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读书笔记

时间:2024.5.15

娱乐至死

2.3.2016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作者):真理不会,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他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得不到承认。这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

2.9.2016 尼采说,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的生活的哲学。我们应该说,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

2.11.2016

读到这里才知道,电视文化和以前印刷时代的不同。作者以林肯和道格拉斯的争辩做例,当时听众要听一场辩论一般是七八个小时。他们的听众对于辩论的内容有着充分的理解,包括历史事件和复杂政治问题的知识。

而电视文化是一种对于视觉和听觉没有过高要求的“平白语言”。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2.12.2016

娱乐至死

18世纪到19世纪的美国公众话语,由于扎根在铅字的传统,因而是严肃的,偏向理性的,具有意味深长的内容。 宗教狂热据说是美国精神病的最主要形式。——亨利·考斯维尔

各教派之间的纷争在18世纪是通过论述严谨的说理进行的,到了19世纪就是通过建立大学解决矛盾。哈佛大学是为了给基督教公理会培养教士而在1636年创办的。

广告学从采用口号到短诗到图片,到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理性基本就和广告说goodbye了,广告成了半心理学半美学的学问。

思维方式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不同之处在于,你若提到美国前十五位总统,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思想态度,他们的著作,他们通过印刷文字体现的东西;而你若提到近几年的公众人物,你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图像,照片。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

“躲猫猫时代”(19世纪中期):我们可以说,电报对公众话语的作用就是使它变得无聊并且无能。并且,它使公众话语变得散乱无序。路易斯·芒福德的话说,它带给我们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

2016/2/13 波兹曼认为,对于电报来说,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东西,而不是理解它们。

“摄影术”是著名天文学家约翰·F.W.·赫歇尓起名的,但比较讽刺性的是,这个词在英文是“用光书写”的意思,也许从一开始大家就明白,摄影和书写时不能在一个话语空间存在的。其实,摄影术被当作一种语言是很危险的,这样会无形之中抹杀了摄影与书写的本质区别。

波兹曼承认,照片虽然没有句法,却有认识倾向。

2016/2/14

照片和文字相辅相成的时候,看似让你多知道一种知识,其实并没有很大的作用,顶多多了一种谈资。过去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索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而这种场景是一种伪语境,是丧失活力的文化的最后的避难所。 所有的电子技术合力迎来了一个躲猫猫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进入你的视线,然后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玩躲猫猫一样完全闭塞的躲猫猫的世界。但和躲猫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 躲猫猫没有错,因为娱乐本身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会建自己的空中楼阁,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住在里面,问题就出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报和摄影术为中心的交流媒介创造了躲猫猫的世界,但是在电视出现以前,谁也没想去生活在那个世界里。

我们的生活方式大多来自模仿电视里面的东西,不知不觉,电视成为了我们的指挥中心。我们不会怀疑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切,根本不会意识到电视给我们提供的特殊的视角。

娱乐业时代 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后视镜”思维:一种新媒介就是一种旧媒介的延伸和扩展。(这无疑是一种笑话)

2016/2/15 我们经常说,生活不是铺满鲜花的阳光大道,能在途中看到一些花朵,会使旅途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拉普人是这样想的(他们为了看《达拉斯》中谁杀了

娱乐至死

J.R,竟然推迟了他们每年一次的大迁徙),每天晚上看电视的9000万美国观众无疑也是这样想的。但我在这里不是说的电视的娱乐性,而是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展现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完了。

确实是这样,在文中作者举例说,即使它花了5分钟报道一项灾难,在结尾新闻里还是会说,明天同一时间再见。为什么要再见?这样的灾难本应该让人为灾民的不幸而悲伤一个月,可是新闻却好像一个戏码一样,表演完了就结束了。伴随着轻松的音乐,播音员姣好的面容和亲切的态度,让你觉得“这些都不是真的”。随之而来的是活泼的广告。 思考不是表演艺术,但是电视需要表演艺术。那些具有高超语言驾驭能力和政治见解的人现在屈服于电视媒介,是致力于表演水平的提高而不是表达他们的思想。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我们的神父和总统,我们的医生和律师,我们的教育家和新闻播音员,大家都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内的职责,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

