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课 别 了我爱的中国

时间:2024.4.27

授课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月 日

第 三 课 别了,我 爱 的 中 国

(第一课时 学习词语)

学习提示: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无数学者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不得不暂别祖国,去国外留学。请读一读这篇文章,体会一下作者离开时的心情。

导入新课:请你谈一谈第一次离开家远行的感受。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能用,重点词语造句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能力目标:培养实际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中的《湿润,沿途,悬挂,建造,满腔,毁灭》等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能用,重点词语造句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方法:讲解法,鼓励法,启发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

老师的活动:组织学生学习词语的读音讲解重点词语并做教科书上的字词练习部分。

学生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用重点词语组词,造句并做字词练习部分。 教学内容:讲解重点词语

1、帆--- 扬帆 凡 --- 平凡

2、旅行家 行—行吗 行---银行

3、山川大漠 川---四川 洲—欧洲,亚洲 州—苏州,自治州

4、赞颂(动):称赞颂扬 。同义词:歌颂;赞美

~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

5、使者 使—天使 史—历史 者—读者 著—著名 煮—煮饭

6、旅途:旅行中。 途—旅途、余—多余、同义词:旅游

7、指引(动):指点引导。弓-gong 同义词:引导,指导

1

如:在爸爸的指引下,我们才没有迷路。

钉—钉子 订—订报 8、灯塔: 盯—盯住

9、梦想: 相—相信 同义词:理想

10、展翅高飞: 展翅:同义词:飞翔

11、源泉:原—来原 愿—愿望

12、一代(数):新一代,下一代

13、曾(副):曾经。增—增加

如;老师~说过这件事。

14、崛起(动);(山峰等)突起;兴起。

如:一座新城在戈壁滩上~。

15、夸(动);夸奖;夸大。

如:老师们都~古丽是个聪明的好学生。

16、腾飞(动):飞腾;迅速崛起和发展。 经济~

17、此后:从这以后。如:三年前和他车站握别,~就没见过面。

巩固练习

一、组成词组:1)夸( )2)( )一代

3)( )源泉4)赞颂( )

二、造句:1)指引

布置作业

一、抄写词语 二、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写课题,重点词语解释,造句

课后反思 2)曾

2

授课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月 日

第 三课 别了我爱的中国

导入新课:理想会引导我们什么方向?

知识目标:通过预习检查、课堂讨论,使学生熟练地读课文,并灵活运用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型来造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课文教学,使学生懂得有理想的人会有好的成就,并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①理解全篇课文内容;

②理解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③分段,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①能用重点句型造句;

②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每段内容。

教学方法:讲解法,鼓励法,启发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

老师的活动:老师范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解答。

学生的活动:初学课文时,应把学生分成几组朗读课文、齐读课文,读课文 3 (第二课时 初学课文)

当中找答案,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初学课文时,围绕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作者为什么把理想当作指路明灯?

2.作者给我们讲了谁的故事?

板书设计:第 一 课 扬 起 理 想 的 风 帆

(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作业:熟读课文。

课后反思

4

授课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月 日

第 三课 别了我爱的中国

导入新课:理想真的会给我们指明方向吗?

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的结构。

能力目标:通过课文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说及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课文教学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回报祖国,要有感恩的心。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型。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过得句型造句。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组织法

学习方法:自学法、讨论法、合作法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1、抽查学生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课文。(范读,领读,抽读)。

学生活动:1、熟读课文。

2、教师要边读边讲边提问,学生边听边回答。

按课文内容可以分三大段四个小自然段

第一段(1)每个人都有理想。

重点词语:走遍: 传播:广泛散步。传播消息

5 (第三、四课时 深学课文)

提问:在生活中为什么有人相当旅行家,有人相当音乐家?

第二段(2)讲述了理想是指路明灯。

提问:为什么说理想是指路明灯?

第三段(3,4)讲述了老一代革命家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了一生。 提问:为了祖国的腾飞,我们都要怎么做?

重点句型:

①没有﹍﹍就没有

例:没有老师的指导就没有我们的成绩 。

②为﹍﹍而

例:我们为了他而买了这本书。

②为﹍﹍而

例:老师批评我之后,再也没迟到过。

巩固练习:用下列重点句型造句

①没有﹍﹍就没有

②为﹍﹍而

②为﹍﹍而

板书设计:第 一 课 扬 起 理 想 的 风 帆

(各段段意、重点句型写在黑板上)

作业:复述并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6

授课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月 日

第 一 课 扬 起 理 想 的 风 帆

(第五课时 练习与写作训练)

导入新课:你认为怎样做才能实现你的理想?

知识目标:记住练习中的形近字,句子练习和课文练习中的句子,词组等内容。

能力目标: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课后练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把练习中的词语,句子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难点:掌握本课中的疑问句。 教学方法:练习法,鼓励法,启发法

学习方式:合作法

教学过程

老师的活动:1)组织学生把练习中的字,词练习,句子练习和课文练习做在练习本上。2)抽查学生的答案。3)组织学生写作文。

学生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先把练习部分做在练习本上,后来一起判断正误。

教学内容:字词练习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赞颂(歌颂)旅途(旅游)指引(引导)梦想(理想)腾飞(飞腾)满意(满足)美好( ) 展翅(飞翔)坚定( )高速( )

7

句子练习三:(一)用指定词语改写句子。

1. 为了他高兴而买到了这本书。

2. 为方便大家借阅而阅览室延长了开放时间。

3. 老师批评我一次,此后,就再也没有迟到了。

4. 没有共 产 党就没有新中国。

句子练习三:(二)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

1. 在阿姨的指引下,我们才没有迷路。(指引)

2. 事情还没有办成,就夸奖。(夸)

3. 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一直能够坚持到现在。(曾)

写作训练

请以《二十年以后的我》写一篇作文。

老师指导学生撰写写作提纲,组织学生写作文。

巩固练习

8 做课文练习 布置作业 一、写作文 二、预习自读课文 板书设计 写课题,练习题答案一个一个地写在黑板上。 课后反思

授课班: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20xx年 月 日--- 月 日

第 一 课 扬 起 理 想 的 风 帆

导入新课:你对自己的学习有何打算?

知识目标:掌握自读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重点词语造句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德育目标: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我的小词典》里面的词语。 (第六课时 自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用自读课文里面的词语造句并会运用。 教学方法:指导法,鼓励法,启发法

学习方式:合作法

教学过程

老师的活动:让学生多谈论,能够参与相同话题的谈话,让学生会说多少,就说多少,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读课文里面的词语,句型模仿造句。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抽读,范读,领读,齐读短文。

一、让学生查字典找出练习一的词语的意思。

二、解释词语:

1.滴水穿石:比喻力量最小,只要坚持不解,事情就能成功。

9

2.光滑:物体表面平滑,不粗糙。

3.圆润:1)饱满而润泽 2)圆熟流利

4.微不足道:非常藐小(miao),不值得一提。

5.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6.不懈:不松懈。

7.半途而废: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

一、在小组里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 太极洞内一块石头正中的小洞是怎么形成的?

2. 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3. 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头滴穿呢?

4. “滴水穿石”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讨论,你读这篇短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布置作业

一、预习新课词语。

板书设计

写课题, 我的小词典中的词语解释,

课后反思

10


第二篇: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

教学目标

一、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二、学习爱情诗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三、探究诗歌的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爱情是人类的永恒情感,这些诗歌通过不同的意象,抒发了现代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情、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诗歌的抒情技巧和创作风格。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爱情观,学习诗歌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用“爱的心语”作为单元的题目,是因为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通过诗人采取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爱情是非常个人化、心灵化的。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例如诗人把爱情的寂寞比做“蛇”,把爱情的期待比做“年轻的神”,以“窗”“你的名字”“神女峰”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值观。这种写法特别具有生命感应的持久性,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

一、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都具有真挚的情感,深情而执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来朗读,体验不同的爱情,体会诗人的情感经历,唤起心灵共鸣,引发对人生和爱情观的思考。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正确态度,诗人们抒发的真诚而执著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和正确理解。

本单元诗歌具有丰富多样的审美情趣,例如写爱情中苦苦相思的《蛇》,求爱而不得的《预言》《窗》,热烈歌颂爱情的《你的名字》,对传统爱情观“反思”的《神女峰》,无论是成功的爱情,还是失败的爱情,都抒发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对爱情的尊重,都表现了爱情诗创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爱情的态度首先源自个体价值的独立,彼此尊重,才能携手同步。

二、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和风格特点

诗歌是一种抒情文体,爱情诗歌的抒情方式常常是以一定的意象来表达的,采用何种意象又源于诗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例如冯至的《蛇》是看过一幅黑白线条、口里衔花的蛇的画后有所感悟,一反传统审美中蛇是阴冷的习惯,把蛇比做年轻时代爱情的寂寞心境。《预言》和《窗》几乎就是诗人的一段难忘的爱情经历,《你的名字》写恋爱中的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你的名字”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是心灵中最美妙的音乐,人们常常爱一个人不说出来而在纸上偷偷涂画那个名字。《神女峰》是诗人对爱情观一贯思考的产物,表达了诗人对“人的价值”的关怀。

作为现代爱情诗,这个单元诗歌的风格很有特色,这几位诗人都是现代意识较强的诗人,承传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新诗的某些传统,对抒情气氛的营造,对诗歌意境的重视,以及细腻柔和的抒情风格的追求等等都是中国诗歌注重含蓄蕴藉的体现。同时,也都受到过西方诗歌艺术的影响,比如对意象特别是主观意象的重视,就有象征主义诗歌的某些特征。在本单元中有些诗歌体现了中西诗艺的融合,这一点比较突出的是《预言》。在表达方面有直接抒发感情的《你的名字》,间接抒发感情的有:比喻意象的《蛇》,象征意象的《预言》《窗》《神女峰》。

鉴赏诗歌应该注意意象的几个方面,知识短文作了具体说明:一是意象的来源,二是意象的种类,三是意象的选择。在本单元的几首诗当中还需要提及的是意象的组合问题,以及新诗的意象向古典和西方借鉴的问题。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意象是一个具有主客体内涵的生命体,意象组合是使这个生命体在诗歌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发挥、确认和规范的手段。意象组合的实质,是意象的有序化并置,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构思,根据审美形式规律,将一个个意象进行组接和排列。好的意象组合,应以诗人的情绪或意念为线索,将意象作有机排列,而达到对主题的逼近。当然,意象的组合,应在服从主题表达的前提之下,力求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表现出意象组合的条理性、层次性,是使诗的整体结构获得丰富性体现所必需的。举例说,意象的复沓式组合《你的名字》,意象的对比式组合《窗》,意象的叠加组合《蛇》《预言》。

