,扩大疆界,使得民不聊生,这与诗人的政治抱负背道而驰,他虽也算世宦 之家,但困守长安的屈辱生活,使他饱尝生活的艰辛,受尽了达官贵人权势者们的冷眼,因 而开始不自觉地向人民靠拢。当他亲眼目睹征兵征夫那撕裂人心的场面时,不禁悲从中来。 《兵车行》便油然而生。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个悲惨的镜头: 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 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 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 此一去生离死别, 难以回还。 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 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 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 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卷二 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751 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 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 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 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但可 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 接着作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切入这个场:“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个 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 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

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 荒芜的根源。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 发还要戍边。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 “三别”中更明显、 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迫分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 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那些单身汉,无家可归,就是战 死沙场,也无人挂念,无人吊念。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广阔的边境 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内地“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荒草满地,人 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 异犬与鸡”。秦兵历来以勇于攻战著称,驱使他们上战场就如同趋赶鸡犬一样,家中壮劳力 都被抓丁,那么,纵使有强健的妇女能把种子播下去,而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剥削,使人无 力招架,田间无人管理,又怎能长出庄稼? 通过行者的一席话,由眼前推及全国,战争遥遥无期,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不仅形象 地反映了唐王朝扩边状况, 也说明了如此战争, 是唐王朝的人力、 物力、 财力所无法支持的。 这就是从军事、经济、政治角度上显示了大唐王朝将要灭亡的前兆。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这里又是一个细节描写。 反语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 使读者深切地感到统 治者对人民的精神压迫。然而压是压不住的,这不满、这怒火终究是要爆发的,役者忿忿地 告诉长者: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 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自古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 阴雨湿声啾啾! 这愤恨的语言,句句与前面相呼应。去年守边者未归,今年又来征兵,这与桥头的场面 呼应;人走田荒,县官逼租,与上面“禾生陇亩无东西”相照顾;而相信生女比生男好,

一 反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表现了一种变态心理,一则说明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严重的创新, 一则是对开边未已的反抗。不信吗?上面说道“边庭流血成海水”,这里展现出边塞阴冷、 可怕的图景:“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好男儿白 白地死在边塞,秋风长鸣,只有衰草与之作伴。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然而也正是“开边未 已”“点行频”的结果。役者的控诉低沉悲愤,与前面喧嚣的哭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全篇来看,诗人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借送别的场面,激愤地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 的罪恶,阐发了他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借诗歌批评时政,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 所以,我们说《兵车行》不仅仅记述了当时征兵服役的一个告别场面,是史书记载的一个佐 证,一种情绪,发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反战的强音。 《兵车行》给杜诗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此,杜诗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历,也记下 诗人的前途命运与唐王朝兴衰的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杜甫较其它同 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时代的诗人更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因此,读杜诗总给人以“一 览众山小”的感觉。 六.作业布置 ⑴背熟《兵车行》 ⑵比较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参考:⑴诗歌题材——杜甫的诗歌由于深受儒家忠义用世思想的影响,现实感很强。他的目 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不论是“三吏”、“三别”,还是《丽人行》、《兵车 行》;也不论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是《登岳阳楼》,杜甫所写的无不是那一个时代的 民情世态,发的无不是深沉恳挚的家国之慨。所以,他被称为“诗史”是当之无愧的。李诗 以浓郁的浪漫主义为基本特征,其题材是广阔的,多变的,甚至是离奇的。天上人间、陆上 海底、神话历史、梦幻现实,莫非其笔触所及。 ⑵抒情手法——作为“诗史”,杜诗的长于叙事描写是显而易见的。杜甫善于将深刻 的历史事件、 人生经历用遒健形象的笔墨描写记录下来, 主体的情感就渗透在其叙事的字里 行间,显得比较深沉含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成功地截取了茅飞、群童抱茅以及夜雨 屋漏等几个耐人寻味的场景,进行细致艺术的刻画表现,最后才发出一声长叹: “安得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事显情发,嘎然而止。《石壕吏》更是以一个目击者的身 份娓娓道来。始终未发一句感叹,最后只写道:“天明语声绝,独与老翁别。”无限悲愤化 为一个凄惨的离

