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时间:2024.4.20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所不能了解和体会的,但也有我所能领会的——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开那些深奥的东西,还有母子间的爱与坦诚。

从开头的两篇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连接的“份”》都可以看出,无论是四五十岁的龙应台,还是她那二十多岁的儿子安德烈,他们都在感叹时光飞逝,并表示了他们都想重新认识对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来往都是两个世界的交汇。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对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再去重新认识一遍我的父母呢?

龙应台试着忘记那个原来的安德烈——“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岁的安德烈——“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而我,想试着用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谓的“严父”。他很少沉下脸来,他也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脸,那只能说他可能是网上所说的“面瘫”。爸爸其实很喜欢在网上看职业游戏选手的比赛,但我总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绿绿的游戏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东西跑来

跑去有什么战术可言,但爸爸总是看得不亦乐乎;爸爸也在网上看时事和新闻,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兴趣。当然,我和爸爸也有谈论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饭桌上,由一碗竹笋鸡联想到《红楼梦》,爸爸就会开始讲述“红学”是什么东西;也可以在看电视时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实不喜欢作文书里的“慈父”,“严父”,那些都太虚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生气了就吵,满意了就夸,会笑会哭,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一般,每一句都发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实,不对就是不对,厌恶就是厌恶。

如果真实,那么妈妈也就不是会半夜起来特意到你房间给你盖被子的母亲,她会在我生病不舒服时关心我,但不会跑来盖被子,除非我发烧。我的父母一律认为我已经不小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而且妈妈很新潮,微博,微信,YY(标志为一只可爱小浣熊的语音软件),眼下最流行的游戏??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机上找到。爸爸一直说我和我妈是十足的“手机控”,那么我和我妈妈的聊天内容自然要丰富一些。妈妈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然后两人一起捧腹大笑;我们俩也会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两旁的行道树投下朦胧的剪影,路灯洒下一团昏黄的光,边谈着今晚某某频道的歌会,一边慢慢走回家;也会在逛书店时,看见《飘》妈妈就想起斯佳丽,再想起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和她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总之看我和我妈的相处方式,就像看一对姐妹,聊游戏,聊好歌,聊小说,有时也会聊聊学习。我总觉得,和父母相处,做到父

(母)慈子孝并不是最高境界,正如与老师是亦师亦友,和父母也应该如朋友一般,可以严肃地探讨学习,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几乎是无话不谈,也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

时间白驹过隙,“安安”不见了,我也在长大。以后我和父母会怎样?二十岁时,三十岁时,四十岁时??没人知道,或许那是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告诉了我,每隔一段时间,去重新认识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在成长,每一次认识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离。摒弃如提线木偶一般僵硬的“严父慈母”,直面最真实的父母,这样,我才可能真真正正体会到龙应台和安德烈在写信时的那份感受——很高兴认识你。

从小时候到现在,每一次重新认识对方,都有一种快乐,都是一种蜕变。


第二篇:为了生活而生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为了生活而生活——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最近我读了龙应台和他的大儿子安德烈合着的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封面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知性、贴心的母亲和一个睿智幽默、天真烂漫的十八岁男孩,它也同时唤起我对生活的思考。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要放几首音乐;在放学后,他可以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在闲暇的日子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去旅行??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是十万八千里。更重要的是,安德烈有一位能宽容他、理解他的好母亲。龙应台深知自己和儿子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但她没有越过这堵墙,而是透过墙上的窗户来仔细观察自己的儿子,并重新认识他。可是我们的父母呢?一心只追求成绩,却忽视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当我们成功时,父母总是觉得

理所当然、不足为奇,殊不知成功是由泪和汗换来的;当我们失败时,父母满是责备,却不知我们心里的委屈和痛苦。

之后,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成东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知道,是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每天都活在恐惧之中,无法静下心来去思考生活。而在西方,人们总是热爱自然,热爱乡村,热爱闲适自在的生活。他们为了生活而生活。他们可以一下午都呆在酒吧或咖啡厅里和朋友聊天,消磨时光,从而体会生活的乐趣。相比之下,我们活得更辛苦,我们体会不到生活的滋味,渐渐地,我们就会失去原有的真而变得麻木。

因此,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放下身上的包袱,还自己一份纯真,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初三:Allen Ou

更多相关推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本书的背景介绍作者是龙应台生于台湾高雄县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19xx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19xx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了解和沟通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陆陆续续地终于读完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因为工作而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认识和沟通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这几天在同学的推荐下我读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还有她另一个儿子菲利普之间的信龙应台因为与儿子几年未见...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并没有对要读什么名著建立起统一的意见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要是读经济一类的书籍我们兴趣不是很大而且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还有要是读一些传记类的东西平时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也根本提...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AreviewofDearAndreasItis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onisdefinitelytheirparentssonbutnototherpersonandheh...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走近彼此的世界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第一次听到亲爱的安德烈这个书名时还以为是现代网络上风靡的言情小说故事直到后来翻开序言龙应台这样谈到她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一个母亲和她的儿子通了3年的36封信的一个合集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原因是她说过他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孩子而一开始安德烈就完全不想与母亲交谈完全是为了赚稿费才写信的因此他们俩就抱着不同的...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4秋2班罗帷帼亲爱的安德烈是在暑假期间虞老师推荐我看的一本书是由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三年互通36封书信而改编成的书对于这本书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早点阅读亲爱的安德...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以爱之名勿忘初心读亲爱的安德烈后有感之所以选择了亲爱的安德烈是因为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那同样也是龙应台女士书写自己与长子安德烈之间的故事那个时候的小安安还只是个小幼儿胖嘟嘟圆滚滚的洋娃娃他吐字不清的儿歌...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亲爱的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诗人曾说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这是扬子在十八岁和其他一文中的引述扬子在感叹自己的孩子倏尔长大可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似在昨天我们还在父母的膝下牙牙学语娇憨玩耍可是今天的我们已经...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这几天在同学的推荐下我读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还有她另一个儿子菲利普之间的信龙应台因为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报告

两代人的对话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安德烈已不再是孩子你慢慢来中那个时时刻刻黏着妈妈的小男孩了他18岁了在龙应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长的4年时间里那个小男孩安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冷冷地看着她的青年作为母亲龙应台难以接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