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时间:2024.4.20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小组并没有对要读什么名著建立起统一的意见,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要是读经济一类的书籍我们兴趣不是很大而且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还有要是读一些传记类的东西,平时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也根本提不起精神再去折磨一下自己脆弱的自尊心;最后我们纠结了很久,依旧没有什么好的建设性意见,最后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遇到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发现其实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即是能完成这次作业的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让我们更加了解父母的一个好机会。 相信我们这一代的同龄人,不,应该是每一代的人在我们这个时候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总是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是我们不愿意与父母交心相谈,而是真的有时候年代的沟壑,以及思想的界限横亘在我们之间,虽然我们有血脉的相连但是依旧不能跨过这道在我们眼中仿佛是深渊的天堑,看不到入口,更是找不到出口,我们只能在其中徘徊却始终不得要领。

很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这本书,我们看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简介之后知道这本书是写什么的,还有她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我们就知道这或许就是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捷径了,书中写的是两个有血脉相连的亲人,拥有中西方孑然不同的思想,从一开始的陌生或者说是思想的冲突到后来的相互间的包容以及真心的交流,还有他们在思想上的沟通,在心灵间的跃动。所以说我们读完他们之间的信之后,我们都表示由衷的羡慕他们这种真诚的没有丝毫障碍的交流,又或者是向往自己也能有这样的一天,我们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们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听他们说说他们喜欢的是什么,他们希望的是什么,最后我们可以相互交流,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们在心里都明白,暨是来自父母的叮嘱都是出自他们的关心,暨是来自父母的期望都是出自他们的愿望,暨是来自父母的责备都是出自他们的爱,只是我们往往都没有去想这些,即使是事后知道,我们也会闷在心里,再也不会提起。然后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就会显得更加的冷淡,更加的生硬,更加的陌生,甚至到了最后就会像是例行公事一样的完成。不得不说,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本应该是最亲近的人,结果却有时候来的不如是一般的朋友。

从读这本书的观点来看,我们觉得,其实没有当面对话,转而进行书面交流其实是一个很棒的交流方式是。因为即是从我们现在人的观念和习惯来看,我们在当面交流的时候总

是会有很多的顾虑导致我们不能真实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或者说是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因为环境的因素,可能是因为在场人物的关系,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位置因素导致我们的交流的阻滞不前,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还有我们在当面交流的时候可能还要考虑到表情的表现,我们有时候的心情并不是口中说出话的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子得交流就会显得很是做作使人感到不够真诚的对待,一直到最后的交流也就只能像是上面提到的那样停留在表面上,还有一种就是当面对交流需要你比较快的思考出你的表达,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很快的回答出提问者的问题,但是一般我们的思维并没有那么快可以思考出比较系统的完整的答案,以至于最后我们自己都不满意这样的对话,最后甚至有时候还会感到后悔,所以我们认为当面的交流虽然能最真实的反应出一个人的内心思想以及表达能力还有各种诚实度,但是一般也不能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甚至是最后导致有些人的厌烦还有恐惧,这些都是导致两个人不能很好的做到沟通交流的因素,就更加不要提什么心灵上相互勉励啊灵魂上的交融了。

然而若是以书信的方式进行的交流的话,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以上的不利因素

但是对于一生中你最可以亲近的最可以信任的人一生中只对你好而且不求回报的人,若果你还做不到与她真诚的交流的话,那我想,你的一世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你连最为亲近的人你都不能拿出真心对待,那你还能对谁献出真心,那还有谁可以对你献出真心,你这一生注定也就只能活在虚假之中了。书信中的交流没有当着面,脸对脸的交流的可能会面的拘束感,你在信中的言语都是你心中的真实感受,你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骂你想骂的,你可以追求你所不能追求的,你还可以和你的父母吵架。总之,书信的方式可以免去我们很多面对面时需要顾虑的事情,还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出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告诉我们的父母他们的儿女心中的意愿以及他们心中不愿意。然后他们也就可以更加深思熟虑的考虑我们的感受,然后明白我们在这个时期的烦恼,懂得我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代沟,然后他们回给我们带着他们爱意的回信,我们也就更能明白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就此建立,真是令人羡慕的一种方式。

好吧,说完了书信交流的优点,让我们在总结一下,这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的交融。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还有生活在中国的龙应台,这两个人注定会有不一样的思想,差异显而易见,已经是不用我们解释的一个自然现象。就像我们叫做东方人,他们叫做西方人,虽是一字之差但是用上一句不应景的成语来形容就是“恍如隔世”。安德烈说过这样一句话“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

人’。”这句话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我想这是一句很伤人的话,不仅会伤了母亲的心,连我们的心都伤了,我们很是不理解安德烈为什么会这么跟自己的母亲这么说话,要是换了中国的传统理念中的孝道来说,这就是大逆不道了。但是正如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这就是中西方的差异,在文化的不同领域中,我们的思想观念注定了是不同的一种表现方式,东方的我们更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即使是宣泄自己的不满的时候一般也很注重言语的使用,除非是在是到了相当愤怒的时候我们才会失了自己的那份含蓄,那么西方的表达方式就是直截了当的,他们更加注重的人的自由性,随性而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保留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坦率的性格,这也是我们这种使用了几千年含蓄的东方人所欠缺的最多的一方面。在信中的安德烈就是如此坦率直白的跟自己的母亲交流,作为一个母亲的龙应台我想刚刚开始一定也不会习惯这样的话语,毕竟作为一个母亲谁也不喜欢这样的话,但是一个母亲的爱,以及她自己思想的包容性和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她接受了这样的事实。