别情景,而其艺术感染力有增无减。诗人胸中那股抑郁不平之气,对统治集 团内部黑暗的强烈不满,及对国家命运、苍生疾苦的满怀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表现得异常 深沉婉曲。忧愁郁结,却往往欲吐还咽,柔肠百转,真正体现其“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李诗不同于杜甫的深婉含蓄,李白特别喜欢直抒胸臆。他的情感往往象火山爆发一样, 直接从笔底倾泻出来。如《蜀道难》一开首就是一声惊叹:“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犹如平地惊雷,令人顿时为之精神一振。他的《将进酒》《行路难》更是直 抒胸臆的典范。 所以杜诗之精思独造,为李白所不及。尤其是在剖析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唐王朝的衰 败原因上, 杜诗更是精深独到。 如其 《丽人行》 揭示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堕落; “三 , 而 吏”、“三别”则揭露唐王朝的黑暗统治。杜诗对政局国势有着全景式的观照和把握,他总 是力图探究揭露社会、国家兴坏成败的深层根源。而李白对于劳动人民的苦难,往往只是流 于同情,很少探究其社会根源。 ⑶艺术手法——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 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 调,这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奇特卓异的想象。如他写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就 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 雪。”其感染力比经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语)要强烈得多;他写山峰之高就说“上有 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他写雪花之大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写 楼台之高就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似乎特别喜欢以巨额的数量词来作量的夸 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

人不言此离苦”、“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 九万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类句子在太白诗中真是俯拾皆是。同 时,出身豪富,素喜挥霍的李白还特别喜欢物质珍奇的铺张夸耀。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 千恣欢谑”,“烹羊宰牛且为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杜诗在思想上 以精深取胜,而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技巧上则以功力见长。杜甫是很注重学力的,他说:“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在诗歌的语言 运用上非常注重推敲锤炼。所以,杜诗中往往有许多警策之句,和出人意外的字语。如“星 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垂”、“涌”二字,笔力千钧,寓意无穷。

一、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 解。

二、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在诵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把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诵读表现、传递出来。

一、意在通过朗读来串联这节课的教与学。即:①诵读→②陈述这样读的理由→③交流 探讨、评议→④再通过朗读来表达对诗的理解(挖掘诗中信息,结合朗读来体味语言,边朗 读边品味,边理解边表现,不失为一个可操作的办法。诗的韵味最不容易用语言表述,能有 感情地传递出来,就说明理解得到位: ) 二、反复比较孙道临和张家声两位艺术家朗诵的《兵车行》 ,发现在很多细节的出来上 截然不同,但同样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学生同样能有独到的理解和 表达。所以,尽量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少些分析,这样,或许更有价值。 三、诗要靠形象说话。 补充空白、 细节, 进行创造性想象,不失为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再现其声其状,引起审美感受,即景即事生情,能准确地把 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一课时。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 《石壕吏》 中的诗句。 诗歌表现深深的同情。 这些诗句至今还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边。 今天, 我们再来读一篇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 这就是诗人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 造成“行 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时而写的《兵车行》 。 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把握基调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根据课本注解,疏通诗意。补充解释:耶,通“爷”,父亲。 2、

学生试读。要求朗读流利,读音正确。 思考: (1)诗人妙处了哪几类人?①叙事人:道旁过者、长者(抒情主人公) 。②当事 人、百姓:行人、耶娘妻子、健妇、秦兵。③统治者:武皇、县官、里正。 (2)简要地概括 诗中所叙何事。主要写征夫出征、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和诗人与征夫的对话。 (3)全诗抒发 了怎样的感情?朗读时应是怎样的基调?(可只思考,不要回答)

3、学生朗读。 (可不必齐读,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基调) 4、指名读,简要评价,把握基调。 (学生在评价中,基本可以体会出本诗旨在揭露当时 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现实。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 全诗的基调。 ) 三、第 1 段诵读点拨 (一)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 1、假想你就是阅尽人间沧桑的诗人杜甫,这一段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哪些 镜头在你头脑中越发清晰?(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空白,细节,可鼓励学生再造画面 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合理想象。 学生可以通过绘行绘声, 加深对诗作的细节, 对形象的感受。 ) 2、补充问:你觉得整个画面基调应该是什么颜色?为什么?(结合诗作,学生描述, 互相补充,言之成理即可。学生在对诗句内容的挖掘中,使形象更为清晰。可以是灰、深兰 色、时空久远的干警,让人感到压抑。 ) 3、结合写作背景(知世论诗,可在预习作业中完成) ,师生共同讨论,补充细节,交流。 我们知道, 诗中第 1 段,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我们可以想象: (1) 远景: 天空,满天阴霾。一队队人马全副戎装(人数是多少?数十万计,可以想象出征士兵之多, 多少人家妻离子散) ,又小时在天际处。大道两侧,无以计数的百姓。??(2)中景:马踏 黄土,黄土扬天,昔日的咸阳桥也遮蔽不见,士卒疲惫,脸色凝重,一言不发,扛着长枪、 腰插弓箭走来。军官模样的人挥动马鞭催促队伍行进。人头攒动,张目远望??(3)特写: 人群中一阵骚动。军官模样的人勒马回视,扬鞭大喝:“还不快走!”老父亲看着即将远去的 儿子无奈地流下两行浊泪,他抖抖擞擞地抚着独子的头发。白发苍苍的老妪,望着中年汉子 的背影,呼天抢地,跺脚长嚎。一衣服褴褛的青年妇女奋力挤出人群冲向队伍,拦住了丈夫 的行进。 一童子踉踉跄跄跟上, 牵住青年汉子的征衣??青年汉子回头无语, 两行清泪落下。 这一别是诀别。一个老兵已是两鬓染霜,已无人相送??

