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

时间:2024.4.20

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综合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陈老师的课堂环节包括了以下几部分:

1、呈现先行组织者:课堂上,教师首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一折的的活动。教师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通过在“一、情境,引入新知”板块中请大家动手折一折,引入了乘方运算。这是学生在加、减、乘、除之后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教师通过旧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让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2倍”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这就是先行组织者策略。

(2)呈现新学习内容:陈老师通过讲解“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教师设计的巩固练习作业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逻辑清晰,学生能容易地把握乘方概念。

(3)知识的整合协调: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猜猜看和谁大?”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陈老师设计的练习巩固了所学新知;作业和知识拓展强化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既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部分:

(1)问题情景

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概括结论,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得到新知识,认识新的运算——乘方。

(2)假设——检验

教师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借助于计算机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通过分析、比较,通过思考讨论,检验和修正,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比老师反复讲的效果要好。

(3)整合与应用

陈老师设计的练习巩固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作业和知识拓展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强化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更应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

综上所述,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综合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二种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教学策略:

①情境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

a、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b、教师在计算机上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

②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

a、“请计算折叠4次、5次、6次、7次、8次后折叠的层数2 × 2 × 2 × 2=16、2 × 2 × 2 × 2 × 2=32、2 × 2 × 2 × 2 × 2 × 2=64、2 × 2 × 2 × 2 × 2 × 2 × 2=128、2 × 2 × 2 × 2 × 2 × 2 × 2 × 2=256 (在黑板上板书上面的算式)。为简便计算,我们把上面的算式改写成 :2 × 2 × 2 × 2=16,24读做2的四次方等于16。2 × 2 × 2 × 2 × 2=32, 25读做2的五次方等于32 .2 × 2 × 2 × 2 × 2 × 2=64,26读做2的六次方等于64。2 × 2 × 2 × 2 × 2 × 2 × 2=128,27读做2的七次方等于128.2 × 2 × 2 × 2 × 2 × 2 × 2 × 2=256,28读做2的八次方等于256。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

b、“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为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为a·a·a,简记作a3 ,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今天我们遇到了更一般的情况,一般地,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把a·a·?·a(n个a)简记作an,读作a的n次方”。

③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体现在:陈老师让学生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

练习3:说出下列负数的幂的符号

(1) (-2)4;(2) (-3)5;(3)(-4)6;(4)(-1)2009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规律,这属于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课堂在小高潮不断的情况下达到一个大的高潮,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乐趣中增加数学知识。

④探究式教学策略。

体现在:教师在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纸,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板书,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理解了乘方运算的概念。

例如:“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体现在学习完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后进行幂的符号规律探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探索其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策略。

⑤启发式教学策略

体现在: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根50㎝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如此反复操作10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陈老师的设计。

理由:(1)在信息化的时代,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信息化软件,Math 3.0包括众多的数学公式与方程,对数学学习帮助较大。

(2)应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简化了教学过程,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的乐趣。

(3)运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让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

但它不是惟一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用其他方法。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创设情境:(1)这节课在教学开始利用数折纸折痕层数的动手操作活动创设情境引入了乘方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Math3.0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设计:问题设计适宜,由浅入深,难度适中,可以让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能完成教学目标。由乘方到乘方的运算,再到幂的符号,注重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一步步引导学生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知识拓展:在知识扩展方面,针对学情和生活实际设计了有层次的问题,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一根50㎝的面条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再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后对折,如此反复操作10次,原来的面条该有多长,该有多细?”通过这种练习,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设计非常好,一是教师创设了情境,再加上多个生活实例,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教师和学生做到了课堂的互动;二是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使得学生的

上课积极性得到提高,充分参与了课堂学习;三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数学知识乘方,并进行深刻认识,尤其是对乘方表现形式的认识,并将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运用。

建议:

一是加强幂的意义的认识,让学生深刻感受幂所表示数学意义。 二是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说得不完整的,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再加以点拨,让学生补充完整,而不是由教师总结出来。

三是加强必要的小组竞赛活动。比如在练习三和练习四中,分组进行比赛,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会过多的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把握。


第二篇:微软助学《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

1、王老师列出的目标分别对应布鲁姆目标层次的哪一层?

我认为:王老师列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对应了布鲁姆教学目标的知道、领会、应用层次;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对应了布鲁姆教学目标中的应用、分析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对应了布鲁姆教学目标中的综合、评价层次。

2、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教学目标的?

我认为:王老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采用了归类分析法,将《石壕吏》一课的教学目标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分析。

3、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些软件?请对比这些软件支持教学目标分析的特点?

