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情况调查

时间:2024.5.15

题目:外来务工人员情况调查

时间: 2011-2-1至2011-2-5

地点:XXX XXX

参与人:XXX XXX

本次社会实践报告内容如下:

近年来XXX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他们给XXX经济带来活力,也带来社会问题。他们承担大量城市建设,但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活、教育、医疗、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边缘化倾向严重。

8月上旬,我就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及其子女的教育情况这个课题对XXX XXX 50户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抽样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共走访外来务工人员家庭50户,共发放外来务工人员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调查总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69份。

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分布涵盖建筑工人、街头摊贩、生产一线工人、服务员、走街穿巷收废品者、家庭主妇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从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调查情况来看:

1.50户受访外来务工家庭中,夫妻双方都有固定工作的39对,占总数的78%,夫妻一方有固定工作的8户,占总数的16%,夫妻双方都无固定工作靠打短工生活的1户,占总数的2%,夫妻双方只有一方在梧州务工的2户,占总数的4%。

2.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平均年收入(以每户2人计)22248元,平均每人每月927元,从这个数字表面来看好像高于梧州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每月670元,每小时5.7元)。其实不然,我们的工资标准是按每月工作20.9天,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的。而现实生活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平均日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而且经常加班加点,并极少有休息日。如果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每小时

5.7元来算,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是明显低于梧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在调查中发现,有11人反映有拖欠工资的现象,占调查人员总数的11%,2人反映工资拖欠已达半年。在幸福感指数一栏调查时发现,与老家的生活状况相比,约64%的外来务工人员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30%的人认为生活

状况提高了很多,6%的人认为生活状况和以前差不多,认为生活状况下降的几乎没有。

3.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人平均年支出是6757元。分别是:吃穿(37.7%),这是外来务工人员支出最大的一项。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只是穿那么几件衣服,很少为自己添置新衣。这部分支出全家人员的吃占了绝对的比例。子女教育(16.7%)。子女教育了是他们花得比较多的一块.,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意识到文化程度影响就业。居住(10%),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环境一般比较差,通常是全家几口人挤在一个小平房里,各方面环境都比较差。只有约25%的家庭住在楼房的底楼。家庭用品及水电费(16%)。交通通讯(13%)。人情来往(4.8%)。医疗保健(1.8%左右),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不敢生病,也没有能力去享受保健。

每年他们能带回老家或积攒下来的钱约是4367元,占他们总收入的39.3%,可见他们大多有着勤俭节约的良好传统。

4.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保险率极低。除了用工单位不重视外,他们自身的投保意识也很薄弱。50户家庭中,工伤保险率(由单位出资)为36%左右,养老保险率仅为2%左右,而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几乎为零。(孩子的意外保险、住院保险较好,占总数85%左右)。 因为没有失业保险,所以他们在被单位辞退后只得换单位或是去新的地方寻找新的工作,70%左右的人都有二次工作的经历;因为没有医疗保险,93%以上被调查人说,得了病能忍就忍一忍,睡上一觉或是吃几片药片。只有实在忍不住或是大病才会上医院看病。

5.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觉得在生活状况变好的情况下,也觉得工作、家庭、子女带给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约87%的人认为自己精神压力比较大,约36%的人感到精神压力特别大。调查中得知,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都希望最终能回到家乡生活。他们希望家乡的经济也能快速发展,希望在家乡的生活状况也越来越好。

(二)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情况来看:

1.50户受访家庭共有孩子92个,其中独生子女11人,平均每户1.84个。92个孩子中,有9个孩子在老家接受教育或生活,占总数的10%左右;56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公办小学就读,占总数的61%左右;11个外来务工人员子

女在本地公办中学就读,占总数的12%左右;2个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占总数的2%;还有14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未到入学年龄。100%的父母都希望让孩子在自己身边生活学习,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不得不让孩子留在老家。那些留在老家的孩子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

2.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全国各地来梧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从事的工作都是比较机械简单化的,如建筑工、技工等。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作为外出务工人员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限,大多只是初中毕业,相当一部分连小学都没毕业,甚至还有几个从未接受过教育。于是,父母有限的文凭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制约了子女正常的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约35%左右的外来务工人员会经常关心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孩子的学习成绩。65%的人表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无法给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50%的表示由于受到工作时间地点的限制,无法给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10%的外来务工人员称从来不过问孩子的成绩。