娱乐至死

波兹曼提出,美国人很少奇怪为什么播放新闻的时候要插播音乐,他觉得这和音乐剧使用音乐是一样的,制造一种情绪,为娱乐提供一种主题。如果没有音乐,人们就会觉得惊悚,可能要播出什么死人的消息来,但是只要一有音乐,观众就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新闻和音乐剧没什么区别。

2016/2/16 因为表演的性质,有些人撒谎,看上去却在说实话;有些人说实话,看上去却在撒谎。很可怕!

播音员在播音灾难性的新闻时,总是富有爆满的热情,但是在结束的时候又会表演性的抖一下或者露出痛苦的表情。因为在“alright…now”的文化背景下,观众其实是播音员的合作伙伴,他们希望播音员在扮演其角色时表现出说得过去的严肃性,但同时又不需要真正了解这些角色的含义。

不管新闻看上去多么严重,它后面的紧跟着播放的一系列广告就会在瞬间消灭它的重要性。这种构架的新闻形式本身就否定了它作为严肃公众话语的言论。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电视新闻的不连贯性。 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实际离事情的真相越来越远。

如下是作者原文举例。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

但其实不是记者不愿意报道事实,而是观众们觉得:这个报道不值得关注。

2016/2/17 作者考究为什么读者觉得像里根总统说谎言这些相关事情的报道没有关注的价值,其实还是回到了电视新闻的结构缺陷里来。

因为前后矛盾和意见不一致是有区别的,前后矛盾必须是在前后相关的语境中。如果一个人在梨子和橘子中选择,第一次选择了橘子,第二次 选择了梨子。如果在这两次选择中场景不一致,其实,这只能说明他的意见不一致,而不能是前后矛盾的。

而在“ok……now”的断裂式新闻的语句下,本来就没有连贯的语境,所以,人们就不关注里根总统的前后矛盾了。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被娱乐得麻木不仁了。

走向伯利恒

媒介的作用是特定的,这种媒介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能通过另外一种媒介复制而得到的,复制的过程中会失去什么,答案可能是:一切赋予教育重要性的东西。

2/18 宗教是不可能通过电视传播的,因为电视本来的娱乐性,宗教也不会严肃。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

2.19

如果政治像体育一样,起码还有公平可见的地方。

2.20 电视广告的对象不是产品的品质而是消费者的品质。企业开支的重心从消费者转向了市场调查,这样一来企业不是在生产有价值的产品而是设法使消费者感觉商品有价值,企业的业务已经成了一种伪疗法。

电视广告为了起到心理疗法而放弃真是可信的产品,形象政治为了同样的目的必须放弃真是可信的政治内容。在娱乐业和形象政治的世界里,政治话语不仅舍弃了思想,还舍弃了历史。

电视让我们知道过去24小时发生的事情,却让我们记不住过去60年发生的历史。由于电视的片断性,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构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

如果我们觉得“历史是一派胡言”,那么其实还是对印刷术太乐观了。实际上,在现代技术的背景下,“历史根本不存在”。

娱乐至死

奥威尔觉得,政府的控制会使言论自由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对的,因为政府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禁书。在印刷术里,信息是思想的火药。但是他的预见是错误的,政府专制没有让话语权消失,而是“公司国家” 通过电视控制了话语的流动。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

其实,我们担心的是电视信息过剩,而不是政府控制。电视在损害了学生的读者自由后还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电视不是要禁止书籍而是要取代书籍。

2.21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122


第二篇:读书心得——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要论坛的题目是《娱乐至死的美丽新世界》 我们先娱乐一下,来看一则广告。(点击,播放广告。)

