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周四

时间:2024.5.1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导入

1.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人,出示图片

师:板书宋庆龄。“龄”:左边是牙齿的

的“齿”,从牙齿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右边是“令”,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你对宋庆

龄有哪些了解,用简洁的一句话

向大家介绍一下。

2.师:出示图片。故居。

师:看,这就是她曾经居住的地

方,我们称它为——板书课题。

在宋庆龄故居里有两棵樟树,今

天我们一起来走进22课,齐读课

题。

二、 新授

1.检查生词:

粗壮,稠密,保持,搬家,崇敬,

瞻仰,纪念樟树,蓬蓬勃勃,繁

衍后代,枝枯叶落,四季常青,

师:字正腔圆。真好,一齐来读。

“繁”笔画多,要注意避让和参

插,跟老师一起来写,注意观察

第四笔变成了什么。要写准确。“蓬”指导书写,上下结构,上面帽子要盖住下面部分。 师:生字描写完了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写好的同学要学会等待,等待也是对别人的激励。 2.朗读句子

带有生字的句子,会读吗?

A 生读: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

得房子小了??舍不得这两棵

树。

师:真了不起,能把句子读得这

样通顺。有疑问吗?生:为什么

不肯搬新家?

师:学贵有疑,我也想明白,为

什么舍不得呢?先把问号留在

这,再读这句。

B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谁能给稠密换一个词呢?

C生读: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作为永久的怀念

师:长句子能读通,不错。对这

1

句话有想问的吗?

生:瞻仰。 崇敬。 为什么合影? 师板书问题。 1、 赏析课文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齐读1—3节。师:请你接着读第四自然段??5,6,7段 2、交流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宋庆龄故居里有两棵樟树,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品质,最后写人们每次到宋庆龄故居都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3.师:读完课文交流完主要内容之后,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生:蓬蓬勃勃的樟树。板书:蓬蓬勃勃

生:我看到了四季常青的樟树。 师:很有生命活力。 生:看到了枝繁叶茂的樟树。 生:散发清香的樟树。

师:有香气,而且? 生:香气永久保持。 师:是的,香气永久保存。 4.师:是的,作者怎样写出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的?看蓬勃这个词,指的是像小草一样有生命的活力。蓬蓬勃勃指?

师:叠用起来使语气更进一层,是怎样生命力旺盛的樟树呢?师: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

樟树的蓬蓬勃勃?请大家默读第

4小

节。③交流:枝干、树叶

枝干:?? 师:像什么?

生:像两把绿色的大伞。

师:说得真好。来,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读。)

师:听你读啊,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又一位学生读。) 师: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从稠密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

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词也值得我们细细体会,绿。师:说得多好,这是生命的光泽,聚集着生命的力量。谁来读。齐读。

师: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啊,还从哪体会到?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

2

生:从“无论??”这个词看出它无论在什么恶劣的环境里都具有生命力。

师:是个很会读书的孩子。出示:无论()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音乐)想像一下,樟树一年四季受到哪些打击啊?用无论?还是?的句式。

生:倾盆大雨、雷电交加、烈日当空、大雪纷飞、

师:这就是生命力顽强的樟树。 生:??风吹,雨打?? 生:??烈日炎火,冰天雪地?? 生:??刮风,下雨?? 师: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瞧,一个“无论??总是”展现了蓬蓬勃勃的樟树。你能用“无论??总是”来说句话吗? 看来学会这组关联词了。这就是那两株蓬蓬勃勃的樟树。一起读:樟树不高,但它的??

师:多么顽强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樟树啊!请大家看着樟树,练习背诵这段话,让樟树的形象记在我们脑海中。 (配乐) 师:好些同学自信地举手了。出示上面段落的填空,生试背。 5.结合板书,师:怪不得“周恩来总理劝她搬家,她总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那是因为这两棵树四季常青,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总是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这是两棵美丽的樟树。樟树仅仅是因为外形美吗?