3.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性,导致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流动性,每年孩子都有可能要转学。频繁地变换教学环境造成了孩子不能安定地学习。32%的孩子认为能比较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68%的孩子认为变换教学环境让他们不能安心学习。在交谈中,孩子们对我说;“刚刚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老师、同学,爸爸妈妈就因为工作关系要带着我去别的地方,这对我们来说很不习惯,而且也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成绩。”

4.从笔者调查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在千元以上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却要负担好几个孩子的生活、教育支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子女的教育发展。90%左右的受访家庭给孩子配齐了必要的学习用品,30%左右的家庭会偶尔给孩子买一些课外书补充知识,不到5%的家庭会经常给购买课外书籍。本次调查对象中,外来务工人员急切

希望公办学校能取消借读费,因为每学期300元(实收200元,退还100元杂费)的借读费,这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5.从调查中笔者不难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精神生活缺乏。由于本次调查恰逢暑假,一部分孩子被送到老家与[祖辈同住,还有绝大部分与父母一起生活,只有一位来自重庆的孩子参加了青少年宫的写作特长班培训。近两个月,

陪伴孩子们的只有电视机。想要参加暑期假日活动或特长班培训,却因收费问题和交通问题望而兴叹。

一、初步结论

1、绝大多数务工人员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幸福感指数有所上升,但精神压力增加,他们希望生活、医疗、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在家乡的时候,生活水平仅达温饱,除了基本生活开支外很难再有余钱。出来务工以后,年收入增加,除去吃饭租房外

还能有一定的节余。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当地人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外来务工人员较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工作中容易受到歧视。

2.绝大多数人认为文化程度影响就业,所以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公办学校以学生人满为患不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收取借读费、赞助费等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身工作忙、时间长等原因,无法照顾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教育。

3.从总体上来说,和本地孩子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需要更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

二、措施与建议

1.外来务工人员同样具有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居民一样具有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他们同样是生命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他们都希望子女入学接受教育,都希望将来老有所依,都需要医疗服务,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使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虽然这样会给当地的利益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也会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对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验证,定性定量地考虑各种影响,设计出周全的政策。

2.社会关爱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

提高认识、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机制,打破地域界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比如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在当地进入公办学校入学,并给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进行经济补贴;适度发展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民办学校;增加政府投入,切实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免去义务教育阶

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杂费并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减免课本费、作用本费;提供社会力量办学,倡导政府机关、企事业、公民个人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捐资捐物。

本次调查由于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能相对客观地反映文圩镇上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及其子女的教育情况。

我真心希望他们也包括所有外来务工人员能融入到当地,能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能在工作生活中提升幸福感;也真心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用知识来改变他们的家乡!


第二篇: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生存和发展状况调查


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生存和发展状况调查

松江团区委

内容摘要:目前,由随务工父母在城市读书的农民工子女和父母有进城务工经历的青年农民工构成的“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本课题从代表经济、社会和心理的日常生活形态、社会交往与社会融入、心理与价值观纬度等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帮助其更好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 发展 融入

1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上海自身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来沪人口数量也迅速攀升。这其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代农民工”,也有随其一起在城市工作或学习的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我们将第二种群体称为“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形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与价值观,帮助他们适应、融入城市,使他们与上海的发展同步和匹配,是关系到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本课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开展调查,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路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研究的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主要包括两类群体:一是出生在农村,后来随着父母一起进入城市,父母在城市务工,他们在当地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农民工子女;二是出生在农村,后随父母一起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包含目前正处于待业状态的青少年)。我们将调查对象的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但明确要求其父(母)曾经或者正在城市务工。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有关理论展开分析。

关于调查地和调查时间。选取上海市松江区为调查地,调查时间为20xx年9月,为期一个月。

关于样本选取。在综合考虑样本代表性的基础上,选择松江区两个乡镇(九亭镇、新桥镇)、一个街道(岳阳街道)作为调查样本,分别代表本地区的工业园区、繁华城区和市郊结合部。之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调查条件的 2

对象,在民工子弟学校和企业分别发放问卷300份和5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00份,有效率为87.5%。