这个60秒长的广告于19xx年1月22日美国超级杯橄榄球大赛的电视转播中第一次播出,这一天,第一代苹果MAC电脑正发布,我们都知道,电脑的普及过程,WINDOWS的图形界面居功至伟,但是最早实现图形界面的,还是苹果的第一代MAC电脑。伴随着MAC电脑问世的这个广告片的名字叫《1984》,源自于乔治·奥威尔的作品《1984》。崇尚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西方世界对1984一直是什么忌惮的,因为一九八四就是恐怖、专治、极权、压抑人性的代名词。

1984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它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事实上一九八四年来到,书中的恐怖场景也如广告中的一样被砸碎,而没有成为现实。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着,之前印刷术统治的时代逐渐步入没落,而电视电脑的时代蒸蒸日上;特别是电视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就是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尼尔·波兹曼的作品《娱乐至死》,他在这本书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恶的东西,正是我们热爱的东西;能够成为现实的,不是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而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然而现实恐怕已经超出了尼尔·波兹曼的想象,电脑以摩尔定律的速度极速发展,性能不断提高,价格不断降低,苹果公司的产品现在已经遍地开花。两年前我有了第一个苹果产品IPAD,当我把第一本有声电子书《木偶奇遇记》从

APPSTORE下载到IPAD中的时候,我的孩子爱不释手,看了几遍,就已经能背诵整篇文章。而在这之前,他已经很喜欢在我的笔记本中欣赏《洪恩幼儿英语》,每天要求我打开电脑给看半个小时甚至更久。令我担忧的事情没过几天就发生了:他厌倦了简单的电子图书,迷上了游戏,一遍一遍地重复玩飞车、火车之类他喜欢的电子游戏——这完全违背了我初衷:IPAD当作学习工具,游戏只是陪衬。这样“喧宾夺主”的效果,使我不得不相信:孩子们热爱IPAD类的电子产品,以及由这些产品带给他们的娱乐时空。

为此我非常担忧,也非常矛盾。我担心孩子沉迷在各式的游戏娱乐中忘记学习,更担心孩子在虚拟的世界中沉迷,离现实世界越来越远。媒体上爆出一桩桩类似的负面新闻更是加剧我的担忧。然而作为一个科技迷,我也深深的知道:未来世界的各方面,包括教育、政治、宗教等所有的都将被这些电子产品不可避免地统治。如果不能在未来的体制内游走自如,是否意味会跟不上所谓“时代的脚步”而被淘汰埋没?

或许这正是这些为人父母者的悲哀:能预见未来,却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更好地走向未来。

孩子们是如此,我们成年人呢?通讯技术不断进步,宽带、光纤、3G、4G、三网合一、LTE网络,这些代表新科技的词语正在我们身边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将出来。问一问自己:你从哪些渠道获得最新消息?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互联网。作为媒体老大的互联网,正以几何级数级的发展侵吞我们的时间和空间——在办公桌上,在你的书桌上,在你的卧室你,在你床上的移动终端上。身处网络中心的我更是如此,每天来到办公室,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电脑连上网络,查阅当

天最新消息的同时检测校园网的联通情况。每到课余时间固定刷新一次,看更多的消息,间或打开一些感兴趣的网页和论坛,围观或参与讨论。看电视呢?只不过是重温一遍过时的网上新闻罢了。

我没有被电子游戏所迷,可能是兴趣使然。然而我花在电脑上的时间其实不短,每天的时间也有六七小时,大约占据一天时间的四分之一,周末则更长,达到三分之一左右。这意味着,我每天四分之一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是固定在网络上的。

——而我还只是一个没有大屏幕智能手机的人。

——为此我拒绝大屏幕智能手机,因为我深知,一旦拥有了,我将被互联网捆得更紧。

事实上,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网络和电子产品已经无孔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网络中去。举几个我切身体会的例子:

1.20xx年下半年每个周末,我都会在网上审阅学生的数学周记。我用网易博客的博客圈功能,组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园地。学生每周写一篇数学周记,我用表情符号给予评分。两个班数学周记的审阅,需要大量的时间,然而学生的闪光点和另外一面,也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见得提高,但我想让他们明白:网络不只是游戏玩乐地带,也可以成为学习的好场所。