事实上,他们后来在信中交流的很愉快,虽然会有不同观念的争吵,但是这些都是每一对母与子之间必然会产生的东西,用偏激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要是你从小到大都没有跟自己的父母吵过一架,那我想或许你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子女”好吧,现在要讲到的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对于自由的搏击。那我自己来说,我也希望我的父母能够给我更多的自由,我之所以在这里读大学而不是更远的地方就是因为父母的不同意,我之所以不能一个人独自旅行也是因为父母的不同意,我有时候想做一些事情但是作为父母,他们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不放心我们的这种经历,所以在我们眼中的自由有时候就这样在他们的关爱中逐渐的被抹杀了,然后我们就会产生一中逆反心理。

我想在这种事情上,实在是分不清谁对谁错的,安德烈在信中所提的他的那些活动,喝酒, 聊谈,旅行,派对都实在是我们所向往的,他能做很多我们这个年纪认为的应该真正要去做的东西,然而我们只能安安静静的在这里读书,不得不说,我们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但是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对于一个东方的母亲来说,这些东西实在是现在这个年纪最该摈弃的,所以母子之间的关于这个方面的争吵永远都是一个话题,也将永远会吵下去,但关键是他们怎么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怎样才能让这样的冲突不至于脱离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我想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就找到了这样的平衡点,他们在信中互相包容然后理解了对方想要表达的思想,其实我们也很羡慕他们这样像是平等的对立关系,而不是一直在强调什么母子关系一味的表现出什么“等级”关系,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会是无理取闹,

就像是争吵的时候你妈来说一句“就凭我是生你养你的妈”就会堵得我们哑口无言,事实上我们很反感这样的话,因为在我们心中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时时刻刻都要庇护在你臂膀下的孩子了,我们已经能够表达自己的能力,我们也不想一直生活在母亲的保护下,这样的我们永远也长不大。然而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就没有这样的紧张关系,他们的对话几近是平等的,能够以自己的身份去面对而不是你上我下的一种关系,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如此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我们在这里谈到的东西也不够全面,或许还带有点自己观念的小小的偏激,但是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是作为一个同龄人我们,还有作为一个母亲的人都应该去认真读一读的书。


第二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认识和沟通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这几天,在同学的推荐下我读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还有她另一个儿子菲利普之间的信。龙应台因为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提议两人通信,于是这本书便诞生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这种沟通方式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说的?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我在想:假使我们三年前没开始做这件事,我们大概就会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只是继续过日子,继续重复那每天不痛不养的问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没和弟弟吵架吧──没,不缺钱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

但我从他们的书信中看到的还有认识问题: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人们的认识、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本书中,大多数书信都是母子两人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从自己的十八岁、民族信仰、价值观、社会道德、对社会的?左??右?看法到文化生活、问题意识再到世界观、人生观,他们母子俩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十八岁那年她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垃圾是要处理

的……她的十八岁是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的台湾。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十八岁的他们会在一起讨论社会问题、文学问题,他们生活的城市里,有自己的音乐厅、图书馆、美术馆、画廊、报纸、游泳池,自己的艺术节、音乐节、电影节……他是生长于德国的青年,除了身上尚流淌着来自于母亲的中国血统,其他方面已经很难和中国扯上什么联系了。这样不同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了不同的认识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龙应台那一代人,他们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我们的所谓国家,尤其是一些自称代表国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国的安德烈,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爱国宣传的影响,逃避?国家?这个东西。安德烈作为交换生来到香港,他认为香港没有文化就因为香港没有可以让人坐下来静静地聊天的咖啡馆,酒吧跟咖啡馆,在欧洲,其实就是小区文化,他认为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而在龙应台却不这样觉得,他认为香港是有文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到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沟,他们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是她生命中相遇的?另一个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写到?是不是所有毕业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慢温温的留恋和不舍?我要离开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我的?家?。我开始

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MM别生气啊),是我的朋友。?龙应台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她说:?我很欢喜你心中有一个小镇,在你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这种宽容、这种 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它是一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虽然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在母亲面前,我还是觉得安德的自由要得益于他的母亲,她不像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在她眼里,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然而安德烈却不觉得他很幸运,他对他的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不同的成长和生活背景使得龙应台和她的儿子有着不同的国家和教育背景,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对人生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存在着代沟。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

我不知道外国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他们的子女的,但成长生长在中国,我只知道这是我们一般的中国父母不能做到的。我希望中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认识距离、彼此沟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冯小雪(10284004)

计科1005班

更多相关推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本书的背景介绍作者是龙应台生于台湾高雄县知名作家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19xx年出版野火集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轰动台湾当月再版二十四次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19xx年任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了解和沟通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陆陆续续地终于读完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因为工作而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认识和沟通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这几天在同学的推荐下我读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还有她另一个儿子菲利普之间的信龙应台因为与儿子几年未见...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AreviewofDearAndreasItisuniversallyacknowledgedthatasonisdefinitelytheirparentssonbutnototherpersonandheh...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走近彼此的世界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第一次听到亲爱的安德烈这个书名时还以为是现代网络上风靡的言情小说故事直到后来翻开序言龙应台这样谈到她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一个母亲和她的儿子通了3年的36封信的一个合集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原因是她说过他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孩子而一开始安德烈就完全不想与母亲交谈完全是为了赚稿费才写信的因此他们俩就抱着不同的...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6封横跨上万公里数个城市的家书贯穿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代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散文集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作者是龙应台借这本书龙应台和21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

真心交朋友——《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真心交朋友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从孩子你慢慢来里认识了龙应台她蹲下来从安安的角度与高度看世界那个时候的安安还是一个小男孩他会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和妈妈一起游戏但是十几年后安安长大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妈妈的...

心灵之旅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心灵之旅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一封封电子家书搭起了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深情对话这是两代人之间的对话这是一种以书信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

《亲爱的安得烈》读后感

不一样的生活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