关于资料收集与分析。资料收集采用问卷法。问卷设计包括基本情况、学习和工作状况、闲暇娱乐、社会交往、社会融入、心理与价值观等7个方面共67个问题。资料分析从日常生活形态(侧重经济方面)、社会交往与社会融入(侧重社会方面)、心理与价值观(侧重心理方面)三个方面进行。

关于样本的基本情况。从性别来看,男性占66.3%,女性占33.7%;从年龄构成来看,18岁以下占45.4%,19至25岁比例占39.2%,26至35岁占15.4%;从政治面貌情况来看,少先队员占46.6%,共青团员占25.3%,中共党员占3.0%,民主党派人士占0.3%,一般群众占24.7%;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及以下文化占36.7%,初中文化占26.4%,高中文化占24.6%,大专以上占12.1%;从来上海的时间来看,一年以内占26.6%,1至3年占33.1%,3至5年占18.7%,5年以上占21.6%。

二、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日常生活形态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学习和工作状况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而言,学习或工作是他们的初衷,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本课题拟从职业现状、职业理想和择业观三个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对在校学生的研究则增加考察其对学校学习的适应性、对学校情况的满意度及其学历期望值等。

1、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性、满意度和学历期望值分析

(1)对学校学习的适应性较好,并受到来沪时间的影响。本次调查中所涉及的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显示,他们对现在就读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认为自己能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占69%,认 3

为比较适应的占17%,认为“不太适应”和“不适应,想回家乡”的分别仅占7%。 考虑到“适应”往往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本课题还对来沪时间和学校适应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达0.479,说明随着在沪生活和学习时间的增长,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往往能越来越好地适应在上海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2)对就读学校情况的满意度较高。本课题从老师责任心、学校课程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分析。调查表明,学生对学校各方面情况的满意度较高,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超过75%。但是,在学校的不同方面的评价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对学校老师和学校课程的满意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事实上,受制于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条件,目前城市的民工子弟学校在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办学条件等方面必然会先天不足。

(3)学历期望值较高。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普遍有较高的学历期望值,希望将来能够“出国深造”的占41%,希望达到“硕士及以上”水平的占13%,希望达到“本科”水平的占14%,希望达到“大专”水平的占8%,希望达到“高中或中专”的占14%,只希望读完初中或者回答“没有什么期望”的仅占10%。这远远高于没有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子女的期望值,说明城市生活对他们产生了良好的熏陶作用,促使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2、职业现状、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1)职业现状:工作单位以企业为主,收入多在600-2000元之间。从所属单位来看,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在个体与私人企业工作的占大多数(58.1%),其次是外资或合资企业(占28.9%)、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部门工作的仅占10.4%,另有2.6%的人处于无业或待业状态。从个人收入情况来看,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无收入来源或月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2.8%,在600元-1200元之间的占36.6%,在1200元-2000元之间的30.5%,在2000元-3000元之间的占10.8%,在3000元及以上的占19.3%。

4

(2)职业理想呈多样化特点。调查显示,希望成为“政府公务员”的占11.1%,希望成为“企业员工或公司职员”的占16.1%,希望成为“各类专业人员(教师/医生/律师/会计师等)”的占18.3%,希望成为“社会服务人员”的占6.91%,希望成为“个体户”的占12.3%,希望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占18.5%。对随务工父母在城市读书的农民工子女(下文称“学生群体”)和父(母)亲有进城务工经历的年轻农民工(下文称“非学生群体”)这两个不同群体进行对比后发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中,学生群体更倾向于从事政府公务员和各类专业人员的职业,而非学生群体更倾向于从事企业员工或公司职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等职业。

(3)在择业观上重视专业技能和高学历。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认为找工作的最重要因素是专业技能和高学历,其次是工作经验和拼搏精神;传统社会中比较重视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已明显下降;同时,年龄也不再是主要决定因素。通过对学生群体和非学生群体的对比发现,这两个群体在“高学历”这一因素的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有33.4%的学生选择“高学历”是找工作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之一,而非学生群体的这一选择只有19.8%。

