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0

《枣核》教学反思

学完《枣核》这篇课文,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从最终的实施效果看,我觉得以下几点是较为成功的地方:

一、恰当的情境设置。

课文引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质量。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溢满感性人文色彩的作品《枣核》理解透彻,我以一曲打动无数人的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导入本课。当感人的音乐随着老师动情的话语出现的时候,整个课堂顿时进入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感性世界——浓浓的思乡情缓缓流淌出来,学生的情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由此生成。

二、比较阅读的适时运用

在理解《枣核》这篇课文的线索时,与《拐杖》一课比较,体会线索对于一篇文章的作用。“这篇课文以枣核这一事物作为线索,将故事娓娓道来。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还有哪篇课文也是以一个事物作为故事发展的线索的呢?”第9册第2课《拐杖》最具可比性。在篇章比较中,学生通过具体课例,理解、提炼线索对于一篇文章的作用,降低了理解难度,也为学生今后学文、写作奠定基础。

三、独特的尝试。

《枣核》这篇经典的阅读范文,要想上出新意,富有特点,实属不易。文章的结尾部分通常被教者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升华情感的佳句来处理。我将结尾作如下打破常规式的处理:“结尾虽感情强烈,但略显直白,我们能不能试着给文章写个更含蓄些的结尾?”问题抛出后,投石兴波,再次引发了课堂的热烈讨论,学生就此写出了许多语言精练、意蕴深远的写景式结尾和点题式结尾。其中一位学生写道:“听着她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一棵枣树正在微风中轻舞枝叶,一片绿叶悠然飘落,轻轻投向大地的怀抱。”这样一个生动含蓄、引人遐想的结尾,令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正是这样贴近文本的读写训练促成了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存在的不足:教材研究还不够深入细致,还没能完全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的确是这样,去除浮华,回归本真,深研教材,以生为本,这才是课堂的真正要义。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铭记教导,不断反思,才能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第二篇:浅析《枣核》授课中多元化情境的创设(教学反思)


浅析《枣核》授课中多元化情境的创设(教学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   李颖

内容提要:每个学生都有优势智能,教师如何创设“扬其优势智能之长,补其弱势智能之短”的多元化学习情境是当前教育实践中需要着力办好的事情。无论从教育原则还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而言,教育者设计多元化情境教学程序、实施多元互动合作教学操作、布置多元化作业都是势在必行的。创设多元化情境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知识的若干切入点以及通向它的途径,牵引了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神经,使其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无疑对他们进行综合学习提供了发展的前提。我将在本文中阐述自己在这方面的点滴教学尝试。

关键字: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课程设计  多元化合作互动教学   多元情境化作业        

如何针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和凸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设计和实践课堂教学呢?很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易于挖掘和调动他们多方面潜能的人文学习空间。“多元智能理论”便为教师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极好的指导和帮助。下面,我就就开明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课《枣核》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在“创设多元化情境”方面所做的一些有益的教学尝试。

(一)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枣核》课程设计

(1)课程名称: 《枣核》

(2)课程目标: 1、学习作品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跌宕起伏的结构方法

2、学习作品选材小中见大的手法

3、理解标题的重要作用

4、体会海外华人热爱祖国和思乡的感情

5、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和故里的思想感情

(3)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通过对学生多元智能的挖掘,帮助其比较深刻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思乡和爱国情感。

(4)教室资料: 根据课文情节做成的flash配乐短片、相关主题的flash配乐图片(如:作品中提及的老北京四合院、厂甸、隆福寺、北海、陶然亭以及渲染气氛的图片等)、相关文章和读本

(5)学习活动

                                           

(二)多元化合作互动教学中的多元体现及其剖析

课程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程的质量。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溢满感性人文色彩的作品《枣核》理解透彻,课前我精心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思乡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和真实事例,其间,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当属李白的《静夜思》。而后我让在美术音乐方面出类拔萃的同学为这首诗配上了与其内容相吻合的画面和音乐,将其作为本次课程的导入。当诗歌、画面和音乐随着老师唯美动情的话语出现的时候,整个课堂顿时进入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感性世界——浓浓的思乡情缓缓流淌出来,由师生共同创设的多元学习情境由此生成,学生的多种智能被极大调动了起来。与此同时,我将几个事先经过学生们斟酌设计的问题一并抛出——①主人公得到枣核前的表现是什么?当时心情如何?②主人公如愿得到枣核时的表现怎样?心情又如何?③主人公索取枣核的表面原因和最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随后,伴着温婉柔美的《思乡曲》,我播放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而成的flash短片,同时邀请了一名朗读极佳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该作品,其他学生持疑听读。在此过程中,朗读学生的语言智能发挥到极至,其他同学则可以在他的感染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调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智能和无声的语言智能,在与所学作品相融的情境中达到对问题最大限度的理解,这就比单一形式下通过语言描述和回答获得的体验要丰富和深刻得多。

