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0

赤壁赋教学反思

篇一:赤壁赋>教学反思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再有对文言基础知识点的落实。对于文言文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对言的处理,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好了,文言文教学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理解全文时学生才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才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效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 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现象,踊跃发言,这一点收效很好,学生不但学会举一反三,还学会了积累整理相关知识点。

篇二:赤壁赋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有一份释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这句话的含义;亦有一份沉重,经肖老师等专家的指点,发现自己课堂之浅薄。

“一堂好课应该呈现从徘徊到突围的精彩,有挣扎、有冲突、有交锋,然后从缝隙间突围,师生均能从文本和课堂获得突围的快感。”肖老师的话语让我感到很>温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设计中的潜意识里的我。是啊,远方的风比远方更遥远,距离让我更坚定的成长。

“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划出写“月”的句子,并就你最有体会的一句阐述自己的理解。”提问过于机械和呆板,进而使整堂课略显呆滞,缺少灵动,课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却一直生成在教师的言语里。教师自己仿佛已沉醉于课中,却无法引领学生入境,甚至局部都没有,勉强确实是没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整堂课都在赶场,频率快,节奏快,看似行云流水,实则走马观花。缺少“点”上的细化,徘徊一词虽已让学生感悟了,但联系诗境不够,矛盾场的渲染不够,学生的生成就不够,学生其实是成长在自己的思考之中。当然,师生的互动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层面,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自己也没有随文本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课堂模式显然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课堂上意识到了却没有很好的落实。没有言的积累,何来文的感悟突破,“以言固文”也许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针。注重人文味的同时却极大程度的削弱了文言文“雅”的书卷味,淡化了学生的文

言感悟和文化熏陶,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只字未提。

反思,则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这堂课也多少让我找到了一点自信,这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宽慰。是命运把我们抛到了路上,且行且拾且习且思。

篇三:赤壁赋教学反思

我自己比较喜欢苏轼,也看过一些苏轼的作品和关于他的介绍评论文章,欣赏他的旷达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来,让我更能坚强的面对困难。我想让学生学这篇课文也有许多>收获,所以做了很多准备。

这一课上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自学阶段的基础文言现象很多同学没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学生能掌握。这要靠检测巩固,还得是反复训练。

二、诵读遍数不够,学生只满足会读课文。韩博士要求读六遍课文,学生达不到。即使读也只是为默写,只读不思。

三、苏轼思想本来就是难点,学生对三、四段内容理解不到位。主客问答,苏子思想矛盾的变化,天地万物的辨证关系,苏轼是如何解脱的这些问题学生不好把握。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所以在学完之后 ,从大师身上没学到多少精神。

从我自身谈起也有不足之处,我还是放不开手对学生估计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导不到位,学生讨论不出来,有时直接自己讲,学生被动接受。

这节课的收获:写作素材的积累,参看高考优秀作文,引用苏轼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论述,一事多用,灵活多变。


第二篇:《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


《赤壁赋》教学简案及评点

作者:筅执教:李颖辉 点评:董一菲 史世峰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时间:2010-12-1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价、感性认知—理性思辨。

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思路】

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赋

1.苏轼和黄州。

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2.解题。

(1)介绍赤壁的有关话题。(2)赋的特点及演变。

二、倾情诵读,涵泳情致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

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气势,读出情感,为背诵作准备。

3.熟读成诵。

运用多种方法,如示范朗读、大声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找出骈句用心细读。

4.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文言现象。

三、鉴赏文本,解读情感

1.整体把握情感。

作者情感变化明显,这既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苏轼在泛舟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跳读文本,找出表达情感的词或句。

提示:饮酒乐甚(乐)—→愀然(悲)—→喜而笑(喜)

2.赏赤壁景,品泛舟情。

第一段情景交融,脍炙人口,以鉴赏为主,力求入境入情。

(1)鉴赏赤壁秋景图之美。

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

赋,令人有遗世之想。”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画面。

提示:景——“美”。皓月皎皎,清风徐徐,碧波万顷,水色迷蒙,诗情画意,澄澈空灵。

(2)品味动词传情之妙。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先析后诵)

提示:情——“乐”。“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凌”表现出诗人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怡然之乐。如此美景使诗人心旷神怡,此一乐是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3.闻箫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段诗人情感由乐转悲,歌声箫曲有深意,当细细辨之。探讨话题: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涵着悲意?

提示:“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是渴慕的圣主,是在水一方的美好理想,仿佛是“伊人”,可望而不可即,故悲从中来。箫声哀怨思慕,潜龙舞,嫠妇泣,作者心情悲凉。(言之成理即可)

4.听主客问答,悟理趣。

第三、四段是背诵的难点,抓住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来理清思路,用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1)客悲从何而来?