2.注重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固有的传统。初期白话诗的倡导者胡适也注重“意象”在“诗的具体性”中的作用。现代诗人吸收中外诗歌深致含蓄的特点,把新颖的意象创造视为新诗艺术表现的首要任务。传统意象经过他们的改造,例如冯至笔下的《蛇》、舒婷的《神女峰》都对传统的意象思维进行了颠覆,具有了现代的色彩。现代诗人努力在西方象征派的暗示和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中间找到融合点。“以象征暗示情调”与传统的“意在象外”的意思确有审美的联系,现代诗人这种沟通的努力一直是很自觉的,例如何其芳的《预言》和陈敬容的《窗》。而纪弦的《你的名字》通过名字的意象进行动作性地展开,戏剧化地表达对爱情的赞美和期待。

精读

整体感知

《蛇》是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何其芳《诗歌欣赏》)

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我”的意愿,“我”的企盼。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

问题探究

一、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由于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可以充分暗示自己心灵世界的恰切的喻物,这里的“蛇”是诗人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为单恋的寂寞寻找到的“客观对应物”,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这“蛇”并非“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可以想见,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涵、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因此,“蛇”这一形象喻体不仅被诗人赋予美好的感情,而且它始终成为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触发物。诗人的感觉和想象是美好的,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内向的、沉思型的美。

二、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蛇》在艺术上的特点,既有中国古典诗歌那种优美的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东西,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在格律形式方面,这首诗注重语言的整饬和内在的音节美,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而又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每节四行,

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另一个特点是感受的深挚和比喻的新颖贴切。象征主义诗人主张摈弃自然主义注重外在描写的方法,要求通过具体物象来感知或喻示抽象观念,并把表达内心作为“最高真实”来追求。这首诗曲折地表现诗人对姑娘思念时异乎寻常的特殊心理。诗人的思念之情被久久地缠绕着,但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静静地没有言语”“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的“蛇”来揭示自己的某种经验。其寂寞而又热烈向往的情感体验正是在冷与热、静与动、梦境与现实的交汇之中细细地表现出来。诗的最后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作比,是诗人审美感觉的快意和喜悦的些许透视。

语言品味

这首诗在词语使用上,注意细微的差别。蛇代表丑陋、凶残、冷漠的形象,可作者用蛇来比喻相思时的寂寞、郁闷、沉默,用“静静地没有言语”,把一种自我咬噬、自我折磨的心态,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这种情感显得更加触目,更具有张力。采用“悚惧”写出人们突然看到蛇时的惊惶、恐惧并且引起厌烦、回避的心理反应。是“乡思”而不是“相思”,诗人使用了谐音这一修辞手法,“乡思”可谐音为“相思”,而作者之所以使用“乡思”,又是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联系的,因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似乎是作者寂寞的心情的替代物“蛇”,“蛇”的“乡思”自然是在“那茂密的草原”。

紧接着,诗人又使用了一个隐喻,将“茂密的草原”比喻为“浓郁的乌丝”。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着“浓郁的乌丝”,像“茂密的草原”,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这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下一节中还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这些丰富的修辞手法的使用,都很好地向我们暗示出作者想在诗中表达的“寂寞”这一人生体验。作者希望“蛇”能衔来姑娘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的“梦境”,意指自己的感情能与姑娘获得心灵上的感应,至于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在词语的选用上注重情感上的抑与扬、冷与热,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欲扬先抑,欲热先冷,欲浓先淡,从而反衬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19xx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xx年参加浅草社。19xx年和杨晦等人在北京成立沉钟社。19xx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北京孔德学校任教。19xx年赴德国攻读文学与哲学,19xx年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19xx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19xx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十四行集》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19xx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已出版《冯至诗选》。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叙事诗创作。中国古典诗歌历来缺乏叙事传统,这种背景下,冯至的尝试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如《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但总体上看,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冯至的诗歌风格(朱自清)

冯至是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了诗。民国十四年(19xx年)以来,诗才专向抒情方面发展。那里面“理想的爱情”的主题,在中国诗实在是个新的创造,可是对于一般读者不免生疏些。一般读者容易了解经验的爱情,理想的爱情要沉思,不耐沉思的人不免隔一层。后来诗又在感觉方面发展,以敏锐的感觉为抒情的骨子,一般读者只在常识里兜圈子,更不免有隔雾看花之感。抗战以后的诗又回到议论和具体的譬喻,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当然,这时代诗里的议论比较精切,譬喻也比较浑融,比较二十年前进步了,不过趋势还是大体相同的。

另一方面,也有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妙的哲理的诗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哲理,比从大自然体味哲理更进一步。因为日常的境界太为人们所熟悉了,也太琐屑了,它们的意义容易被忽略过去,只有具有敏锐的手眼的诗人才能把捉得住这些。这种体味和大自然的体味并无优劣之分,但确乎是进了一步。我心里想着的是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这是冯先生去年一年中的诗,全用十四行体,就是商籁体写成。十四行是外国诗体,从前总觉得这诗体太严密,恐怕不适于中国语言。但近年读了些十四行,觉得似乎已经渐渐圆熟,这诗体还是值得尝试的。

(选自《朱自清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三、《蛇》的意识流幻示(骆寒超)

“蛇”的冰凉、阴沉、无声的潜行,给予人的只能是恐惧而神秘的感觉联想。冯至在这首诗中,却竟然说“蛇”是“我”忠诚的伙伴!还“潜潜地”向“你”走去,把沉睡中“你”的“梦境衔了来”,这些表现潜在地反映着《蛇》里没有正常人怀春的艳美,而是心灵严重受损者阴郁的病态抒情。但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的。想把人郁积的心力发泄于适当的行动就是欲望;人心成为欲望同社会影响的激斗场,而当后者取得了胜利,就会造成欲望的压抑。为了摆脱这种压抑,欲望只得逃入隐意识里躲起来,但它又随时要想乔装一番,通过检查作用而闯到意识中去,以求得满足。可是又毕竟出不去,这时它只有通过求梦或白日梦──幻想来获得满足。于是,这些以具体的意象为标志的梦或白日梦,作为一种欲望的满足,以显象代表隐义,就出现了象征。现在对《蛇》要进一步考察的,就是白日梦中一个蛇的显性意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象究竟象征什么意义或者情绪。不妨注意一下诗人写“蛇”对“你”的示爱:“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如果承认梦中的图像都是睡眠中器官状态的象征,梦中的“戏剧化”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欲望的,那么《蛇》中这些图像和“戏剧化”表现就可以解释成某种白日梦中性行为的象征,而隐义则是追求超文化的动物本能这一主体怪异情结的泄露。

(选自《20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xx年版)

略读

预言

整体感知

《预言》首节如同一支充满柔情的小夜曲,把读者带进一个梦幻般的宁静、温馨、美丽的爱情世界里,引领我们进入诗人美好静谧的梦境。“渐近的足音”暗示着诗人即将和幻想中的“年轻的神”相遇,满怀欣喜之情,可以想象那位神灵的飘忽、美丽,听见她“银铃的歌声”。“年轻的神”可能是诗人梦中的爱人,亦或就是爱神。渴望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的心情,幻想中年轻的神突然莅临现实世界正处于青春期少男的身边,少男又惊又喜,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阵欣喜,一阵心跳。年轻的神是这样美丽、温柔、飘逸,轻盈的脚步如同夜的叹息,银铃般美妙的歌声又似乎熟悉。这里,幻想世界中的神同现实生活中的心上人融为一体,迷离、恍惚,仿佛置身梦幻世界。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那里是诗人梦中的天国,诗人由青春女神的仪态、绰约风姿肯定她来自美丽温郁的南方:那里有美丽的月色与日光,习习春风吹开百花,多情的燕子痴恋着绿杨。这个梦中的天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能使诗人留下美妙而又朦胧的记忆:“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第三、四、五节写他对“年轻的神”隆重地接待,热烈地倾诉,恳切地挽留,谆谆地告诫,缠绵地依恋,并把她引为知己。当她要执意前往时,他又表示愿与她结伴同行,用忘倦的歌,温暖的手,明亮的眼睛给年轻的神以温暖,以安慰,以勇气和亮光。至此,诗人已将预言中的神人格化了。诗人愿意陪伴她一路同行,“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诗人在最后一节委婉幽怨地诉说了自己的怅惘和眷恋。这一切只是徒劳,她如行云,如轻风,如流水般终于弃他而去了。神悄然而至又悄然而去,空留下无穷的眷恋与惆怅。

《预言》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对爱情由渴望、欣喜到惆怅的心路历程。年轻的神是诗人心中的青春偶像,是爱与美之神。据诗人自述,他在19岁那年的夏天,曾经受到一次爱情风暴的袭击,“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梦中的路》)。这首诗就是诗人经历了爱情风暴后从心灵里流出的真纯的清泉,它倾吐了“幼稚的欢欣,幼稚的苦闷”。这首诗在构思上十分精致,一个序曲,一个尾声与中间的四个乐章组合成一首优美的梦幻交响曲。中间的四个乐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同首尾两章有着内在的联系,开头意外的惊喜与末尾无尽的惆怅自然呼应,留下余韵无穷。

问题探究

一、“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

《预言》运用了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银铃的歌声”的“年轻的神”。《预言》中把爱情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感叹与失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的向往的梦之歌。

这首诗要表达的显然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留恋,更深一层说,诗人是在通过这一与爱情失之交臂、得而复失的故事,传达一种对于流逝的青春与时间的惆怅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年轻的神”又象征着必将到来又定会离去的青春。终于,青春的足音走近又消失,时间的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脚步“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只给他人留下一点点“空寥的回声”。

二、诗人赋予“预言”怎样特殊的意义?

