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

时间:2024.4.20

《枣核》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2、认识作品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教材说明:

19xx年初,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后,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的事。全文表达了海外华人身在异国他乡,却心系故土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本篇课文被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只安排一个课时。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故乡情思”,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对故乡不同的情思。

教学重点: 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阅历尚浅又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可能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还缺少一定的感知和体会,尤其是对文中那位漂泊在外许久的老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未必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如诗歌孟郊的《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等等,来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并更深一层地明白:爱国主义精神往往集中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而这种思念和热爱又牵连着故乡的一山一川,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设计说明: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为本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②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这三个目标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的抒发如果脱离了具体的事物是永远不会感染人的,所以“枣核”为感情的抒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同时真情的抒发并不需要太多的修饰,往往是真话,朴实的语言更让人感受到内心深处最质朴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以情境体验法、线索引导法、点评引导法指导组织教学,学生以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

1、自读课文,围绕“枣核”将课文分成四部分,并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思考“枣核”在文中的作用。

2、在文中画出能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语句,选择其中的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前者是为分析课文结构服务的;后者是为理解人物情感服务的)

1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诗歌《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片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情境体验法,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快进入课堂气氛,融入文章内容。)

二、放声朗读

1、注意以下词语: 蹊跷 掐 风烛残年 殷切 玛瑙 故弄玄虚 嫣红 匀称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追忆 泛舟

2、学生有表情地重点朗读: 第1、3段,第7段最后4句

(选读的内容,意在让学生体会枣核在友人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分量,无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暗示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为下面学生分析课文精巧的结构作铺垫。因为这是学习重点,课堂教学要从不同角度寻求突破。)

三、扣住标题、理清脉络

1、默读,画出与标题“枣核”有关的句子。

2、交流后试着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并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那么“枣核”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 线索 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示悬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线索引导法,启发学生学会从课文标题入手,把握全文的结构,进而明白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了悬念,推进了悬念,揭示了悬念,从而初步感知了本文作者用线索“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1、这篇文章体现了同窗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并且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请跳读课文,看看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动了你,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2、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活动,相互讨论

3、课堂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中肯的恰当的评价,对学生讨论中不容易理清的问题要进行精要的讲析。)

如:“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重点引导理解:“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采用了朗读感悟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研读文章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地感悟了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与人物形成共鸣,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这样解读人物,复活了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学生超越了时空,与游子同行,与游子对话,使学生看到了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到此水到渠成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由点及面、归纳写法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2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设计意图:由点及面,总结写作手法,强化学生体会。)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心的祝福感言送给美籍华人朋友,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国的美妙乡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再次对文本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个性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七、结语:

悠悠老人心,浓浓枣核情。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每一位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心中惦记的永远是自己的祖国。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 . .

(设计意图:这样的结语,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文中主题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依恋。)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各4遍。

2、课外阅读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并尝试用这种方法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视野,学习并巩固本文的优秀写法,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学以致用。)

附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思乡-----(以小见大)----爱国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展现了全文的脉络,突出了标题的线索作用,显示了主要的写作手法,表明了文章的中心,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

3


第二篇:枣核教案设计


《枣核》教案

源潭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吴伟

教学目标:

1.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难点: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mtv《我的中国心》

一曲饱含深情的歌曲唱出了海外华夏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眷恋、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枣核》,去体会一颗华侨老人的心。(大屏幕显示课题、作者、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蒙古族,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选自《美国点滴》,《美国

点滴》是作者19xx年8月应邀参加大陆、台湾及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后创作的。

三.检查预习

1.你觉得哪些字词不认识或不理解,提出来,你通过查阅工具书明白了,也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注意。

蹊跷( ) 嫣红( ) 殷切( ) 劈头( )

(1)用途却很蹊跷。

(2)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她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4)他殷切地问我。

2.用这几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1.本文叙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位老华侨为缓解心中对祖国的思念托我给他带枣核的故事)

2.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线索及设置悬念的写法。

3.通过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作者同窗浓浓的思乡之情。)

4.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同窗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跳读课文)

①托“我”给他带几颗生枣核试种。

②在花园中栽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

③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

五.品味语言(品读课文)

你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出作者的这份感情?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联系你的经历及古人表现思乡之情的名句体会这种心情。(身在异乡 心系故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1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2.品味第10段,体会作者同窗的心情。描绘当时的场景。(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北海公园)

六.质疑问难(默读课文)

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否离题?如果没有,那有何用?(没有,这样更能衬托出同窗思乡之情。)

七.合作探究

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体会到了华侨老人深深的爱国思乡之情,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你能否给文章另拟一题,并说明原因。

作者为什么以“枣核”拟题呢?

①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的寄托了思乡之情。

②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见大(思乡之情)。

八.体验感悟

用“这是几颗———的枣核,它让我体会到了———”的句式,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例:这是几颗平凡的枣核,它让我体会到了海外华侨那永不变的思乡情。

这是几颗饱含深情的枣核,它让我体会到了老华侨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这是几颗无价的枣核,它让我体会到了海外游子对家乡无尽的思念。

九.语文活动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几颗小小的枣核,凝聚着这位老人一片炽热深沉的爱国思乡之情。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这种感情?

十.课堂总结

有人说,世界正在越来越小,地球就是一个村庄,但同学们不管将来你们的脚步走多远,你异域的条件有多优越,你都别忘了,中国是你的家!华夏是你的根!

十一.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六 枣 核

萧乾

枣核 爱国思乡

以小 见大

2

优质课教案

源潭镇一初中教师 吴伟

3

更多相关推荐:
背影 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深刻理解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父爱比较难但是如果从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他们的理解就相对比较简单背影是父爱的凝聚课文第六段是作者印象最深的两次背影的集中描写所以第...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背影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宁波市兴宁中学徐赛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

《背影》 教学设计与反思

《背影》 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执教者所属教材目录背影第1课时课时背影是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二单元是在第一单元以战争为话题的单元的基础上发出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所以第二单元以爱为主...

《背影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

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背影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父爱在初二学生心中是一个正在觉醒的懵懂意识也是一份隐藏较深的情感所以对父爱的体会或者说对爱的体会是初二学生基于自尊独立而比较敏感的话题教学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引导学生顺利揭示文...

《背影》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一对教师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叙事散文是作者19xx年10月在清华大教任教时写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深刻理解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父...

朱自清《背影》教案教学设计(一)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重点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2朴实的语言风格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教学...

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

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xx年10月15日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词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背影来刻画人物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父子深情教材...

背影教学设计教学反思(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