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时间:2024.5.9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我们每天习惯通过各种媒介获得信息,享受着先进的传播媒介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快乐。然而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新闻系大一学生,原先我对媒介的理解仅仅就是书本上麦克卢汉的一句“媒介即信息”。在看过书中的前两章“媒介即隐喻”及“媒介即认识论”后,我对媒介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所认识的世事是通过我们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而这种对话工具,即媒介,它的转变也就从根本上不可逆转的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对比一下美国的铅字时代和电视时代: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它要求思考。而电视本身具有视觉冲击、营造非连续的语境和凸显着表现艺术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它要求娱乐。我们在看完一则谋杀的新闻后,主播说:“下一则新闻??”,我们就跳跃地进行下去,心情不需要有过大的波动,因为这不是电视文化所鼓励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种媒介的表现形式不可以和这种媒介本身的倾向相对抗”,媒介形式将影响传播的思想内容。

作者在整体阐述完对媒介的理解后,从政治、宗教、教育等各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电视改变了公共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一切公

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中国人信教的毕竟是少数,宗教内容在电视上也鲜少出现,所以我对书中提到的电视对宗教的影响感触不深。但是我对书中提到的电视广告、电视新闻、电视教育等内容感触颇深。

广告作为电视台的主要收入,在我们收看电视节目时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各式各样减肥药品、令人眼花缭乱的化妆品、时尚服装、手机、汽车......以前是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现在是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更有甚者,出现了广告剧一说,湖南电视台的广告剧《丝丝心动》即为其中典型代表,观众被种种信息垃圾包围,却也无可奈何。

电视新闻一向被认为是电视节目里最正经严肃的,波兹曼却认为电视新闻由没有逻辑、理性的话语构成。“所有的电视新闻节目里面的开始、结束或中间都要插入一段音乐。音乐和新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有音乐?我想,这可能是和在戏剧和电影中使用音乐的道理是一样 的——制造一种情绪,为娱乐提供一个主体。如果没有音乐——就像有时电视节目中会插播新闻字幕一样——观众会猜想一定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例如死人了。但只要有音乐在,观众就知道没什么了不得。”书中波兹曼定义了新闻的奥义:“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需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准确文字已经过时。”当一个个画面闪过时我们不会思考是必然的,因为简短大量的画面稍纵即逝,我们无法思

考其中的道理,我们只能回味那些刺激眼球的画面而不会思考分析。从新闻中,我们确实接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但是我们很少有人想过那些新闻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何作用。澳大利亚的洪水缓解不了我们西南的旱情,朝韩和谈对我们的统一大业也无甚帮助,我们不停地获得信息,却不关心信息的质量和用途,仅供娱乐而已。

再就是我们的“电视教育”,我们国内很著名的电视科普节目。当然我并不说电视科普不好,我自己就曾经一度追捧cctv-10的百家讲坛。但是我认为硬要用电视做科普的话,无非是两种结果:一是与电视的表现形式相适应,结果,做出的只是娱乐节目,但这偏离了我们初始设定的那种科普目标;另一种可能,是按照标准的科普目标去做,结果,因为与电视这种传播形式不相容导致传播上的失败。以百家讲坛来言,他的确使更多的人知道了易中天,于丹,钱文忠,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他们的风格或有不同,有一个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戏说,同时,他们也引发了这几年来对各朝各代历史的戏说,而这其中我想不用明说也可以了解有多少的滥竽充数。而我正认为这并不比那些改编的面目全非的电视剧的祸害更小一些。由百家讲坛引起的 “国学热”,我们到底是正光复这百家诸子的荣耀,还是黯淡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

再想想近几年风靡全国的电视选秀节目。自湖南电视台超级女声节目以来,各种选秀节目刺激着少年少女们一夜成名的欲

望。他们梦想着通过娱乐的舞台让自己成为耀眼的明星。不少人荒废学业、不顾父母反对,远离家乡到处参赛。电视台暴露选手隐私,策划煽情片段来吸引观众注意,评委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热心粉丝手持选票积极为偶像呐喊组委,哭泣感动,完全入戏。俨然就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娱乐盛宴,但是一场热闹过后,还剩下什么呢?空虚、无聊而已。