“预言”出现在首节“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和末节“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通过问句质疑的方式,使“预言”传达了诗歌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那就是对人生的“得与失”“取与舍”“蛊惑与抗拒”之间的抉择。在“留下的悲哀”与“失悔的美丽”之间对时间和生命做出的思考。这种抽象的哲思取用了一个幻美的神话故事的外在形式。何其芳在北大读的是哲学专业,但他对于人生终极问题思考的兴趣却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文学形象和诗歌语言的形式做出了独特的、更为诗性与感性的传达,这本身就是他在艺术上的鲜明特征和独特贡献。

三、诗人说自己的创作追求:“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梦中道路》)怎样理解这种“镜花水月”?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吗?

这种“镜花水月”风格首先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以及意境意象的创造上,表现出鲜明的“非现实”特性。在情绪心态及感觉方式上,体现为强烈的梦幻冥想色彩。在诗歌传达方式与艺术效果上,形成极为独特的虚幻迷离的风格特征。也就是说,凭借一个闪念去展开联想,把捉住记忆里的一个个印象,再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读完全诗,意念总不能明确起来,也许是诗人内心涌起一种灵感,也许是对人生的一种宝贵体验,得到神佑的一刹那的显像。诗人并无意于让“神”明确起来,只是真实传达了人与神灵相遇的那美好而易逝的瞬间。

比如,在这首诗中,“年轻的神”未谋面时,幻想“年轻的神”有着“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经过时的“疲劳的奔波”,将离开时“空寥的回声”。走时却是像“静穆的微风”一样飘过的“骄傲的足音”。通过对足音的具体化感觉来烘托成一个流动的意象世界。

语言品味

何其芳在《预言》中展露了其语言方面惊人的才华,何其芳也许是现代诗人中语言最精美的,这源于他天生的对汉语语言的高度敏感。

《预言》一诗细致地描写了各种感觉,主要是以听觉的产生和消失来构思的,把心中之“神”来得突然、去得匆匆之感表达出来。

一、用有声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夜风的私语”“麋鹿的蹄声”这样的音响强度不大的意象来赋予心中的意念以有声的特征。“年轻的神”的形象幻化为“银铃的歌声”“如梦的歌声”的感性形象。诗人也是通过歌声表达对“年轻的神”的爱恋,“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的歌声倾诉一生的眷恋,保证永远地唱着“忘倦的歌”,然而,“神”的脚步迈出了,“激动的歌声”表现了内心的挽留、失望、祈求。

二、用可视的意象去渲染“年轻的神”,把她和南方、月色、日光、春风、百花、燕子、绿杨联想起来。它们不再只是自然界物理形态的月色、春风、燕子,而是融合着主体情感体验的景色,它们协调一体,共同表现出诗人向往留恋的温馨气氛。意象密切交织,感情却依然微妙、精细、捉摸不定,介于“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之间。“春风吹开百花,燕子痴恋绿杨”。无疑是诗人眼中理想的生活。

三、用鲜艳的色彩来点染这种意念的飘忽、短暂、不可挽留,伴之以明丽的光、绮丽的色,“虎皮的褥”“半生半死的藤”“夜的浓黑”等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爱情的甜蜜和苦涩都包容在朦胧的意象中。

这首诗声、光、色俱佳,作者还运用了诗句语言的重复。重复的手法又不完全相同。比如说“足音”“歌声”等等,音乐美完全服从抒情的需要。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19xx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习。19xx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业到天津、山东、四川等地教书。19xx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19xx年底发表诗《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在青年中影响很大。19xx年以后被派到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19xx年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作品有诗集《汉园集》(与人合集)《夜歌》《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主要诗学论著有《诗歌欣赏》《关于写诗和读诗》。另有《论民歌》《马雅柯(可)夫斯基和我们》《关于现代格律诗》《关于新诗的百花齐放问题》《关于诗歌的新诗形式问题的争论》《再谈诗歌形式问题》等数十篇诗歌论文。有《何其芳选集》和《何其芳文集》行世。

二、梦中升起的小花──《预言》赏析(孙玉石)

每个诗人对已经产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偏爱。何其芳谈到他的《燕泥集》中第一辑这个时期的作品时说:“这一段短促的日子我颇珍惜,因为我做了许多好梦。”收入《燕泥集》中的第一首诗《预言》,就是这梦中升起的一朵美丽的小花。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才19岁!

《预言》写于19xx年秋天。先是收在与卞之琳、李广田合出的《汉园集》中,总题为“燕泥集”。之后,又编入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集子的名称就以此诗为题,叫做《预言》。由此,也可见那时作者对这首诗如何地珍爱了。

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往往构成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诗人的人格和思绪就在这个世界中闪烁而升腾。这里,让我们追踪作者想象的脚步来探求在这个小小世界中所涌流的思绪的清泉。

诵读诗的开头,我们就被作者引进了一种梦幻般寂静而美好的境界。作者以一段犹如小夜曲似的满带柔情的旋律,倾诉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时刻的到来: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啊,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幻想世界中年轻的神和现实世界中年轻的人接近了。这个时候似乎盼望得太久太久了。当它真的实现的时候,诗人竟禁不住高兴得“心跳”起来。这位年轻的神是飘忽的,美丽的,诗人听得见她轻盈的脚步,而且熟知她有“银铃的歌声”。我们分明看见了诗人急切的期待和满怀欣喜的心境。

紧接着这段序曲,诗人为了展开几个带有连续性的深藏象征意味的乐章,便让自己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先写这位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是怎样的美丽和温暖。那里有美丽的月光和阳光。那里和煦的春风吹开了百花,呢喃的燕子痴恋着绿杨。现实中这个乌有的地方,诗人仿佛曾多次在梦中造访过。然而这毕竟是梦中的“天国”。如今只留给诗人深情的眷恋和恍惚的记忆了:“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年轻的神”的美丽、温柔、快乐,却写祈求“年轻的神”告诉她生活的地方怎样温暖和美丽,这样更衬托出自己对神的赞美倾慕的心情。

神的人化和人的神化在这里已统一融合为一种情绪:对美丽、温暖、光明的梦境般的世界的渴望与赞美。正因为此,诗人才对这位幻想世界的“年轻的神”,倾吐着热诚友好的感情。他让年轻的神停下疲劳的奔波,坐在温暖的虎皮的褥上,倾听自己的经历和心声:“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他劝年轻的神“不要前行”,因为前边那无边的森林里充满了阴森和恐怖,黑暗和沉寂。当这年轻的神不肯留下而执意前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行时,诗人又愿与之结伴同行,以自己的不知疲倦的歌声,用自己的手和眼睛,给神以温暖和光亮:“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

预言中年轻的神无语而又匆匆的来去,既给诗人带来了短暂的欢乐,也给诗人带来了无限的怅惘。在乐曲的最后一章,诗人用一种“如歌的行板”的曲调,委婉地吐露了自己如怨如诉的心声。请听这一段引人遐思的自白:“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预言中年轻的神走了,而诗人笔下这优美的形象却带着它深刻的寓意和动人的光彩留下来了。

比起那些粗犷深沉的战斗歌声来,《预言》是过于精致,过于纤弱了。但是,无边的旷野是不会拒绝任何一朵美丽的小花的。何况在这朵象征性的小花里也有令人深思的寓意在呢!

《预言》抒写了诗人对已经过往的爱情的眷恋与回想。诗中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的年轻的神,是爱神的象征,是诗人由渴望到怅惘的爱情的一段心灵历程的记录。诗人这时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他那年轻的未曾觉醒的心灵曾经受到一阵爱情风暴的袭击。“一个夏天,一个郁热的多雨的季节带着一阵奇异的风抚摩我,摇撼我,摧折我,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我才像一块经过了琢磨的璞玉发出自己的光辉,在我自己的心灵里听到了自然流露的真纯的音籁。”(《梦中道路》)后来诗人又说自己那时“几乎绝望地期待着爱情”,那所谓“奇异的风”的抚摩和摇撼,“用更明白的语言说出来,就是我遇上了我后来歌唱的‘不幸的爱情’”(《刻意集》序)。两年以后即19xx年,诗人在一篇短剧《夏夜》里,又通过男主人公的口说这是“很久以前”的一场“梦”。女主人公诵读了这首《预言》的前两节,问道:“这就是你那时的梦吧。”然后是下面的一段有趣的对话:

齐 (被感动的声音)那也是一个黄昏,我在夏夜的树林里散步,偶然想写那样一首诗。那时我才十九岁。十九岁,真是一个可笑的年龄。

狄 你为什么要让那“年轻的神”无语走过,不被歌声留下呢?

齐 我是想使他成为一个“年轻的神”。

狄 “年轻的神”不失悔吗?

齐 失悔是更美丽的,更温柔的,比较被留下。

狄 假若被留下呢?

齐 被留下就会感到被留下的悲哀。

狄 你装扮过一个“年轻的神”吗?

齐 装扮过。但完全失败。

剧中的人物不等于作者自己,但这抒情诗一样的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带有浓厚的诗人自况自剖的性质。由这一段富有诗意的对话,可以帮我们进一步理解《预言》这朵梦中升起的小花的象征内涵。这里有欢乐,有赞美,有眷念,有惆怅和叹息,但也有诗人对丑恶现实的不平。诗里同样表现了“一个年轻人对于幻想中的美满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于现实中的并不美满的爱情的怨言”(《写诗的经过》)。温郁的南方的美丽温暖和沉寂的森林的阴森恐怖的鲜明对比,正是诗人这种爱憎鲜明的美丑观念的表现。

