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时间:2024.5.8

天人合一的苏轼情怀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 曹卫东

因“谤讪朝廷”受贬黄州的苏轼非但没有消沉于世、徘徊嗟叹,反而处变不惊,逍遥洒脱,日与僧道为伍,出入山林,饮酒作诗,用豁达的胸怀笑看风云,感受自然,用一颗无为之心笑拈佛花。虽然从湖州太守贬为黄州团练,职位上的变动不可谓不大,但是在这个人生的最低谷,苏轼却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让他的敌人狂喜,而是用生花妙笔写就了古今一等一的好文章──《赤壁赋》。那么,是什么给予了苏轼如此精妙灵感呢?通过教学,笔者认为莫过于自然。

秋日的风霜把赤壁矶的穿空乱石渲染得更加高奇与悲壮,两岸鸟兽的啼吼也夹杂着浓浓的悲怆之意,此时的长江流水更是在清凉得近于寒冷中随着江风的节奏时而悠闲时而急躁地拍打着这巍峨峭壁悬崖,周遭混合的声响彷佛是烈士亡魂在这个传说中的千古战场中哭泣,让人感觉的到历史之沉重与沧桑。就在这个沧桑的季节,赤壁矶迎来了同样正经历着沧桑的苏轼,一个在政治斗争中失势的不幸文豪。

他不是衣衫褴褛的出走,而是骨格清奇的架舟而来;他不是茕茕孑立的自我放逐,而是侣僧友道的潇洒出游。赤壁矶的皓月在旧历的每月十六显现得更加圆润和高远,伴着幽幽的箫声和悠悠的江水更显得哀怨,哀怨,哀怨;清风徐来的远阔江面,让体物敏感的苏轼分不清天上人间,冥冥之中是一种羽化登仙的幻觉;山高月小之下,是主与客的问答,是参禅,是悟道,是谶语,是诗篇。究竟是英雄伟大,还是神仙可羡?答案是英雄不好做,神仙也不好当,人生就是悠悠天地之间的寄生蜉蝣,就是茫茫沧海之中的微微谷粒。今夕何夕,英雄安在?飞仙何往?凡人难成英雄,成飞仙更是痴人说梦──我的一堂课满满一舟的困惑早已乘着幽幽的箫声飘飞得无有寻觅处。

然而,苏轼却是酒不醉人人亦不自醉,独自清醒。人生的磨难,官场的磨砺加上人格的高尚,促使他对世界的洞察力度十分深远:天地的一瞬和物我的无尽皆是佛缘,哪能够意马心猿,哪能够刻意寻求,哪能够徒然羡慕。人间的事,孰是孰非,皆有定论,何必自寻烦恼?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若取之有道者,则但凡周遭世界,世人共适。左手书“何羡”,右手写“共适”,一吐口整个文人赵宋,人生的天机奥妙尽在苏轼的飘飘美髯和朗朗笑声之中。

苏轼的感悟是精妙独到的,是他原本就潇洒豁达之心的全然显露,当然更是自然的恩赐。赤壁矶的萧然秋夜,清澈高远,把苏子衬托得仙风道骨,与众不同;古战场的传说更是把主客拉入历史的轮回,启发对人生的思考。在整个游赏过程中,苏轼先是览月喜极,扣舷而歌。美人英雄尽在窈窕之章之中──这是自然在愉悦苏轼,何等逍遥何等自在;再是萧声悠然,静听客答。问答之间,客有三悲──英雄不在,人生短暂,欲仙不能,何等凄凉,这是自然启发苏轼对历史的思考;最后是苏轼的独自参禅,得出何羡而共适──我的一堂“研讨课”这是自然引导苏轼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体现他旷达一世的胸怀。

写游记,苏轼同样用赋的形式;但他把文赋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得淋漓酣畅,有其他文学题材达不到的效果,既详尽又到位。苏轼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

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散发出哲学之光。从骚赋到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最后到文赋,赋的发展历程也是夹带着历史的风霜和千古文人的体温,不简单。然而,在浩瀚文赋海洋之中,能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双重特点的当首推《赤壁赋》。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可谓文采斐然,千古第一。这样的好文章在新课标教学中可以说是重中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学习特点和古文审美水平,引导他们从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角度暨感悟自然中理解课文,从而体会自然与人关系的密切。那么,怎样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自然关照下的苏轼情怀呢?笔者认为可以补充简介中国古代文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之汨罗悲秋 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之南山归隐等。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和人的关系是始终是人们讨论和关注的哲学命题:儒家提出“天人合一”;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原。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所以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母体,更是文人获得解脱的动力源泉,屈原陶潜如是,苏轼更如是。所以,感悟自然是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的精神之一,也是当下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的诉求,把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一起融入高职语文 教学任务中是素质教育的进步。


