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教学反思

时间:2024.4.13

《〈论语〉选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永嘉中学  金晓忠

《〈论语〉选读》在我省已试教了三年,大家对《〈论语〉选读》的教学定位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我建议《〈论语〉选读》的教学还要注意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趣味性(让学生乐学)

《〈论语〉选读》的每一课都是孔子及弟子的语录,大多没有故事情节,又是文言文,一学就要半个学期,这种同质枯燥的文本对一般的学生来说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论语〉选读》的教学比其它文本的教学更需要趣味性。

于是我就想,课怎样上得更有趣,有什么方法?

手段一:多样化(从课型角度讲)

就是多玩几种不同的课型,变着法儿吸引你。《〈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就推荐了六种课型,分别为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作业练习课型,并且说明“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

这里的评点交流课型特别值得一玩,能激发起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兴趣。《指导意见》对于评点交流课的说明:

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用圈点批注的形式,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可以采用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

如下是永嘉中学周康平设计的评点交流课型的设计方案。

基本程序为:

   1、评点示范(教师示例和古人典例)

   2、评点点的确定和语言的选择

   3、评点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理解、质疑、阐发、联想、鉴赏和评价)

   4、试评

   5、交流(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

评点的要求(教师在上第一节点评课时出示):

1、把你认为好的地方作一个记号。

2、有启发深思处,暂停阅读,写下所思

    (反对、赞同、联想)

3、评点可以涉及修辞、文句、用词、篇章、

     结构、语言风格)

4、可以提出怀疑(不理解的地方)

5、涉及的对象可以是重要的段落或其中的一

     个局部,用最少的语言文字来表达。

评点示例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生评:一生如碰此老师,幸矣

生评:如此平易近人的教学,令人不得不畅所欲言啊!

生评:先退一步,实际上想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志向。

生评:‘不吾知也’话中有话!

师引评: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愈见圣人和气谦德。

不过要注意方向性问题,就是评点什么,因为的触发角度多,往往会陷入漫无边际的状况,所以进行评点前可以先做整体感知的步骤,然后规定评点的内容或方向,否则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本课的评点方向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学生评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提升和升华。

除此之外,想休息偷懒时看视频,美其名曰上电视讲座课,现在网络发达,可以下载很多电视讲座,放给学生看。我在教《克己复礼》一课后,给学生看中国政法大学方加尔教授的讲座《孔子眼中的“礼”》;在《君子之风》一课教后,给学生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君子之道》;在复习阶段,看易中天教授《百家争鸣》讲座中的《实话孔子》《儒道之争》的相关内容。还可以读文章,自己把它叫做学术散文朗读课。在教《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后,用一节课时间朗读了鲍鹏山先生的作品《天纵圣贤》中的一篇学术散文《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原文有2万来字,朗读时舍去了部分内容),学生对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和殉道精神有了更形象地理解。学期结束前还玩过《论语》知识竞赛,全班分四大组参赛,有必答、抢答环节,有选择、填空、默写等题型,玩得不亦乐乎。

我想课型的僵化可能会导致学生上课兴趣的减弱,多种化的课型可让学生在期待的眼光中关注着课堂。

手段二:兴趣化(从提问角度讲)

也就是换件马夹吸引你。《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总体来说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如果设计一些有趣味的问题,学生探索的欲望可能会强烈一些。我在教《克己复礼》一课时,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北极星辰,‘居其所’,而他的弟子们‘众星拱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那个时代形成了教育界斑谰多彩的星空图。今天我们将要所学的《克己复礼》这一课中,涉及到了五颗星,即颜渊、子路、有子、子夏、宰我,你猜孔子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按你所猜的孔子对弟子们的喜欢程度排个序,并说明理由?”这种问题,学生探究的兴趣很浓,他们从弟子们提问的内容、说话时的态度、孔子与之对答时的评价、甚至从注释各个角度展开激烈的争论,虽然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排序,但学生由这个趣味性的提问展开了对文本的探究,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如有学生说,孔子对子夏不太满意,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认为孝乎?”可看出,可能孔子认为子夏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务,有酒食,先生撰”没有做到“色”,即在父母面前没有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如果子夏做到了孝,孔子只答“色难”就可以了。然后我再以提问“孔子对子路、宰我不太满意,你认为是否有理?”,继续探讨,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关注当代生活。

