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剩余价值理论

时间:2024.5.15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

理实1201 王强 41264002

在学习了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对于现在的这个社会,金钱的作用或许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这句话与拜金主义无关,也不含有任何的褒贬色彩,只是单纯地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金钱作为货币是一种一般等价物,其定义无论怎么看都显得很单纯,然而它却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由于来源途径和使用方式的不同披着各种各样截然不同的外衣。更重要的是,让它真正闻名于世界并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的是曾一度让人类文明产生质的飞跃并在今天仍深刻影响着整个世界格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或者说所谓的资本家是如何剥削工人的。

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其中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延长工人每日的劳动时间达到12小时、14小时甚至更长,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尽管我相信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只不过不是主流罢了。马克思认为,资本家的金钱更准确地说是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至于什么是剩余劳动时间稍显复杂。尽管可以简单地说是总的劳动时间减去必要劳动时间,但什么是必要劳动时间却并不容易理解。

如果在网上搜索剩余价值理论,你会很容易找到类似于标题为“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错误”之类的文章,说实话,我曾一度认为文章里所谓的逻辑错误是真的存在的,尤其是我只是一个对剩余价值理论理解尚浅的非专业本科生。但是即使剩余价值理论存在某种缺陷或者错误,我却并不认为是我在类似文章中看见的那样。

我发现很多文章都在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无外乎想证明一点,即对于工人来说,资本家由于提供了先进技术并且进行了科学高效的管理而使得工人只需花费与他自己单独工作相比少得多的时间就可以创造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的所谓劳动力的价值。这样看来,必要劳动时间似乎是相对的、模糊的,甚至是可以被资本家改变的。

对于这种说法,我认为完全没有道理。

首先,资本家提供的先进的技术的确可以提高工人工作的效率,但这不意味着改变了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创造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的所谓劳动力的价值所花费的时间,但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这里的工作条件应该就是本专业领域的社会平均熟练程度,这是由社会现阶段平均技术水平决定的,无论对于资本家或者工人来说都是如此。其实,认为资本家减少了工人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使得工人也同时为自己创造了更多价值这种观点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所谓的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存在的,工人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理应享受到这个科学技术,不可能像原始人那样工作并以此来计算必要劳动时间;二是陷入了私有制的怪圈,认为这些科学技术和管理

模式只能由资本家来提供,否则工人会失业而无法养活自己及家人,这在现阶段的社会现实看来再正常不过,但不意味着人类社会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而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正是憧憬未来会出现生产资料由所有劳动者共享的社会,这样的话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仍由所有参与劳动的人共享,也就无所谓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了,所有劳动创造的价值由所有劳动者共享,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期,所谓的剩余价值完全由少数的资本家占有了,至于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后文再详细讨论。

其次,我想说一下自己对于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的理解,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自己感觉符合马克思的逻辑。我认为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创造出满足工人自身及其家人生存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由现阶段社会的科技水平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至于资本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工人对于延长工作时间的强烈反抗,资本家不得不牺牲掉大部分绝对剩余价值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产品生产率,即创造相对剩余价值上,外在表现为进行科技研发和科学管理等,使得自己的产品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当所有的资本家都这样做的时候,就会带来社会科技的进步,就会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即降低了工人所需要的那些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降低了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达到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的目的。在此不得不提的一个问题是工人的工资到底是什么,个人认为是劳动力的价格而不是价值,当然我说的具体的某个工人的工资,至于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则涉及到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也是下文将提到的批判剩余价值理论的另一个方向。

除了在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方面纠结外,我还看到了许多通过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方式来彻底摧毁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基础的文章。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决定价值量的是劳动量也就是劳动时间而不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决定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价格是在价值上下浮动的。同时,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互通有无,其本质是劳动的交换,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并且劳动的二重性分别对应形成了商品的二因素。

这说起来有些玄乎,但实际上非常清晰明确,首先商品因为有用才具有使用价值,才会有人愿意交换,才能称之为商品,这种使用价值当然是所有劳动者每天付出的具体劳动形成的,而后抽象劳动和价值其实说的是一件事,在实际交换过程中,商品被量化才能够比较和交换,因此把具体劳动抽象为一种无差别劳动并有这种无差别劳动的时间来定义价值。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抽象劳动的时间及价值的大小当然与人类社会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有关,同样一件商品,不同的时代花费的属于相应时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价值当然不同,而对于同一时代的不同商品,其价值由相应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可以相互比较。二是我认为作为商品实际交换中的价格只有在供需绝对平衡时才会恒等于价值,而这种理想状态下的供需关系正是存在于