何其芳写诗很讲究艺术的完善,他说:“颜色美好的花朵更需要一个美好的姿态。”何其芳用他“苦涩的推敲”为这朵小花找到了“美好的姿态”。

《预言》从“年轻的神”降临的脚步声引起自己欣喜地“心跳”,到在黄昏里最后消失了远去的足音,诗人有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思。一个序曲,一个尾声,加上中间的四个乐章,每一段有对“年轻的神”的倾诉的相对独立的内容,各段之间又如连环一样紧密相关。是抒情诗,又有情节的发展;是写“神”的行踪,又贯穿人的独白。开头的突然与警醒和结尾的惆怅与余韵,呼应得十分和谐而巧妙。作者曾倾心地阅读过济慈与雪莱的抒情诗。在以神话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物为抒情题材和注重抒情诗的戏剧情节性这些方面,《预言》的构思是有所借鉴的。但就这首诗形象的象征性来看,又更接近于法国象征派诗人的作品的特征。和戴望舒的《雨巷》比较起来,这位“年轻的神”的无语悄然的来去,和那位有丁香一样芬芳的姑娘的出现和消失,有类似的构思的影子。然而不同的是何其芳这位“年轻的神”带有更多欢乐的色彩,而没有《雨巷》中那么浓重的惆怅与颓唐,忧愁和寂寥。明丽的月色和日光,温暖的绿树和白杨,如梦境般的银铃的歌声,给人以欢快和喜悦,就是那“年轻的神”无语的别去,也没有染上一点儿灰暗的颜色,而是同样的温柔、宁静而透明:“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全诗由形象的选择、构思,到抒情的基调,都给人以舒缓、宁静、透明的感觉。作者说过,他虽然醉心于唐五代诗词“精致的冶艳”和法兰西象征派诗歌的神秘和颓唐,但写这首《预言》的时候,“我受那些鼓吹悲观、怀疑和神秘主义的世纪末文学的影响还不深”。诗人这时能用一种宁静、透明而又柔美的格调,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微妙的感觉”,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柔和,新的美丽”的艺术风格。这可以说是何其芳的《预言》,也包括他早期一些诗篇给新诗的国土带来一股“奇异的风”。

《预言》用和谐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抒情,使这朵小花具有鲜明的音乐美感的特质。全诗每节均为六行,大体上一、二、四、六行押韵,各节的韵脚又不完全相同,随抒情需要换韵。有时四、六行的韵相同而与一、二相异。为了增强音乐的美感,也加重抒情的色彩,作者还自然而巧妙地运用诗句语言的重复。重复的方法又各有所异,不尽雷同。如有时是“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有时是“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而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有时又是“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同样的字句反复的手法又有多样变化的运用,就使诗的音乐性服从于情绪的表达而显出多姿的丰采。《雨巷》被誉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那么可以说何其芳对新诗音乐美的追求又加宽了这个美的航道。

何其芳很注意诗歌的含蓄性的追求。他说:“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我曾有过一段多么热心的时间虽说多么短促。我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我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我最大的快乐或辛酸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败。”(《梦中道路》)在何其芳的创作过程中,不是从一个概念的闪动去寻找它的形体,浮现在他心灵的原来就是一些颜色,一些图案。由于这种“镜花水月”的情调的追求,加上作者捕捉的闪光的意象和意象之间又省去了散文的联系,就造成了《预言》这首诗的朦胧的特征。但这不是那种令人不解的晦涩的朦胧,而是给人以更丰富的想象天地和咀嚼余味的美的朦胧。如开头四行: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啊,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第一行“心跳”前省略了“令我”两字;第四行全句前又省略了“不是”二字。这就给读者增加了想象的天地。又如第三节中的四行:“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而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第一行“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不仅是自然物的写照,也象征了诗人自己的生命经历;最末一句在《汉园集》中原为“火光样将落叶的一生诉说”,到了《预言》中才改为“将我的一生诉说”,这样改,是更容易明白,可是却失去了原句的象征含蓄的味道。

这首《预言》和其他的一些诗的出现,曾引起当时一些人的非难。就抒情内容的狭窄来说,这种批评是对的。就艺术探索来看,就未免是过于苛求了。何其芳回答说:“现在有些人非难着新诗的晦涩,不知道这种非难有没有我的份儿。除了由于一种根本的混乱或不能驾驭文字的仓皇,我们难于索解的原因不在作品而在我们自己不能追踪作者的想象。有些作者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常常省略去那些从意象到意象之间的链锁,有如他越过了河流并不指点给我们一座桥,假若我们没有心灵的翅膀,便无从追踪。”(《梦中道路》)

何其芳后来虽然已经厌弃了“自己的精致”,唱出了更多与时代同步的夜歌和白天的歌,但我还是偏爱他这首梦中升起的小花,愿意插上心灵的翅膀,努力去追踪诗人美丽的想象!

(选自《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整体感知

《窗》是一首出色的抒情诗,展现了一种东方式的温柔的恋情。在这首诗里,“窗”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词,象征着诗人的一种生活选择和人生体验,它代表着一种难落言筌的微妙而复杂的精神生活。

第一部分前三节,诗人用想象和虔诚穿越时空的局限,抒发内心的爱情的失落和执著。诗人没有向我们展示第一次个人感情生活记录。可以想象,一定有发自敏感内心的对爱情的独到理解,以及由于过分相信幻想而不免幼稚的初恋少女最动人的倾述。那是一次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幸或幸福的经历,却好像是一次无可回避的痛苦。

“你的窗/开向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为何以重帘遮住,/让春风溜过如烟?”诗人所表达的迷茫、孤独是以追问与反思的方式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对于个人的生存状态,诗人并不沉迷其中,而是在努力探寻其因由与可能的方向。诗中的问句是不需要答案也是没有答案的。大量问句的使用使诗歌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味,从而加强了诗篇所表达的寂寞、迷茫感受的强度。诗人对爱情的种种追问又体现了她对探求生命真谛的执著。

“我将怎样寻找/那些寂寞的足迹,/在你静静的窗前;/我将怎样寻找/我失落的叹息?”为什么诗人刻意表现星空下窗外徘徊的场景呢?显然,窗是一个爱的呼唤符号,这里的窗外徘徊已不是一个具体的实在行为,而是情爱的象征形式,是向爱情发出的呼唤声音。“寂寞的足迹”“失落的叹息”“默默地,走向你窗前”,这些意象分明传达了相思无处、渴慕爱情的意蕴。把爱情的无奈彷徨表现出来。即使没有回应,也希望“让静夜星空/带给你我的怀想吧,/也带给你无忧的睡眠”,表现了一个知识女性的委婉而深情的爱恋,对心上人的思念与渴慕。

第二部分作为现代女性已经勇敢地面对离别的结局,要开始新的生活。但爱是一种无法根除的慢性病,要想忘记一个无法再去爱的人是不容易的。

诗人换取了另一视角落笔:“空漠锁住你的窗,/锁住我的阳光,/重帘遮断了凝望??”这里与前一章开头的“你的窗/开向太阳”恰成为对照。构成一个男性世界的重帘紧掩的空窗,重帘紧掩是拒绝爱情的一种委婉方式。在女性世界里这已是无爱的象征,正是这种无爱构成爱的呼唤、等待和渴慕。

不仅对方的“窗”被空漠锁住,而且“远去了,你带着/照澈我阴影的/你的明灯”,最后的一线光明也被带走,道出了背弃爱情的人毅然绝情。“我独自迷失于/无尽的黄昏”更显出诗人孤独的忧伤。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相对,表现了由于爱情的失望而带来的无尽的痛苦。“而我的窗/开向黑夜,/开向无言的星空”,这里“无言的星空”“窗”既构成诗篇的独特的意象系列,又蕴涵着诗人的主观感受。从而在诗中凸显一个孤立无依的女性形象,她仿佛是一个被人世遗忘乃至抛弃的“多余人”。因而她的心灵无法向人世间敞开,只有默默地向人以外的世界诉说。窗的开关这种寻常行为,在诗歌艺术里却容纳着反叛的声音,负载着抗争的社会内容。

问题探究

一、诗人赋予“窗”这个意象怎样的新意?

“窗”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果说华丽绮艳之窗是女性化的,那寒窗、暗窗则是男性化的,带着文人士子的伤感。现代诗人对窗的咏吟,与古典意象之间,有着不可分隔的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脉联系,现代诗人的心灵世界中,也不时有着古典意象的独特神韵。

陈敬容作为现代女诗人,不曾以旧世界火辣辣的叛逆者,和新世界英姿飒爽的女战士的风貌出现。她是一位富有诗的悟性,从个人情绪和时代情绪相一致的契合中寻找诗材的诗人,个人情绪总是展现为具有普遍象征意义的图画。通过具有沟通意味的“窗”的意象,将窗内与窗外、自己的窗与别人的窗进行诗意对比。使窗这个意象充满了现代意味,窗是一种沟通、开放的情感象征。现代诗歌中写窗的有卞之琳的《断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二、“你的窗”与“我的窗”构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有怎样的意蕴?

“你的窗/开向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男性的世界相对女性来说毕竟是宽阔的、深远的。一扇窗子就是一个境界。接近一扇窗子,走近一个人的心灵境界。“为何以重帘遮住,/让春风溜过如烟?”闭窗垂帘是封闭的心灵类型,是对爱情的诗意眺望的拒绝。“我有不安的睡梦/与严寒的隆冬;/而我的窗/开向黑夜,/开向无言的星空。”开窗卷帘则是开放型的,是对广大空间诗意的感悟和生命的精神追求。虽然《窗》是表现失落的爱情之作,但她却以另一种女性的深沉音色唱出了哀婉的歌。“而我的窗/开向黑夜,/开向无言的星空”,证明她藐视黑暗的现实,她鞭笞黑暗,在黑暗中讴歌和向往光明。读她的诗,绝无被黑暗吞噬的窒息感,憧憬和希望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

语言品味

一、以句式的转变表达情感的流动,对“你的窗”的抒写先是用问句表示质疑,祈使句给予对方以问候,第二节以陈述句表明这已经是既成事实,巧妙地表达了对已经失落了的爱情的惋惜而痛楚的态度。

二、在意象选择上,在色彩的情感化运用方面别具匠心。心理学研究证实,色彩与人的感受、心态有很密切的对应关系,因而也就可以利用色彩的对应来表达与之相契合的情感。在描写“你”的时候,诗人使用的是色彩明亮的词语。你的窗向着“太阳”“四月的蓝天”,祝福你有“无忧的睡眠”。爱情对对方来说,只是生活中的极小部分,对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和人生。而在诗人自己,除了“黑暗”“黄昏”等表达了孤独迷茫情绪的常用色彩之外,“叹息”“凝望”“幽咽”等动词又传达了内心的感受。诗是诗人的存在方式,作者用这种单一色调和灰暗色调来暗示自己爱情失落的情绪世界。