看到作者忧心忡忡的叙述,情不自禁想到上学期学到的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电视、网络等媒介像洞穴一样,而我们人类就像被困在洞穴里的囚徒,只能看见木偶被火光投射在前面墙上的影子。因此,确信这些影子就是一切,此外什么也没有。我们一旦没有了手机、网络、电视,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惶惑不安,就像只有在洞穴里我们才能有安全感。长期的囚禁会让我们丧失分析和判断能力,一旦当把我们解放出来,并让我们看清背后的火把和木偶,我们中大多数反而不知所措而宁愿继续待在原来的状态,有些甚至会将自己的迷惑迁怒于那些向他们揭露真相的人。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状况啊!

然而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还是有少数人能够接受真相,这些人认识到先前所见的一切不过是木偶的影子,毅然走出洞穴,奔向自由。刚走出洞穴的这些人不禁头晕眼花,开始,他们不敢直接正眼看光明的世界,渐渐地,他们可以直接看、仔细看清阳光下的一些,最后,他们甚至可以直接看清阳光的源头——太阳。作为新闻系的学生,未来很有可能从事媒体工作的人,我希望自

己能成为走出洞穴的人们中的一员。

该书的封面是一幅发人深省的插图: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节目,然而,原本很和谐温馨的画面却让人脊梁骨发凉——这四个人都是没有头脑的!这画面让我想起书里最后一句话所警告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波兹曼在书的最后提出了改变“娱乐至死”的状况的方法,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和学校。我们的教育和学校要帮助年轻人解读文化中的象征,帮助他们学会疏远某些信息形式。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教育让我们跟一般的受众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头脑在泛滥的信息里寻找真理和真相,而不是一味地沉溺在感官的娱乐里。


第二篇:《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2008级在职教育硕士 刘丽英 0821240012

虽然考上了北师大的在职研究生,但是我一直不敢以“研究”二字来“自诩”。因为在研究面前,我由衷地从心底产生一种 “敬畏”,敬畏那些博学的教授们,敬畏我的导师,甚至那些学术书刊常常是摆着高不可攀的架势,让自觉浅薄的我望而生畏。于是,我自然而然的停留在“畏”字踽踽不前。直到这个学期在我的导师——朱老师的课程作业中要求我们去阅读,我才开始逼迫着自己读起这类书籍。其中这本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的一本。朱老师要求我们就本书写一些读书笔记,我想朱老师所谓的“笔记”绝对不是简单的读书摘录,而应该是读书过程中自己就书中的观点引发自己思考。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到位没有,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读书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接下来的内容基本上是沿着我读书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有不到不妥之处希望得到朱老师的指正。

不可忽略的封面

书封面上的那张图片——一家四口围坐在电视机面前,可每个人都独独缺了最重要的头部。于是,原本该是其乐融融的画面因为头部的缺失有了意味深长甚至是凉飕飕的味道。刚开始时,我还惊诧于此,可随着阅读的渐渐深入,我对此图片越来越心领神会,一点一点感受到其振聋发聩的内涵。

令人警醒的前言

精炼的前言里,波兹曼摆出奥威尔和赫胥黎对未来的两种截然对立又各自精彩的预测,当头一棒惊醒了我。在此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想过“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个现在看来果敢且似乎愈发情理之中的命题。其实,波兹曼的这整本书也就是在对后者关于未来那个“美丽新世界”预测不遗余力地作着论证,警醒着大众,那个美丽的新世界正在或者已经处心积虑地到来。