最理想的社会中,一切商品的创造都是因为它们被需要,当然社会发展到这个程度货币应该已经消失,也就无所谓价格了。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前面提到的工人的工资问题,或者我们可以扩展到当今社会的薪酬待遇问题。前面我说过我认为某个工人的具体工资是雇佣他的资本家付出的购买这个的劳动力的价格,这个价格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这个很好理解,每个公司在设定某个职位的薪酬时必须考虑到应聘者的应聘情况。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底线为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社会,许多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不可能停留在底线,否则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将只有少量拥有巨大财富的资本家和大量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工人,尽管类似这种情况的确在历史上出现过。

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的改良使得各行业的“工人”的劳动力价值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甚至从资本家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奖金激励工人的劳动并设立社会保障制度力图解决工人们的后顾之忧使其更加“开心”地劳动,从而使得社会财富构成尽可能看起来合理一些,也最大程度平息了工人不能同资本家同等程度享受劳动创造的价值而产生的怒火。

尽管如此,即使像美国这样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仍面临着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窘境。这看似很难理解,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剩余价值理论不难发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相同时间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多,在总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价值的底线却在降

低,即使资本家提高劳动力价值的速度赶得上社会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资本家财富的增长量也会远远高于工人财富的增长量,更何况很多时候在平均状况下前者赶不上后者,随着社会化生产越来越发达,两极分化只可能越来越严重。说到底,问题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得工人无法与资本家同程度分享劳动创造的价值。

总结一下,我认为剩余价值理论至少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并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补充和完善,只有当生产资料为社会中的所有劳动者所共有,负责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的人也都只是普通的劳动者而没有任何特权时,剩余价值理论才可能不复存在。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时代都渴望自己永远存在下去,但这意味着社会永远无法进步,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所有人都把这个时代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那些看似无比合理的束缚认为是理所当然。


第二篇:浅谈剩余价值学说


浅谈剩余价值学说

——《资本论》读后感

金融系 2011010462 杜省英

摘要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剩余价值学说是资本论的核心所在,对于资本论来说剩余价值学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字: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一、《资本论》概述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

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他继承的不仅仅是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而且包括了人类社会在他之前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这就使马克思成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最为博学的学者之一。可见,正是马克思的博学使《资本论》并不仅仅成为一部单纯的政治经济学专著,更使它成为一部精编的人类百科全书。

《资本论》共分三卷,但按照各自所论述的矛盾不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所论述的是商品经济的一般性规定,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第二个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规定,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二、三、四、五篇;第三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容和形式,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六、七篇和《资本论》第二卷;第四层次,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运动总过程的结构及其各种具体范畴,对应的是《资本论》第三卷。

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提出了资本论的核心理论----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所谓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剩余价值的创立: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

理性的根本基础.;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一) 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即为自己生产必要生活资料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即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只有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使工人为他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与工作日的延长成正比。工作日愈长,剩余劳动时间就愈长,从而剩余价值就愈多,剥削程度也就愈高。假定工人工作日的长度为 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剩余价值率就是100%。如果把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仍为4小时,而剩余劳动时间则由4小时增加到6小时,剩余价值率便由100%提高到150%。 资本家为了提高剥削程度,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尽可能地来延长工作日。但是,工作日的延长,在客观上受到两种界限的制约:(1)生理的界限。工人在24小时的自然日内,只能消耗一定量的生命力。他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吃饭、休息和睡眠等,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否则工人就不能恢复他的劳动能力,继续给资本家劳动。(2)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当中,除劳动、休息、吃饭和睡眠以外,还要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学习文化、发展智力、照顾家庭、养育子女、参加娱乐和社交活动等,以满足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但是,这两个界限,特别是社会道德的界限有很大的伸缩性。