三、古典诗句的现代转换。两次出现“重帘”,这是古典诗词较常见的一个意象,是闺情的显现。“窗帘”的移动暗示着人的活动,进一步讲是心灵的屏障。“空漠锁住你的窗,/锁住我的阳光,/重帘遮断了凝望;/留下晚风如故人,/幽咽在屋上。”很大程度上有古典诗词的意境,比如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陈敬容(1917—1989),出生在四川乐山(今市中区)校场坝附近的打铁街。小时候叫懿范,19xx年春考入乐山县立女中时改名敬容。19xx年夏至19xx年冬先后在成都私立中华女中和省立第一女师高师部读书。19xx年2月到北京,与曹葆华结合,经常在图书馆自学,有时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旁听。曾向一位法国女教师学习法文。19xx年卢沟桥事变后,陈敬容和曹葆华返回成都,次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xx年春与曹葆华离异后,同回族青年文人沙蕾结婚,次年随沙蕾由重庆转赴兰州,在那里当了四年家庭主妇。因忍受不了沙蕾的大男子主义,于19xx年回川投奔胞弟士型。之后流浪重庆郊区,做过小学代课教师、合作社职员等,直到19xx年才先后在北碚《文史》杂志社和交通书局任编辑。不久转到交通书局上海分局。这年冬辞去编辑职务,专事创作和翻译。19xx年春与友人曹辛之等共同创办《中国新诗》及《森林诗丛》。同年与文人蒋天佐结婚。19xx年随蒋转经香港到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达北京,入华北大学正定分校学习。之后到最高人民法院检察署工作。19xx年秋调《世界文学》编辑部,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在《诗刊》杂志当编辑。19xx年与蒋天佐离婚后,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和工作。19xx年因病退休。

陈敬容从小喜欢文学。她在乐山、成都读书时就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早在19xx年赴北京自学期间,就开始在《晨报大公报》上发表诗文。所用笔名有蓝冰、成辉、默弓、文谷。19xx年任《中国新诗》编委。19xx年调任《世界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从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于诗坛。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严肃地从事写诗、译诗、论诗、编诗。著有诗集《交响集》《盈盈集》《老去的是时间》、诗合集《九叶集》《八叶集》,散文集《星雨集》、散文诗集《远帆集》,诗、散文合集《陈敬容选集》。翻译作品有《安徒生童话》、普里希文的童话《太阳的宝库》、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波列伏依短篇集《一把泥土》《伊克巴尔诗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并译介了里尔克、波特莱尔等象征派、现代诗人的诗。她的诗深受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影响,常从生活的表层进入较深沉的哲理境界,写得凝练而耐人寻思。但也有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一面,能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通过形象快速反映真实生活和内心感受,诗风敏锐而有力。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选自魏奕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xx年11月第7卷第5期。有改动)

二、温馨惆怅幽深──艾青、李广田、陈敬容三首《窗》的比较赏析(叶橹)

这里所选的三首同题诗,不仅所摄取的意象都是“窗”,而且三首诗都是写爱情的。自然,虽然写爱情,但其情感内涵却不一样。唯其如此,才各有韵味。

艾青虽然写过大量优秀诗篇,但对爱情诗却涉猎甚少。这首《窗》是他不多的情诗中的拔萃之作。

看来有点奇怪,谈到艾青20世纪30年代的诗,人们大都以为他是“忧郁”的,可是这首写于30年代的情诗,不但一反其忧郁的基调,而且给人以温馨甜蜜的陶醉之感。可见诗人的感情状态的千变万化,完全是随其具体的生活体验而转移的。当诗人沉迷于甜蜜的爱情思念时,他笔端流溢出的便是饱含温馨之情的文字了。

诗人很少用“绮丽”这样的词语,如今却以“在这样绮丽的日子”作诗的开篇。在他“悠悠地望着窗”的时候,不仅望见了“她”,而且还望见“她在我幻想的窗里”。在这幻想中的“窗”里,“她也在窗前”,“沉浸在思念里”。这一实一虚的生活画面,经过诗人对时空距离的融合组织,便构思了“一种相思,两地情怀”的集中表现。这是一扇经过艺术组织的窗口,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并想象出它那一实一虚的“共时性”存在。实的是“我”,虚的是“她”。在一般情况下,写这种思念之情的诗,往往是从“我”的角度落笔并展开诗思的。著名的李商隐那首《夜雨寄北》,也是写两地相思之苦的,诗虽然以“君问归期”作为起点,但所写的却是自己的思绪的绵延。那涨秋池的巴山夜雨所呈现的意境,只是作为“何当共剪西窗烛”时的一个话题,想象也仍然属于自己。可是艾青在这首诗中反其道而行之,他写“我”只是虚带一笔,从“我悠悠地望着窗/也能望见她”以后,全是写的“她”了。她“用手支着丰满的下颌/而她柔和的眼/则沉浸在思念里”,真是如历历在目的情景:

在她思念的眼里

映着一个无边的天

那天的颜色

是梦一般青的

青的天的上面

浮起白的云片了

追踪那云片

她能望见我的影子

这里所勾勒出的画面,明明是一幅想象中的幻景,却出于实写的笔墨。唯其如此,才更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加衬托出对“她”的了解和信任,达到了两情相知甚深的境界:“因我也是生存在/她幻想的窗里的”。

读毕此诗,再作进一步的思索,你会恍然悟到,诗人以如此笔墨来写“她”,其实无时无处不是在写“我”。在“她”眼里所看到的那无边的天和天的颜色,那梦一般青的天上漂浮的白云,以及从白云中看到的“我的影子”,不也正是“我”眼里所看到的一切和“她的影子”吗?“我”和“她”在诗中已经“合二为一”地存在着,具现一种纯真融洽的爱情与思念,使人们受到了这种温馨之情的浸染,不能不为之动情了。

与艾青的诗情迥异的是李广田的《窗》。这首诗是追悼和忆念那失去了的爱情,因而弥漫着一种惆怅的氤氲。

同是在窗前,艾青看到的是“绮丽的日子”,青天白云,悠悠地;而李广田却满怀忧怨地慨叹着:“我的绿纱窗是褪成了苍白的/九年前的却还是九年前”,完全是一种慵懒缱绻的心绪。这对九年前“那秋天的哀怨”深深的思忆,既是一种追悼,更是一种怀恋:“这埋在土里的旧哀怨/种下了今日的烦忧草,青青的”。昔日的恋情虽被埋葬,但它所带来的却是更为悠长的烦忧。

诗人因失却了的爱情而绵延萌生的惆怅,不仅没有因为岁月的消逝而淡忘,反而被这具象化的“烦忧草”突现得更为鲜明,被这“青青的”色彩点染得更加浓烈。也许正是在这种鲜明而浓烈的情绪氛围中,我们才更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惆怅。

此诗与艾青那首诗相比较,便看到一种艺术表现上的同中之异。两首诗都对对象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一个是那么轻盈活泼,一个却如此沉重忧伤。艾青对“她”有甜蜜的沉思,李广田对“你”呢?请看:

你是正在旅行中的一只候鸟,

偶尔的,过访了我这座秋的园林,

(如今,我成了一座秋的园林)

毫无顾惜地,你又自遥远了。

遥远了,远到不可知的天边,

你去寻,寻另一座春的园林吗?

我则独对了苍白的窗纱,而沉默,

怅望向窗外:一点白云和一片青天。

显然,诗中对“你”所持的感情是复杂而微妙的。对“你”像“旅行中的一只候鸟”那样的爱情方式,他是否怀有某种怨谴的情绪呢?他自比为“一座秋的园林”,而“你”则“毫无顾惜地”舍他而去,为了“寻另一座春的园林”而变得“遥远了”,我们完全可以体察个中幽微的。然而,诗人怨谴之情仍然充满一种温柔的谅解,正体现着他对这段恋情的珍惜和怀念。至于对失去的爱情所产生的惆怅,正所谓人之常情。读这首诗,使人很容易想起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所表现的那种感情。自然,李广田的诗似乎更多一点儿哀怨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诗的尾句写“我”在独对“苍白的窗纱”,沉默地怅望着窗外时,所摄取的也是“一点白云和一片青天”的景色。可是,这与艾青的诗中的白云和青天,该有着何等不同的感情的寄托。

两位诗人从“窗”中所看到的景色都大致相同,但由于不同的心境和思绪而表现出迥异的感情体验,似乎更体现了诗情寄托的奥秘。外在的真实毕竟是以内在的真实为基础的,当诗人内心的感情色彩投射于外在事物的表象时,同样的景观会呈现出迥异的感情内涵。这才是深入把握主体性在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关键。

虽然陈敬容的《窗》也是表现失落的爱情之作,但她却以另一种女性的深沉音色唱出了哀婉的歌。在这首诗里,“窗”这个意象具有双重的蕴涵。 从字面上看,诗中的窗好像是实写: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你的窗

开向太阳,

开向四月的蓝天,

为何以重帘遮住,

让春风溜过如烟?

开始,只要进一步琢磨体验,便可以领悟到,这里的“窗”,还含有另一层意蕴;它同时是写的“你”的心灵之窗。“为何以重帘遮住,/让春风溜过如烟”,显然含有对方何以不接受爱情的春风吹拂的意思。诗中表达的爱情既是大胆的,又是真挚深沉的。怎样寻找寂寞的足迹,怎样寻找失落的叹息,无疑地寄托着一种失望的情绪,但又何尝不希望能得到对方的响应呢?然而,当希望变成失望时,诗所表现的感情却是具有崇高的忧伤色彩:“让静夜星空/带给你我的怀想吧,/也带给你无忧的睡眠”。即使自己孤独忧伤,也衷心祝福对方有“无忧的睡眠”,这种女性的温柔和纯情,使诗获得一种清丽透明的品格。

诗的第二章换取了另一视角落笔:“空漠锁住你的窗,/锁住我的阳光,/重帘遮断了凝望”。这里与前一章开头的“你的窗/开向阳光”恰成为对照。由于没有获得心灵的共鸣,对方的“窗”被空漠锁住,也就同时“锁住我的阳光”了。于是,“重帘遮住了凝望”便染上一层更深的忧伤色彩而令人扼腕。“留下晚风如故人,/幽咽在屋上”了。更深的失望带来的是更深的忧伤,“你的明灯”被带走,“我独自迷失于/无尽的黄昏”更显出孤独的忧伤。这时候,连前面所发出的“怎样寻找”的询问也成为不可能,可是执著于爱情的纯真却依然如故。这就是“美丽的忧伤”吧!