6.除此之外,这还是什么样的樟树?

画写樟树永久保持的句子 师:再好好读读这句话,“永久

保持”说明什么?师:前面我

们讲过,樟树是四季常青的,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也意味着是什么时候?生:失去生命力。 师:香气仍然不变。读读下面这句话?

3

师:无论变成什么样?香气仍然不变。板书:香气永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训练:(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 (生)虫类就怕它十年。(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从而让学生理解: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读读?

师:出示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关联词:而樟树本身 ,而且 ,即使当她 当它 它的香气仍然 只要 虫类就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7.师:而别的树木呢?作者怎么写的?生:学生读课文。

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师:只要这种树木存在一天,他们身上就——生:会有很多虫子。

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写石榴树招虫呢?

生:作者通过两种树木的比较,突出了樟树香气的可贵。 师:怪不得“周恩来总理劝她搬家,她总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那是因为它们香气永存,拒招虫子 ??板书:??

师:你现在知道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师:这讲得是樟树的外形。

师:这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内在美

三、师:宋奶奶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每天看着樟树,激励自己做一个像樟树一样的人。 那么,宋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出示:宋庆龄资料

师:通过这些事例,你感受到宋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她一生为革命事业忙碌,表现出她旺盛的革命斗志。

4

生:面对敌人的迫害,她刚正不阿,表现出一身正气。

板书:旺盛的革命斗志 一身正气

师:说的好,这真是“革命斗志不停息,一身正气满乾坤”! 师:宋庆龄像什么?出示: 宋奶奶一生永葆革命的青春,就如同樟树 ; 宋奶奶 让敌人害怕,就如同樟树 ; 宋奶奶高贵的品质永留人们心中,就如同樟树 。 师:这两棵樟树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樟树,树已经是人的化身,它是宋庆龄奶奶品质的象征,这种借物来赞美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四、师:如今,宋奶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她那旺盛的革命斗志,她的一身正气仍然激励着我们。释疑:人们为什么总要在宋

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生:表现出人们对宋庆龄奶奶的怀念。

生:人们和樟树留影纪念实际就是和宋奶奶合影留念。

师:很多参观过宋庆龄故居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如其树,树如其人。所以人们和樟树留影纪念,是对宋奶奶的崇敬爱戴和深切怀念。

让我们读出对宋奶奶的深切怀念。生:读课文。 板书:

蓬蓬勃勃 革命斗志 借物喻人 香气永存 一身正气

外形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内在 永保香气 拒绝虫子借物喻人

对比

5


第二篇:2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导入

师:今天金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课题。课文预习好了吗? 二、 新授 1.检查生词:

稠密,崇敬,瞻仰,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繁衍后代,枝枯叶落,

师:字正腔圆。真好,一齐来读。

“繁”笔画多,要注意避让和参插,跟老师一起来写,注意观察第四笔变成了什么。要写准确。“蓬”指导书写,上下结构,上面草帽子要盖住下面部分。

师:生字描写完了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写好的同学要学会等待,等待也是对别人的激励。

2.朗读句子

带有生字的句子,会读吗? A 生读: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房子小了??舍不得这两棵树。宋庆龄 搬家 师:真了不起,能把句子读得这样通顺。有疑问吗?生:为什么不肯搬新家?

师:学贵有疑,我也想明白,为什么舍不得呢?先把问号留在这,再读这句。 B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谁能给稠密换一个词呢? C生读: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作为永久的怀念 师:长句子能读通,不错。对这句话有想问的吗? 生:瞻仰。 崇敬。 为什么合影? 师板书问题。

二、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通过课题,

1

你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1、 赏析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请同学来读一下这两段,看谁能把这两段读流利、读出感情。

师:听完这两位同学的精彩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生:蓬蓬勃勃的樟树。板书:蓬蓬勃勃

生:我看到了四季常青的樟树。

师:很有生命活力。 生:看到了枝繁叶茂的樟树。生:散发清香的樟树。 师:有香气,而且? 生:香气永久保持。

师:是的,香气永久保存。

4.师:是的,作者怎样具体描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请大家默读第4小节。

③交流:枝干、树叶 枝干:?? 师:像什么?