在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劳动的外延量易受到法律限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往往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增加劳动的“内含量”。提高劳动的紧张程度,把劳动浓缩在缩短了的工作日中,“这种压缩在一定时间内的较大量的劳动,现在是算作较大的劳动量,而实际上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49页)。劳动强度提高以后,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消耗的劳动量增加了,生产出更多的价值。马克思指出,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他写道:“甚至不延长工作日,使用机器就可以增加绝对劳动时间,从而增加绝对剩余价值。这是通过所谓浓缩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实现的,这时,每一分一秒都充满了更多的劳动;劳动强度提高了”

(二)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跟绝对剩余价值一样,假定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工作日的长度仍为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由4小时缩短为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相应地由4小时延长为6小时,剩余价值率便由100%提高到300%。在工作日长度已定的前提下,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成反比,必要劳动时间愈短,剩余劳动时间就愈长。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而降低生活资料价值的手段,就是提高直接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是各种各样的,包括不同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商品。其中某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劳动力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生产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只能使它该部门生产的那部分商品便宜;只有生产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部门和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工人所必需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才能降低,从而劳动力的全部价值才会降低。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大多数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竞争的强制作用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得不改进生产技术,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当他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时,他就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而生产出来的。

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其他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必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新的生产技术被普遍采用,劳动生产率获得普遍提高,首先采用新技术的资本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就会消失。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使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从而使劳动力也变得便宜的时候,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延长,剩余价值率才会提高。单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超额剩余价值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从而使相对剩余价值不断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这样在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三)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的联系:首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生产出绝对剩余价

值,也才有可能以此为起点,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其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同时还是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为延长工作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新条件、新动机。

两者的区别:第一,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不以生产技术的革命为条件,运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以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的根本变革为基础,主要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第二,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的作用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与资本主义生产较发达的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第三,它们所体现的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关系不同。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第四,在剩余价值量相等的情况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更高的剩余价值率。

(四)为什么马克思先研究绝对剩余价值后研究相对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同时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最初,资本家都在追求着绝对剩余价值,把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的延长,从而获得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然而,工作日的延长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度的延长工作日必然会遭到工人阶级的反抗。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单靠延长工作日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不能满足他们欲望的,接下来资本家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占有工人的工资,相当于减少了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了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研究方法,从历史上看绝对剩余价值产生在前,相对剩余价值产生在后,相对剩余价值是在绝对剩余价值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马克思先研究绝对剩余价值,后研究相对剩余价值,这是按照他的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来安排的。

三、剩余价值学说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学说,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学说》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促进了马克思自己的经济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论时,建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关于生产

劳动的理论;在研究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和生产过剩危机理论。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迄今仍然是揭示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理论基础。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剩余价值学说毕竟是140年前提出的,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不过有一点我们必须得承认《剩余价值学说》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林选集》[M],2版,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张定富,《资本论》问题解答[M],1版,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4] 胡钧,《资本论》导读[M],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尹吉成,对剩余价值属性的几点认识[J],《经济师》20xx年第10期

[6] 黄焕山,《资本论》中剩余价值范围的探讨[J],荆州师专学报,19xx年第1期

[7] 金兆怀,《政治经济学》[M],4版,吉林,高教出版社,20xx年

更多相关推荐:
读《剩余价值论》有感

读剩余价值论有感剩余价值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

资本论手稿读后感--------关于剩余价值

资本论也许我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从来都没有读过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对里面的内容完全一无所知当我们为高考浴血奋战淹没在知识包围的海洋之中其实资本论里面的一些内容已经像幽色精灵一般紧紧贴着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黑色六月进入...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摘要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1剩余价值理论概述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适用于当今社会吗?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适用于当今社会吗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

劳动剩余价值理论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若干新思考经济管理二班韩超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同他的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必须首先建立在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

z理论读后感

山东华夏基石管理顾问有限公司Z理论读后感最近看了电子版的Z理论有一定收获和启迪现在和大家分享书的作者是威廉大内是一位日裔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管理学教授他从19xx年开始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进行研究19...

《Z理论》读后感

Z理论读后感作者简介威廉大内WilliamOuchi日裔美籍管理学家19xx年高中毕业于檀香山普纳胡学校PunahouSchool高中毕业后在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College学习政治经济学19xx年获...

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