我认为: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除了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还可以使用word、powerpoint 、flash这些软件工具,这些工具也很实用。王老师在设计这一课时运用的是思维导图工具,使用概念图工具的好处是,使用大脑所有皮层技巧,利用了色彩、线条、关键词、图像等,因此可以大大加强回忆的可能性;激发大脑的各个层次,使大脑更为警醒,在记忆的时候更加有技巧;整个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大的图像,是整个信息资讯的整体架构,使大脑希望回到它们中间去,因而又一次激发自发回忆的可能性;它们的设计极为简单,而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对信息的组织和管理,因此可以帮助梳理思想和记忆。如果使用word软件进行辅助,这就要求我们对软件的使用技巧掌握地比较熟练,在画层次结构图上,它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如思维导图,但在文字处理上,它却有优势,可以弥补思维导图的不足。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它的优势在于更有利、充分地进行图像、声音、文字处理。如果用flash软件的话,制作起来相对前几款软件而言要求使用者对电脑使用水平、操作技巧比较高,而且制作比较耗时,但flash软件的使用会使设计的内容更形,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吸引学生。

4、案例中,第一堂课效果不理想时,王老师对教学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体现了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哪些信息?你怎么评价王老师在第一次课教学效果不

理想的情况下,所做出的思考和调整?

我认为:案例中的王老师在初次备课时,忽略或者说是对学习者的分析不够,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的教学方法和过程不适合她这节课所要面对的学习者,这才导致了第一节课的不理想。但王老师很善于思考和总结,她在第一课教学不理想的情况下,及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她积极地向校长了解学生们情况,知道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较强,虽然生长在农村,生活环境比较闭塞,学生的知识面比城里的学生窄,但是求知欲很强。因此,在第二堂课上,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弃用学生陌生的伊拉克战争,转由贴近农村生活的抓壮丁故事导入,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进行思考。而且故事与课文有相似的地方,用对比的方式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这种改变主要来自学习者特征分析中的预备能力分析和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分析。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王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表演,这非常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和体验式感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5、王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否规范?如果不规范,应该怎样修改?

以研究行为目标而著称的马杰曾在《程序教学目标编写》中提出,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即行为、条件、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马杰的三要素基础上,加上对教学目标的描述。这样,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就包括应该有四个要素,即: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行为 (Behavior): 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标准(Degree):说明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那么王老师再设计本课教学目标时体现了期中的两个要素,就是行为和标准,而忽略了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和教学条件的了解。我想,如果王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能将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对教学条件提前进行简单了解的话,我想第一节课就不会产生“不理想”的情况了!

更多相关推荐:
模块六案例分析

1.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该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老师、学生、家长。他们之间具有的关系是:教师和家长积极主运动地参与评价过程,但不同的是他们是监控者和组…

模块六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六必选案例分析1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主体有教师学生和家长现代教育告诉我们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各种力量和谐一致地配合行动家长与教师参与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模块六可选案例分析

模块六可选案例牛刀小试案例分析乌兰县第一中学杨雪1案例中老师们的争论哪些是合理的如果是你你会站在哪一方为什么答案例中老师们的争论都有合理之处第一种意见认为第一位老师使用传统纸笔测验没有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

模块六案例分析

1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教师被评学生本人其他学生家长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家长与学生是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被评学生与其他学生是自评...

模块六案例分析

1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学生和家长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家长与学生是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家长与教师参与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

模块六案例分析

1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学生和家长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反思式的学生自评是学生自我认识的...

模块六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六必选案例分析一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通过案例分析得知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学生和家长这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家长与学...

模块六必选案例分析.doc

1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学生教师家长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是被评价者教师和家长是评价者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

模块六可选案例分析3

模块六可选案例分析新课改新测评1你教的学生中是否也有王浩这样的情况你是如何评价这样的学生的答王浩非常喜欢数学上课积极发言下课也追着老师问一些难题不但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而且非常喜欢看课外书可惜就是有一点不好遇...

模块六必须按案例分析

1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在杨老师的教学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教师学生和家长这种评价方案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

模块六可选案例分析

模块六可选案例学以致用案例分析1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量规一般包括几个基本构成要素答量规一般都具有评价要素指标权重分级描述这几个基本构成要素2总结一下沈老师设计量规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都做了什么答沈老师设计量...

模块六可选案例分析

模块六可选案例分析1你教的学生中是否也有王浩这样的情况你是如何评价这样的学生的答我教的学生中不乏有王浩这样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中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建立因材施评的评价体系要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

模块六案例分析总结(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