手段三:现代化(从联系现实角度讲)

我想联系现实是学习《〈论语〉选读》必做的一个步骤。否则,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成了一句空话,并且联系现实学生觉得学《论语》真的有用。联系现实能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以新解古,以古促新。

上个月,肖特的永嘉十一中承办了省艺术化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省坛新秀金华一中教研组长滕世群老师教《诲人不倦》一课时在联系现实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有很多联系现实的例子,谈到“有教无类”时说:“第三章有教无类的思想表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教育者的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情怀。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点,孔子开始开办私学,很多人有了接触教育的机会,就这点上来讲就非常了不起的。联系我们现在,我们现在有没有完全做到有教无类了?教育还有很多不均衡的地方,比如城乡之间,我们70%的优质教育资源是30%的城市的孩子享受。这是城乡之间的不均衡。比如区域之间,北京的学生考北大清华就容易一点。我们老师对待每一个同学也往往是,学习好的同学就另眼相看,学习不好的同学可能态度就差一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到现在为止还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在教《周而不笔》一课时,第一课时用这样一个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如果把《周而不笔》一课中孔子的某句话作为自己交友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说明理由。”然后从择友标准,如何察友、与友相处,交友目的方面进行小结,呈现给学生一个孔子的完整的交友观。第二课时,也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如果选其中的某句送给社会上的某种人,你会选哪一句送给谁?说明理由。”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分别选择了其中的一些句子,送给官员、政客、律师、警察、教师、父母、不好学的同学等,学生送得很开心,最后从对自身的要求和如何对待他人两个方面小结孔子所说的处世之道。

手段四:异化(从解读角度讲,在解读正确的情况下,解读得新,解读得深)

滕世群上《诲人不倦》一课,还有一个特色,是在教学中补充材料信手拈来,引经据典,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有深度与厚度,讲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时说:“我们看讲得多好,我们再记一记,一起默记一下。不提高你的文化素养,你说话就没文采,不学礼,你连做人的立足都无法立。这里诗和礼的内容,是可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觉得不一定就是孔子说的诗与礼,但孔子说的道理是不变的。所以冯友兰先生说,我们学习古代的文化,有时候可以用抽象的辩证法,就是它说的道理是对的,至于内容在现代社会是要换的。”这种深度的解读,朴实中见新意。

肖特也上过《诲人不倦》一课,他的深度体现在“诲人”为什么要“不倦”的理解上,“教育作用需长期实践;教育对象平等无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教育素养更需切磋:所以要不倦”。深度体现新意。

深度哪里来:靠自己专研,也可以从专家学者那里贩卖得来,。

还有对整册书的教学顺序也可异化,不妨感性入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先教教育或修身的内容,从更接近生活的内容入手,再教学生不熟悉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突破了一般的顺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从内容方面激发出学生探索的兴趣。

但趣味不是哗众取宠,要掌握一个度,课堂的价值取向应指向教学内容更好地落实和掌握。

二、有效性(让学生实学)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说,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所以除了考虑有趣,还要考虑学生学后是否有较大收获(收获: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测试成绩)。测试成绩会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思想认识的提高而提高。

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先看《指导意见》的教学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

我的建议:

1、文字层面:虽然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但是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所以学习文言文时养成的良好的积累习惯(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源于《论语》流传至今的成语、熟语、格言,翻译,有些语句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仍须保持,不一定都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学生或在课前预习,或在课后梳理,辅之以阶段测试。

2、文化层面: 

再结合《〈论语〉选读》的前言和《教师用书》的建议:

再结合高考题进行说明。

20##年浙江省抽样卷: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文化传承层面

20##年浙江省高考题: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文化评价层面

20##年浙江省高考题: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联系、比较的方法

高考正好印证了《指导意见》《〈论语〉选读》的前言和《教师用书》的建议。

综合这些建议,给我们以启示:高考考查学生把握《论语》文本的主题内涵的能力、考查学生阐发《论语》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对现实社会的作用,对个人精神品格的影响)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课要上到评价文化、传承文化这个层面上,让学生能联系、会比较,才对做高考题有利。

(例子见下一部分内容)