生:像两把绿色的大伞。 师:说得真好。来,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读。)

师:听你读啊,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又一位学生读。) 师: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从稠密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

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词

2

也值得我们细细体会,绿。师:说得多好,这是生命的光泽,聚集着生命的力量。谁来读。齐读。

师: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啊,还从哪体会到?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 师:是个很会读书的孩子。出示:无论()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音乐)想像一下,樟树一年四季受到哪些打击啊?用无论?还是?的句式。

生:倾盆大雨、雷电交加、烈日当空、大雪纷飞、 师:这就是生命力顽强的樟树。

生:??风吹,雨打?? 生:??烈日炎火,冰天雪地??

生:??刮风,下雨?? 师: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瞧,一个“无论??总是”展现了蓬蓬勃勃的樟树。你能用“无论??总是”来说句话吗?

看来学会这组关联词了。这就是那两株蓬蓬勃勃的樟树。一起读:樟树不高,但它的?? 师:多么顽强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樟树啊!请大家看着樟树,练习背诵这段话,让樟树的形象记在我们脑海中。 (配乐) 师:好些同学自信地举手了。出示上面段落的填空,生试背。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让我们爱上了蓬蓬勃勃,充满香气的樟树,宋庆龄奶奶喜欢吗?从哪里知道的? 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师:从哪个词语表现出宋奶奶对樟树的喜爱?

3

生:舍不得

5.结合板书,师:她总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那是因为这是两棵蓬蓬勃勃,富有生命力的樟树。

6.除此之外,这还是什么样的樟树?

生:(??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有香气,而且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也??

师:前面我们讲过,樟树是四季常青的,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也意味着是什么时候?生:失去生命力。

师:香气仍然不变。读读下面这句话?

是呀,即使当它枯枝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 即使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一年,

2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十年,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百年,香气仍然?? 师:这就是永久保持的香气,板书:香气永存。

师:宋庆龄舍不得的仅仅是永久保持的香气吗?再看看第5自然段,她舍不得还有什么呢? 你觉得呢?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 (生)虫类就怕它十年。(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出示: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关联词:而樟树本身 ,而且 ,即使当她 当它 它的香气仍然

只要 虫类就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7.师:而别的树木呢?作者怎么写的?生:学生读课文。

4

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写石榴树招虫呢?

生:作者通过两种树木的比较,突出了樟树香气的可贵。师:怪不得“周恩来总理劝她搬家,她总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那是因为它们香气永存,拒招虫子 ??板书:??

师:你现在知道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三、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奶奶跟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共通之处呢?师:宋奶奶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每天看着樟树,激励自

己做一个像樟树一样的人。 那么,宋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谁能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用用简洁的一句话介绍出宋庆

龄伟大的一生。

老师这里也查阅了一些资料: 生:她一生为革命事业忙碌,表现出她旺盛的革命斗志。 生:面对敌人的迫害,她刚正不阿,表现出一身正气。 板书:旺盛的革命斗志 一身正气

师:说的好,这真是“革命斗志不停息,一身正气满乾坤”! 师:宋庆龄像什么?出示: 宋奶奶一生永葆革命的青春,就

树 ; 宋奶奶 让敌人害怕

树 ; 宋奶奶高贵的品质永留人们

5

心中,就如同樟树 。

师:这两棵樟树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樟树,树已经是人的化身,它是宋庆龄奶奶品质的象征,这种借物来赞美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四、师:如今,宋奶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她那旺盛的革命斗志,她的一身正气仍然激励着我们。齐读最后一段。释疑:人们为什么总要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

