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

时间:2024.4.20

读《亲爱的安德烈》

作者龙应台生于台湾,在安德烈十四岁时到台北任职。到了她回到儿子身边时,儿子已经成为二十一岁的小伙子。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用了三年时间来与儿子通信交流以了解儿子。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书信集。体现了两个不同年代的人交谈的过程,用通信冲破了无形的隔阂。

安德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已习惯了在美国的生活方式。为了让安德烈了解自己,龙应台在信中向儿子描述自己的故乡—台湾,一个当时荒凉的小渔村,让他知道自己的过去,以便自己更好的交流

当时安德烈是一个正年轻的小伙子,他以一切娱乐为中心,过着五光十色的生活。在信中,他有五分的认真,五分玩世不恭。而母亲有八分认真,两分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十分认真,想完全了解儿子,深入他的内心世界。信中,他俩互相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感情,达到交流的效果。

相比之下有些人所拜膜的“中国式教育”的问题便凸显了出来。缺乏沟通的教育,致是一个个孩子无法正常的生活。在他们眼里,分数便是一切,这更是错误的。能力与成绩不成正比,而怎样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才是关键,不做书呆子。家庭教育也是问题重重。没有1+1的沟通方式,只有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度的溺爱,无时无刻的爱,使他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困难,没有独立性,凡事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另一种极端则是过度的责骂,使孩子的心

中过分的内疚,没有自尊与自信,遇到挫折便向后。这种教育缺点重重,与龙应台的教育方法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龙应台在信中,放下了母亲的架子,而以平和的语气来写出心声以理性的思考与感情的文笔结合,写出了一封封容易让人接受的信来互相交流。而这三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他俩能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完全没有了之前的隔阂。

通过这本书,是我知道了一个人是有自由的对于中国式教育来说,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从孩子生下来便被安排好了,完成父母的一道道指令,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到了成年后,父母依然如同操控一个机器一样继续操控,毫无自由可言。即使有了一点小小的自由,父母也认为这是他们的权利所给予我们的。自由是应该有的,如果从生下来便被禁锢思想,无法解除真实的社会,,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致命的,也是可悲的。

这本书我读到四分之一时,我惊叹。读到二分之一时,我沉思。读到结尾,我豁然开朗,同时也对中国式教育的未来感到担忧。如果社会上全是如此需要帮助才可以生存的人,那么可想而知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如果社会那样了,那么这个国家也是空穴来风。

虽然这只是一本书,影响却是无穷的。作为一本书,它已不仅仅是书


第二篇:阳光照亮你的路——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阳光照亮你的路——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每一次翻看这本书,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一本书,两代人,两颗心,三十五封信,构建了龙应台与大儿子之间的沟通桥梁。龙应台,这位在二十世纪以一部《野草集》震撼台湾文坛的著名作家“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大儿子安德烈”。而在十四岁便于自己母亲分开长达四年的“德国小伙”也在自己十八岁那年“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他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他们原来也可能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用另外一种沟通方式,尝试去认识彼此,了解彼此,接受彼此。于是,由龙应台和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出版了。

从书中可知,当龙应台结束在台北长达四年的工作再次回到欧洲时,安德烈已经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远的十八岁青年了。在面对如此陌生的“别人”时,龙应台想出了通过信的方式来沟通,值得庆幸地是安德烈非常配合,于是他们便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书信来往。我从来不知道,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范围可以那么广,可以小至一场足球赛大到民主意识和民族主义。当然,通过这些书信的来往,龙应台可以更自如地告诉自己的儿子,母爱从未断绝。

她告诉他,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孩子的)背影既欢喜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她告诉他,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有成就,而是他是否快乐。她还告诉他,即使她再宽容,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他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

龙应台在书中不止一次强调,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和小儿子飞利浦给她上了很多很有意义的课程。这很有趣,在中国传统氛围里,基本只有长辈给晚辈上课。从小,我们就被教导:长辈的话要听,或者,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小孩子的话大人们都是一笑而过不会在意。但通过这本书,龙应台告诉了我们:十八岁的安德烈不再是十四岁的小安安,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她的“别人”。安德烈抽烟,作为母亲的龙应台不仅讨厌烟味,出于健康问题,更讨厌自己的儿子抽烟。但她并没有拔出安德烈嘴里的烟,她反复告诉自己:MM你要记住,安德烈已经成年,当然会明白抽烟的坏处,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要尊重他的选择,他已不是你的“孩子”,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所以你也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她在心中默念了三遍。这又一次触动了我,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母亲的孩子永远是母亲的孩子,即孩子已经30岁,60岁。我的妈妈非常痛惜我,和她出去,她总爱问:“冷不冷要不要添衣服?”“要不要上厕所?”即使我已经二十岁,也许大家觉得很习以为常不过是出于关心,但是不能不强调,我已经二十岁,冷不冷,想不想上厕所这些事我当然会知道。就像我们不会问自己的朋友或者别人“要不要上厕所”这样的问题,用龙应台小儿子飞利浦的话说就是“这样问难道你是怕我赖在裤子里?”。父母们啊,尝试着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别人”也是一种尊重,你们会因此有不一样的收获。

