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反思

时间:2024.3.23

论语教学反思

篇一: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惭愧的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新课程我并没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串讲的古文传统教法,所以关于《论语》的文化内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评析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止》篇的时候,我尝试了“学生评《论语》'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昨天用一课时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我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让学生在《高山仰止》篇中挑选一则自己读来最有感触的章节进行评点,在章节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心得。今天的课一开始,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文上能有思考过的痕迹,我又给了学生三分钟时间进一步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接下来我就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想不到学生的点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能对一章内容进行多角度评点,又能将多个章节融会贯通,结合起来评点,既能读出《论语》的积极意义,又能读出其中的局限性,思想的光芒实在另我惊喜!

比如第5.22章,学生既能读出编者把这章放在《高山仰止》篇的用意,又能结合对孔子身平的了解,从政治目的方面分析这章。

又如第11.13章,对孔子这句“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学生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有学生认为孔子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这话说得过于直接,欠方法性;而另有学生认为正是这样直接毫无掩饰的话语,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亲密,是师生,更是父子。

再如第19.23章,关于孔子的学说叔孙武叔不能理解的问题,有学生就联系到了现在经典文学无人问津,快餐文学畅销的问题,呼吁同学要静下心来读经典。

当然,有些学生的点评由于对文本理解的偏差,说的是“歪理”,但绝大多数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逊于某些大家,而且学生的有些评点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却也能让我感觉言之成理,让我真切得感觉到了“教学相长”的涵义。

总之,一次简单的尝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多时候我们老说学生不会说,是我们没有放心让学生说。我相信:给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的思想将光芒万丈!

篇二:论语教学反思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

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如果人人都能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 产 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三:论语教学反思

在讲授《论语》一课时,虽有一些成绩,但更重点突出, 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了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 多的是存在许多不足,就此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深有感触。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设计所有问题都是围绕重点开展,这样,学习任务适量,重点突出,适合学生,而本节课也圆满完成了这一重点内容。因为我深信一堂语文课,应有它的授课中心,备课时一定要把握教学重点,围绕它们来写教案,上新课,设计问题,这样才会中心明确,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些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课堂结构要完整,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统领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

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本课文章知识要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立了中心,安排了框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做到了自己心中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我按照课堂八环节的模式,来讲解知识,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感觉有层次,条理清晰。但由于本节内容容量过大,所以有的环节时间明显有些不足,完成仓促,如出示目标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领会讨论,这也是本节课的明显不足。

下节课,我应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热情,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多参与,多回答,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会好,但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不够理想,一是因为怯场,另外也是教师引导不够,今后有待弥补。


第二篇:《论语》中的教学观


《论语》中的教学观

[内容摘要]:《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论语》一书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学现最为后人称道的,主要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诸方面。《论语》一书所体现的学习观主要有:“学思问”、“学以致用”、“终身学习”诸方面。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论语》 孔子 教育观 学习观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字面意思讲就是语言的论篡。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之间关于各项事物的讨论记录的汇编。成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约11000余字。每篇都以文中第一句话里节取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卫灵公》等。旧时为研读方便,一部论语分为上、下两部分。“上论”自《学而第一》至《乡党篇第十》,“下论”自《先进篇十一》至《尧日篇第二十》,故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论语》虽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博,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函盖了教育、学习、君了、小人、天命、神鬼、义利等多个话题。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理想、对教育的主张,亦可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理方法,言简意赅,哲理深蕴。

《论语》自成书以来,在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录,它就有着广泛的读者。入汉以后《论语》列入学官,被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1],地位日益尊显。无延裕年间,以《四书》开科取士,《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推施奉行”[2],成为悬诸日月而久刊的金科玉律。《论语》对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论语》塑造了中国人的人生范式,这种影响不仅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

《论语》涉猎广泛,内容博大精深,笔者由于所学浅薄,故在这里只谈《论语》中关于教与学的话题。做为首创私人讲学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与学习的精辟论述,历时几千年而仍旧熠熠生辉,引人深省。

孔子一生,一方面周游列国,寻求仕途,曾有“如我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3]、“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己,三年有成。”[4]这样有志于恢复仁义王道的抱负与慨叹,一方面收徒讲学,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寄托在了教育上,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来实现自己的未竟之志。《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大量的教育实践和对教育的主张。

《论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观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重视教育。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5]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才能达到他所向往的周王文武时代的天下为公,近者悦之远,远者怀之,四方百姓向往归顺的理想境界。孔子不仅提倡教育,认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6]而且身体力行,首创私人讲学,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其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论语》中重教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孟子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宋代朱熹更是将教育的眼光投向未来。曾说“教明于上,俗美于下”[7]、“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8]放眼当今世界凡科技先进,国力昌盛,人民富足之国均为重视教育之国均为教育先行之国。这一实事地证明了《论语》中重教育思想的前瞻性。