事实表明,学生在多种智能同时调动下的思考质量很高。以下是不同学生从自己优势智能方面考虑和阐述问题的记录——

音乐智能占优的学生:“从音乐中我们可以读出主人公浓浓的思乡情,在这样一种强烈情感驱动下,他在没有得到家乡枣核之前的心情一定是非常着急的。”

语言智能占优的学生:“我从作品中的关键字,如‘早早就在车站等’、‘写航空信再三托付’、‘拥抱之后马上问枣核’等看出主人公很着急。”

视觉空间智能占优的学生:“片中的画面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主人公生活的海外,美丽的风景、豪华的洋房,但这一切怎能与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北海、陶然亭相比?怎能取代的了那扎根在骨子里的深深的老北京情结呢?”

运动智能占优的学生则用自己形象逼真的动作再现了主人公把枣核“托”在掌心的情形,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情绪一下子呈现出来,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他的这种思维的外现,使其他同学立刻反映出用“激动、珍惜”之类的字眼来形容主人公的心情,极大地填补了该名学生在语言诠释方面的缺憾,同时,他的直接体验对于所有的听者也是极好的多元信息补充。

上述所有学生都巧妙运用了格林伯格10个思考积木中的“选择性注意”和“把握主要观念”。根据思考问题的要求和自己的特点,准确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提取所需要素。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信息筛选能力训练”的极好实践。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和互动效果,使每个学生的才思升腾开来。就个人而言,起到了很好的“扬长”作用,就集体而言,起到了很好的信息补充作用,最终令课堂教学在多元化的情境中收益颇高。

在一轮互动之后是紧承前四个问题的悬念进行的更加深入主题的探讨。问题带有更强的逻辑性:

⑤主人公是在怎样的生活状况之下借助小小的枣核寄托思乡之情的?⑥在这种生活条件之下,主人

公却仍然觉得缺点儿东西,他到底缺少的是什么呢?⑦主人公已经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缺

少的东西?⑧为什么非要用不起眼的小枣核寄托思乡之感呢?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主人公借枣核寄托思乡之情”的缘由,教师边放映洋溢老北京

浓郁生活气息的胡同、庙会、四合院等的flash图片,边重点讲解小小枣核和四合院的关系,使学生深刻领悟“枣核”对于老北京的特殊意义。特别引述了一位游子重回故里的感怀——再次领略四合院的幽情,觉得它很像一部历史书籍......走进枣树的影子里,心里便涌起一种难以分解的思绪,这种思绪冲撞着我的心灵。从而指出,老北京四合院是浓郁北京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无数游子借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标志性事物,而其中必不可少的枣树则更成精髓被无数的游子永远地铭记心间。对于“不起眼的小枣核可以作为寄托思乡情感的载体”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但是有了上述声、情、画、语的多元阐释,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智能通过不同渠道比较深刻的理解了。

一位在思维逻辑智能方面占优的学生运用了格林伯格10个思考积木中的“联结事件”,把围绕“枣核”展开的所有细节联系起来,用联想方式准确确认了其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如下论断:“主人公生活条件异常优越,但这无论如何替代不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正是如此,他才要用一些东西变相替代原有生活,于是他在院子里建造仿真北海,但这也不足以填补心中的缺憾,因为他的根在四合院,而搬移四合院是绝对不现实的,所以就想到了用四合院中的典型事物作为替代,这个东西就是“枣核”,于是“枣核”的出现便有了它的依据。枣核虽小,意义深远。”他极具逻辑性的阐述给了上述几个问题非常全面的小结。可以说,他几乎是用了数学逻辑推理的方法解决了本课语文学习的难点。

