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时间:2024.5.13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摘要: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关键字:剩余价值,生产过程,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剩余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这就是说,工作日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望。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

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考察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把资本主义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他指出,正是榨取剩余价值的原始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才一步步进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资本家也借助于机器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奴役,使工人真正成为机器的附属物。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的两种方法,这种科学的抽象,大体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它还没有创造出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得不靠手工工艺的生产方法,资本家要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只能采取比较原始的剥削手段——延长工作日,即靠绝对延长劳动时间以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手工劳动逐步被取代,资本家便主要采取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劳动管理,从而在一定的工作日时间内,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而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物。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盖着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只同可变资本有关,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这也就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了。随之而来的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其结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价值决定的基础也被掩盖起来。

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利润的分割问题。由于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所以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便分割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这种形式的分割是受平均利润率支配的。作为职能资本家,由于借用货币资本而以报酬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则表现为利息。马克思在阐明了利润的分割之后,还考察了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和地租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马克思揭露批判了“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样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

化表现形式。

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

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其中一个基本观点是: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这一观点,在近几年学术界进行的有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中受到挑战。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换句话说,物质生产要素,诸如土地、机器、自然资源等是否也创造价值?在这场争论中,有的作者从维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善意目的出发,引经据典,使本来简单易懂的劳动价值论变得高深莫测;有的作者则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提出质疑,甚至有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从争论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来看,本人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它们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价值的形成问题;价值的表现问题。这三个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一旦混淆,极易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恩格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第二篇: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专题十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已的劳动力当做自已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已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它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v+m),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v更大m(剩余价值)

工作日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1-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6-12小时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得来的吗,为什么?)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G--

(三)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00%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剩余价值被生产出来后,资本主义生产就一劳永逸了吗?

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到底说了些什么?

(资本积累的含义、原因、实质、结果)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 促进 资本积累 促进 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其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

(一)资本循环

          从史玉柱巨人集团倒塌的案例,可以看出单个资本运动要想实现剩余价值,需要做到“时间继起、空间并存”

空间上的并存   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上

时间上的继起   必须同时连续不断地顺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变更它们的职能形式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二)资本周转

从海尔公司“让石头在水中飘起来”的案例,可以看出,单个资本要想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想方设法加快资本的周转。加快资本周转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社会总资本的顺利运动需要在规模、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

(1)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分为——价值构成与实物构成

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价值补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实现价值(卖的出去)

2实物补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后,如何再购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买的回来)

结论: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性,即社会两大部类之间以及部类内部都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否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会遇到困难,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产生。

2.资本主义生产为什么难以保持规模与结构上的比例关系?
(即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大部类的生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自发进行的,具有严重的盲目性,这就导致了两大部类生产在规模和结构上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和脱节经常表现为生产过剩,以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难以顺利进行,最严重的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解决方式虽然最终也能够使社会再生产由失衡慢慢转变为平衡,却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和瘫痪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表现:(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m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p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Ø  利润: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①内容不同   m’:剥削率   p’: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

②数量不同m’ > p’

二者的联系:p’为m’的转化形式

(二)平均利润率规律

结论: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
        ——
使利润趋于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 =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 = 预付资本 ´ 平均利润率

Ø  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Ø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Ø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Ø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Ø  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剩余价值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专题十一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全球化

三、当代资本主义具体的经济新变化有哪些?

四、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1、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自由竟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

·常见的垄断组织:

  卡特尔 辛迪加  托拉斯  康采恩等。

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

?    托拉斯

?    若干性质相同或互有关联的企业为了独占市场、获取高额利润而组成的垄断组织。1879年首先在美国出现,如美孚石油托拉斯、美国钢铁托拉斯等。托拉斯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企业组织,参加者在法律上和业务上完全丧失其独立性,而由托拉斯的董事会掌握所属全部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原来的企业主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照股权的多少分得利润。

?    卡特尔

?    卡特尔是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联合组成的。卡特尔成员企业一方面为了获得垄断利润而在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和其他方面签定协定,另一方面又保持其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独立性。