关于“隐喻”。

第一章的题目就是“媒介即隐喻”。几乎完全相同的句式,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麦克卢汉那句经典的“媒介即讯息”,这句起初看起来无厘头似的陈述句,细细想来却茅塞顿开。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讯息本身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传播其的媒介则恰如其分地顶替了上去,完成了时代的使命。在这里,波兹曼自己说,这里的“隐喻”是对“讯息”的修正——“因为这个表达方式(麦克卢汉的表达)会让人们把信息和隐喻混淆起来。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因为媒介-隐喻存在,便产生出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电视在此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波兹曼写道,“印刷机统治的社会里话语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但是电视机统治之下,却变得无能而荒唐。”可以看出作者为铅字时代的渐渐逝去而扼腕叹息,为这个各个角落无不充斥着娱乐的时代的到来惶恐而满怀批判。

是啊,正是媒介的“隐”,让它的介入往往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姿势,不为人所注意,就像我们会忽视掉钟表于时间对我们的奴役一样,钟表对时间的控制是上帝都成了输家。如此类比,可不就是今天的我们么?我们毫无意识毫无准备地坐在电视机面前,等着屏幕上的闪动的画面,超级女声,还是赢在中国?我们自以为是地以为遥控器握在自己手中,自己便牢牢地完成着对自己的掌控,殊不知,正如孙悟空在如来佛手心里翻的那个讽刺的十万八千里的筋斗,我们早已整个儿的被控于某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之下。这就是媒介。在它供给的娱乐中,我们不能自拔却浑然不知。

“惊闻”新闻中的音乐

在后来的章节中,连让我们觉得电视里最正经严肃的新闻都被波兹曼定义成反交流的,是由没有逻辑、理性、秩序的话语构成。“所有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开始、结束或中间都要插入一段音乐。音乐和新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播放音乐?我想,这可能是和在戏剧和电影中使用音乐的道理是一样的——制造一种情绪,为娱乐提供一个主体。如果没有音乐——就像有时电视节目中会插播新闻字幕一样——观众会猜想一定是什么真正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例如死人之类的。但只要有音乐在,观众就知道没什么了不得。”于是,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那个所谓的了解到的信息,只能很遗憾的发现,所有信息都是破碎的,不连贯的。现在我们都特别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各家媒体都在抢突发新闻、现场新闻,但很少有人想过这些新闻到底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远隔重洋的澳大利亚的洪水似乎并不能解除我们的旱情,而韩国和朝鲜的和谈也对我们的统一大业没有任何帮助。那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每天准时地打开电视机,收看所谓的“今日新闻”呢?因为我们被不止一次的告知,这是一个信息社会,拥有海量信息是我们生存的前提。于是乎,我们不再关心信息的质量和用途,获得更多的信息成为我们每天必需的功课。电视媒体处理新闻的方式也值得我们思考。急速转换的影像世界将我们带入一个个新闻事件,甚至不给我们任何喘息的间隙。电视节目的运作机制不允许我们休息,因为休息就意味着我们有时间思考,而电视希望我们做的就是不停的接受,不假思索的接受。因此,人们不再关心事件的前因后果,对事件也缺乏持续的热情。电视新闻切断了事件之间的联系,社会生活被处理成破碎孤立的新闻消息。即使是突发事件,我们看到的也只是对暴力和血腥的展示,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都通通湮没在视觉刺激之中。我们再把目光转向现在充斥荧幕的各种选秀节目、新闻故事节目,就更能理解波兹曼的苦心。自从湖南卫视开办“超级女生”栏目以来,选秀节目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除了各地方卫视,连央视也不能免俗的举办了“梦想中国”大型选秀节目。而以《人间》、《真情》为代表