2.20xx年3月,我将课本制作成电子书,放入IPAD中带入课堂。从此,我可以只带着IPAD和备课笔记进入课堂。实行了电子备课以后,我将备课文档也放入IPAD中,进课堂只要带一个IPAD即可。课堂上学生很奇怪我带着“IPAD游戏机”进入课堂,当他们终于清楚我的用途之后,他们明白:“游戏机”也可以成为学习工作的好帮手。

3.今年暑假要参加职评的考试,为应付考试,要熟读繁琐的五六个法律法规。我在百度上输入三个关键词:教师 法律法规 试题 搜索一下,在文库中选择一篇下载量比较大的,看了半个小时,效果不错,试题中总共15分的法律法规题只错了两个。(当然,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不建议大家使用。)

我个人对电子产品是什么喜欢的,最新的相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我也时常关注。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些我们日常使用的功能强大的电子产品,如何能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得以应用?我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在上《统计图》时,把数学课放到计算机房中,学生利用简单的EXCEL工具就可以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统计图,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

我特别希望能在这些方面作一些尝试和努力,因为我认为:走过《一九八四》的我们,不会如尼尔波兹曼的预言般《娱乐至死》,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还有孩子们的美丽新世界,当然,这不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更多相关推荐: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本书中阐述了他的预言描绘了一幅骇人的人类前景图正像娱乐至死的封面一般一家四口人坐在电视机前没有脑袋喻示着电视媒介让人失去了精神和思想在书中波兹曼指出一切的公共话语日渐以...

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

北京印刷学院娱乐至死读书报告我用了一星期的时间读完了娱乐至死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实在是痛苦万分但是渐渐地被作者的观点所吸引有些观点我很赞同比如图像的1力量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但是作者的有些观点和例证...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人文学院08级文管韩维娜20xx05131035娱乐至死这本书好多专业课老师都和我们提起过所以在老师推荐的十几本书目中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而且娱乐至死这个书名也强烈的吸引着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娱乐化...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娱乐至死一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社会学读书笔记娱乐至死在读此书之前一直认为导致人类失去自由的是外来的压迫和奴役但读完此书后我发现人类的自由更有可能迷失在人类对娱乐的无止境追求中正如书中所说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新媒介新现象新思考读娱乐至死有感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的一步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质量都面临着飞速的提高在人类智慧的光辉下许多支撑我们发展的精髓却正在黯然退场纸醉金迷的浮华之上红尘的跌宕起伏里不知如...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作者吴崇典近来反复读了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xx年出版的娱乐至死这本书虽然不能全部理解其中的内涵但还是感触颇多引发自己深入的思考这本书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印刷术时代渐渐被电视时...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黄思霖新闻一班12131136娱乐时代理性至上读娱乐至死有感近两年来娱乐至死这四个字似乎变成了一个既定的词组在各大媒体和诸多评论中都担负起了作为大标题夺人耳目的重任人们都把这个词当作了抨击现今文化政治宗教和教育...

最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时代莫让文化成为庸俗的垃圾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李欢开篇想说的尼尔波兹曼是在本人所知的所有学术理论作家中最会讲故事的一个本人几乎是第一次只花很少的时间便看完了一本经典的新闻传播学术专著并非是因为著作的字数不多...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专业陈晓芬20xx051209娱乐至死从娱乐的角度讲述了电视对于社会文明的负面影响从印刷术的发明与广泛传播正是文明被大量复制知识被广泛传播的开始所以印刷术的发展是一种使社会文明...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第一章媒介即隐喻在第一章节中作者对于媒介即隐喻这一观点做了一个详细的解释文中作者用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一句阐述了媒介的主要内...

娱乐至死 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在这个以娱乐为公众文化的时代阅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显的尤为重要透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正走入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这种泛娱乐化泛商业化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可怕的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

娱乐至死 读书报告(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