(二)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休闲娱乐状况

1、休闲娱乐内容:以看电视电影、上网为主

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在学习或工作之余最常做的事情是“看电视、电影”和“ 玩电脑、上网”,这与城市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并无明显差异。此外,接受调查者中有38.9%经常“锻炼身体”,有36.5%经常“看书读报”,有19.3%经常“参加各类培训或者素质类教育”,表明这一群体越来越重视健康和自我发展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在学习或工作之余,学生群体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参加各类培训或者素质类教育、锻炼身体等有利于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内容上,而非学生群体则主要是娱乐。

2、网络:部分人有网瘾倾向

5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上网频繁的现象,本课题试图进一步分析其上网活动内容和有无网络成瘾等问题。在“您上网最经常做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中,选择“玩游戏”、“欣赏音乐、电影”和“聊天交友”的占绝大多数。此外,所有回答经常玩电脑、上网的被调查者中,有约1.5成的人有网络成瘾的可能。

三、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融入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社会交往

1、交往对象:以亲缘群体和业缘群体为主

社会交往圈是个体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基本平台。调查显示(见图三),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平时交往最多的人依次是:父母及家人(35.1%)、同事(32.8%)、同学(13.3%)、同乡(7.9%)、亲戚朋友(4%)、邻居(3.1%)、社工(1.9%)。其中,父母家人与同事占到了67.9%的比例,说明其社会交往圈是以亲缘群体和业缘群体为主的,交往圈同质性较强、开拓性不够。不过,调查也发现,有1.9%的人回答平时与社会工作者交往最多,说明社会工作者对外来务工人口的工作已见成效,值得期待。此外,学生群体与非学生群体之间存在差异,前者与父母、家人和同学交往更多,而很少与其他人交往;后者的交往对象更广泛,主要是同事、父母家人、同乡、邻居、社工等。

2、遇困难时的求助对象:较少求助正式组织或机构

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在遇到困难时,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求助对象主要还是亲缘群体和业缘群体,排在第一位的是父母及家人,其次是亲戚朋友、同学、老师、同乡、同事等,这与他们平时交往频繁、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关。他们对工青妇组织、街道居委、党政部门等正式的社会组织或机构的利用程度还比较低,分别只排到了7至9位。通过对比研究显示,在遇到困难时除了向父母及 6

家人求助,学生群体更多的是向老师和同学求助,而非学生群体的求助对象更广泛,主要是亲戚朋友、领导或同事、街道或居委会等。

(二)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社会融入

本课题中的社会融入概念是指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来沪之后能够逐渐掌握上海本地语言、参与本地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乃至形成对本地文化和本地身份的认同感。

1、语言掌握:大多数人对上海话掌握水平有限,学生群体稍好

语言是人们融入新环境的关键指标。调查显示,能够流利地说上海话的仅占5%,会一些简单对话的占25%,不会说、但能全听懂的占12%,不会说、只能听懂少部分的占38%,而完全听不懂的占20%。这说明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中大多数对上海话的掌握水平有限,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其顺利地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

从对学生群体和非学生群体的对比可以看出,学生群体对上海话的掌握情况要好于非学生群体,前者能流利说上海话和能够简单对话的比例都远远高于后者。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群体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更多的接触到上海话。对于非学生群体,需要加强相关的培训工作。

2、社会参与:有一定参与意识,但参与面不够广

社会参与旨在考察人们对社会公众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情况。在“您当前最关注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中,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最为关注的是“工作与经济收入”(47.3%)以及“学习与升学”(30.3%),这说明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与发展。此外,他们对“国家政策及社会发展”、“社会治安”和“社区事务”的关注度较低,仅分别占3.2%、0.3%和0.3%。

调查显示,在各种社会事务活动中,学生群体中近一半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48.6%),而且非学生群体中也有42.6%的人表示参加过单位组织的社 7

会活动。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参与过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在活动类型排序中居第三位。这些表明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对社会事务有一定程度的参与。

3、文化认同:仅有少数希望成为“新上海人”

文化认同中最为直观的就是身份认同。对于“您觉得现在最能代表您身份的是什么”这一问题,选择“上海人”和“松江人”的仅占16%,而过半选择了“老家人”,约占60%,这说明他们中大多数人从身份上来讲并没有真正实现这种转变。