4.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轰隆隆驶过的战车声、号哭声、队伍行军的脚步声、战马嘶 叫声、马蹄声、风吹旌旗声、喧闹的混杂不清的人声。 ) 5.补充问:你听到的最清晰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最清晰的是交织成一片的哭声、呼 叫声,压过车声马声。(以上是学生可能构想的场景的举例,实际课堂上,学生应有更丰富 ) 的想象力。 ) 6.漫天尘土中,种种声响在你耳畔轰鸣。这些所见所闻,使你有何感受?如何通过朗 读表现出来?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师生讨论) (你为这场景所震撼:既有吃惊、紧张,又有 沉痛,语速稍快,基调就应该是无限凄凉的。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 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真是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这种情感要通过重 音、语调、停顿、语速的变化来强调。 ) 7.朗读时也可以有配乐,时间充足的话,可以让学生说说选所选乐曲的理由。 (二)朗读指导 1.可以试画停顿、重音。古诗文中的停顿一般来说是三言一顿、四言两顿、五言三顿、 七言四顿。全体学生试读,体会情感。“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 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师生诵读、分析、交 流:“车/辚辚,马/萧萧”——“辚辚”“萧萧”语速可稍快,因为这里的场景使诗人吃惊。“牵衣 /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被震撼,诗人甚至不忍述说,逗号后可以有一个

心理上的停顿、延时。“哭声/直上/干/云霄”——“直上”要读出动态趋势,“干”是“冲”之意, 要读出哭声震天、怨气冲天、生离死别,要读出怨愤之情,要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 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不是百人、千人,而是数万人的哭声,要汇成震天的 巨响在云际回荡。这里语调要上扬,语速加快。 2.指名读,边读边品味、交流、评

价、陈述。 3.可以找同学以重章叠唱的形式反复读此段。注意:第一次读时要沉稳苍凉,反复读 时的抒情要比第一次读更为饱满、充沛、激越。 四、指导诵读第 2 段 1.试画停顿,确立重音。全体小声读,自己体会情感。 (不用齐读)“道旁/过者/问/行 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 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付/万 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 2.“行人”向“道旁过者”(诗人)讲了他们怎样的凄惨经历?朗读时应是什么口吻?(统 治者连年征夫作战, 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讨论交流 (请一位同学读, 其他同学发表评价意见, 或者认为如何读更好)(1)“行人但云点行频”中“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武皇开 : 边”的具体表现,应重读。又交待了“点行频”造成的危害,应是苦诉,甚至是哭诉,读时略 带颤音。 (2)“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 戍边。”补充问:“十五”“四十”“头白”说明了什么?“北”“西”说明什么?(说明战争时间久, 征讨之远,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之深重。读时要重读,强调出时间久、地域广。 )出征时是一 个还须“里正与裹头”的少年,归来时已是“白头”,仍不能归乡终老,竟然“还”要“戍边”。这 一个“还”字是对统治者怎样的控诉啊!这个“还”要十分强调,读出出人意料,无奈的挣扎, 要重读。音长要长些,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白发老者,归家之后,再次被征发,这是怎样 的凄凉与凄惨。一人如此,千万人如此。从中也可以看出杜诗中事例的高度概括性。 3.你认为诗中哪句话反映了人民痛苦的根源?如何读?(“武皇开边意未已”) (1)“边 亭流血成海水”和“武皇开边意未已”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不难想到,边地横尸遍野,连“血流 成河”都不足以摹其状貌,而统治者的霸心,仍然没有休止呀。读时既要强调武皇穷兵黩武 的开边“气势”, “武皇开边”重读, 又应读出愤怒的指责和讽刺意识,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后面停顿可稍长, “意未已”真是苦不堪言, 要表现出叹婉无奈。 人民对统治者敢怨而不敢言, 只有无奈地叹息,低声责怨。 (2)“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补充问: “二百”“千”“万”说明了什么?一户如此,千万户如此。可谓民生凋敝。要读出空间的跨越, 唐代疆域之广可以想象,连年征战,荒芜的地域广也可以想象。 (3)“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此句亦是前后对比,即使是“秦兵”为国苦战,下场仍是与鸡犬一样, 这里“不异”要重读进行强调。 (4)指名学生朗读。大家评价。

五、指导涌读第 3 段 1.试读,体味语言,标示重音、停顿。“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夫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 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学生读、评、议。(1)“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长者”, 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一个“敢”字,把征夫敢怒而不敢 言,有恨又不敢申,然而又终于不得不申的复杂内闹表现出来。这样一阖一开,

