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俊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整篇文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舍不得”这一主线进行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樟树的特点和可贵之处,让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 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将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激发“喜欢”

我先让学生复习本课的词语,强调容易读错的字。然后引出“舍不得”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明白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很喜欢这两棵樟树,从很自然的进入第四自然段的 教学。

第二环:感悟樟树“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我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 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

抓住关联词“无论??总是??”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学生交流彼此的看法,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 力。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教学时,我让学生理解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还因为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第一“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我接着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最后我让学生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更加深入的体会樟树 的可贵之处。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作纪念,宋庆龄和樟树到底有什么相似之处?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对宋庆龄的了解,来体会、感悟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孩子在接受文本,理解人物时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对人物的认识有了一个立体的概念。学到这,水到渠成,学生就自然的能够回答出作者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用意。学生还明白了“借物喻人” 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虽然整节课上完比较顺利,但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的缺点与不足,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的不到位,设计的内容太多等等。在以后的教学 中,我会继续努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二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微型课(教案及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东屏群力小学 端义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感受樟树的蓬勃生机与永久保持拒虫香气之可贵,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以树写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体会其效果,感受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樟树的蓬勃生机与永久保持拒虫香气之可贵。

难点: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借树写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感受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教学思路】

一、感悟樟树品质:樟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总是蓬蓬勃勃;永葆拒虫香气)

二、感悟人物品质: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生为国为民;一生坚持正义)

三、感悟写作特色:作者仅仅在写樟树吗?为什么这样写?(借物喻人,含蓄深远)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樟树的资料,了解樟树的特点。

2、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了解她的事迹或故事。

3、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点评:本文文学特征鲜明,“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运用巧妙,学习此文不应只满足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还应适度领会这种表达的特点与效果。同时又应考虑到四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好学习的坡度,体现“渐进”的原则,所以教学过程以“感悟樟树品质——感悟人物品质——感悟写作特色”为序,并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事迹资料,为教学突破重难点打下伏笔。】

【教学过程】

一、感悟樟树品质:樟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一)揭题,明确学习要点: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结合指导学习生字“龄”与“樟”:形声字、左右结构;理解“故居”词义。)

2、引发问题:读读课题,你觉得课题中“宋庆龄、故居、樟树”这三个词哪个是要强调的中心词?由课题你觉得文章主要应写什么?(樟树)

(二)感悟樟树品质

1、樟树在我们这里是常见的一个树种,你在哪里见过呢?它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指名说樟树的特点。)

2、过渡:下面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写樟树的。

3、学习4、5段,感受樟树特点。

◆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樟树外形、生长特点。

(1)指名读,说说樟树给你留下的印象。(生命力旺盛——蓬蓬勃勃)

(2)那课文是怎样写出樟树“蓬蓬勃勃”的旺盛生命力的,哪些词句特别让你能具体感受到樟树的蓬勃旺盛呢?

交流讨论,师相机引导:

①枝干:“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生谈:从句中怎么感受到樟树的蓬勃旺盛?

——师引:想象(结合图画)“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②树叶:“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生谈:从这句中怎么感受到樟树的蓬勃旺盛?

——师引:“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带给你怎样的景象与想象?你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树叶挨挨挤挤,密不透风,甚至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阳光下耀人的眼睛,似乎每片树叶上都有一个小生命在颤动??)

③四季:“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谈:从句中怎么感受到樟树的蓬勃旺盛?

——师引:一年四季,春夏秋冬,365个日日夜夜,岁岁年年,多少的风霜雨雪、风云变幻,然而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拓展填空,增强感受:无论(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3)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4)填空整合这一段的学习:

通过这段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樟树是一种 的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 。稠密的树.叶. 樟树四季 。

【点评:第4自然段的学习,由生活经验导入,让学生觉得阅读内容贴近生活。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樟树外形生长“蓬勃旺盛”的特点,基本的策略是基于语言、品词析句,引发想象,适度拓展,读中体味等。在阅读中内化表达。】

◆学习第五自然段,感受樟树高贵之处。

(1)指名读,说说樟树给你留下的印象。(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2)圈划出这段中的关联词,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而??却??而且、即使??仍然、只要??就??