在对上海人的看法方面,大多数人表示“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54.5%),表示“羡慕”的占到17.0%。此外,有21%的人表示“讨厌”上海人,另有部分接受调查者在“其他”选项上标注“很讨厌”或者“非常讨厌”。这说明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与上海本地人相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此外,在对上海的定位方面,多数人依然将其视为在未来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打工的地方(68.1%),这说明他们大多数只是将自己视为上海的一名“过客”。不过,也有29.3%的人将上海视为“日后安家定居的地方”,试图通过自己的奋斗留在上海发展,成为一名“新上海人”。

四、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心理与价值观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心理状况

1、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较高

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中大多数人表示能在生活中感觉自己幸福快乐、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好、感到自己适应力强、感到自己不比别人差、感觉与周边的人相处得好(均超过60%),这说明大多数人有较高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在关于未 8

来的展望方面,多数人相信自己的“未来发展将会越来越美好”(占83.2%),这说明大多数人对未来的生活与发展持乐观态度。

2、持有一定心理压力

调查也发现,有79%的人认为“社会虽在发展,但个人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这说明对他们而言,未来的生活既是充满希望的,同时也是充满挑战的。之所以会感到压力大、感到生活紧张,这与他们未能适应城市快节奏、高成本的生活方式是相关的。此外,有超过一半的人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圈比较狭小,比较缺乏沟通,尤其是和上海本地人缺少沟通。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压力和经济压力。其中,学生群体的主要困难来自于学习压力与个人兴趣、休息时间之间的矛盾。换言之,因为现实中学习的压力太大,以致于难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且休息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而对于非学生群体即已经工作或仍处于待业状态的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而言,“经济收入”和“住房问题”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困难。此外,有18.8%的人次认识到“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是他们所面临的重要困难,这呼吁有关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

(二)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价值观

1、婚恋观

调查表明,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在婚恋方面更注重婚恋对象个人能力和品行(93.7%)而非其附带的社会资源,更注重感情因素而非经济因素,或者说,功利性的成分比较少。

2、道德观

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具有较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同意“诚信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观点的占91.1%;在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方面,88.5%的人都同意“遵守公共秩序与道德规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这说明绝大部分人 9

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此外,有70.9%的人同意“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说明多数人具有健康的金钱观。还有87.1%认为“每个人都有公平、自由发展的权利”,这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中大多数具有公平意识和自由发展的观念,这将有益于他们寻求自我发展。

五、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在上海学习、工作、生活的同时,希望接受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从而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城市。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平等对待、引导融合、优化服务,完善管理”为原则,提高对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引导他们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对学校老师和学校课程的满意度还不高的情况,需要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并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环境

调查表明,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老师和学校课程的满意度不高,这是因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各类资源匮乏,难以很好地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求学需要。因此,从长远来看,不仅要通过财政倾斜来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努力使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能够直接进入条件好的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一是强化公办学校接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责任。有关部门需要定期督查公办学校按计划接纳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时向社会公布能接纳的数量,逐年提高接纳率,切实做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在教育、教学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是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水平。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逐年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引导性专项经费,对符合市级标准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按公办学校的一定比例核拨生均公用经费,重点解决办学条件、师资培养、 10

安全保障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服务和管理,实行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1+1”结对模式,通过派督导员、输送教师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二)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就业难、收入低的境遇,呼吁政府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扶持工作,实施并落实工资保障制度

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就业面比较狭窄且收入微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未能很好地了解并适应城市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未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就亟需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开展相关的就业服务和咨询工作,并积极实施落实工资保障制度。

一是积极推进免费就业服务。具体做法包括吸引持有《居住证》的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在“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接受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并在外劳力管理所进行用工登记备案、综合保险登记和劳动纠纷调解;根据上海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及时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引导劳动力培训和有序流动;探索窗口、网络、手机短信相结合的就业服务方式,使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就近、及时享有便利的就业服务。

二是积极实施落实工资保障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确保来沪人员在最低工资标准上与本地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建筑施工企业应为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办理信息卡,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

(三)针对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对上海本地人的负面态度,呼吁推动与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相关的社会融合政策的出台,不断促进“新老上海人”和谐相处

调查发现,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表示“讨厌” 上海本地人。这种人际关系状况不仅不利于双方自身的发展,也对城市的和谐带来隐忧。所以,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其融入与和谐相处。

11

一是广泛建立沟通渠道。可以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设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专栏,公开介绍面向来沪人员的各项政策;建立网上BBS论坛发言人制度,及时回复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提出的各种咨询。沟通渠道的畅通有助于不同群体之间了解对方,从而为实现彼此尊重赢得可能。

