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学案例

时间:2024.5.8

《后赤壁赋》教学案例(原创)

宜宾县蕨溪中学 肖正权

一、案例背景

20xx年5月17日,宜宾县高校课堂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此前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如“六一五”模式。这些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实践这些新的理念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新审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这天,我在12级4班上了一堂语文展示课,课题是《后赤壁赋》。

二、课前准备

编写导学案、分析课文及课程标准、制作幻灯片;布置预习、学生上网查找、搜集资料。

三、授课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儒道禅三位一体的复杂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四、课堂实录:

1.导入语:用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激情导入。(约2分钟)

2.叫学生阅读前后《赤壁赋》。前赋见课本,后赋文章见《点金训练》。(约9分钟)

3.探究下列问题(注:全班分十组,每组6人,合作探究相应问题,集中讨论5分钟,之后上台展示交流,朗读穿插在交流中,发言满分2分,打分省掉。)

⑴.比较前后《赤壁赋》有何异同?(一二组)

⑵.比较二赋在写景上的区别?(三四组)

⑶.探究鹤本身的形象及作者用意。(五六组)

⑷.阅读前后《赤壁赋》,自选探究角度或赏析,或谈感悟、启发、收获。(七至十组)

4.展示交流(约20分钟)。

列举一部份交流实录如下:

师:比较前后《赤壁赋》有何异同?请一组回答。

吴姗容:我们一组觉得此问应从不同点和相同点两方面作答。不同点,①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②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初冬;相同点,体裁相同,都写了景物。

师:说得好,请二组点评。

张虹:我觉得他回答得很好,但不全,还可这样比较,前赋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后赋的情感变化是乐—悲—惆怅迷茫。

华建铭:我觉得张虹补充得好,但他们都没有结合文中句子分析。

师:大家都动了脑,分析很好,下面我小结一下。①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②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③情感变化:前赋乐—悲—乐,后赋乐—悲—惆怅迷茫④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虽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

师:很好,都能紧扣文本,分析得比较到位。下面请大家就第四个问题深入挖掘,自由发言。

李明虎:我有点感悟。前赋曹孟德的诗句,与后赋后两段相呼应。他哀叹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欲做飞仙,长留于世。此番倾诉,使人感觉到他的悲观,厌倦生活。但并非如此,这正是其想要超凡脱俗,获得仙风道骨的愿望,大有隐逸之风情,更看出其对世事的淡然处之,以此我们可以懂得,人生可以平平凡凡,修身养性,同时,也请同学们相信,超脱尘世,步入仙境是不可能的。 1

刘怡:我赞同。但我有新的意见,我觉得苏轼人生处世态度很不错。二赋都是写自己贬官而寄情山水,随遇而安、及时行乐。这种态度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虽然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态度,但在困难或逆境中采用这种方式,却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的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我们也可以此方式修身养性,工作、学习、生活中随时会遇到无法解决的事,若一味争取,不择手段,反而会心情郁闷,甚至毁了自己,还不如以平常心对待。

王荣峰:我不同意刘怡说的在贬官或遇到困难时而采取寄情山水,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做法。因为若真这样的话,把握不好,可能真的会意志消沉,逃避现实,因为能像苏轼那样把握好的,世间能有几人呢?大家都观望,放弃,对环境超然、对一切变故都平常心对待,那么社会的车轮就不会向前。我们应有儒家的坚毅精神,积极入世,想办法,去战胜,去实现。

李明虎:我也来谈谈“及时行乐”,此做法,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却不能成为人生的处世态度。我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苟同自投汨罗江的行动;我欣赏李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欢;我甚至崇拜西楚霸王项羽的豪气与志向,但我鄙视他目光短浅、自刎乌江的行为。而相比于这些人,苏子无疑揉合了二者的关系,同学们,放在你们身上,你会效仿谁呢?

