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

时间:2024.5.8

《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

内容摘要: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完善的学案。借《赤壁赋》教学,例谈“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四个环节的导学流程。开展课例研究,促进评议反思,为创建高效课堂努力。

关键词:学案导学 四环节 课例研究 反思提高

学案导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借助学案导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益,向理想课堂迈进。

1,抓好导学的几个环节。具体指“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

疑――练习巩固”四个环节。以笔者教学《赤壁赋》为课例,谈谈导学流程。 “自学教材”环节,要求学生按教师预先编写好的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课上首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生围绕目标自学,完成了以下任务:听读课文,接着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这篇文赋骈散结合、气势流畅、富有韵味的特点;其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作品。

“讨论交流”环节,让学生质疑,解决自学中的问题。学生质疑,提出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曾”的理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中几处词类活用的理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句子翻译的问题。让学生查阅工具书及资料解决,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集体讨论解决。接着理解课文,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客人吹洞箫时为何声音如此悲凉?苏轼却为何有相反的人生态度?”先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后归纳:赤壁的江山触发“客人”思绪,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曹孟德等,当年何等叱咤风云,而今却不见踪迹,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顿觉人生的短暂渺小,难免苦闷感伤。该环节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力求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真知灼见。

“精讲释疑”环节,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疑难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拨开迷雾,精讲解决。如上一环节第二个问题:“苏轼却为何有相反的人生态度?”学生难以把握,所以放在这一环节解决。教师首先提问:苏轼在文中阐述了一种什么道理?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积极思考,展开讨论,教师归纳、补充:“乌台诗案”是新旧两党之争中,苏轼遭遇的一次重大打击,面对迫害,他达观自适,善于利用自然美景解脱自己,虽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苦闷却能得到慰藉,身处迫害却开朗旷达,表明了他正直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操守;他从江水与明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具有辩证思想;结尾劝勉“客人”,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客人的心境,其实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练习巩固环节,要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通过练习达到消化、巩固知识的目的。本环节安排了如下练习,以夯实文言基础知识:整理通假情况;指出句中的活用情况;翻译“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等极具感染力的句子。对于练习,学生均能当堂完成。

2、开展课例研究,促进反思提高。课例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若干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赤壁赋》教学中,形成了系列活动的文字资料,如备课笔记、成型学案、听课记载、反思体会等,便构成了课例研究的依据。备课组评议认为:本课的导学案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比较实用,操作性强,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效果较为理想;但本课安排两个课时有点紧,学生朗读训练较少,因此为完成课后背诵全文的作业,会花费很多时间,势必加重学生负担;如能安排三课时,前两课时分段熟读,读出感情,读出语气,精彩语段当堂成诵,第三课时便水到渠成地完成诵读任务。教者同时提出:若安排三课时,最后的练习内容可移至第二个环节,结合解决疑难进行;第四个练习环节应适当拓展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如《后赤壁赋》的内容,既有助于本文的理解,又有助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大家表示赞同。在之后的文言篇目教学中,备课组逐步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后续的教学中,大家实验比较、反思改进,觉得获益匪浅。

以上课例,是我校用学案导学创高效课堂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个课例我们认识到只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真正主人,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己任,才能构建高效而理想的课堂,教革之花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二篇: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教案

一.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高职一年级学生 2. 学科:语文

3. 课时:第2课时

4. 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以疏通文本、理析文脉。

(2)思考书后读写训练第一题以在哲学层次上对本文有所认识。

二.教学课题

《前赤壁赋》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本,理析文脉。

2. 从哲学角度解读文本。

三.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月夜泛舟赤壁的情景和主客对话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由于政治失意所引起的矛盾、痛苦的心情,以及对宇宙、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旷达超脱的襟怀。

教学重点:从哲学角度解读文本,使学生能够充分体悟本文的哲学内涵。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认同和受容《赤壁赋》的哲学蕴义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授法、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学者说哲学是白色神话,文学是红色神话,两者都是对人生如何美好在世的回答,这篇文章我们将从哲学神话和文学神话角度来解读。

