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总结

时间:2024.5.8

1、马克思主义:(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广义)作为中国共 产 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 党人将其与中国集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幅度、范围、限度。

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可以有数量表示规定性。

3、物质(列宁物质观):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6、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7、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8、价值:(哲学)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客体的基本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经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消耗。

9、价值观:是关于人们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10、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早形式。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1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规律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5、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6、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决定。

17、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

1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9、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0、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1、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

资本家集团。

22、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3、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成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4、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的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

25、决定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6、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7、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生产资料的总称。

28、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简答题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答: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更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

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2、如何理解认识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接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像。如果把人对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 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简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过活动中式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4、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合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6、如何理解社会必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更本动力?

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是坚持了那些原则?

答: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着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8、简述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表现。

答: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作用;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激励作用;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即分化作用。

9、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实在哪些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答:(1)私有制原则、(2)“主权在民”原则(3)分权于制衡的原则(4)人权原则

10、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多样性表现。

答: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经营的全球化。

1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答: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斗争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势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简述社会经济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的原因。

答: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13、马克思的产生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9世纪自然科学的突破: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的提出、能量守恒。

3、马克思在实际中不断发展。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论述题

1、根据矛盾的普遍联系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运用该原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

2、列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消极后果,并举例说明。

答:(消极)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各国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

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地全球经济协调体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积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分工得意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的优化配置。由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的发展。其中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地位和有利条件,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籍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同时,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影响:一,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三,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家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四,发展中国家换可以借贷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3、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这就需要好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僵尸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下,收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国际资本主义的进攻与阻挠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要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实践证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显示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 产 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闭眼时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材料分析提(仅有知识点,分析略)

1、(1)请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答: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其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体变革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志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具体表现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体变革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志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具体表现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英雄人物是主要事件的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英雄对历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甚至有时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

史人物,在历史中发挥怎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

2、(1)评价苏联模式。

答:积极影响: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告诉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基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消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的太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3.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为什么?

答: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共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制度能够从更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答: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足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在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建立在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篇:马原重点问题及答案总结 -打印 打印


马克思重点

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的理论意义。P32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与唯心史观划清了界限,为彻 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P47

论述矛盾统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的,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49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 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自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4、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P51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统一关系。P69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辩证关系是: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6、 真理的绝对形和相对性。P74

真理的绝对性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两种特性,因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第二,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总而言之,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7、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P80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

社会存在:所谓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9、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P101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

(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其适合与阻碍的程度,又依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10、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P108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11、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5

简述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是什么?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 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 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 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 自然为关系.

抽象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联系: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2、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P146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3、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P149

价值规津是指商品价值 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墓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4、 P167第二行注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是一个选择题。

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15、 P155倒数第十行注意那三个部分。这也是个选择题。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

16、 名词解释:生产力,矛盾,真理,剩余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运动(这个题是7选5,老师只给出6个)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真理:是人们对于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价

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范畴。

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则,说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即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事业已取得巨大胜利,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4)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多次遇到较大的挫折。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不要因此而悲观失望。人民群众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将使社会主义事业更健康地发展,取得更大的胜利。

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说明文化建设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17、 选择题:10个单选,5个多选,建议把历年的选择题看一下。

18、 简答题:7选5 ,应该以上列举的前13个中的,老师也就给出这么多。

19、 论述题:共2道(老师说其中一个可能是上面的第8个,还没定)

注意:大家把历年的卷子看看,应该有很多差不多的甚至是原题。千万不要带小抄,学校在这门课上抓的很严,后果很严重,大家都明白。

更多相关推荐:
马原总结

安然事件的启示在美国这样一个所谓法制完善、市场成熟的国家,发生安然这样的大骗局,被称为诚信楷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如此不诚信的事情。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美国政府对此做了些什么?前面已作了初步的分析。那么…

20xx考研政治马原总结--值得一看

考研政治马原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xx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 产 党…

马原总结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①从它的创…

马原总结

绪论简略版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简答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3的哲学基础第一章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

马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 产 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原总结精华!

社会条件思想来源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阶级基础两大发现产生标志发展历程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生命力根源生命力关键定义和两层含义世界观方法论基本立场新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理论品质本质属性社会理想马原1234...

马原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2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4包括两个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与存...

马原总结

马原总结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阶级统治级的工具则...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历年真题大题总结马克思主义概述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1110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

马原期末总结

答题前要先解释概念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P9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大概会出选择题...

【马原】知识点【全面总结】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

马原复习答案总结

20xx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马原考试复习资料题型第一部分单选题10个每个1分10分第二部分多选题10个每个2分20分第三部分辨析题4个每个5分20分第四部分简答题5个5选4每个7分28分第五部分论述题2个2选1每...

马原总结(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