3、文章层面:《论语》是语录体著作,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一般认为文章意识不强,不过南怀瑾认为二十篇中每一篇都是一个整体,现在《〈论语〉选读》的编者把同一主题的若干篇集在一起,编成十五课,每课取了一个标题。我们可以借十五课的标题,把编者的主题意识,转化为文章意识,在教学中赋予每一课以整体感,这样做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会更强,如果没有整体的把握,一则则《论语》只能成为散落的珍珠,不能把它串成精美的项链,所以需要一条串项链的绳子。

如《诲人不倦》一课

滕世群的做法:这篇课文“诲人不倦”,一个“诲”字就可以贯穿全文。我们按照“为何诲,诲谁,怎么诲”这样一个思路,梳理课文。

肖特的做法:以“诲人”为什么要“不倦”串联全篇:教育作用需长期实践;教育对象平等无类;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教育素养更需切磋。

我的自读课梳理:

《待贾而沽》

孔子为什么要把自己卖出去呢?

有人想购买孔子这块“美玉”吗?

孔子去了吗?为什么想去?又为什么不去?你怎样看待这个事情?

有人说只要有官做,不管是谁让孔子去做官,孔子都愿意。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孔子热心仕途积极入世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

《求诸己》

孔子在哪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为什么要严格要求自己?

怎样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的这种观念对你有什么启示?

《出辞气远鄙倍》(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和乖戾。)

这一课哪些人没有讲究言辞语调(出辞气)?

哪些人讲究言辞语调(出辞气)?有哪些技巧?

“出辞气”的目的是什么?

孔子讲究“出辞气”,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却又反对“巧言令色”,这是为什么?

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从事言语交际有什么启示?

《学以致其道》

君子学什么?道是什么?

为什么学?

君子怎样学习才能致其道?

在孔子及其弟子所讲的怎么学的方法里,你认为哪条对你最有影响?

“学以致其道”的思想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的你是怎样看待“学以致其道”这种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为什么要“敬鬼神”?

“敬鬼神”的态度表现在哪里 ?

“远之”的态度又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要“远之”?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罕言“天道”,但后三章却在谈“天”与“命”,两者有矛盾吗?

这种天命观对你、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

从整体把握角度讲,这几课的主问题大概是这几个问题,但在具体的教课过程中,要转化为更有趣的提问,融入异化的解读、联想现实的思考,否则可能会陷入程序化的泥淖。

以上是我平时教《〈论语〉选读》时的一些做法想法,现在把它展示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让学生感受国学的光芒

——谈《<论语>选读》教学的反思

宁波市鄞州高中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它选录了《论语》全书521章中的174章,且按照主题编辑成15课,其中政治主张及实践包含第1—4课,修身第5—9课,学习与教育第10—13课,哲学思想第14—15课。每一课都集中体现了《论语》中孔子有关的言论和思想。这些经典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又能让学生领略多少呢?

很多学生怕上《论语》,教师也怕教《论语》,有些人甚至抱怨,要上半个学期的《论语》,那简直是一种精神折磨。我在第一次教完整本《〈论语〉选读》之后问学生,你们觉得学习论语有什么用,有的人甚至说,老师,我就为了应付那高考的背诵和论语探究题;只有极少的学生说从里面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有点启发引导的意味。虽然对于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深刻领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这些回答还是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论语〉选读》教学。

没有反思,不能进步。一年的反思,第二次教《〈论语〉选读》,我从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调整,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活跃,有时也能迸出很多思想的火花,本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第一,章节标注,让学生化繁为简。

刚开始学《〈论语〉选读》的同学一定会被课本中众多的比如2.1,19.24等给弄糊涂了,到底这些是什么,有什么用。其实这是《论语》表示章节的序号。

为了称说和阅读的方便,《论语》的一些不同版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孙钦善《论语注译》等等在每章前面都是标有序号的,比如1.1(第一篇第一章)、2.2(第二篇第二章)等。作为教材的《〈论语〉选读》保留了这种序号,只是把它们移到了每章的末尾,并加上了括号。例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第一课《为政以德》)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38)(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些标明出处的序号应该怎么规范而简便地称说并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

那么,像这“2.3”该怎么读呢?该怎么处理呢?