余鑫:我也赞同王荣峰的观点,若真在遇到阻力时“对环境超然、对一切变故都平常心对待”,一个把握不好,可能会真正陷入看破红尘,不问世事的地步,那就对社会太不负责任了。

??

5.总结(约2分钟)

师:大家发言很深入,学到了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知道了可以从写法、景物、结构布局、语言、情感、主旨等方面比较;了解了苏轼,正确把握了苏轼的思想和人生境界;认识到苏轼儒道禅三位一体的复杂思想,并通过挖掘文本,深入探讨,课堂辩论,培养了我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6.、作业。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题目《我心目中的苏轼》

五、授课反思:

授课后,听者感叹:“三类高中学生探究、交流的效果达到如此,令人不敢想象,看来我也应该改变授课模式了!”

实际上,本节课我力图体现“自主、合作、发现、探究”的教学理念。共提出四个问题,再按我校高校课堂“六一五”模式分组讨论、展示交流。由于我这一年来都在运用“六一五”模式,学生能力已得到提高。采用对比阅读、小组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复习了《前赤壁赋》的内容,而且对《后赤壁赋》内容印象也很深刻,因而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归纳起来之所以讨论热烈,问题挖掘深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

二、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采取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解决问题。

三、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学生课前预习做得较充分。

这样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体验到“自己也很不错”的感觉。普通班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不扎实,但是他们有很强的个性,强烈的说话欲望。因此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多点引导,多些耐心,多点重视课前预习这项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先由教师设计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学生预习,课堂上多鼓励,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能唤醒学生已经麻木的得过且过的学习之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真正让他们体会到原来在课堂上,自己也是可以侃侃而谈,也可以像其他学生一样对课文畅谈自己的看法的。只有真正让他们进入自己想学的状态中,我们的教与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境界。

不足之处:1.学生参差不齐,回答扣题不准;2.有的学生点评不到位,抓不住关键;3.不能全面综合考虑问题等。这些都有待于改进,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继续走下去。

2


第二篇:《后赤壁赋》教学简案


《后赤壁赋》教学简案

课程标准分解:

1.课程标准选修比分要求高中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古今中外优秀散文”主要是指《现代散文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而“古代散文”只能是眼前的《唐宋八大家散文》。

2.课程标准意在让教学对象“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落实在本文教学中,主要是:一般认为本赋基调消极低沉,作为读者,我们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列举理由说出自己的理解。

3.本文毕竟是文言文,今天的高中学生首先应该把它当做文言来学习;而教学要求侧重强调其作为散文的教学目标,是不完全符合高中教学实际的。因此,在《唐宋八大家散文》教学中落实文言文教学要求是必要的。

目标叙写:

1、何满子教授在《古文鉴赏辞典》中说过:“赋的古义为诵,古人称不歌而诵的为赋。赋原是要诵读才能诵出滋味来的”。学生(行为主体)愿意(行为动词)在课堂及早读中(行为条件)大声乃至摇头晃脑(表现程度)的诵读,这是进一步解读内容的前提。

2、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教师列举,学生可以辨认并解释说明其意义和用法;关键的文言语句,结合已有知识积累口头或书面当堂翻译。

3.审视思想内容,给予评价:一般认为本赋基调消极低沉,作为读者,我们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列举理由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复习《前赤壁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对苏轼颇有研究的曾枣庄教授曾今说过:贬官黄州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时期,但却是他文学上的丰收季节。他在诗词赋散文等方面的许多名篇都是在贬官黄州期间写成的。苏辙也说,在这之前他们兄弟两的文章还可以相上下;“继而贬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东坡先生墓志铭》)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让我们在重温《前赤壁赋》的基础上研读《后赤壁赋》。

二、诵读赏析

㈠、诵读第一节,正音、释义。

皋gāo 坂bǎn 行xíng 鲈lú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练习预设:学生口头翻译:是岁七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教师订正:是(这)岁七月之望(十五),(我)步(动词,步行出发)自(从)雪堂,将(将要)归(回)于(到)临皋——补出省略成分,落实关键词语,是正确翻译的前提。

