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反思

时间:2024.5.4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怀着忐忑又十分期待的心情开展我的第一次公开课。我所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八课《枣核》。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句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我把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友人平常生活的细节之处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并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公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需要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本节课我以歌词(《我的中国心》)导入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期望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海外游子那一段思乡怀人的情感历程。但效果并不太突出,我应该给学生播放所选歌曲片段,从而能让学生能感触更深,更快的融入情境。

其二,应该加强师生互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思想情感。

其三,课堂教学不应该贪多、图全,讲授要做到详略结合,巧妙过渡。 其四,要注意板书艺术,能抓住文章大意,整体美观大方。

其五,还应该搜集了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名篇(比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等,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的体会理解,完成了从文本解读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以求在合理控制讲授进度的基础上达到课堂效果更好。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我以后会多加学习改正!感谢同仁们的指导提点! 中学语文:杨晨


第二篇:《枣核》教案


教学背景:

《枣核》一课是一篇老课文,萧乾先生通过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生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民族。全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标关于“一切以学生为本”这一课程改革核心精神之后,我理解了“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换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的发展。摒弃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寻找新的切入点,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课题:《枣核》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描写的分析,理解海外游子思乡爱国之情。

2.领悟本文巧设悬念的独特构思。

3.体会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紧扣语言文字,进行揣摩、品析,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次内涵。

教学媒体:建议使用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乡爱国之情)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读感知,交流展示

1.作者介绍

萧乾,蒙族人,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xx年生于北京,19xx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19xx年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编译地下党英文刊物《中国文摘》。1884年任《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1956—19xx年任《文艺报》副总编辑,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xx年2月11日逝世于北京。

2.重点字词

(1)字音

蹊.跷.(qī qiāo) 掐.指一算(qiā) 故弄玄.虚(xuán) 殷切(yīn) 嫣红(yān) 玛瑙 (mǎ nǎo) 草坪(píng) .....

山坳(ào) 厂甸(diàn) 卵石(luǎn) 株(zhū) 核潜艇(qián) .....

(2)解词

感慨良深——感慨很深。良,很。

风烛残年——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蹊跷——奇怪。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欺骗人。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3.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读出作者的感情,圈点勾画出文中词语用得最精当的地方、语句最感人的地方。

4.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2)请大家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明确: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2.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海外的友人家庭条件如何?听说“我”要访美,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

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明确:“再三” (第一段)“殷切” “托” (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3)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

3.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3)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4)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四、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3.师感言:游子的这种思乡之情,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余光中在他的乡愁中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出示余光中的《乡愁》,师生共同欣赏,从内容和写法方面比较《乡愁》与《枣核》的相同之处。

明确:内容上都表达了思乡爱国之情;写法上都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情感。

4.模仿余光中的诗句,用具体的形象写下你对乡愁的理解。参考: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5.总结:一事一物总关情。乡愁在每个人心中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一样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思恋、依恋故土的。正如作者的友人想要告诉我们的,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她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她托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回几颗枣核,来

寄托她对民族、故土的眷恋。同学们,希望这种纯真而浓烈的思想情怀,能永远荡漾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心田上永不凋零的百合花。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一个爱国题材的故事,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摘记爱国的名言,并自创一句关于爱国的“名言” 。

六、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用途蹊跷)

见(故弄玄虚) 枣核(线索) 思乡爱国

话(为解乡愁) 以(小) 见(大)

议(民族之情) 以(物) 传(情)

教学反思: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本节课我以唱歌导入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更多相关推荐:
枣核 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因为枣核一课比较浅显学生阅读难度不大所以从语言探究和思维训练两方面入手力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思维意识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沉入文本的阅读中我首先播放了音乐月之故乡让学生在深情凄婉的歌声中感受到那种思...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枣核gt教学反思一教学本课的成功之处是由我的中国心导入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通过找寻围绕枣核所写事情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很容易发现...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学完枣核这篇课文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从最终的实施效果看我觉得以下几点是较为成功的地方一恰当的情境设置课文引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质量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溢满感性人文色彩的作品枣核理...

浅析《枣核》授课中多元化情境的创设(教学反思)

浅析枣核授课中多元化情境的创设教学反思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李颖内容提要每个学生都有优势智能教师如何创设扬其优势智能之长补其弱势智能之短的多元化学习情境是当前教育实践中需要着力办好的事情无论从教育原则还是从受...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目标1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2认识作品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教材说明19xx年初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远在大洋彼...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合集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学反思合集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9月1号9月14号七律长征刚接触1920班学生所以第一课侧重于学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尽快地和老师相适应真正达到课堂的互动如诗歌中的颔联我就抓住了腾走这个词让...

写好“课后小结” 进行“反思性教学”

写好课后小结进行反思性教学安慧里中心小学朱德民打开我们的教案对于教案中课后小结这一栏很多老师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怎样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有的干脆很随意的写几句话应付学校的检查不能体现小结的作用小结应该是每节课的教学后记...

《春酒》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酒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琦君的生平经历理解她的乡愁2朗读课文品味细节描写理解语言生动传神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体会细节描写在表达作者的思想...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八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核舟记》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

核舟记1一课前检测题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二课堂检测题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八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核舟记》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

核舟记1附一课前检测题1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划分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课堂检测题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核舟记》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核舟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

23《核舟记》教学设计及学案

23核舟记教学设计备课组长李晓莉备课组员冯晓燕董书香刘杰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全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

枣核教学反思(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