按规范,“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的(2.3)应该读成“第二篇第三章”或者“为政篇第三章”。大多数老师讲课的时候读喜欢读成二点三。其理由无非是因为“第×篇第×章”读起来麻烦,如“14.38”就要读成“第十四篇第三十八章”,非常费力,读成“×点×” 比较省事。这些老师认为这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其实,读法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二点三”一读全然破坏了《论语》意蕴和美感。

教师在教《〈论语〉选读》时,根据需要,一般不会逐条讲述,而会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进行拓展。比如教《高山仰止》一课的PPT,课件显示“阅读11.13、7.11、11.15、5.7、6.28章,看看子路是个怎样的人。”繁多杂乱的数字会使学生很费劲找这几章的位置。读成“第×篇第×章”很麻烦,读成“×点×”又很不规范,怎么办?因为教材是按照主题来编排的,我觉得有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自编章节,进行标注也就是把每一课的各篇各章像传统的标课文段落那样,在每一章开头标号全文的几章节。比如《为政以德》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共十二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提挈某一章,同时,学生指向某一章,教师也能快速予以关注。

细微处见真功夫。教学时这样处理可以让学生化繁为简,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二,深情诵读,让学生体会语言之美。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些人物个性鲜明的篇章,课堂上采用多种朗读的方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读,小组读,赛读。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是要求学生理解说话者的身份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比较,进行朗诵,读给同学听,或者轮换身份朗读,这样同学们往往很积极,能主动地融入角色,深情并茂地读起来。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也在读的过程中有了整体的感知,能仔细揣摩了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这比老师满堂灌的分析各个章节要好很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只要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适当点拨,补充就可以了。

比如在教《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时,人物的不同特点就很明显。我将课文分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有人读出了孔子与三子对话中的坚定和无奈,有人读出了接舆的楚狂人的特色,有人读出了长沮、桀溺的言辞激烈,有人读出了荷蓧丈人的讽刺意味,有人读出了孔子最后“凤鸟不至”的无可奈何。

在不断的诵读中,让学生体会各章的深意。

第三,运用评点,让学生自主徜徉其中。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评点法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它包括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教科书编者、读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等四个方面。评点法在论语教学中,主要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

(一)   比照名家笔墨。

不能只是翻译或解释,评点以揭示内涵为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品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法或感悟当然会随之不同。在起步阶段,关键是要学会抽象到一定的专门范畴;写法上以议论为主,可以讲究一点文采;可以结合历史和现实,讲讲孔子思想的可行性等等。

例如:子曰: “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1.5)

此说国家大事……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此为理财之要。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敬事而信,则民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李炳南《论语讲要》)

孔子为政以德,重在民。“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此言着重写出民之重,若望成为千乘之国,比得先获民心;若望获民心,比得先爱其民。使民以时,方可使民信,固国而安邦。(舒沛倩)

在与名家的比较中,我们不比文采光芒,就比我们真实的收获。

(二)链接背景资料。

在总体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背景资料。

例如: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3

2、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3、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4、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三)写下一课心得。

学习后能及时地书写抒发内心感受的文章。

在学习第八课《周而不比》时,有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朋友”这门课及其他》:

或许朋友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两三个人走在一起,即使没有共同的话题,即使是沉默无声,也不会孤单——因为有她们在。在“朋友” 这门课程上,我们要学得还有很多。你是否有这样的境遇?昔日的朋友,从最初的彼此叫唤,到或点头或微笑即已彼此默契,到可以无话不谈,到最后或许“回归”为陌路人。很可怕的感觉,很难过的悲哀,很无奈的感伤。因为彼此有过不珍惜!珍惜现在,才最真实。休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要因为得不到而懊恼。我们年轻,没有什么梦不可以做。惟有真心不可以褪色。惟有真爱无疆。

(四)打通课际内涵

在教学时不一定要拘泥于每课章节的编排,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寻找各课中相关的章节,集中讨论点评。

例如:讨论孔子的仁爱观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26)

颜回、子路各自所谈的“志” 中,我们不难看出子路的无私,颜回的低调,同时更能看出孔子志向中所透露出的仁爱之心,体现了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他以言行向世人昭示:仁爱同情即为人之道。

三个人的志向正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类型。子路所代表的是豪爽之辈,是性情中人;颜回所代表的是饱学之士,是有学问者;孔子所代表的是圣人,关爱天下苍生。这三种志向也是层层推进着写的,反映了思想境界上的不同层次。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

