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总结

时间:2024.4.29

马原总结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阶级统治级的工具,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代表人: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

(2)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6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3、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为他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他不带任何偏见,其次在于它的深刻性,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科学性不仅在于他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他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节学习、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其次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所决定的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第一章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是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一元论和二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1)他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他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他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5.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关系

含义: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的。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每一个物体都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关系:

(1)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2)时间和空间是运动者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3)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食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的。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独立的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中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他们在矛盾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能分离的

3、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与其他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跟据、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意义: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是次要矛盾

(1)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其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唯物辩证否定观是: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其一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8、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2)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9、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他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10、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 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1)、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3

11、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内容是指构成一切要素的综合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12、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式对立统一的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的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认识主体的含义、性质、特点以及结构

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着,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1)、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2)认识的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3)认识的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认识的主体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

2、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原理

认识真正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1)、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唯物辩证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他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他们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是对事物的表面、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特征的反映

理想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地、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地、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

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基础

4

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理性认识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是因为:

(1)、从客体方面来考察

(2)从认识主体来考察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1、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关系

正确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论

(1)真理和谬论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2)真理与谬论的统一表现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本身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

(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看是否相一致,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2)唯有实际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5.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思想路线的含义

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2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5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和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有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社会意识从反映方式不同可分为: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从主体范围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的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而决定的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之中

第二层:在现代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是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层: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5、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含义和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题选择的作用

(1)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

(2)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现行因果联系,而是多值的、或非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

(3)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多样的模式和途径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过程

(4)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拖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6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须深入了解,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阶级社会里的杰出人物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所代表的阶级历史作用分不开

(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商品价质量的决定及其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个条件所决定:

(1)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的

(2)由生产的主管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3、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5、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本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2)价值规律自发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区分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2、超额剩余价值的含义及其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7

3、资本累计的实质和后果

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累计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一边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政体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最有利实现其阶级专政、巩固其政权、保障其根本经济利益的政治统治形式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产阶级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逐步萌芽和产生,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逐步发展形成。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

3、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产物

(2)价值观是指对于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根本观点

(3)道德观是指有关人民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观念体系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1、资本的循环与价值增殖

资本是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中实现着价值的增殖,而能够发生价值的增殖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它包括:工业、农业、运输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资金周转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3、资金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金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2)资金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

2、社会资本扩大在生产的实现

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得到实现,因而应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资本 8

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1、利润率的形成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2、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

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1)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

(2)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3、平均利润的形成与本质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4、超额利润的形成

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

第四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的作用

(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2、商业资本利润的来源

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第五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1、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

银行的两个职能:一是吸收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 二十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

2、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

股份公司有多种形式,其典型和一般的 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

第六节 农业资本和地租

1、级差地租及其形成的条件、原因、源泉

各个不同地块的土地,其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使土地形成不同的等级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由于形成级差地租的具体生产条件不同,使级差地租具有两种形态: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9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

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绝对地租及其形成的条件、原因、源泉

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原因: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源泉: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的形式:

垄断是指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的生产或流通份额,并因此达成协议,垄断该部门的生产或流通,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垄断也可称作独占

2、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本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

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资本的输出:形式: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2)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3)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促进经济全球化加快的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关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10

(3)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增加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与法治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

3、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原因:

(1)生产力方面

(2)生产关系方面

(3)上层建筑方面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的,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的原因: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

(2)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的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3、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根本的一条。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 产 党的领导

11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2、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这些国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

(2)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意志,有自己的纲领、路线、方针,策略、为参加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第一,思想领导方面: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有效的思想宣传和动员教育工作,社会主义革命就难以广泛发动和最终取得胜利。

第二,政治领导方面:

第三,组织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是一个组织严密、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一,思想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第二,政治领导方面: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

第三,组织领导方面:

第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2、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3)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4)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5)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6)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7)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3、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国家自行消亡:表明,只有在阶级被彻底消灭的条件下,国家才能随着阶级的消失而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从而自然而然的自行消亡

4、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实现全面发展所需的条件:

(1)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2)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3)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

(4)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12

论述题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两者相互联结而存在

第二,两者是相互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1)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2)其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4、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原理

认识真正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4)、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6)唯物辩证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5)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6)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7)“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8)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之中

第二层:在现代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是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层: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7、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含义和关系

13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题选择的作用

(4)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

(5)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现行因果联系,而是多值的、或非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

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多样的模式和途径

8、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它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9、资金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资金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2)资金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10、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收取利息,

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1)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决定

(2)在一定的平均利润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润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

1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及他们的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2,、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2)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3)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14

1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4,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他有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5,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3)实践三种基本形式:一,物质生产实践。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三,科学实验 1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7、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新事物优于旧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8、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分歧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二、发展的观点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对立、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观点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消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转换为他物的方面

15

(2)二者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20、简述时间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2)实践对认识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1、简述各尽其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1)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基础上,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

(2)各尽其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

22、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的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的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2)共产主义社会所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人自身个性的发展达到一个极高的境界。

16

更多相关推荐:
马原总结

安然事件的启示在美国这样一个所谓法制完善、市场成熟的国家,发生安然这样的大骗局,被称为诚信楷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如此不诚信的事情。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美国政府对此做了些什么?前面已作了初步的分析。那么…

20xx考研政治马原总结--值得一看

考研政治马原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xx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 产 党…

马原总结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①从它的创…

马原总结

绪论简略版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简答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3的哲学基础第一章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

马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 产 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原重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广义作为中国共 产 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

马原总结精华!

社会条件思想来源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阶级基础两大发现产生标志发展历程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生命力根源生命力关键定义和两层含义世界观方法论基本立场新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理论品质本质属性社会理想马原1234...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

马原历年真题大题总结历年真题大题总结马克思主义概述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1110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

马原期末总结

答题前要先解释概念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P9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大概会出选择题...

【马原】知识点【全面总结】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

马原复习答案总结

20xx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马原考试复习资料题型第一部分单选题10个每个1分10分第二部分多选题10个每个2分20分第三部分辨析题4个每个5分20分第四部分简答题5个5选4每个7分28分第五部分论述题2个2选1每...

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

1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2对立统一规律3质量互变规律4辩证否定5认识运动规律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8资本原始积累9价值规律10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11产业资本的生产和循环12当代资...

马原总结(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