学生在领会“枣核”的重要意义之后,开始小组讨论,畅谈对于中心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的理解。大家讨论十分热烈,并且都力求将自己组的观点阐释清楚,不仅实现了思维互动和共融,对于提高人际合作意识也提供了极有益的空间。接着,讨论转入现实生活,一个具有语言智能优势的学生为大家朗诵了一段反映海外游子心境的文字——异国下雪的黄昏是难挨的,冷得彻骨,我越发想念那开满油菜花的家乡和那总有阳光的北京。这段文字将游子思乡的情怀升华成一种深沉的爱,无数的游子已将这种依恋的思绪转化成实际行动,抒发着他们特有的情怀。这位同学率先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非典时期游子关注祖国命运的真实事例,由此也激发了更多学生的抒发欲望,他们纷纷将搜集好的材料讲述出来。许许多多的故事无形地感动了每个人。最后,由一位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带领,整个教室响起了《我的中国心》的嘹亮的歌声。

在歌曲间奏,我饱含深情地说:“就在此刻,我们深深地感动了。就在此刻,我们模糊了思念与热爱的界限。凉风有性,秋月无边,游子思乡的情怀好比度日如年,在天涯的尽头,游子思乡,过客梦回,将所有的思念与爱恋融入心间。怎能忘怀故里——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当耳畔响起这熟悉的旋律时,我们更加被海外游子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就让我们一起,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身在何方,都如他们这般深沉地依恋与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吧!”与此同时,我看到了大家眼眸中含着莹莹泪花。感人的音乐、感人的话语,统合了学习者的情绪和认知层面,增强了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效果。

(三)多元情境化作业

本文学习除了研读文本之外,主题的拓展更是精髓。针对这一点,我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了大量爱国诗篇和真实事例,但是现成的事例毕竟还是让学生作为看客来解读的。当前单一“语言智能训练式”的“生字、词语作业”日渐转型,取而代之的是融入更多情感、视听体验的多元化作业,这对于学生45分钟之外多元智能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以此为出发点,我做了如下的作业安排:结合作品针对现实写出对思乡爱国情感的认识体会、以“假如我在国外”为题写篇短文、查找爱国主题的音乐或绘画作品、在今后的生活中留心观察现存的老北京风土人情,从中更加准确领悟《枣核》中流露的思想以及一系列同样主题的异国游子的作品所揭示的内涵。

我在《枣核》授课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多元化情境教学氛围,为他们提供理解知识的若干切入点以及通向它的途径,牵引了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神经,使其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无疑对他们进行综合学习提供了发展的前提。

综合本课教学不难看出:语言智能、逻辑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的挖掘达到了对课程学习目标的直接实现,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和运动智能起到对学习目标实现的极好的辅助作用,而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则将学习的视角伸向了课堂以外,给学生极大的吸收、补充、拓展和触类旁通的空间,实现了语文学习的最佳效果。

更多相关推荐:
枣核 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因为枣核一课比较浅显学生阅读难度不大所以从语言探究和思维训练两方面入手力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思维意识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沉入文本的阅读中我首先播放了音乐月之故乡让学生在深情凄婉的歌声中感受到那种思...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枣核gt教学反思一教学本课的成功之处是由我的中国心导入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通过找寻围绕枣核所写事情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很容易发现...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枣核gt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怀着忐忑又十分期待的心情开展我的第一次公开课我所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八课枣核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目标1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2认识作品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教材说明19xx年初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远在大洋彼...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合集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合集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9月1号9月14号七律长征刚接触1920班学生所以第一课侧重于学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尽快地和老师相适应真正达到课堂的互动如诗歌中的颔联我就抓住了腾走这个词让...

写好“课后小结” 进行“反思性教学”

写好课后小结进行反思性教学安慧里中心小学朱德民打开我们的教案对于教案中课后小结这一栏很多老师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怎样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有的干脆很随意的写几句话应付学校的检查不能体现小结的作用小结应该是每节课的教学后记...

《春酒》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酒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琦君的生平经历理解她的乡愁2朗读课文品味细节描写理解语言生动传神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

浅析《枣核》授课中多元化情境的创设(教学反思)

浅析枣核授课中多元化情境的创设教学反思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李颖内容提要每个学生都有优势智能教师如何创设扬其优势智能之长补其弱势智能之短的多元化学习情境是当前教育实践中需要着力办好的事情无论从教育原则还是从受...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八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核舟记》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

核舟记1一课前检测题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二课堂检测题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八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核舟记》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

核舟记1附一课前检测题1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划分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课堂检测题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核舟记》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核舟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

23《核舟记》教学设计及学案

23核舟记教学设计备课组长李晓莉备课组员冯晓燕董书香刘杰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全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

枣核教学反思(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