当读着“我有不安的睡梦/与严寒的隆冬”的诗句,不是更感到了一颗为爱情而痛苦、同时又是在痛苦中显示其崇高的心灵的颤动吗?

陈敬容的这首《窗》在表现由于爱情的失望而带来的痛苦上,使人感受到一种幽远深邃的情致。诗人在看似实写的“重帘遮住”的“窗”的意象中,寄托着深挚的对心灵之窗的探视。在那“静静的窗前”,她的足迹,她的叹息,无不引起对心灵世界的复杂和深邃的联想。那“如一个陌生客”般“默默地,走过你窗前”的形象,使人看到的是多么优美的雕塑。即使在诗的最后,当她忧伤地唱出:

而我的窗

开向黑夜,

开向无言的星空。

我们在这里所能够窥视到的,仍然是一扇幽深的心灵之窗。她默默无言,面对黑夜,面对星空,却令人遥思不尽。这也许正是它的艺术魅力之所在吧!

叶芝曾经机智而风趣地说过:逻辑是跟别人吵架。诗是跟自己吵架。读了上面三首写爱情的诗,我们不得不信服他的话。无论是甜蜜的思念,是惆怅的回忆,或者是幽深的情致,诗人们的确是在“跟自己吵架”。他们的呢喃细语在读者心灵和感情上引起的反响,是一种复杂交错的感受:既是“一言难尽”,又是“欲说还休”。而诗的生命力正是在这种不断地“跟自己吵架”中得以延续的。

窗 窗

艾青 李广田

在这样绮丽的日子里 偶尔投在我的窗前的

我悠悠地望着窗 是九年前的你的面影吗?

也能望见她 我的绿窗纱是褪成了苍白的

她在我幻想的窗里 九年前的却还是九年前。

我望她也在窗前

用手支着丰满的下颌 随微飔和落叶的窸窣而来的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而她柔和的眼 则沉浸在思念里 在她思念的眼里

映着一个无边的天 那天的颜色 是梦一般青的 青的天的上面 浮起白的云片了

追踪那云片 她能望见我的影子 是的,她能望见我 也在这样的日子 因我也是生存在 她幻想的窗里的

(摘自《落叶集》)

还是九年前的你那秋天的哀怨吗? 这埋在土里的旧哀怨

种下了今日的烦忧草,青青的。

你是正在旅行中的一只候鸟, 偶尔的,过访了我这座秋的园林, (如今,我成了一座秋的园林) 毫无顾惜地,你又自遥远了。 遥远了,远到不可知的天边。 你去寻,寻另一座春的园林吗? 我则独对了苍白的窗纱,而沉默, 怅望向窗外:一点白云和一片青天。 (摘自《现代派诗选》)

你的名字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很有新意的爱情诗。诗人没有吟咏爱情的崇高和坚贞,没有描述爱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感情,没有表现初恋的甜蜜与焦灼,更没有赞美爱人的美貌和品德,甚至没有出现一个“爱”字,而巧妙地选取对方的名字作为吟咏对象,这首诗以“你的名字”为诗题,“你的名字”实则是抒情主人公恋人的化身。

全诗分为五节。诗的第一节只有两行诗,却写得很深情:“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每夜每夜”都在唤“你的名字”。“唤”而有声,是听觉意象,发自内心,无比深情。“最轻最轻”“轻轻”,叠字的使用,情意绵绵。

诗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极富动感。是说“你的名字”“亮起来了”:“写你的名字。/画你的名字。/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又“写”又“画”,还“梦见”,这些都是视觉意象。名字会“发光”,虽有点儿夸张,但梦中倒也合情合理。在诗的第三节里,诗人连用了七个比喻来说明恋人“发光”的名字:“日”“星”“灯”“钻石”“缤纷的火花”“闪电”以及“原始森林的燃烧”,它们同为发光体,而将这些绚丽多姿的形象组合成一个意象“发光的名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

诗的第四节是说“你的名字”“大起来了”:“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树上。/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啊啊,多好,多好,/你的名字也大起来。”这里,意象转换成“生命树”。待“生命树”“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你的名字”也会长大起来,刻着你的名字的生命树正是神圣而伟大的爱情的象征。

在诗的第五节里,诗人把情感顺理成章地推向高潮。“你的名字”在抒情主人公的心目中“大起来了”“亮起来了”。结句回应开篇,结构很完整。

全诗大量运用排比复沓,一唱三叹,一气呵成,有回肠荡气之势。 问题探究

一、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表达爱情的?

为表现对恋人刻骨铭心、难舍难分、念念不忘的缠绵之情,它使用复沓回环的手段。在这首诗中将“唤你的名字”作为引子与收束,由实至虚,由醒入梦,浓墨重彩地描绘诗人的梦境。在一首十八行的小诗中连用十五个“你的名字”,首尾两段的重复呼应与大回环,二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节与三节之间的近距回环,四节与二节之间的远距回环,使回环成为压倒之势,也可谓“前所未有”,这种手法把缠绵的情思传达得淋漓尽致,不着一个“爱”字,痴爱之情却溢满字里行间,多情又别致,外在诗美与内情运动状态的同构堪称一绝。

二、这首诗的意象表达有什么特点?

诗人先后用了七个比喻和三个排句来表达自己一泻千里的感情。“你的名字”本是抽象的,将如日、如星、如灯、如钻石、如闪电、如缤纷的火花、如原始森林的燃烧这七个比喻与“你的名字”叠印,你的名字也就幻化成具体的形象──“发光的名字”。

语言品味

纪弦的《你的名字》堪称“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照亮”的佳作。有的诗为了给读者以新鲜感,便想方设法运用新的词汇,结果未必收到预期的效果。有的诗词汇虽然不新,甚至“陈旧”,但仍给人以新的感觉,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一、用“轻”字的重复表达诗人心中之爱。

“轻”字在诗中出现了11次,“你的名字”出现了15次,可以说“轻”字与“你的名字”在诗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几乎每行诗均出现“你的名字”,是为了一再表现强烈的感情。整首诗五节,只有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第五节)出现“轻”字,这就形成首尾照应的特点。诗中三处出现“轻”字,即“最轻最轻的”“轻轻地”与“轻轻轻轻轻轻轻地”,意思相近而有变化,“轻轻轻轻轻轻轻地”是叠字“轻轻地”延伸与发展,又是“最轻最轻的”具体化。很生动地表现恋爱中的人内心的缱绻之情。真是很有个性,也许是抒情主人公性格所致,也许永远是一个谜,别人无从揣测。

二、动作形象化

在表现爱人名字的态度上,这里连用了五个动词“唤”“写”“画”“梦”“刻”,由浅入深、有层次地表达了对爱人的炽烈情感。呼唤爱人的名字又未免太单调了,须“写”爱人的名字,“画”爱人的名字。试想,诗人远离爱人、伏案疾书,在纸上“写”满、“画”满了爱人的名字,他在写名字之时,爱人的形象尽在心底,这该是怎样一种相思的境界!日有所思,必夜有所梦。于是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力,说“梦见的是你发光的名字”。诗的第三节实际是将梦境深化。爱人的名字既然发光,又是如何发光的呢?诗人用了四个排比句,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把爱人发光的名字比做太阳、星星、灯光、钻石、火花、闪电,比做原始森林的燃烧。然而,“唤”“写”“画”“梦”毕竟平面而且虚幻,诗人乃更进一步,由虚入实,开始“刻”爱人的名字!刻在哪儿好呢?只有“刻你的名字在树上。/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这真是神来之笔!人们常说:生命之树常青!把爱人的名字刻在其上,与生命共同成长,永不凋零。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纪弦,19xx年生于河北清苑,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祖籍陕西。19xx年苏州美专毕业后,到南京举办画展。第二年改行写诗,到上海创办《火山》诗刊。19xx年,结识刚从法国归来的现代派诗人戴望舒,“晤谈甚欢”。19xx年秋,与徐迟、戴望舒合作,创办《新诗》月刊。19xx年到香港,编辑《国民日报》副刊《新垒》,后入国际通讯社任日文翻译。19xx年起启用笔名纪弦。19xx年参与组织异端社,出版《异端》诗刊,同年离沪到台湾,任《平言日报》主笔兼副刊《热风》编辑、成功中学国文教师。19xx年主编《自立晚报》新诗周刊,创办《诗志》。19xx年2月,将《诗志》改办为《现代诗》季刊,提倡新现代主义。19xx年,发起成立现代派诗社,被称为台湾现代派诗人的“旗手”。19xx年底移居美国,常住加州,著有诗集《行过之生命》《飞扬的时代》《无人岛》《五八诗草》《摘星的少年》《槟榔树》(甲、乙、丙、丁、戊五集)等。诗歌评论集《纪弦诗论》《纪弦论现代诗》等。《你的名字》19xx年作于台北,最先入选《槟榔树甲集》,台湾现代诗社19xx年版。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二、意象与旋律之美(李元洛)

纪弦创造性地以恋人的“名字”作为全诗的构思中心和中心意象,并以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比喻,围绕中心完成全诗的意象结构,像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完成一幅得意的蓝图。《你的名字》一开始,就出现了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用第一人称的呼告语呼唤恋人的名字。如果诗人把“你的名字”具体化,全诗就会因那种特定的限指性而减色,抽象的“你的名字”的泛指性,能将个人的感情经验提升到普遍性的层次,引起读者对不同名字的美的联想,从而共同参与审美创造。在第一、二两节中,“呼”“唤”有声,是听觉意象;“写”“画”有形,是视觉意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则应该是如真如幻的意觉意象了。在第三节中,诗人以一系列比喻来比拟恋人“发光”的名字,而诗人的才华也于此“发光”。这一节连用七喻,虽然都用“如”字构成明喻,但无单调之感,这主要是因为:其一,运用了“博喻”这一艺术手段。人常说“好有一比”,纪弦却连用七比,用强烈的印象趣味,不让苏东坡《百步洪》中的连珠妙喻专美于前。其二,在意象的强度和语式的幅度上多加变化。“日”“形”“灯”“钻石”“缤纷的火花”“闪电”以及“原始森林的燃烧”等,同为“发光”物体,但光亮的程度各异,它们并置在一起,可以看到殊而不同的变化,也可见诗人求异思维在这里作扇形展开。第四节也颇为精彩:“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树上。/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海枯石烂的恋情,在这里得到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方式的表现。总之,