我认为孔子是一个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人的长者。当家里的马棚失火时,首先关心的是人有没有受伤,由此可知孔子矣!然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怀有这样一颗心呢?在生活中,难免看到这样的画面:当小孩子失手打碎碗或瓶时,常常听到父母的责怪,又有几个想到孩子是否受伤了。这难道不该反省吗?用仁去看待一切,用爱去包容一切,不管是对犯错的孩子或是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都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去面对吧。对此受益的不仅仅是他人,更是你自己。

3、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 27)

学生1:孔子这个仁者不仅“爱人”,而且看重一切生命。他钓鱼与射鸟的方法都十分古怪,不为常人所理解。而我认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也许孔子钓鱼并非为了大块朵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呢;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且不射栖息中的鸟也许是因为栖息中的鸟无抵抗力,更弱势。所有这些,均体现了儒家所说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的思想。

学生2:孔子钓鱼不用“纲”,射鸟不射栖宿中的鸟。生活所需,只取适量。从现代角度来讲,有点‘可持续发展’的味道。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尤其是射鸟只射空中飞的,而不“乘鸟之危”,不“乘鸟之懈”。对于动物,孔子也抱有仁心,这决非庸常的境界。

第四,延伸课外,让学生拓展视野。

在《〈论语〉选读》教学中,会涉及很多课外的东西,如果不给学生梳理补充,学生的理解也会是肤浅而片面的。比如,孔子的思想基本上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完成的。孔子学生的情况也应该由老师补充给学生。

我在上《沂水春风》一课时,给学生补充了一些课外资料。

1、孔门十哲:①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②言语科:宰我、子贡;

③政事科:冉有、季路;④文学科:子游、子夏 。

2、孔子的重要弟子简介:

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重要者有:

①颜渊 -- 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②子贡——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亦称作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中是出名的,他曾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去世,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之久。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 

③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 。少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他为人豪爽,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宰臣,协助孔子“堕三都” ,后来又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卫国宫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争斗,当被击断冠缨时,还牢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结果在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浆。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三十八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

 ④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著名弟子。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为人性格内向,处事谨慎,比较迟钝,孔子曾评价他说:“参也鲁”。但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是他首先揭示出来的。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办事要讲“忠”,与朋友交往要讲“信” 。强调读书人应该弘扬毅。曾参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据说传世的《孝经》即是曾参所著,《孝经》在汉代和《论语》一起升格为儒家经典。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 

3、子思 -- “子思之儒”。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子思是孔子之孙,《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及,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一篇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4、孔子研究网站:http://confucian.ruc.edu.cn/chn/。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以扩充自己的学习,多了解孔子研究的现状。

20##年初,刚好电影《孔子》上映,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这部电影。课后让学生写了观后感。学生在他们的文章中真切地感受了孔子的一生奔波与劳累,为理想奋斗和坚守的精神,并表达了钦佩之情。阅读与观看电影,加深了学生的感受。

总之,教《〈论语〉选读》不能单纯地采取满堂灌式地教学方式,要多途径,多手段的方法地尝试,让学生徜徉在《论语》的海洋中,沐浴她的雨露,获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让学生们感受国学的光芒。

更多相关推荐:
《论语》教案及反思

《论语》六则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3.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论语六则教学反思

论语六则教学反思冯学列我认为学习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做人道...

《论语》教学反思

千古琼浆育新苗lt论语gt十二章教学反思陈秀娟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在教育这片热土上那些根植于民族土壤深处的东西那些彰显民族思想的精髓总是要被我们炎黄子孙一代代地传承下去lt论语gt十二章便是其一现就此文的教学得失浅...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哉孔子《论语》选读教案设计及教后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在讲论语十二章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篇一论语gt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惭愧的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于这个新课程我并没有采用很新的教法主要采用的还是教师串讲的古文传统教法所以关于论语的文化内涵也主要是以我的评析为主但今天在上高山仰...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班刘义义1105020xx010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对于本文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反思一世说新语两则教学反思昨天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上完了世说新语中的两篇短文上完后有了一点感想首先是对于学生们的学生们喜欢游戏喜欢将知识放在游戏中学习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们玩游戏学生们就会来劲而一旦...

《论语》中的教学观

论语中的教学观孔子一生一方面周游列国寻求仕途一方面收徒讲学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寄托在了教育上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来实现自己的未竟之志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大量的教育实践和对教育的主张论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观念主要...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教师石迎军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

如何发挥教学反思的有效作用

如何发挥教学反思的有效作用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如今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崭新的姿态直面我们的教育之时时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

论语教学反思(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