的“讲故事”的电视栏目,更是将新闻故事化、娱乐化推向了高潮。一时间,电视屏幕上到处都闪耀着娱乐的光芒,我们甚至可以打出“娱乐中国”口号,相信也不会有人反对。

各种选秀节目刺激着人们成名的欲望,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他们梦想着通过娱乐的舞台让自已成为耀眼的明星。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使得许多青少年放弃学业,甚至不顾父母的劝阻到处参加比赛,为的就是获得一张踏进娱乐圈的门票。而电视台在策划节目时,不顾一切的追求刺激、惊险、娱乐的内容,不惜暴露选手的隐私,教唆选手出演煽情的片断,甚至连评委也不能免俗。而拿着手机疯狂投票的观众,已经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娱乐的盛宴中,无暇去顾及其背后的无序和混乱。全民娱乐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都在欢呼,并衷心地迎接这个“伟大”时代的来临,而对苦口婆心的警告充耳不闻。

网络——无底的娱乐深渊

最近,经常一个人泡在某大学新建成的图书馆里,温暖如春的室内温度,明亮的室内灯光,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可以说是读书的好地方。可就是在这样舒适的图书馆里,我看到的却是令人深思的一幕。很大部分学生都携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来图书馆,看的是网络上的内容,而身后的图书只有少部分学生去翻看。在当今这个时代,图书馆好像正在丧失着它原本的功能。

按波兹曼的理论延续下去,现在的网络更是一个无底的娱乐深渊。因为赫胥黎所担心的现象果真出现了——我们每天身处于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每天浏览无数或欢喜或悲伤或有趣或无聊的帖子,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演完一出又一出,某女很傻很天真…我们用“灌水”、“顶”、“挺”、“某某到此一游”等无意义的词汇作着所谓的回应。我们似乎在坐观一场又一场娱乐盛宴,殊不知,自己也在日常的生活中拼命演出,为旁人提供着娱乐的源泉。世界仿佛陷入了娱乐的死循环里,垂死挣扎。

看看我们的生活

引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灭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前者形成桎梏,阻碍人类思想的自由自在地发展;而后者让人类沉沦,从此不思进取。细想想,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中国人目前就正在陷于一场全民娱乐活动的闹剧中。也许同书中所写的当年的美国一样。从几年前的《环珠格格》,到超女、快男、红楼??红遍大江南北,举国欢庆。万人空巷这个词,终于从我们的小学课本里跳了出来,不再让我感到这个词费解了。也许不单单是电视,中国人对于电脑网络的痴迷程度,应该是书中

的美国人所没有的。于是,才出现了一些特别的现象比如芙蓉姐姐、天仙妹妹这样的网络名人;bbs原本是种娱乐方式,却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先是PS,后来是几年前的flash,再后来是馒头,接下来不知道是什么风靡的软件;甚至现在某些媒体报纸上的新闻,都是从网络上照搬照抄出来;年轻一辈对于网络的亲和力,一定是已经胜过对我们小时候最好的伙伴——电视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打开电视,你不必担心没有事情做,有24小时的新闻频道,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天下事;看完人类所拍摄的一共23万余部电影,按一部2个小时计算,一刻不停,不吃不眠,也要50年;更不用说那些制作精良的《国家地理》,以及各式各样的纪录片——它们算是知识的浓缩精华——反正电视上只要播放这类片子,我是绝对一个镜头都不愿意错过;各式各样的题材的电视节目,新闻、经济、军事、体育、刑事侦探、法律纪实、歌舞升平、相声小品、艺术写真、电视剧、精美广告、电视购物??应有尽有。打开电脑,你也不必担心没有事情做,有各式各样的门户网站,一定还有那么三两个你混习惯了的论坛,还有你玩顺手的游戏,QQ、MSN、新闻、图片、服饰搭配、网上购物、同学录、三五个邮箱、三两盘魔兽??看看有什么news,一圈轮下来,刷新几下,喝杯咖啡,一个上午,轻而易举就过去了。下午看上三两集拷贝进来的电视剧,枪版的新出大片(而这些大片让你看完之后,也不觉得能咂摸出来什么味道,只是受到些视觉冲击,或者附合着笑两声罢了),一两个小时网游,喝杯绿茶,于是一个下午又过去了。晚上在博客上涂抹几笔,呻吟几声,下几盘斗地主,于是一个晚上又过去了。回头审视一下这样的生活状态,非常害怕。这是否就是《娱乐至死》这本书里所说的,我们被我们所热爱的媒介,隔断到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只有眼前的热闹,这样一种状态中呢?这样的状态中,你绝对不用担心没有事情做,相反,你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做,忙都忙不完。但是这些事情的意义很稀薄。——你不是被关在监狱里无所事事,你是自由自在地在不停地做无谓的事情。