第三节写“发光”之“亮”,第四节写“长成”之“大”,角度虽各有不同,但像四面八方的箭矢都奔向一个红心,诗人花样翻新的赞美辞都是奉献给一个芳菲的名字。

《你的名字》虽然不讲究脚韵,但它却追求圆顺而流畅、优美而动听的旋律,宛如一阕悦耳清心的轻音乐。它的旋律美的形成,一是由于“复沓”。第一节的“最轻最轻”和“轻轻地”乃至“每夜每夜”,是紧相承接的反之复之的语词复沓;第二、三两节中连用七次于每句结尾的“名字”和“你的名字”,是同一句型的接连复沓;第四节前三行“刻你的名字”以及二、三两行的“在树上”与“在不凋的生命树上”,是句首与句尾的短语复沓;结尾一节七个“轻”字的连用,是同一词语在句中的复沓,而这一节每一行结尾的“你的名字”,则又是句尾位置上的复唱了。试想,如果取消了复沓,这首诗怎么还会有这种动人的风情?构成旋律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回环”。例如开篇一节和全诗最后一句的“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构成了首尾的重复与呼应,即整篇美学结构的大回环;诗的第三节的四行,承接第二段末句“而梦见的是你发光的名字”,构成近距离节与节的回环;第四节的六行,是对第二段前二行“写你的名字”与“画你的名字”的承接,这是远距离的节与节的回环。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节首句“大起来,你的名字”,与前一节末句“你的名字大也起来”,构成连锁式回环;第二行“亮起来,你的名字”,则与第三节构成遥应式回环,而“亮起来”又和第二节末句“发光的名字”互相照明,像夜晚的原野上两盏互相呼唤的灯光。总之,有了多变化而求统一的复沓与回环,我们读这首诗“每夜每夜”,就犹如聆听一首深情曼妙的谣曲了。

(选自公木主编《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xx年版。题目为编者加)

神女峰

整体感知

这首诗取材于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神话传说,这是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吟咏过多次的题材。舒婷这首诗却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诗的首章写抒情主人公(以第一节的两个“谁”指代)在江轮上初见风雨千年的神女峰时的内心体验。船过神女峰,众人沉浸在欣赏传说中神女的丰采之时,抒情主人公突然捂住眼睛,最后伫立于船头久久思忖。“挥舞的各色手帕”和“突然收回”的手,接着是“紧紧捂住了”的眼睛,一连串动作所揭示的,是一个深深的思索。诗人从游人“挥舞的各色花帕”纷纷向神女致意的场景中看到了人的感情的“忽略”:人们有谁知道这个“美丽的梦”所隐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藏着的悲伤,谁把神女作为一个有血有肉、七情六欲的人,设身处地地想象过、思考过?有谁想过她盼望天上来鸿,错过的人间日月呢??诗人不禁为当今众多的男男女女仍然津津乐道地欣赏这样一位贞节神女而感到耻辱、忧愤和痛心,这使得她不忍目睹,“江涛/低一声/高一声”暗示诗人心中翻腾不已的同情、悲伤、惋惜、遗憾等错综复杂的情感。心潮起伏,犹如翻涌不息的江涛。

诗的第二章是对有关神女峰神话传说的重新解读。承接着第一节迅速变幻着的“蒙太奇”画面,仍然是紧紧围绕着“代代相传”的美丽传说所激起的思绪和内心骚动不安的表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传说虽然像“美丽的梦”那样留下了“美丽的忧伤”,但人的心毕竟不是石头,不能为空茫、绝望的等候“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诗人不相信,人心真的会变成石头。“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是诗人对人性的一种不可能提出质询,由此而暴露出一直被“美丽的梦”和“美丽的忧伤”所掩盖的残酷预设。这种预设把“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视为对“远天的杳鹤”的理所当然的忠贞以及祭祀。

揭开了这个“美丽的梦”之后,江岸迎面而来的是“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用“洪流”状写野花怒放之势。“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极富视觉的冲击力。其中“女贞子”本是植物名,在这里被巧妙地用来对应封建礼教所要求的“女贞”;由它来“煽动新的背叛”,野花无拘无束地烂漫开放,形象地表现了这种背叛情感的恣意汹涌,使诗获得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历史纵深效果。从“扇动新的背叛”,诗的最后一章顺流而下,以强大、真挚的情感和理性精神宣告于世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抖落社会和自身的因袭重担,走上妇女自由解放的历史道路。这是新爱情观的凯旋,具有巨大的说服力与震撼力。

舒婷的《神女峰》首先把神女还原成人,从而注入人的性灵和应有的情感,这是对传统的妇女地位及爱情观念“新的背叛”。是诗人继《致橡树》之后对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新爱情观的向往与呼唤。

问题探究

一、怎样理解诗中的神女意象?

关于巫山神女的神话有多种版本,战国时代楚国的宋玉有《高唐》《神女》诸赋,曾写到楚王与神女的缠绵,当然是为了迎合权力;在民间则有神女为爱情坚贞守节的说法,居然化身为一块望夫石。精巧的神女峰是爱情价值的具象形式。这样一个凄恻缠绵的爱情神话母题,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令多少人一掬同情之泪。

在诗人眼里,神女不是神,她不相信神女的爱心会变成石头。神女仍是众姐妹中的一员,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中国妇女的化身。因而,在诗人潜意识里,一种背叛的洪流已在涌动,沿袭千年的伦理观终于动摇、崩塌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的人性终于得以熠熠闪现和复归。诗人运用意象化的抒情方式,凭借神女浪漫柔美的意象与诗人优雅温婉的灵性,把这份千古之爱言说得蕴藉而有分寸。

二、如何理解和评价“新的背叛”?

诗人要勇敢地打破神女坚贞守节成为经典标本的神话,关于背叛的言说意蕴却又不仅仅止于爱情,它指向一切对正常人性构成束缚的礼教的锁链。因为这是在思想和感情还比较禁锢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个人感情的合法性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所以,为诗人所说的“背叛”就显得惊心动魄,视为“新的背叛”。《神女峰》从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处境的感受、思考出发,延伸和深入了作者“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的总主题。

三、如何理解“为眺望远天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的深意?

“神女”获得的受赞美、受欣赏的地位和品格,其实是长期的封建社会和至今仍有影响力的封建意识加在她身上的束缚和禁锢,属于一种传统的妇女价值观。神女被当做异乎寻常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的坚贞的化身来瞻仰,她生存的意义在于“眺望远天杳鹤”,必须失去她自己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作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权利,即“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语言品味

一、人称的巧妙运用

这首诗没有采取诗人经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表白方式。在第一节中,“我”化为“谁”不确定称谓的第三人称。作为感情表达的“旁观者”,这种人称的好处有两方面:一是对强烈感情的表述,不致因“我”的直接宣泄而显得缺乏节制。二是诗人内在的感情借助人物的动作情景构成的形象得以表达。手的突然收回,捂住眼睛,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以及对江涛的听觉上的描写,都成为丰富的心理内容的外在暗示,借助旁观才能真切地实现。相对地说,回到第一人称(虽然“我”并未在字面上出现)的第二节,在表现力和情感内涵上倒有些减弱。不过,结束一节又强化了作者的艺术敏感和表现力,对两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触目所及的第一人称情境中的描写,化为情感表达的一个有力手段,使诗结尾在深刻意蕴的生动情景之中。

二、诗行与句式的特点

“江涛/低一声/高一声”的错格,从形式上形象地表现出声音的此起彼伏。结尾错出两行的“与其??不如??”的选择句式中显然隐藏着一架人道的价值天平,据此我们重新评估女性的坚贞和软弱。所以说,诗人靠敏锐的感受力和艺术经验,找到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方式。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舒婷,19xx年生,原名龚佩瑜、龚婷婷,福建厦门人。19xx年厦门第一中学初中毕业,19xx年到福建上杭插队落户,并开始诗歌创作。19xx年回厦门当工人。19xx年开始发表作品。19xx年调福建省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其中,《双桅船》19xx年获全国优秀诗歌奖。

舒婷是中国当代朦胧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诗于温柔中透着坚强,徘徊中含着执著,朦胧中显着清新,透射出女性心灵特有的细腻、敏锐、坚韧的特质。朦胧诗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因诗歌以描述诗人内心的主观感受为主,采用新奇的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诗意内涵丰富,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称之为“朦胧诗”。

二、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吴思敬)

虽然也曾流星般划过几位灿烂的女诗人的名字,但漫长的中国诗歌史似乎是男人的世界。古代且不必说,甚至到了“五四”以后,新诗出现了,男人主宰诗坛的情况也未有根本的改观。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新时期到来之前。19xx年到19xx年之交,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

由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多年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形成的女性角色意识,女性诗歌有着不同于男性诗歌的独特风貌。男性诗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对性别的特殊强调。但女性诗人则不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对自己的地位、处境、生存方式等最为敏感,因而女性诗歌在新时期首先以女性意识的强化的面貌而出现是很自然的。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诗歌也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

爱情是女性诗人着力开发的一个领域。舒婷也不例外。《赠》中有这样的句子:“你没有觉察到/我在你身边的步子/放得多么慢/如果你是火/我原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这里体现了一种对人的深切理解和关切,其欲说还休,委婉细腻的表情方式全然是女性的。再如《无题》中的句子:“‘你怕吗?’/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纽扣。/是的,我怕。/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是的,快乐。/但我不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告诉你为什么。”“‘你在爱着。’/我悄悄叹气。/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这首诗所表达的就是爱,而这种爱的表情方式偏偏是“我不告诉你”。在诗中,“我不告诉你”成了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深沉、委婉而又略显调皮。“我不告诉你”的表情方式,使诗歌显得朦胧。不过,创作与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最终还是要告诉的。诗意不是已清楚地暗示出,“他是谁”中的“他”不正是诗中的“你”吗?“不告诉”,也正是达到更好地“告诉”的一种手段,这体现了舒婷对艺术辩证法的娴熟把握。

《赠》与《无题》充分显示了舒婷诗歌的女性风格。而真正对新时期女性诗歌造成开拓性影响的,当属她的名篇《致橡树》《神女峰》和《惠安女子》。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子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贵妻荣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这种心理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强大的市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婷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呼唤: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舒婷的爱情观,也可视做新时期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比喻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对那些利用爱情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甘做丈夫应声虫的做法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各自保持自己的人格的独立,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种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这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与张扬。