第二篇: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教案

一.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高职一年级学生 2. 学科:语文

3. 课时:第2课时

4. 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以疏通文本、理析文脉。

(2)思考书后读写训练第一题以在哲学层次上对本文有所认识。

二.教学课题

《前赤壁赋》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本,理析文脉。

2. 从哲学角度解读文本。

三.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月夜泛舟赤壁的情景和主客对话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由于政治失意所引起的矛盾、痛苦的心情,以及对宇宙、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旷达超脱的襟怀。

教学重点:从哲学角度解读文本,使学生能够充分体悟本文的哲学内涵。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认同和受容《赤壁赋》的哲学蕴义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学者说哲学是白色神话,文学是红色神话,两者都是对人生如何美好在世的回答,这篇文章我们将从哲学神话和文学神话角度来解读。

本节课我们将从哲学神话角度来解读苏轼《前赤壁赋》这篇千古妙文,看看这篇文章将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二)讲授: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找出本文的线索。

这篇文章以情感演变为线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示情感的三个关键字。 这三个关键字是:乐、悲、喜

那么主、客何以乐、悲、喜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所在,从哲学神话角度亦即生命哲理角度解析全文。

首先一起来解读第一部分:乐之部分。

请同学朗读关于乐的部分。

苏子和客的情绪起点是乐,那么,他们何以而乐呢?

赏析一下这一部分的意境,便能明了答案了:七月苏子与客人在长江边的赤壁(赤鼻矶)泛舟尽兴游玩,江面上清新和缓的风迎面吹来,澄澈的天宇中点点星光推出一轮皓月,白色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天相接,上下一白。苏子与客人乘着一叶小舟纵横驰骋于浩荡虚廓的江面,举起酒杯畅饮并诵读诗歌。主客二人于江面之上飘洒自在、飘然独立,感觉世俗世界都被弃于身后,内心涌出蝉蜕成仙的羽化登仙之乐。

经由意境的赏析我们便能从内心体悟出主客之乐所乐为何、所乐何来:蝉蜕成仙的羽化登仙之乐。

主客二人飘行于江上的情绪并没能始终固结在登仙之乐上,作者正处于贬谪期间,对于一个有着经世济民宏图大志的人来说命途如此坎坷怎么可能不生发出生命空耗、理想无成等愁怀呢?很必然地情绪走至下抛的曲线了。

请同学朗读并通译第二部分悲之部分,教师点评

一起来探究苏子与客何以由乐转悲了呢?

所谓的客并非真有另一人,而是苏子思想的另一面,同学们试着从文中找出客之悲的原因。

客悲其一: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曹孟德曾经有着怎样的雄杰风采“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所以苏轼誉其为一世之雄,可“而今安在哉”。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比曹孟德更为风流的人物多矣,而今安在哉,风流云散罢了,所以人生从此角度看,至悲矣,生命再成功,亦如庄生梦蝶只是虚无飘渺的一个美丽梦境。

客悲其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曹孟德那样的大英雄虽与所有人相同同此上析人生至悲之一,但他毕竟有英雄业绩慰籍生命,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可谓得到了完成。但苏子与客“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理想遥不可及,苏子甚至成了罪人、半个犯人,人生走至此生命空耗阶段了,这样下去人生终了时如何能告慰自己。

过去读书人最大的理想是“济人然后拂衣去”,首先经世济民实现淑世情怀,而后归隐山林田园实现个人桃源之梦。如果只能无奈地放弃淑世理想转而单纯追求桃源之梦,那么生命有一半是残缺了的,这种情况下的桃源之梦践履起来内心是留有苦涩底蕴的。

客悲其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不仅终有一死,且生命如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样短暂,如深远无尽的大海中的一粒粟米一样渺小。与无穷无尽可以亘古长存的大自然相比,与绵延几千年的

人类历史相比,人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同学们要经常思考这么短暂的一生我当何为。