“我们将死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科学家担心人类文明会在灾难中终结。而乔治.奥威尔认为人类文明会在独裁者压迫下消逝。不过,还有赫胥黎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警告,尼尔.波兹曼在这本《娱乐至死》中近乎完美地阐述了这一观点——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地东西!尼尔.波兹曼的这本书,英文名是“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中文译名为《娱乐至死》,我认为很符合作者的本意。娱乐本身不会让我们有性命之忧,相反,我们热爱娱乐,无所不在的感官刺激充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许直到生命终结,我们都会沉浸在这种放纵、庸俗的文化中,而对它的危害毫不察觉。就像波兹曼所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随着印刷机时代地结束,电视时代地开始,我们走进娱乐时代。这一巨变改变了我们地思维方式,而且还迷失了一样重要地东西——思考。

书中定义了新闻的奥义:“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需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准确文字已过时落伍。”当一个个画面闪过时我们不会思考是必然的。因为简短大量的画面和信息是转瞬即逝的,我们无法思考其中折射出的道理,久而久之我们只能回味那些精美的画面。

从那以后我们从认真严谨地分析变成感觉。我们在选择商品时可能不会再问材料,价格等多方面因素。而只是回想谁的广告做得最好,名气更大。我们看新闻时,报道一些全国性地大会,我们一定低着头满脸烦恼。但是娱乐新闻一播你可能马上兴奋起来,这是为什么?因为娱乐新闻里绚烂的画面可以刺激你的眼球,并且我们很久不会严肃谨慎地对待问题,我们就会被八卦新闻调起胃口。如果大会会堂装饰时尚些,彩色射灯乱舞,用摇滚乐代替讲话,观众一定胃口大开。

电视上一些儿童教育节目,常常使用各种逗人的方法教育。而教的都是肤浅地内容,而且没有家长、老师监督,不理解无处可问。教育是可以使用手段达到目的,而这样教育的目的就是娱乐本身。

一个没有思考,没有观点,没有认识,只有画面,只有欢笑的生活是什么?是娱乐!“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地东西!”这句话时时警告着我,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已成为娱乐地附庸,我们终将在多姿多彩地画面中消亡。但是,当我们在娱乐时代中渐渐沉沦时应该怎样力挽狂澜呢?答案是书,书是知识地宝库,它是永恒的。我们可以在书中获取精神食粮,重新拾起遗失已久的各类知识和处世态度。然而我们看到没有画面只有油墨的书,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呢?所以这个方法是不可行的。

写到这儿,我冥思苦想了许久,还是无法得出结论。我只好作者的解决方法:由于电脑介入学生开始产生某种媒介意识时,我们应把他们的这种“怎样利用电视控制教育”的意识转换成“怎样用教育来控制电视”。但是,我们应该具有超前的意识。学校应帮助年轻人学习解读文化象征,要做到这点,学生应学会疏远某些信息形式。学校应把这样的任务纳入课程之中,甚至成为教育中心。至此,我心生慰藉,因为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在思考。

对于这种状态的趋利避害,尼尔·波兹曼指出,应当有人来研究在电视这种媒介下的,文化的结构。既然这种媒介形式已经不可能改变,世界也正在往越来越娱乐的方向上转变。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其内容。什么样的东西在电视上播放,人们应该放多大的注意力在这样的内容上,人们应该从电视里获得一些什么样的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这是媒介生态学应该解决的问题。