二是融入社区生活。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

三是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两新”组织建设和社区党建、团建,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重视培养、发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加入党、团组织,有关部门在民主推荐、协商、选举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应考虑吸纳一定比例的符合条件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并在评选“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中留一定比例给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

(四)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建议积极扩大综合保险覆盖面,将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纳入政策服务的范畴

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所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就是经济压力大,并因此产生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因此,建议积极扩大综合保险覆盖面。

一是建立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落实有关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有关政策,积极扩大综合保险覆盖面,使在沪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都能够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各项待遇。

二是进一步完善综合保险制度。通过深入调研,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特点,不断研究完善综合保险办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在现有各项待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扩大综合保险受益面。

(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职业发展和生活需求,共青团组织要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有效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和谐融入上海 12

调查发现,共青团的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肯定和认可。对于他们而言,最希望由团组织提供的帮助依次是:文化提升类(40.1%)、技能培训类(35.2%)、心理咨询类(21.0%),这说明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对提升文化水平、增强工作技能、保持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比较迫切的现实需求。因此,共青团组织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有效引导和服务第二代群体和谐融入上海。

一是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素质提升需求。积极发挥团的组织优势,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向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赠送“爱心书包”、为民工子弟学校援建“阳光书屋”、组织社会力量开办暑期“爱心学校”等形式,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综合素质。

二是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文化提升需求。积极搭建青年文化引领平台,试点成立来沪青少年艺术团,进一步开展优秀文艺节目进社区、进农村巡演活动,展现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艺才华;探索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举办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K歌大赛、“友情相约”专场等健康时尚的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是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培训就业需求。积极推动“共享阳光——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教育培训就业援助行动”,开设包括上海话培训在内的各类技能培训班、举办劳动技能竞赛等;依托阳光“岗”湾工作室和劳动部门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探索建立来沪青年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的就业能力。

四是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维权需求。以“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青少年维权岗、“阳光青少年心理热线”、“青春驿站工作室”为载体,构建覆盖教育、心理、法律、就业等多方面的维权体系,向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群体延伸,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13

五是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自组织发展需求。进一步研究全市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状况,了解其需求和意愿,通过给予政策扶持,增强组织运行,提供服务平台等工作方式,服务和引导“新松江人俱乐部”等外来务工人员第二代自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金正斌、诸闵、陈佳楠、陆青)

14

更多相关推荐: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状况的调查报告摘要本文以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为调查地从就业渠道务工目的工作时间工薪报酬工作环境和合法权益等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状况作了详细深入地分析结果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外来务工人员主要的就...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20xx春秋行政管理专业本专科调查报告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姓名学号分校专业指导老师时间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城市的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但这些长期在城市的务工人员却无法得到良好的...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城阳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一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中开拓他们新的人生道路寻找新的生活姿态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阳区的外来务工...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状况调查课题论文

绍兴县马鞍镇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状态调查报告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镇务去开辟新的人生之路寻找新的生活姿态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构建和谐城镇我们...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2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调查分析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生物工程年级20xx级组员李飞钟坤陈宇锋学号110811037711081103911108...

关于深圳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姓名曾燕霞学号20xx3020xx36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年级调查报告题目关于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成绩年月日关于深圳外来...

外来务工人员学习需求社会调查报告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西城校区社会实践调查学校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西城校区专业学号111100120xx03姓名罗云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西城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居民学习需求调查报告以北京外来务工人员为例城市外来务工者对城市...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报告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各城市经济急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子女教育却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户籍制度高昂的费用教育歧视等都制约着他们的健...

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调研报告

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调研报告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已日益成为黄岩社会事业发展的难点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企业...

外来务工人员日常生活状况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日常生活状况报告武汉科技大学城建学院土木1204班赵思聪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沿海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却无法得到良好的生活为了更好的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生活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的调查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行为习惯的成因的调查报告重庆市北碚区红岩小学任卫东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涌入城市由于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低从事的工作多为城里人不愿干的活且收入低生活环境差无...

关于大连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连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状况的调研报告为准确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状况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各项就业措施全面做好就业工作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近日我对大连市外来务工人就业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文想以此为基点提一些问题和看法...

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