本节课我们将从哲学神话角度来解读苏轼《前赤壁赋》这篇千古妙文,看看这篇文章将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二)讲授: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找出本文的线索。

这篇文章以情感演变为线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示情感的三个关键字。 这三个关键字是:乐、悲、喜

那么主、客何以乐、悲、喜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所在,从哲学神话角度亦即生命哲理角度解析全文。

首先一起来解读第一部分:乐之部分。

请同学朗读关于乐的部分。

苏子和客的情绪起点是乐,那么,他们何以而乐呢?

赏析一下这一部分的意境,便能明了答案了:七月苏子与客人在长江边的赤壁(赤鼻矶)泛舟尽兴游玩,江面上清新和缓的风迎面吹来,澄澈的天宇中点点星光推出一轮皓月,白色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天相接,上下一白。苏子与客人乘着一叶小舟纵横驰骋于浩荡虚廓的江面,举起酒杯畅饮并诵读诗歌。主客二人于江面之上飘洒自在、飘然独立,感觉世俗世界都被弃于身后,内心涌出蝉蜕成仙的羽化登仙之乐。

经由意境的赏析我们便能从内心体悟出主客之乐所乐为何、所乐何来:蝉蜕成仙的羽化登仙之乐。

主客二人飘行于江上的情绪并没能始终固结在登仙之乐上,作者正处于贬谪期间,对于一个有着经世济民宏图大志的人来说命途如此坎坷怎么可能不生发出生命空耗、理想无成等愁怀呢?很必然地情绪走至下抛的曲线了。

请同学朗读并通译第二部分悲之部分,教师点评

一起来探究苏子与客何以由乐转悲了呢?

所谓的客并非真有另一人,而是苏子思想的另一面,同学们试着从文中找出客之悲的原因。

客悲其一: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曹孟德曾经有着怎样的雄杰风采“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所以苏轼誉其为一世之雄,可“而今安在哉”。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比曹孟德更为风流的人物多矣,而今安在哉,风流云散罢了,所以人生从此角度看,至悲矣,生命再成功,亦如庄生梦蝶只是虚无飘渺的一个美丽梦境。

客悲其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曹孟德那样的大英雄虽与所有人相同同此上析人生至悲之一,但他毕竟有英雄业绩慰籍生命,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可谓得到了完成。但苏子与客“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理想遥不可及,苏子甚至成了罪人、半个犯人,人生走至此生命空耗阶段了,这样下去人生终了时如何能告慰自己。

过去读书人最大的理想是“济人然后拂衣去”,首先经世济民实现淑世情怀,而后归隐山林田园实现个人桃源之梦。如果只能无奈地放弃淑世理想转而单纯追求桃源之梦,那么生命有一半是残缺了的,这种情况下的桃源之梦践履起来内心是留有苦涩底蕴的。

客悲其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不仅终有一死,且生命如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样短暂,如深远无尽的大海中的一粒粟米一样渺小。与无穷无尽可以亘古长存的大自然相比,与绵延几千年的

人类历史相比,人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同学们要经常思考这么短暂的一生我当何为。

客悲其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生命何其短暂,短暂的人生中又有那么多的无奈和缺憾,所以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也都保留着一个恒久之梦,希望自己能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从而得已逃脱“死亡铁限”这一人生至悲。所以中国古代有一些道士会用毕生的精力练丹,希望能练就一粒长生不老的仙丹,但都失败了。洒脱如苏轼,也还是不能放下对生命的眷念,内心也怀有着不能成仙、与神仙一同遨游和明月一起长久存在的遗憾。此为苏轼至悲之四,亦是人生至悲之四。

人生的四重至悲便是悬在人类头顶上的一把恒久存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类的文明进程包括精神文明进程和物质文明进程便是倾力消解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人类恒久威胁和压力的进程。