生:表现出人们对宋庆龄奶奶的怀念。

生:人们和樟树留影纪念实际就是和宋奶奶合影留念。 师:很多参观过宋庆龄故居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如其树,树如其人。所以人们和樟

树留影纪念,是对宋奶奶的崇敬和怀念。

让我们读出对宋奶奶的深切怀念。生:读课文。 板书:

蓬蓬勃勃 革命斗志 借物喻人

香气永存 一身正气

外形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内在 永保香气 拒绝虫子

物喻人

对比

蓬蓬勃勃 精神蓬勃 永保香气 一生正气 永久拒虫 坚强不屈 借物喻人

公开课上,这班学生不发言

nini 发表于 2009-01-09 14:55:00

在日前举行的威海市品德与社会优质课中,我借用荣成一实小的学生执教了一节《电视里看世界》。

一开课,我便被打败了!

在区里上这节课时,孩子们表现

6

很精彩,因而我对上好这节课充满了信心。然而,事与愿违。课堂上,刚开始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是“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竟然只有4个学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当我接着追问“为什么”之后,2只举起的手又放下了,顿时我的心沉了下去,叫了其中一个学生回答:“我喜欢《动物世界》。”便没有了下文,我追问他,“为什么?”“因为,因为能看到很多不同的动物。”单薄的话语,流露出的是不自信。糟糕的是,这种不自信仿佛能传染,我也有些懵了!脑子里空空如也,竟不知该如何评价。

于是,我按照预定的流程进行下来,表扬孩子:“你真是个小达尔文。同学们,其实,关于知识类的电视节目还真不少,你还喜欢哪些?”冷场——一个举手的也没有。30秒钟——站在讲台上的我感觉是那么漫长,我的心在不住地叹气!目光却是急切的,渴望的!终于有一个孩子不忍心看到我的尴尬,站了起来:“科学与探索。”我着急、意外,唉,这些孩子不喜欢知识类的节目?那就把这类节目草草略过,总会有他们喜欢的节目,进行下面的吧,我自我安慰。

“那么除了知识类的,你还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绝对的冷场——又无一人举手。幸好,我提前预设了,一旦学生说不出,就利用多媒体课件

出示相应的栏目视频引出来。于是,我按照自己的设计一步步死拖硬拽,上了下来。

一节课下来,尽管我反复启发,再三引导,热情鼓励,学生始终没几个站起来发言,课堂磕磕绊绊、冷冷清清。一节本来是行云流水的课(在区里上的时候大家的评价),上的得是冷冷清清。当我走下课堂之后,终于忍不住流泪了。为学生出乎意料地不发言恼怒,为自己这些日子的辛苦与努力白费了悲伤,为辜负了伙伴的全力支持与配合而伤感,为自己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不灵活应变而自责。冷静下来,听其他老师的课,观察学生的反应,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课,真是感慨颇多。

课堂上,学生不发言怎

么办?

客观地说,我区的学生这几年在抓口语交际、语文阅读与表达方面下的功夫很大,加上区直家长的关注与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口语表达水平很高,课堂上是洋洋洒洒,说个不停。在平时的课堂上,我只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鼓励、引导就行,很少设想过,如果学生不回答怎么办?因此,对于荣成的学生课堂上出现的这种不发言情况,我一下子就毛了。暴露出备课时对学生情况考

7

虑的不够充分,也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同样的教案,面对不同的学生,不一定都能上的同样精彩。

荣成的这班学生总体来看属于比较内向的,喜欢坐着集体回答,不喜欢站起来个人回答问题。可是我的教案设计是要求学生个人单独站起来说自己喜欢的节目,在这么大的礼堂里,在这么多听课人面前当众发言,学生肯定有畏难、胆怯心理,当然不踊跃,更何况,还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对于本来就不擅长表达的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注意到这一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问题,只问“你喜欢的节目”,再慢慢引导学生谈自己对这个节目的了解,以鼓励、肯定为主,帮助学生把话说完,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而不是一下子提出两个问题和要求“喜欢什么节目?为什么”,把学生打蒙了,不敢说了。而且,在回答问题时,也没有必要非得站起来一个个地说,完全可以允许学生坐着发言,这样,他们的心情也会越来越放松,胆子就会大一些,发言的就会读多一些。