对于我们个人,也许还没有这样高度的、基于全人类历史文化文明上的甄别筛选能力,所以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应对这无限的网络和电视资源中去。剔除掉无所谓的,只留下对自己最重要的。告诉自己:不能全为了娱乐,是的,虽然人生应该乐得逍遥,但是人生不应该日日埋头在娱乐中苟且。说到底,也许,还是梦想和现实的矛盾问题。

多一点勇气直面这惨淡而真实的人生,我们便能多出一些勇气来抵制网络和电视中的梦幻世界,因为不真实和过于美好,所以它们吸引我们。

书的后面几个章节,还提到了一个试验,号召人们一个月不看电视,以期发现电视的存在让人们错过了生活中的什么更为重要更需要细腻体会的事件和情感。结论是:人们会明白,那些发生在地球另一端,某些角落里的事情,其实与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他们原本不应该在这样的事情上花费他们本来那样宝贵的时间。关上电视,他们发现除了少了一个搞笑的渠道,少了一点聚会时候可以共同谈论的话题,什么也没少。家人相处的时间多了,看书的时间多了,出去锻炼的时间多了……还可以不通过电视屏幕,就看到晚霞和繁星。

信息过剩的时代里,你怎样保护自己的头脑?这真的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否则,没有人为我们明天不再会思考的大脑负责。也没有人为我们今天流逝掉的时间,痛哭。但愿我不是在耸人听闻。

更多相关推荐: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本书中阐述了他的预言描绘了一幅骇人的人类前景图正像娱乐至死的封面一般一家四口人坐在电视机前没有脑袋喻示着电视媒介让人失去了精神和思想在书中波兹曼指出一切的公共话语日渐以...

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

北京印刷学院娱乐至死读书报告我用了一星期的时间读完了娱乐至死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实在是痛苦万分但是渐渐地被作者的观点所吸引有些观点我很赞同比如图像的1力量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但是作者的有些观点和例证...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人文学院08级文管韩维娜20xx05131035娱乐至死这本书好多专业课老师都和我们提起过所以在老师推荐的十几本书目中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而且娱乐至死这个书名也强烈的吸引着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娱乐化...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社会学读书笔记娱乐至死在读此书之前一直认为导致人类失去自由的是外来的压迫和奴役但读完此书后我发现人类的自由更有可能迷失在人类对娱乐的无止境追求中正如书中所说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由尼尔波兹曼所著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娱乐至死一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新媒介新现象新思考读娱乐至死有感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的一步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质量都面临着飞速的提高在人类智慧的光辉下许多支撑我们发展的精髓却正在黯然退场纸醉金迷的浮华之上红尘的跌宕起伏里不知如...

读书报告——《娱乐至死》

读书报告娱乐至死刘鑫广告13011319xx0118经老师的推荐我去阅读了尼克波茨曼的著作娱乐至死娱乐至死由尼尔波兹曼所著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学翁燕云1432211073娱乐至死整本书主要以美国为背景论述印刷时代和电视时代公众话语形式的变化作者认为在印刷时代公众话语以语言为中心是冷静的理智的崇尚逻辑的憎...

娱乐至死 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2320xx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作者真理不会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他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得不到承认这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2920xx尼采说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的生活的哲学我们应该说任何...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黄思霖新闻一班12131136娱乐时代理性至上读娱乐至死有感近两年来娱乐至死这四个字似乎变成了一个既定的词组在各大媒体和诸多评论中都担负起了作为大标题夺人耳目的重任人们都把这个词当作了抨击现今文化政治宗教和教育...

最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时代莫让文化成为庸俗的垃圾娱乐至死读书笔记李欢开篇想说的尼尔波兹曼是在本人所知的所有学术理论作家中最会讲故事的一个本人几乎是第一次只花很少的时间便看完了一本经典的新闻传播学术专著并非是因为著作的字数不多...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