这本书中我尤其喜欢《给河马刷牙》这篇文章,文章描述安德烈在一个夜晚与母亲龙应台的一次深入交谈。“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安德烈看着母亲,“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着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龙应台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了安德烈如果他“平庸”,她是否“失望”。她希望安德烈有着能给他带来快乐的工作。能带来快乐的工作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龙应台回应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不绑架你是你成为工作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的,你就有可能是快乐的。”她告诉儿子,假定有两个职业,一个是华尔街银行经理,一个是到动物园照顾狮子、给河马刷牙,而若安德烈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她就不会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每天为钱的数字欺负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也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就是龙应台的回答。 这篇文章字字句句都让我震撼着,感动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在大多数的中国人里。父母永远想要自己的儿女功成名就,成龙为凤,想要一份工作能让全家人衣食无忧过上舒坦又安逸的日子,但是常常会忽略以一点——工作能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若是人人带着功利的心理去工作,工作怎么会做得好,自己怎么能开心呢?也许会有人笑话我说,按照现在中国的行情,谁还有心思为了快乐去工作,大部分人都是“被迫谋生”。用龙应台才的话回答,就是“用功读书,才能有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在那个彼此深入交流的晚上,龙应台对安德烈说。

前面有提到,龙应台经常被自己的儿子“教育”。其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MM和安德烈在一家餐厅聚餐,两人坐下后,服务员久久不来,来了之后,乒乒乓乓把碗筷几乎用丢的抛在桌上,迟迟不上菜,终于上菜后竟然还是上错的。MM非常恼火冲服务员说“可以请你小心点儿吗?”安德烈不动声色,双数环抱胸前淡淡地说“你知道马克吐温怎么说的吗?”“怎么说”MM看着服务员背后的污渍。安德烈拿起一粒绿橄榄,放进嘴里,“马克吐温说,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看到这我仿佛感受到我周围顿时掌声响起,我不禁笑出声来。我可以想象当时MM的表情,一定又好气又好笑,又羞愧又要一脸平静。作为一个在社会上享有一定地位和声誉的作家,竟然被自己的儿子给当头一棒来了个大教训,实在少有。更难得的是,龙应台本人也在反省,于是这个小插曲才会被刊登出来。她想告诉大家,即使再有名望再伟大的人,身上也一定有一些小缺陷,但最重要在于要去直视它,不要一笑而过。即使指出错误的是自己的儿子,也要虚心接受,然后改正。

合上《亲爱的安德烈》,内心充满着积极的色彩,愿这本书能如龙应台所期望的一样,照亮全世界母亲和孩子的道路,化解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误会,搭建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桥梁。

更多相关推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本书的背景介绍作者是龙应台生于台湾高雄县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19xx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19xx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了解和沟通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陆陆续续地终于读完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因为工作而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认识和沟通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这几天在同学的推荐下我读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还有她另一个儿子菲利普之间的信龙应台因为与儿子几年未见...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并没有对要读什么名著建立起统一的意见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要是读经济一类的书籍我们兴趣不是很大而且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还有要是读一些传记类的东西平时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也根本提...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AreviewofDearAndreasItis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onisdefinitelytheirparentssonbutnototherpersonandheh...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走近彼此的世界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第一次听到亲爱的安德烈这个书名时还以为是现代网络上风靡的言情小说故事直到后来翻开序言龙应台这样谈到她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一个母亲和她的儿子通了3年的36封信的一个合集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原因是她说过他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孩子而一开始安德烈就完全不想与母亲交谈完全是为了赚稿费才写信的因此他们俩就抱着不同的...

亲爱的安德烈

人生不过自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在序言中龙应台坦言自己面对的困境从离开到相见安德烈从一个有着可爱婴儿肥的14岁少年变成一个线条棱角分明的青年两人之间有爱但没有认识于是为了彼此认识两人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通信过后龙应台...

在沟通与交流中共成长——读《亲爱的安德列》有感

在沟通与交流中共成长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龙应台是我尊敬的台湾女作家早期聆听过她的讲座最近又拜读她的作品亲爱的安德烈从母亲女性的视角汲取丰富的营养在她母爱的智慧中受到启迪重拾沟通与信任作为母亲我与作家龙应台有好多不...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年初的时候买了一本书是龙应台及其儿子的书信合辑亲爱的安德烈暑假得空来看看没想到收获颇丰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MM离开欧洲等她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十八岁的小伙子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

为了生活而生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为了生活而生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最近我读了龙应台和他的大儿子安德烈合着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封面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知性贴心的母亲和一个睿智...

论《亲爱的安德烈》

论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中的35封家书包含了母子亲情家国天下代沟和中西文化差异读过这本书已经很久了这本书是一个好朋友高三那年去香港带给我的还有一本是目送还有些别的礼物因为是从香港...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