“走近学生,适应学生,以学生为本。”这样的理论我们说得多,听得也不少,可是要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就要教师以“无招”代替“有招”,记住应该记住、落实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大的环节,忘记在曾经的课堂上

的“辉煌”和既定的教学步骤,关注学生的细节表现,捕捉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达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效果。

因人而异,这节课也可

以成功

可能是因为做多了领导工作的原因,平时是管理多于激励,本来就内向的我,说话更加简单直接,言简意赅。对于登上舞台,面对这么多听课老师,和一个全然陌生的老师来上一节陌生的课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里是非常胆怯的,这时候最需要老师贴心的安慰、由衷的鼓励。我的课堂上也鼓励了学生,但是大多是文绉绉的,是学生经常听到的,比如“你真聪明”“你像他一样勇敢”,而且需要学生回答正确才能得到的。如何打开他们的思维,调动积极性,我还真是没有过多考虑,在我看来,我的问题你应该能回答,必须要回答,回答不上来是不正常的——典型的师本思想在作祟。而且,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拘束、冷淡,我一味地等,有时的神态间甚至流露出埋怨的意思,敏感的学生当然能意识到,他们更加退缩,与老师的情感没有共鸣,发言就更不积极了。

巧的是,在区里、市里都有老师也上这同一节课,真是同课异构啊!仔细观察这些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比

8

较浅,不存在学生回答不出的现象。尤其是在谈“自己喜欢的节目”“从电视节目中你有什么收获”,他们大多数是分为两个问题,分别进行,也没有对节目进行严格意义的分类处理,所以学生回答起来就没有难度,就不受局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当然课堂气氛就活跃一些,但是相应的,谈的就不够深入,分类也不够清晰。

而听过我的这节课的老师都提醒过我:内容充实,但是在注意上课不要超时。说明我的课堂内容安排过多,容量太大。回头看自己的教学设计,因为内容丰富,其实前面的环节“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就完全可以一略而过,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而不用非得把所有我认为该说的都引导出来,因为电视节目真的是丰富多彩,没法,也没有必要全部说出来。

同样的教材,教师对教材钻研的力度不同,侧重点不同,面对的学生情况不同,挖掘的深度不一样,要因人而异。

其实,公开课上,学生不发言是正常的,人都有畏惧、怕生的心理。但是,这正是给教师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是随学生的沉默而消沉?还是像明星一样,用自己的机智幽默激情活力带动着学生从死板到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个“发展”“成 长”的过程?不发言的学生,是对教师的考验,也给教师了一个契机。真金不怕火炼,我迫切希望再有一次公开课的机会,再给我一批不发言的学生,我愿意和学生一起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9

更多相关推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好课反思

在好课周学到的点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吴苏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田小秋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状物类文章全文看似写的樟树其实是为了讴歌樟树的主人宋庆龄一般来说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任何物体...

(江承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苗坝小学江承波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主题介绍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

蒋俊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整篇文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舍不得这一主线进行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樟树的特点和可贵之处让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___第二课时____教学反思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段落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一课时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6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3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感悟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2会用无论都只要就造句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二细读体情...

老树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老树的故事教案是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教师白彩玲设计的常态课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及自己教学方法而设计的一堂课本课包含两课时教学课题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四单元老树的故事教材分析老树的故事是著名作家...

一年级语文下册 演一棵大树1教学反思 语文S版

教学反思1我把课堂导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兴趣紧紧结合在一起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刨设轻松的学习情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器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就会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小红帽这个故事小朋友基本都读过因...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