1

内容理解问题预设: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㈡、诵读赏析第二段,正音、释义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词义推断预设:举网得鱼——工具书有“抬起、推举、攻占、全”等解释,此句中作“撒开”解。

通假字一例:以待子不时之须——“须”通“需”。

重点句子翻译预设:归而谋诸妇——(我)归(回家)而(顺接连词)谋(商量)诸(之于:之,这件事;于,向,和)妇。

内容理解问题预设: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诵读体悟主、客、妇三方的对话——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

㈢、诵读赏析第三段,正音、释义

巉chán 栖qī鹘hú 冯píng 划huà 悄qiǎo 凛lǐn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子

词义推断预设:

1.断岸千尺——断:工具书有截断、决断、绝对、一定等义项;本语境中修饰“岸”,意为“江岸峭壁陡立”。

2.听其所止而休焉——听凭,任凭,成语有“听之任之”。

虚词用法辨析预设:盖二客不能从焉——义同“之”,译为“我”。

听其所止而休焉——语气词

重点句子翻译预设: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显得那样高,月亮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

2.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从七月到十月时间不长,怎么江山的景象已变得不认识了。

重点句子理解预设: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锯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动词理解,学生翻译,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㈣、齐读第四段,正音、释义

裳cháng 缟gǎo 戛jiá 翩piān跹xiān 揖yī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2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

词义推断预设:

道士顾笑——回头

顾安所得酒乎——只是,可是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本义是回头看,此处为环视、相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探望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词义辨析预设

掠予舟而西也——擦过

飞鸣而过我者——飞过、经过

三、审视思想内容,给予评价:

问题预设:一般认为本赋基调消极低沉,作为读者,我们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列举理由说出自己的理解——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点拨预设:苏东坡月夜独自履巉岩、披蒙茸??正是他摆脱困境、勇于探索新路的反映;“划然长啸”,而使“草木震动”、“山鸣谷应”正是身处逆境不甘沉沦、力图一鸣惊人的形象写照。

四、作业检测

1、下面加粗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断岸千尺:绝壁 B、予乃摄衣而上:提起

C、履巉岩,披蒙茸:覆盖 D、俯冯夷之幽宫:俯视

2、翻译下列句子:

⑴顾安所得酒乎?___________________

⑵顾而乐之,行歌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山高月小,水落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下列对《后赤壁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1082年的秋冬两季,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当时赤壁冬季的景色特征。

B、“划然长啸”是一种什么声音,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使作者产生了震动,悲从中来,恐从心起,这一点是肯定的。

C、“凛乎其不可留也”,既是说赤壁山上不可留,同时也暗示黄州这地方不可留。

D、把掠舟而西的飞鹤写成梦中的道士,则全是作者的想像,给作品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4、写出《前赤壁赋》中在意趣上与下面相对的句子:

⑴行歌相答:________________。

⑵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___。

⑶听其所止而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答案

1:C(披,分开)

2:⑴可是,从哪里能得到酒呢?

⑵环顾四周夜景,心中十分愉快,于是我们边走边唱,相互唱和应答。

3

⑶从七月到十月时间不长,怎么江山的景象已变得不认识了。

⑷山显得那样高,月亮显得那样小,江水已经跌落,石头便露出水面来了。 3:C(没有什么暗示)

4:⑴倚歌而和之 ⑵月出于东山之上 ⑶而不知其所

教学反思

4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页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样的单位1不一样的呈现方式房县土城镇白鸡小学蒋敦成内容摘要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设计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案例实录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生3: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资料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资料作者文亮教招来源时间20xx1112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一填空题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试题(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方法案例分析是进行思维方法和能力的综合训练看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要求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但案例分析可以总结一些基本的思路我...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

20xx827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一填空题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2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2教学案例不是教师的教案或教师个案也不是课堂实录是指包含有某些决...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