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

?    辛迪加

?    若干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高价出售商品,低价购买原材料而建立的垄断组织。参与的企业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材料等业务,都由辛迪加总办事处统一办理,并按协议规定在参加者之间进行分配。这种组织形式比卡特尔严密,参加者在生产上和法律上虽仍保持独立地位,但已丧失商业上的独立性。

?    康采恩

?    以实力最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把分属于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在一起而组成,是垄断组织中最复杂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垄断市场、争夺原材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它可以包括数十个以至数百个矿业、工业、贸易、银行、保险、运输等部门的各种企业。参加者形式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受其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集团控制。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垄断是从自由竟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竟争的对立面产生的,垄断能否消除竞争?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竟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    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世纪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 “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    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得垄断利润。

?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    垄断利润主要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    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    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    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私人垄断条件下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加深。

⑴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

⑵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

⑶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

 ⑷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1)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有企业)

(2)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相互购买对方企业的股票)

(3)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国家通过财政和金融等经济杠杆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调节)

(4)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⑵资产阶级国家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境界。

   ⑶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⑷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实质

(1)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2)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3)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全球化

(一)马克思有经济全球化思想吗?(世界市场理论)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伴随现代经济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世界经济史中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最初是劳动力,然后是商品,继而是资本,今天则发展成为综合的要素流动,其中科技要素的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但是全球经济竞争也在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多边流动日益加强;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即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深刻过程

马克思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就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所带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矛盾与发展作过科学的预言与判断:“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工具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

(二)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一统全球,社会主义逐步被边缘化吗?

1、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紧密结合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    (4)企业经营全球化标志: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

 当代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经济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要求:

     把全球作为一个统一的无障碍的自由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在全球内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形成生产、消费、金融及资本流动、竞争规则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

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三)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变化?

1.积极的:

(1)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4)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    从根本上说,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消极的:

  如,我国的产业和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为什么绝大多数产业落入了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长期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难以做到自主创新。

  再比如,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与破坏。

2、消极的:

  如,我国的产业和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为什么绝大多数产业落入了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长期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难以做到自主创新。

  再比如,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与破坏。

3、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抓住机遇 积极参与 趋利避害 防范风险

迎接挑战

三、当代资本主义具体的经济新变化有哪些?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形式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泰罗制”和“福特制”→职工参与决策制→终身雇佣制→职工持股制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1、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股票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最终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CEO、CFO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强,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White-collar、Black-collar  Pink-collar、Golden-collar)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经济危机形态发生的变化表现在: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四、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莫尔 乌托邦(213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了科学)214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32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呢?

第一,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是所决定的。

第二,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  国民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235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居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的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作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254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254

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57”

更多相关推荐:
读《剩余价值论》有感

读剩余价值论有感剩余价值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

资本论手稿读后感--------关于剩余价值

资本论也许我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从来都没有读过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对里面的内容完全一无所知当我们为高考浴血奋战淹没在知识包围的海洋之中其实资本论里面的一些内容已经像幽色精灵一般紧紧贴着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黑色六月进入...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

浅谈剩余价值理论理实1201王强41264002在学习了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现在的这个社会金钱的作用或许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这句话与拜金主义无关...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剩余价值生产力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

剩余价值理论综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它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一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理论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1剩余价值理论概述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适用于当今社会吗?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适用于当今社会吗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

劳动剩余价值理论

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若干新思考经济管理二班韩超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同他的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必须首先建立在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

z理论读后感

山东华夏基石管理顾问有限公司Z理论读后感最近看了电子版的Z理论有一定收获和启迪现在和大家分享书的作者是威廉大内是一位日裔美国管理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管理学教授他从19xx年开始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进行研究19...

《Z理论》读后感

Z理论读后感作者简介威廉大内WilliamOuchi日裔美籍管理学家19xx年高中毕业于檀香山普纳胡学校PunahouSchool高中毕业后在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College学习政治经济学19xx年获...

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