客悲其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生命何其短暂,短暂的人生中又有那么多的无奈和缺憾,所以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也都保留着一个恒久之梦,希望自己能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从而得已逃脱“死亡铁限”这一人生至悲。所以中国古代有一些道士会用毕生的精力练丹,希望能练就一粒长生不老的仙丹,但都失败了。洒脱如苏轼,也还是不能放下对生命的眷念,内心也怀有着不能成仙、与神仙一同遨游和明月一起长久存在的遗憾。此为苏轼至悲之四,亦是人生至悲之四。

人生的四重至悲便是悬在人类头顶上的一把恒久存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类的文明进程包括精神文明进程和物质文明进程便是倾力消解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人类恒久威胁和压力的进程。

人类何其伟大,真不愧万物灵长的称谓,为了对抗人生的这四重至悲,人类用文化给自己提供了各种解药,以求短暂的人生能得到充分的慰藉。苏轼终究不愧是一个衣冠伟人,在这篇文章中他用自己丰融的生命智慧给自己、给同时代人和我们的后代子孙提供了两剂消解生命四重至悲的文化解药。

请同学们说说看,主客二人以何化悲为喜的,苏轼的这两剂解药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字句

第一剂药丸:“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人生虽貌似短暂,天地虽貌似亘古长存,但从某个角度看,都是变和不变的统一体,都是有尽和无尽的综合体。

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和人一样在恒久变化,这一秒钟的天地人的状况随着这一秒钟的逝去便永远逝去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天、地和人都是有尽的。有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天地亦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天、地和人又都是不变的,天永远存在,给人类提供阳光的温暖和雨水的滋润;地也永远存在着,永远承载着人类,给人类提供着物质资源。那么关键的是作为短暂生命的人,如何理解自己其实也是无尽的呢?人类中诞生出了一个你,你在人类的链条中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天的覆盖下、在地的承载中是永远独一无二的,这便是你作为个人的永远和无尽,与天和地的永远和无尽永远无尽地共存着。

苏轼还提供给我们人生四重至悲的解药之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自然提供了清风、明月等人类可以永远共享的物质资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天地对于全体人类都是极其公平的,他是富翁你是平民,可是大自然将金子般的阳光一样倾洒在你们身上,让你们同等享受阳光的温暖,所以古人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在服下了人生四重至悲的两剂消解药丸之后,客喜而笑了,亦即苏轼终于人生获得了开解,生命乐观的一面占了上风,“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小结

请同学复述苏子与客的情感轨迹线以及情感起点、进阶和终点的个中缘由,教师总结。

(四)练习

完成读写训练一:朗读课文,简述各段大意,并结合作者当时的境遇,谈谈你对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于使学生在哲理的层面上理解文本,使学生掌握苏轼情感演变的

轨迹和个中缘由,以使学生在生命观上有所领悟和启发,以使本课的文本学习给学生带来哲学收益,使语文课的人文教育理念得到实现。故本节课采用了探究法、讲授法、发现法等合宜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助益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周建梅,语文教师,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督导处

更多相关推荐:
赤壁赋教案及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教学难...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篇一赤壁赋gt教学反思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李进玉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体会古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3了解作品骈散结合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4培养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了解...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前赤壁赋教学反思这次选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词然后再讲解内容我的依据是学生对于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在于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词之后文言文就变成现代文了理解起来就会顺利许...

《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

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内容摘要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完善的学案借赤壁赋教学例谈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四个环节的导学流程开展课例研究促进评议反思为创建高效课堂努力关键词学案导学四环节课例研究反思提高学案导学是在新...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28班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济源高级中学郭新奇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

《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

内容摘要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完善的学案借赤壁赋教学例谈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四个环节的导学流程开展课例研究促进评议反思为创建高效课堂努力关键词学案导学四环节课例研究反思提高学案导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把学...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赤壁赋

《前赤壁赋》教后反思 - 松江教育信息网

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校上海市松江二中学科语文姓名王召强联系电话138xxxxxxxx电子邮箱guhan20xx163com一设计思路前赤壁赋所在的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山水因此笔者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考...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福建省连江县第三中学黄财武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

赤壁赋教学案例分析

赤壁赋教学案例分析赤壁赋是传统篇目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名作也是中国古代文赋的集大成之作以此文为主构成的赤壁系列是苏轼人生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点鉴赏要求落在诵读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特点的初经级...

赤壁赋教学反思(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