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时间:2024.5.15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1 剩余价值理论概述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者向资本家提供劳动力,资本家付给劳动者报酬(以工资等形式)。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应大于等于资本家给予的报酬。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力大于资本家给予的报酬的那部分既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收入。资本家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以保证其自身的利益。

1.2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他又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这就是说,工作日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2.“富士康”案例及分析

2.1“富士康”现象

20xx年以来,富士康公司已发生了16起职工自杀事件身亡,仅20xx年3月底至4月初,富士康连续6名员工跳楼。富士康“连环跳”事件被媒体报道之后,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也引起了各种猜测和议论.人们纷纷指责富士康是“血汗工厂”。富士康连环跳事件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2.2“富士康”现象的原因

军事化管理。富士康采用分明的等级制度、绝对的服从制度、严格的纪律制度和严厉的惩罚制度相结合的军事化管理。这虽然能够最大限度的拥有高效的执行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但也同时拥有更大的消极作用:1.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员工内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2.强调员工整体的共性,压抑个人的个性,缺乏人文关怀;3.企业缺乏民主气氛,员工想法

难以引起高层注意;4.高压管束将加剧员工的心理负担,并且极易引起反弹情绪。

最大限度追求泰勒模式。富士康的生产管理基本上追求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其有如下几个特点:1.制定标准化动作;2.控制完整工序的时间,严格到秒;3.实行低底薪工资制度,计件得酬。泰勒模式虽然能满足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但却忽视了其他因素在提高生产率中的作用。例如员工满意度,员工的心理健康等问题。

2.3“富士康”现象与马克思剩余价值

富士康的员工跳楼,是因为受到繁重的工作的压迫,这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表现。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后者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所以资本家根据工人的劳动特点以提高劳动强度和长度来达到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富士康员工跳楼的原因,无非是员工们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待遇不能相适应,也就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现有的工资水平。富士康近期也进行了两次工资上调,方才勉强压制下连环跳的现象,也可见之前富士康员工待遇的不合理程度。

企业本身是主要原因。道理是很清楚的,不是个别情况,而是发生在同一个企业的、大量的集中的情况,所以毫无疑问企业本身是主要原因。在富士康仓储物流部门,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就站在机器前,“罚站”8个小时一直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使工人们几乎“被机器劫持”还夺去了他们相互交流的时间。

富士康的员工主要是80后、90后青年,我们需要看到,这一代的打工人员和上一代们并不相同。虽然工资报酬还是很重要的考察因素,但是员工们对工作的要求已经比仅仅在于工资报酬,他们同时很是在意个人的尊严、自由度、发展空间等问题。当工作的发展空间被压缩,个人尊严得不到尊重,人生价值得不到实现,就会对生活充满绝望。自杀行为也就酝酿出来。

3. 小结

以上是从资本的生产与剩余价值观点对富士康“连环跳”事件的分析。或许我们中有少数会坚持自主创业,扮演剥削者的角色,这也是摆脱被剥削身份的有效途径,自主创业的成功无疑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吸取富士康现象的教训,我们不应被利润蒙蔽良心,忽视员工的感受,无论在何时何地凝聚力对一个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中去,才能使企业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当然,作为有理想有目标的新一代青年,当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残酷地摆在眼前,如果不能适应就应该尝试着去改变,这个时代,还不需要我们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去反抗去斥责。面对多变的社会,我们应保持思考,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指导实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最明智的选择。总而言之,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过程中,应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尽可能避免富士康“连环跳”及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二篇: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摘要: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关键字:剩余价值,生产过程,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剩余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这就是说,工作日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望。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

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考察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把资本主义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他指出,正是榨取剩余价值的原始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才一步步进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资本家也借助于机器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奴役,使工人真正成为机器的附属物。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的两种方法,这种科学的抽象,大体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它还没有创造出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得不靠手工工艺的生产方法,资本家要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只能采取比较原始的剥削手段——延长工作日,即靠绝对延长劳动时间以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手工劳动逐步被取代,资本家便主要采取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劳动管理,从而在一定的工作日时间内,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而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物。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盖着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只同可变资本有关,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这也就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了。随之而来的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其结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价值决定的基础也被掩盖起来。

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利润的分割问题。由于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所以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便分割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这种形式的分割是受平均利润率支配的。作为职能资本家,由于借用货币资本而以报酬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则表现为利息。马克思在阐明了利润的分割之后,还考察了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和地租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马克思揭露批判了“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样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

化表现形式。

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

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其中一个基本观点是: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这一观点,在近几年学术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受到挑战。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换句话说,物质生产要素,诸如土地、机器、自然资源等是否也创造价值?在这场争论中,有的作者从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善意目的出发,引经据典,使本来简单易懂的劳动价值论变得高深莫测;有的作者则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提出质疑,甚至有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从争论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来看,本人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它们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价值的形成问题;价值的表现问题。这三个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一旦混淆,极易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更多相关推荐:
读《剩余价值论》有感

读剩余价值论有感剩余价值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

资本论手稿读后感--------关于剩余价值

资本论也许我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从来都没有读过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对里面的内容完全一无所知当我们为高考浴血奋战淹没在知识包围的海洋之中其实资本论里面的一些内容已经像幽色精灵一般紧紧贴着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黑色六月进入...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理实1201王强41264002在学习了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现在的这个社会金钱的作用或许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这句话与拜金主义无关...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适用于当今社会吗?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适用于当今社会吗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

劳动剩余价值理论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若干新思考经济管理二班韩超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同他的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必须首先建立在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

z理论读后感

山东华夏基石管理顾问有限公司Z理论读后感最近看了电子版的Z理论有一定收获和启迪现在和大家分享书的作者是威廉大内是一位日裔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管理学教授他从19xx年开始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进行研究19...

《Z理论》读后感

Z理论读后感作者简介威廉大内WilliamOuchi日裔美籍管理学家19xx年高中毕业于檀香山普纳胡学校PunahouSchool高中毕业后在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College学习政治经济学19xx年获...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这是美国管理协会对德鲁克的评价今日有幸拜读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收获了很多启示身为一名管理者首先应该学会管理自己即序中所...

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