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种矛盾的心理包含了多少隐 忍、不平和悲愤!“我怎么敢把心中的怨恨向你提起?”“役夫”后要有一个心 理上的停顿,要体现内心的矛盾。“敢”要重读。“申恨”要表现出在强权的统 治下的无力无助。(2)“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 从/何出?”且说像今年冬天已经到来了,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县官衙役 急匆匆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逼租方 面, 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灾难。 “县官急索租”速度宜'快, “急 索”可以看出逼迫之急,压迫之深,要重读。“从何出”之声应如同出于喉中, 低缓,应表现出茫然无助。(3)“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 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 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

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 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 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 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说明长期的征战 和繁重的租税,早已超越了人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可能忍受的极限,给人们造成 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反是”应读出怪异自嘲的感情。“生女犹得嫁比邻”,要 体现出一线希望, 速度宜快; “生男埋没随百草”, 如同一位老者在一片荒冢前, 两眼茫然,欲哭无声,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悲。语调悲郁、深沉、低缓。(4)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 啾啾。”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 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 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 和开头那种惊天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 恶果。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带到了青海战场,在生者和死者的悲痛中,新鬼和 旧鬼的烦冤中,去加深对眼下战争的人事,去领悟战争究竟给国家、人民带来了 什么,全诗对战死疆场、为国牺牲的无数战士,虽然着墨不多,但落笔惊人,字 字是血,声声有泪。我们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是前日咸 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 “新鬼”。 这种“新鬼烦冤旧鬼哭”, 可以在此映照前面的“牵衣顿足拦道哭”。 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被揭 露得淋漓尽致。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 场惨景, 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愤慨, 要缓缓读出, “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 令人悲痛欲绝,尤应重读,声调是凄楚的。 3、下面的内容,可用反复的形式诵读,想象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诗 人的感情?注意:要读出情感的递进,有时“弱”和“慢”也是一种强调。“君 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 (反复)“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 雨湿/声/啾啾。”(这一段,是全诗最精彩、抒情之处,可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 朗读。这里会是这节课的高潮。)

六、教师范读 七、朗读欣赏(放录音,朗读者张家声) 朗读欣赏(放录音,朗读者张家声)

八、小结 这节课, 我们在朗读中品味了诗歌语言, 通过想象补充了诗中的空白、 细节, 再现了 《兵 车行》中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我们通过读 又把这种情感准确地传递了出来。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我们的心灵受 到了震撼。通过《兵车行》的学习,希望大家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能有一些感悟。

更多相关推荐:
优秀教案:20xx年初一地理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公开课教案

初一地理《非洲》公开课教案授课人:林金逢班级:初一(6)班时间:四周星期三第二节非洲(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充分运用地图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了解非洲政…

西岗镇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评选办法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评选办法一、征集的范围与数量3~6年级,按课时提供教案(含新授课、练习课)。二、教案提供要求(即评选标准)总体要求:实用、好用、管用。按照精心备课的“七备”“七设计”的要求,体现课堂教学的育人功…

幼儿园大班优质课优秀教案

幼儿园大班优质课优秀教案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水里的鱼活动目标1.能自由设计画面,创作出有生活情景的小鱼活动画。2.尝试通过表情变化来表现心理活动,从动作和色彩中感知美、创造美。3.培养想象力,体验快乐的情感。活…

幼儿园托班优秀教案幼儿园托班教案托班体育:小兔拔萝卜 幼 …

中班语言:小小魔术师陈芳活动目标: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感受色彩的美。2.学习并理解词语:亲亲热热。3.能根据所给的句式大胆想象、仿编诗歌。活动准备:1.蜡笔一盒,诗歌图谱一份。2.课件动画。活动过程:(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气的秘密(区域环境创设)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空气的秘密(区域环境创设)设计意图:本活动选取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空气作为载体,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际感受,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条件,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

《童趣》国培优秀教案

《童趣》教学设计九支中学王红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古文,其目的就是展现那令人难忘的童真童趣,内容简单易懂。但是,这篇课文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根据历年来学生普遍反感文言文的现象来看,老师一定要慎重…

《安塞腰鼓》新教师汇报课优秀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和课文范读,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重点)过程与方法看表演、听范读、读课文,积…

优秀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优秀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教案范文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教案班会背景quot百善孝为先quot孝敬父母向来是中国人最注重的品德应该培养我们的学生继承这种传统美德结合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绘本书苹果树为契机创设情境触动...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

优秀教案范例

优秀教案范例,内容附图。

谈谈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谈谈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有哪些具体的要求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

便条写作 优秀教案

便条写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便条的分类格式2掌握便条的写法如请假条留言条等教学重难点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三教学步骤第一步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回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的情景该怎么办通过启发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便条...

优秀教案(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