二、 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9]所谓“有教

无类”就是不论贵贱、贫富、智愚、长幼、地域之远近悉数给予教育。《论语》中有言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只要愿意亲自送来十条干肉(作为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来修是捆在一起的一束干肉。古代人们常用来作为见面的薄礼。)有人讥讽孔子招生 “何其杂也”,说孔子收传不定条件,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孔子的学生子贡听到这种议论后,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正是老师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也是老师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水平高的表现。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良医之门多病人,良匠之家多曲木”,孔子就像能治百病的良医,所以有各种患有疑难杂症,旁人难以医治的病人都慕名上门来求医;孔子又像位高明的木匠,能把各种弯曲的木头加工成材。事实也是如此,孔子的学生中,从贵贱而言,地位显赫的有孟懿子,南宫适,地位底下的有的曾被判过刑,而做过牢,公治长,卞野之人子路,贱人之子仲弓等。从贫富而言富有如子贡,“家富千金,结连驱马”,贫困如一饮,一担食而不改其乐的颜回。鲁钝一点的如曾叁,愚笨一点有如高柴。年长的、年幼的各种学生都有。

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王官之学,特点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只有上层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但到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坏,官央其职,学在四夷。[10]孔子以“存亡继绝”的历史使命感,抢救并整理改页临失散的上古文化典籍,同时创办私学。孔子办学之后,许多著名学者也带领门传四处科学,从而促成了春秋占国时期思想自由,学术繁荣局面的形成。

三、 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名胜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因材施教最早的实践者是孔子。宋代的著名教育家朱喜曾经归内过孔子的教学方法,“夫子教人,各因其材。”[11]这也真是孔子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翻天《论语》随处可见其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形象,许多篇章也正是栩栩如生关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诸’。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古退之。”[12]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平日里子路过于冒进而冉求过于退宿,所以孔子就要求了路不要“闻斯而行”,而要求冉求“闻斯行之”。这一退一进中可以欣赏其做为人师的挥洒自如,亦可窥视其因材施教的真谛之所在。读着这些篇章,恍然以为置身孔门弟子之中,正聆听孔子的教诲。“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3]孔子了解每个学生的性和特长,固势利异,使弟子各有所长,各归所处,各有所发展。《论语·颜渊》记载,樊迟、仲弓、颜渊三人问的同样仁,孔子却根据三个人不同的学业造诣作出了不同回答,“克已复礼为仁”[14]“出门如见大宾,使民承大祭,已所不于人”,[15]“仁者,其言也忍”,[16]这三种深浅有别的答案,可以使三人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将仁付诸实践,这此哪些不切实际的死板教育更能收到成效。

当私人讲学变为现代教育的时候,当学校教育如流水线生产而使教育失去了当初的那份活泼与青春的时候,我们应该重招这远古而历时弥新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正确面对学生差异,新生学生差异引导他们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从而促使每个个体得到解放与发展。

四、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到参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17]在《论语》一书只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有一次,子贡引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句,[18]说明做事应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很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9]孔子晚期的学生子夏是孔门四科教学中的文学人才,有一次,子夏引用《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20]来请教孔子。孔子说,“绘事后素”。[21]子夏由此引申到礼乐产生的仁义之后。孔子听后高兴的说,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

在可以和你进一步讨论《诗经》了。有一次,孔子到子游治下的武城,听到了璋瑟唱歌的声音,就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22]意思是说治理这样小的地方,用不着教育。子游听后就反驳说,从前我听老师讲过,做官的人学习了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治理。孔子听了这番话很高兴,连忙对跟随的学生说,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的那句话不过是个玩笑而已。从《论语》里记载的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教学活动并不只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发现不足,受到启迪,继而使自己的道德,学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有所思,有所悟,真正建构自己的知识。

孔子不仅重视教育,而且更加重视学习。他曾说过:“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23]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不但爱教善教,而且爱学善学。《论语》有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24]《论语》记载了孔子对其子伯鲤的一次教育:“不学待,无以言,不学礼无以言。”

[25]认为不学习《诗》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无法立足。从这里就可窥见学习在孔子心中是多么重要。孔子自称:“十有五专于学”,[26]他的术学范围很广,传说“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长弘,问官于郯子、学琴子师襄。”[27]以至于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28]孔子所求之学并非一般求名求利之学,而是“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29]是追求道德的完善,寻找合适的人生态度和行事准则。孔子一边学而不厌,一边诲人不倦,从中总结了许多如何学习的方法,在《论语》一书中就大量记载了孔子关于学习的思考和主张。

一、 学思问相结合。《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治学、思、问并重,把学习、思考和问人请教这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孔子重学,曾说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仍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

