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时间:2024.4.14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一、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3、整体感知,感受诗人情感;

4、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5、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

2、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感受诗人情感;

2、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设想

通过本诗的学习,重点了解杜甫人生经历和他的诗歌风格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学完本课,在今后鉴赏杜甫诗时,可以联系背景知识独立思考,完成任务。

《秋兴八首》其一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应该都听过“雅厨”这个名字吧!所谓“雅厨”,既是优雅之意,就是不仅把菜做得漂亮,而且把名字取得漂亮的。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雅厨”的小故事:

江南一地有家颇有名气的“唐诗菜馆”,一天有位客官傲气十足而至,仅以八文钱和两个鸡蛋,苛求要按杜甫的七言绝句做三菜一汤,厨师明知客官出难题,硬是知难而上,欣然同意。不一会,只见厨师端上三菜一汤放在桌上:第一道菜是两个蒸蛋黄,伴以几根小葱,象征“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是青菜叶上铺着一丝蛋白,意为“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是清炒白蛋花,连根葱儿都没有,寓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更简单,是一大碗清水,上面只漂着几片雪亮的蛋壳,酷似“门泊东吴万里船”。客官见此“三菜一汤”,连声赞口不绝,后来这位厨师被誉为“诗厨”。

杜甫的这首诗小学也都学过了,关于这首诗还有许多好玩的故事,有兴趣回去可以去查一下。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杜甫的另外一首风格迥异的诗《秋兴八首》其一。

二、知人论世

    (一)杜甫其人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二)杜甫其诗

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是以后学习鉴赏杜甫诗的关键。

1、杜甫人生的五个阶段

·读书漫游时期(712-746)诗歌风格豪放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揭露统治阶级罪恶,同情劳动人民

·陷贼和为官时期(755-759)同情人民,也积极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漂泊西南时期(759-765)抒情诗为主,对表达对生活的寂寞,欢欣和无奈

·漂泊海上时期(765-770)追忆年华,感叹时局,借古遣怀或者悲伤衰老

2、杜甫现存诗作1400多首,反映了唐王朝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经历,把社会现实和作者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后人把他和李白合称为“李杜”,他被称为“诗圣”。

韩愈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三)本诗背景分析

1、个人背景

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生活的依托,生活惨淡决计买舟东下,返回家乡,开始了晚年的漂泊生活。

2、社会背景

安史之乱结束,唐王朝一方面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局面,另一方面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不断,国家内忧外患,动荡不安。

漂泊无依,忧国忧民

(四)题解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繁,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 

三、初读全诗

(一)听朗诵,把握节奏和韵律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二)全班齐读全诗,学生讲诗歌大意,教师总结。

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三)读完这首诗,初步探讨诗歌情感基调

孤独,抑郁,伤怀

四、深入分析

秋兴,因秋而起兴,王国维有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认真阅读此诗,诗歌写了哪些景,抒了什么情?(学生分析)

(一)教师讲评

1、首联

写了秋的气息,萧索肃杀,用了一个“伤”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2、颔联

描写了天地一片混沌的景象,风雨欲来,天地动荡不安,场面壮大。

·教师引导:风雨欲来的感受是怎样的? 压抑的,阴霾的。

·提问:这边的压抑和阴霾,动荡不安,暗示着哪些东西?

提示:通过背景知识我们可以知道这里可能暗示着国家动荡,局势不明;还暗示的诗人晚年生活的漂泊动荡,凄凉落魄;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看到国家,再面对自己的处境,不禁忧国,伤己。

3、颈联

写菊开二次,诗人身在孤舟,心在故乡,直抒胸臆,表达他流落他乡,思乡心切。

4、尾联

写了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捣衣声又被称作人间的秋声,往往增添游子思乡的愁绪,又想到家乡的亲人是否也在为自己捣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禁愁上加愁。一个“催”字又写出了诗人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不仅思乡之情在催促,飞逝的时光也在无情的催赶。

提问:这边的“暮”字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除了他乡日暮的羁旅之愁,更有人生暮年,英雄迟暮之感。

    (二)学生小结

请一位同学按照表格总结一下这首诗的情景交融的手法。

                  忧国之心

秋景      秋思    迟暮之感

                  思乡之情

问:“伤”秋是全诗的情感基调,那么请问作者伤的是什么秋呢?