提示:古(一世之雄)今(而今长江)无穷对照生悲(人生易逝);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与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超然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得出的。

(2)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就的悲哀,苏轼如何从苦闷悲情中走出来?默读第四段,找出作者的观点。

提示:大自然是一部抚慰心灵、启迪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由眼前的“水”与“月”悟出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何羡”“共适”之论,把苏轼的悲情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

(3)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学生畅谈感受,讨论作答。 提示: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苏子解决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四、探究延展

话题:苏轼与明月意象——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月”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学生把握这些句子,不仅把握了背诵全赋之骨,而且对苏轼心路历程也有了框架感。欣赏文中的“月”的意象,补充展示课下搜集整理的苏轼描写月亮的诗句,分析讨论、总结,

教师适时引导、深化。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月”意象,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略)

2.课文中有哪些写明月的句子?(略)

3.讨论分析,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提示:《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和;有历史的“月”,古意苍凉;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从补充诗句来看,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呈宁静、轻松之态。他的密州之月,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虽也是静的,却是孤寂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缥缈感。

五、课后拓展阅读

读一书读一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思路解说

一、牵一“情”动全身

文学即人学,诗文就是作家特定时代的心灵产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若缺少对心灵的叩问,岂能是真正的阅读!让学生切实感悟到苏轼“入世不能,出世不忍”的复杂情感,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经过再三斟酌,我决定以诗歌情感为抓手,将教学重心定位为情感的变化及诱因,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对苏轼的思想进行由点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情感变化”这条线索不仅统领全文的内容,而且贯穿教学流程,轻松地化解了教学重点、难点,可谓牵一“情”而动全身。教学主题的集中,既便于开放中的约束,又利于规范后的提升,保障了课堂效率。

二、熟读深思子自知

第二个环节——倾情诵读,涵泳情致,重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气韵,读出情感。苏子此赋情思浓郁,语言飞动,声韵和美,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既有诗的情韵,又有韵文的优美绵长,极适合浅唱低吟。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反复朗读文本,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略读等多种方式,目的在于以声传情。学生把握不好的地方,教师及时纠正指导,及时示范。多样化、立体式的诵读也许会占去教学时间的半壁江山,但“熟读深思子自知”,下再大的力气也是值得的!

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适当的延展,有助于学生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发现苏轼及其诗文的内涵,关键是选准拓展的基点,找准延伸的空间。很有趣的是,“明月”意象在一定程度上观照了苏轼的情感变化。“明月”,是苏轼写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开启抒情闸门的引子,阐述人生哲理的凭借,同时“明月”又具有隐喻性,正是文本的空白处和紧要处,是寻找苏子心灵变迁的捷径,最具拓展延伸潜质。第四环节“苏轼与明月意象——体悟苏轼的心路历程”,与文本不即不离,又若即若离,以期立足于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课前自主独立地搜集苏轼的相关信息,在这个基础上,课上共同参与,广泛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潜力,通过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加深对作者及文章的

理解,增强关注他人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明月诗句唤起对人生的感悟。第五个环节——课后拓展阅读,是发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继续,大师风韵定会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余音袅袅?? (李颖辉 辽宁大连市十二中学;116011)

更多相关推荐:
赤壁赋教案及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情感表现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教学难...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李进玉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体会古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3了解作品骈散结合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4培养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了解...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前赤壁赋教学反思这次选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词然后再讲解内容我的依据是学生对于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在于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词之后文言文就变成现代文了理解起来就会顺利许...

《前赤壁赋》教学反思

天人合一的苏轼情怀前赤壁赋教学反思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曹卫东因谤讪朝廷受贬黄州的苏轼非但没有消沉于世徘徊嗟叹反而处变不惊逍遥洒脱日与僧道为伍出入山林饮酒作诗用豁达的胸怀笑看风云感受自然用一颗无为之心笑拈佛花虽然...

《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

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内容摘要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完善的学案借赤壁赋教学例谈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四个环节的导学流程开展课例研究促进评议反思为创建高效课堂努力关键词学案导学四环节课例研究反思提高学案导学是在新...

赤壁赋教学实录及反思

惟有回头方知不足赤壁赋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28班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济源高级中学郭新奇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

《赤壁赋》导学课例反思

内容摘要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完善的学案借赤壁赋教学例谈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四个环节的导学流程开展课例研究促进评议反思为创建高效课堂努力关键词学案导学四环节课例研究反思提高学案导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把学...

赤壁赋教学设计与反思

赤壁赋

《前赤壁赋》教后反思 - 松江教育信息网

前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校上海市松江二中学科语文姓名王召强联系电话138xxxxxxxx电子邮箱guhan20xx163com一设计思路前赤壁赋所在的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山水因此笔者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考...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7赤壁之战-人教版20xx【小学学科网】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7赤壁之战人教版20xx在今年的红烛杯教学大赛中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赤壁之战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在今年的红烛杯教学大赛中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赤壁之战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衡阳市珠晖区泉溪村小学何芬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情节曲折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使学生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纠缠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

赤壁赋教学反思(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