刚不好学,其蔽也狂。”[30]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1]孔子在这里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排斥思考。相反更重视学思的结合。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2]这句名言是对学,思之间密切关联,不可偏废的关系的怡当概括和总结,成为后世教育者一直尊奉的法则。《论语·季氏》中曾写道:“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33]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思考的。孔子不仅善学、善思更加善问。《论语》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34]问是获取知识的又一重要途径。《论语》中有着大量的弟子向孔子问仁、问孝、问政、问礼的记载。从《论语》中可以看出教学生途有三:曰学、曰思、曰问。

二、 学以致用。孔子治学的内容设于向往来世的宗教趋向,也不同于观察自然的科学之道,而是着眼于论理道德政治社会的实际,其治学就为“务实致用”。就是服务与社会,有肴于社会。子曰:“诵诗三百,授益之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以为?”[35]意为熟读了《诗经》,派他做官,却不会处理政务,派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地办理处事交,读诗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主张学以致用也是这样实践的。孔子生学而不厌,以博学闻名于世,但其所学并不是一般书生的纸上谈兵,而是着眼与社会实际,致力于恢复仁义道。而且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孔子五十一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相,掌握地方的行政事务,颇有改质。五十岁时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其执政时,将扰乱政事的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整顿社会秩序,使百姓各守礼法,路不招遗,四客都列照顾,仅三个月就把鲁国治理的有声有色。可见孔子是力行学以致用的。不仅这样,他门下的弟子在他的指引下,大多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36]学以致用的思想在当今仍然有主要的意议。现在中国教育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是每年切以百万计的应届大中专华业生为求职而苦苦挣扎;一方面是社会建设缺乏各方面的有用之材。其在由我们的

教育偏备学以致用的厚则,偏备了社会的需求,一也是人才过剩,一也是人材稀缺。这就需要我们调整思路,大力引进多元化的办学思路,培养各种有用人才。

三、 终身学习。孔子的一生是为实现仁义王道而苦苦奋斗的一生,也是学而不厌的一生。孔子自称“十五志于学”。离开鲁国创齐国时,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并深入学习境入断列“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37]曾说过“加我对而学《篆》可无丈过关”。[38]真正达到了“进闻道夕可死”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以根据为八个字即:学而不厌,终身学习。孔子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影响了他的弟子。其子弟子夏曾经说过:“百居肆以成其事,匠要整天在作坊里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要终身学习以致期道”。

《论语》里的这些记载告诉了每个治学者一个道理,求学要持之到恒,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在我们生活的这样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更是被每个人所实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终身学习。

孔子已百年,《论语》的间隔也已历史二千余年,但先誓留下的生命智慧却仍旧灿烂生辉。《论语》中孝流的关于教育的主关于学习的主和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谐变革而有充满活力的时代,在我国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制转轨,对教育改革呼声一流于一流的时期,无疑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更多相关推荐:
《论语》教案及反思

论语六则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3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

论语六则教学反思

论语六则教学反思冯学列我认为学习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做人道...

《论语》教学反思

千古琼浆育新苗lt论语gt十二章教学反思陈秀娟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在教育这片热土上那些根植于民族土壤深处的东西那些彰显民族思想的精髓总是要被我们炎黄子孙一代代地传承下去lt论语gt十二章便是其一现就此文的教学得失浅...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哉孔子论语选读教案设计及教后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在讲论语十二章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

论语选读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永嘉中学金晓忠论语选读在我省已试教了三年大家对论语选读的教学定位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我建议论语选读的教学还要注意趣味性和有效性一趣味性让学生乐学论语选读的每一课都是孔子及弟子...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

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上《童趣》《〈论语〉十则》 课后反思

文言文我们究竟教什么童趣论语十则课后反思最近我连续上了两篇文言文童趣和论语十则当时我们备课组讨论时就决定将两篇文言文放在一起上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熟悉文言文并且也利于背诵默写国庆节前上完了这两篇文言文通过对学...

《论语》交友四则教学反思

要上诗意盎然的国学课论语交友四则教学反思安乐小学袁丹20xx年6月14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紧张的日子我要当着全区各街道的一两百名教师的面来上论语交友四则一课虽然之前区教研员和街道教研员都前来指导过我这节课但都是...

人教课标版语文七年级上《童趣》《〈论语〉十则》 课后反思

文言文我们究竟教什么童趣论语十则课后反思最近我连续上了两篇文言文童趣和论语十则当时我们备课组讨论时就决定将两篇文言文放在一起上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熟悉文言文并且也利于背诵默写国庆节前上完了这两篇文言文通过对学...

台大中文系陈修武副教授,从《论语》谈传统解读的反思

台大中文系陳修武副教授從論語談傳統解讀的反思交通大學新文藝復興閱讀計畫本周邀請到由前台大中文系副教授陳修武先生主講透過閱讀論語這部影響東亞世界的經典讓大家全面性地瞭解孔子與論語的關係並帶領台下的莘莘學子及在場聆...

论语十二则教学设计

10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3知道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重点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教学难点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

论语教学反思(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