人类何其伟大,真不愧万物灵长的称谓,为了对抗人生的这四重至悲,人类用文化给自己提供了各种解药,以求短暂的人生能得到充分的慰藉。苏轼终究不愧是一个衣冠伟人,在这篇文章中他用自己丰融的生命智慧给自己、给同时代人和我们的后代子孙提供了两剂消解生命四重至悲的文化解药。

请同学们说说看,主客二人以何化悲为喜的,苏轼的这两剂解药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字句

第一剂药丸:“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人生虽貌似短暂,天地虽貌似亘古长存,但从某个角度看,都是变和不变的统一体,都是有尽和无尽的综合体。

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和人一样在恒久变化,这一秒钟的天地人的状况随着这一秒钟的逝去便永远逝去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天、地和人都是有尽的。有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天地亦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天、地和人又都是不变的,天永远存在,给人类提供阳光的温暖和雨水的滋润;地也永远存在着,永远承载着人类,给人类提供着物质资源。那么关键的是作为短暂生命的人,如何理解自己其实也是无尽的呢?人类中诞生出了一个你,你在人类的链条中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天的覆盖下、在地的承载中是永远独一无二的,这便是你作为个人的永远和无尽,与天和地的永远和无尽永远无尽地共存着。

苏轼还提供给我们人生四重至悲的解药之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自然提供了清风、明月等人类可以永远共享的物质资源,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天地对于全体人类都是极其公平的,他是富翁你是平民,可是大自然将金子般的阳光一样倾洒在你们身上,让你们同等享受阳光的温暖,所以古人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在服下了人生四重至悲的两剂消解药丸之后,客喜而笑了,亦即苏轼终于人生获得了开解,生命乐观的一面占了上风,“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小结

请同学复述苏子与客的情感轨迹线以及情感起点、进阶和终点的个中缘由,教师总结。

(四)练习

完成读写训练一:朗读课文,简述各段大意,并结合作者当时的境遇,谈谈你对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于使学生在哲理的层面上理解文本,使学生掌握苏轼情感演变的

轨迹和个中缘由,以使学生在生命观上有所领悟和启发,以使本课的文本学习给学生带来哲学收益,使语文课的人文教育理念得到实现。故本节课采用了探究法、讲授法、发现法等合宜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助益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周建梅,语文教师,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督导处

更多相关推荐:
赤壁赋教案及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教学难...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篇一赤壁赋gt教学反思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李进玉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体会古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3了解作品骈散结合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4培养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了解...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前赤壁赋教学反思这次选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词然后再讲解内容我的依据是学生对于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在于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词之后文言文就变成现代文了理解起来就会顺利许...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天人合一的苏轼情怀前赤壁赋教学反思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曹卫东因谤讪朝廷受贬黄州的苏轼非但没有消沉于世徘徊嗟叹反而处变不惊逍遥洒脱日与僧道为伍出入山林饮酒作诗用豁达的胸怀笑看风云感受自然用一颗无为之心笑拈佛花虽然...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28班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济源高级中学郭新奇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

《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

内容摘要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完善的学案借赤壁赋教学例谈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四个环节的导学流程开展课例研究促进评议反思为创建高效课堂努力关键词学案导学四环节课例研究反思提高学案导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把学...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赤壁赋

《前赤壁赋》教后反思 - 松江教育信息网

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校上海市松江二中学科语文姓名王召强联系电话138xxxxxxxx电子邮箱guhan20xx163com一设计思路前赤壁赋所在的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山水因此笔者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考...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福建省连江县第三中学黄财武师讲赤壁赋不能不讲乌台诗案板书苏轼与王安石同一时代两人私交甚厚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尤其不敢默视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几个监察御史从苏轼诗文...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7赤壁之战-人教版20xx【小学学科网】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7赤壁之战人教版20xx在今年的红烛杯教学大赛中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赤壁之战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

赤壁赋教学反思(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