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总结

时间:2024.4.30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第四章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第二篇:马哲原理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①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④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⑤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⑤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⑥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xx年、xx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个原理

1、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⑥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分析方法):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2、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4、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既要看到量变又要看到质变,注意特殊量变引起的质变。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1、要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要尊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3、要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4、要尊重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更多相关推荐:
马原总结

安然事件的启示在美国这样一个所谓法制完善、市场成熟的国家,发生安然这样的大骗局,被称为诚信楷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如此不诚信的事情。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美国政府对此做了些什么?前面已作了初步的分析。那么…

20xx考研政治马原总结--值得一看

考研政治马原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xx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 产 党…

马原总结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①从它的创…

马原总结

绪论简略版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简答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3的哲学基础第一章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

马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 产 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原重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广义作为中国共 产 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

马原总结精华!

社会条件思想来源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阶级基础两大发现产生标志发展历程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生命力根源生命力关键定义和两层含义世界观方法论基本立场新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理论品质本质属性社会理想马原1234...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及其大纲(20xx最新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 产 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

第四章411社会制度的改变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2地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3途径a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b从商人...

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汇总为了帮助大家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勤思考研辅导老师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搜集整理考研的复习资料及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考研政治冲刺复习考生着重四大方面整体框架整合重点知识强化查...

20xx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

20xx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1)唯物…

20xx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四)(

20xx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四)万学海文20xx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需要广大的20xx年的考生们注意。为…

马原总结(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