明确: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一首豪迈壮阔又凄切伤怀的诗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作者在景物描写时,有富丽的枫树林,肃杀的秋气,在烟尘滚滚中天地连成一片,我们也曾学过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虽然同为表达悲凉之意,但杜甫笔下,在落魄潦倒时仍让我们看到了豪迈壮阔,“诗圣”展示给我们的是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是用豪迈在寄托哀思!!

六、作业布置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此诗是杜甫在夔州时期所作)

1、从第二和第四联选出一种艺术手法,并分析。(4)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

七、板书设计

                  忧国之心

秋景      秋思    迟暮之感   

                  思乡之情


第二篇: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11:22 ::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学会以散文语言讲述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情感价值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2.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

2.品味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3.补充史料,知人论世。

4.合作探究,体悟意境。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一代诗仙的豪放飘逸。今天我们一起来见证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甫,是唐代诗坛上除李白以外的又一座高峰,李杜是诗歌星空中璀璨夺目的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绝不是虚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律诗来做个验证。

二、整体感知

1.介绍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世称杜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念更为强烈。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三、诵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请学生吟诵诗歌,读准字音,感受音韵和节奏。

注意节奏,节奏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

四、诗歌赏析

1.请学生串讲每联大体意思。

明确:首联、颔联描绘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由眼前的丛菊联想到自己久不归乡,尾联追忆故园的思绪被白帝城的捣衣声打断。

2.提问:首联仅仅是写萧森之景吗?为什么?

明确:主要写萧森之景。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瑟。“凋伤”本现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瑟见出富丽。而“气萧森”则不仅指草木摇落,更指巫山巫峡,涵盖江山万千,为第二联蓄势,萧森里见出壮阔。

3.提问:颔联怎样写景?是萧瑟之景吗?

明确:颔联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上,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用对偶、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而雄浑宏阔的气象。

4.提问:颈联和尾联又是写了什么?

明确:颈联转而由景生情,“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中。以生活情景收束,余意绵绵。

五、合作探究

1.悟主旨

本首诗是秋兴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为全诗中心所在。

2.品艺术

前人评此诗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明确:这两句是情人仇兆鳌的评语,应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略。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者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罩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心情的阴沉郁闷。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富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此诗,预习后两首诗歌

2.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七、板书设计

首联:霜叶山峡瑟

颔联:浪高风云怒 悲人生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 颈联:菊开相思重 伤家国之乱 尾联:砧急归意浓

更多相关推荐: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教师刘芸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总体来说这两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准备得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在教学...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课后反思岚皋县城关中学黄平东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古典诗歌语典雅而高度凝练情致深婉不像戏剧小说那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与学生的生活距离相对较远因而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传...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杨仁静陵水中学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杜甫诗三首教学案例

杜甫诗三首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八年级语文上25课杜甫诗三首教材分析这三首诗创作于不同时期望岳创作于诗人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春望石壕吏写于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时期诗人有诗史之美称这三首诗不仅...

3《杜甫诗三首》教案

平江县第三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必修三主备人方兰天全期累计第课时

25杜甫诗三首 教案

布尔津镇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12345678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3背诵这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25杜甫诗三首 教案

福安扆山中学电子教案编写格式一课题25杜甫诗三首设计者教学时间教学班级授课时数页码1福安扆山中学电子教案编写格式一页码2福安扆山中学电子教案编写格式一页码3福安扆山中学电子教案编写格式一页码4福安扆山中学电子教...

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教案

2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有感情地朗诵并能默写三首诗歌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过程教...

二十五、杜甫诗三首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2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温州市第三中学周敏慧教学分析1杜甫诗三首中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了诗人不怕困难...

杜甫诗三首知识清单

杜甫诗三首复习课导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并正确默写古诗2鉴赏练习复习过程3学生自由背诵4老师检查学生自查5老师点拨古诗内容过程1复习文学常识1杜甫字是唐朝伟大的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

25.杜甫诗三首

教学设计城郊中学八年级语文科目学科长审核意见及签名课题25杜甫诗三首学科长杨欣华备课组长陈希备课组成员石翠菊金保旺肖志敏穆成龙吴啟团授课时间20xx年月日第节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望岳选自杜少陵集岳这里指东岳泰山主...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