体会到:香气可贵,经久不变。“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讨论:这段在写樟树前,为什么要写别的树木(石榴树)?

(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外。)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可采用对比读的形式),进一步体会。

【点评:第5自然段是写樟树“香气可贵”这一重点内容,让学生圈划出这段中的关联词再谈体会,并讨论对比的写法,通过感情朗读予以强化。学生不仅逐步深入地感受着樟树香气的可贵,而且具体地感受到了关联词的表达作用与对比手法的运用效果。】

二、感悟人物品质: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

1、出示人物肖像图片。说说宋庆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高贵、美丽、慈爱、温柔、典雅??)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生结合资料谈对宋庆龄的印象:一身正气、爱国爱民、坚强、勇敢,有气节,正直无私,让敌人畏惧??)

3、师引:通过交流,我们对宋庆龄有了更深了解。谁来用一段话来说一说“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尽量用上第5段中的关联词。(而??却??而且、即使??仍然、只要??就??)

4、教师小结。

【点评:此处感受宋庆龄其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结合图片感受其外表的幽雅慈美;二是结合搜集的资料感受其伟大人格。由表及里的这两个层次与4、5自然段描写樟树的层次暗合。同时借助相关资料的交流,进一步步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关联词语说话,体会宋庆龄与樟树品质的相似,把人与物又紧紧联结在一起。】

三、感悟写作特色:作者仅仅在写樟树吗?为什么这样写?

1、感受了樟树的特点,了解了宋庆龄的人格,齐读课文第二小节: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着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说说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学习第6自然段,思考讨论: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是宋庆龄人格最好的代表:高雅、一身正气、坚贞不屈……)

3、再读文章题目,想想文章仅仅在写樟树吗?(借樟树写宋庆龄。)为什么这样写?(以树写人,含蓄深远,令人回味,给人以联想,富有情趣,启人深思……)

4、、推荐阅读“借物喻人”类的文章2~3篇(如《白杨礼赞》等)并简要交流。

【点评:在明了文章“借物喻人”这一表达特点之后,最后一段的“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一内容理解上的难点便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最后的拓展阅读“借物喻人”类的文章2~3篇,有助于类化“借物喻人”这一认识,并在及时的阅读实践中巩固、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这类文章的能力。】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坚贞不屈 物 蓬蓬勃勃

一身正气 喻 香气永久

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东屏群力小学 端义云

本单元共有三篇阅读课文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习作例文安排的是《护蛋行动》,主题都是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怎样与他人、与自然相处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手法,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文章语言简洁,笔调清新、俊逸,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人物特点。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为此课文安排“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和“搜集宋庆龄的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两个题目,引导学生理解樟树的品质与宋庆龄品德的相似之处,突破这一难点。

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4个重点学习项目: 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四个训练重点在本课都有体现,但

本文又有其特殊之外,即课文中宋庆龄与樟树的品质的相似之处表现得比较含蓄,只在文章的第二小节及最后一小节看似平淡的两个细节,让读者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跃动。

更多相关推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好课反思

在好课周学到的点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吴苏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田小秋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状物类文章全文看似写的樟树其实是为了讴歌樟树的主人宋庆龄一般来说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任何物体...

(江承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苗坝小学江承波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主题介绍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___第二课时____教学反思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备课教案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樟树的高贵2交流樟树的高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的精神蓬蓬勃勃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四种不同的虫子他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 刘红侠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送课下乡评课稿龙凤镇中心小学刘红侠昨天下午第一次聆听了姜历历老师执教的ltlt宋庆龄故居的樟树gtgt一课姜历历老师讲的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通篇也没有提到有关宋庆龄的事情把她与樟树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时教学设计[1]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主备人:##施教时期20##年4月26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吴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会用2.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领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周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导入1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人出示图片师板书宋庆龄龄左边是牙齿的的齿从牙齿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右边是令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你对宋庆龄有哪些了解用简洁的一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2师出示图片故居师看这就是...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段落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