如果说《致橡树》是女性独立人格的骄傲宣言,那么《神女峰》则是对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背叛。神女峰坐落于长江巫峡,一向被历代文人作为女性坚贞的化身而礼赞。在舒婷以前,却从未有人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过这一神话的悲剧性质。诗人乘船行进在巫峡,面对千百年来被人赞颂的神女峰,想起了那代代相传的美丽传说,她发出了深刻的怀疑:“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在诗人看来,化为石头的神女,错过了“无数次春江月明”,为前人赞扬的磐石般的坚贞,不过是“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强加在神女峰上的是陈腐的封建道德。实际上,神女峰正是男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诗人为神女逝去的青春而无限惋惜。对传统文化中对神女守贞的礼赞,表示不能认同,因而借助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而“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是新时期的女性发出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封建礼教与男权的祭品而为人礼赞,却永远不可能享受到生命的欢乐。在一个活生生的女性看来,做一个享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的人,远比做一具受人礼赞的石头偶像要好。在这首诗中,宣扬礼教的古老神话被解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性生命变得鲜活,在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叛逆和唾弃中,现代女性意识得以充分的张扬。

舒婷对女性意识的张扬是全方位的。如果说《致橡树》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神女峰》是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那么《惠安女子》则体现了对中国当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富有立体感的语言,为惠安女子塑造了一座雕像: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的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琥珀色的眼睛”里燃烧着火一般的期待,“柔软的腰肢”束着古老部落的银饰,“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的习惯动作,裸足踩在海天之间的碱滩和礁石上──诗人给惠安女子塑出了一座美丽的雕像。固然这一女子的雕像熠熠生辉,在当代诗歌作品中已不常见,但塑造这一雕像还不是诗人所要达到的目的。诗人要人们关切的是惠安女子的命运:“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风景雅致美妙、传奇委婉动人,可惜这只是局外人看到的表象。惠安女子裸足踩过的碱滩和礁石,却令人遗憾地被忽略了。至于惠安女子不愿向人倾诉的苦难和忧伤,就更不会为那些专门欣赏封面和插图的男性所知了。由此看出,惠安女子,这美丽的外表与深邃的内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鲜活精灵,她们的命运最终成为供男人欣赏的封面和插图中的一道美妙风景,这充分显示了在现代的商业社会,女性真实生命的要求理解与男性的猎奇心理所构成的巨大的反差。

19xx年秋天,舒婷创作了长诗《会唱歌的鸢尾花》,深刻揭示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又作为一位诗人,内心存在的种种深刻的矛盾。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多数诗作显示了舒婷的浪漫主义的基调,那么《会唱歌的鸢尾花》体现了诗人向现代主义的某种转化。长诗的一开始,便可看出诗人的身份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写《致橡树》等诗的时候,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爱情的寻求者,她一方面宣称不做攀援的凌霄花,而做与橡树并立的木棉,另一方面,她也在寻找自己的橡树。而到《会唱歌的鸢尾花》,诗人显然已寻到了自己的橡树,她渴望的爱情已经实现:“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但是,诗人并未沉醉到这种业已实现的爱情中而不能自拔,而是体悟到,爱情在女性生活中虽然占重要地位,却不是唯一的内容。在诗中,爱与欲,构成诗人情绪流涌动的浪花,理想与使命感则构成诗歌的精神底蕴:“我情感的三角梅啊/你宁可生生灭灭/回到你风风雨雨的山坡/不要在瓶上摇曳”,“我天性中的野天鹅啊/你即使负着枪伤/也要横越无遮拦的冬天/不要留恋带栏杆的春色。”诗人珍惜爱情,但又清醒地意识到她不仅仅属于爱人:“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已同时进入跑道/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纪录/我没有权力休闲/生命的冲刺/没有终点,只有速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风暴过去之后》等作品在浪漫主义的抒情话语中融有丰富的社会性内涵,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可称之为“一代人”的心声。到了《会唱歌的鸢尾花》,我们明显地看到舒婷一方面在诗歌中强化了个人经验,另一方面还在努力把个人经验提升到一代人的人生追求上来。诗人在诗歌中展示了爱情与事业、欲望与信念、个人与环境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忧伤与痛苦。正是舒婷诗歌中的这种深刻的自我矛盾,以及散点透视的结构和幻梦的引入,使这首诗显示出诗人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的某种趋向。

《会唱歌的鸢尾花》以后,舒婷搁笔三年,在她的第三本诗集《始祖鸟》中诗人已把自己定位一个普通的女性,因而这阶段所写的,也主要是基于个人人生经验的内容。如果说,舒婷的早期作品主要表现了对爱、对人性、对人道的关切,那么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除去上述内容外,更突出地表现了对人的生命状态的关切。早期的强烈的社会性、使命感和伦理色彩有所淡化,而基于女性生命本体的体验有所加强。像这首《女朋友的双人房》所描写的:“孩子的眼泪是珍珠的锁链/丈夫的脸色是星云图/家是一个可以挂长途电话的号码/无论心里怎样空旷寂寞/女人的日子总是忙忙碌碌”“我们就是心甘情愿的女奴/孩子是怀中的花束/丈夫是暖和舒适的旧衣服/家是炊具、棒针、拖把/和四堵挡风的墙/家是感情的银行/有时投入有时支出。”诗人写的是琐屑的、平凡的人生经验,但不是自然主义的冷漠的展览,而是渗透着一位成熟女性对生命的感悟。尽管这是“立秋年华”的心态,不同于早期的纤细、婉约、忧伤,但是在真诚地展示自己内心的律动上,前后期倒是完全一致的。

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舒婷已留下了宝贵的脚印。一般来说,男性诗人对自己的性别角色远不如女性诗人敏感,男性诗人,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写起诗来很自然地是着眼于包括女性在内的整个人类。真正成熟的女性诗人亦应如此,她们应该有鲜明的女性角色意识,但又要超越这种意识。只有当她们也像伟大的男性那样,不仅是着眼于性别,而且是着眼于全人类而讲话的时候,她们才取得了真正意义上与男性诗人平等对话的资格,才在写作上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换句话说,真正女性诗歌所提供的都应是女性自身的和人类的双重信息,女性诗歌既是女性的,更是人类的。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舒婷的优秀诗篇是做到了这点的。

(选自《文艺争鸣》20xx年第1期。有删节)

关于“思考与探究三”

一、纪弦的《你的名字》以恋人的名字为吟咏的中心,全诗把“你的名字”重复了15遍,但恋人的芳名是什么又始终没有点出。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题意图:结合本单元鉴赏的重点,理解诗歌意象的选择能更好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和丰富的意象内蕴,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文体特点重在抒情而非叙事。

参考答案:这首诗以“你的名字”为诗题,“你的名字”──实则是“抒情主人公”恋人的化身。但诗中始终没有出现爱人究竟是怎样一个名字,这是很高明的手法。因为任何一个美丽的名字,一说了出来,落在实处,便不免显得直白,莫若含而不露,给人以想象余地,渲染一层不可捉摸的空灵的朦胧美。即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其次,不出现具体的爱人的名字而用“你的名字”,使爱情表达更具有大众性、普遍性。从心理学角度讲,爱情中的人们对爱人的名字最能够引起兴奋的情绪,从而揭示出人类微妙的爱情心理。再次,用“你的名字”仿佛是写给恋爱中的对方的一首情诗,语义出发点在“我”,而接受点在“你”,构成一种对话的语境,更能够表达出真挚深沉的恋情。

二、在读过冯至的《蛇》之后,我们再读一首《跟随者》,作者是五四时期的白话诗人。同是以蛇为喻,两篇诗作在主观情思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跟随者》诗略)

设题意图:两首诗都是以蛇的隐喻来表达诗人年轻时的丰富情感,通过比较分析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答案:表达的情绪有所不同,冯至表达的是“爱情的寂寞”,而徐玉诺表达的是“人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生的烦恼”。

徐玉诺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强烈地显示了“为人生”的创作意愿和五四时期那种孜孜求索而终陷苦闷境地的心态特征。他的诗喜用奇特的意象,常产生一种怪异的感觉,时人戏谑地称为“魔鬼派”。

诗的第一节,诗人告诉我们他所见到的那条长蛇有着可怖和讨嫌的红色黑斑,从而使我们凭体验感受到诗人烦恼的程度。值得强调的是,诗人用做烦恼的符号是蛇,而不是通常的“乱麻”等等,所以令人感觉到诗人这种烦恼的奇特的复杂性。其次,从走路、割草、睡觉频频与蛇邂逅的遭际,进一步显示了烦恼出现的频率,强调诗人无时无刻不与烦恼相伴。如果说第一节在强调诗人烦恼的频率,即从时间上呈现诗人日夜被烦恼纠缠的痛苦,那么第二节就是在强调诗人烦恼的幅度,即从空间上呈示诗人的烦恼无处不有。试想,任凭你睁眼闭眼,总有无数红线一般,蠕动身躯的小蛇困扰着你,怎不令人有一种毛骨悚然和惊恐未定的感觉。由此可见诗人烦恼的程度之深!第三节,诗人在语义和情感上运用一个大回转,以一个突然的否定转折,进一步强化了烦恼的思想情绪。从表面上看,象征烦恼的蛇转变为跟随者,但否定的仅仅是原先的象征符号,而其内涵反而加强了。“尽职”是传神之笔,在情感上起了深化“跟随”的意蕴的作用。而“恩惠”,则在情绪上反映了诗人面对烦恼的无可奈何的心绪,进而突出了诗人不明方向、无所出路的孤苦无告的苦闷情态。

徐玉诺的《跟随者》是把“烦恼”比做“长蛇”和“无数小蛇”,但最后一节做了否定,“烦恼”是命运的跟随者。他诗中的“蛇”是一种单向的比喻。冯至的《蛇》抒发了两性之间爱情的相思,它更具有对话性和戏剧性,抒情围绕着统一的意象“蛇”展开。因为爱情是内心中最缱绻的情感,在表达上是层层递进的。

三、语言的陌生化,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当你读“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时,是不是感觉它们“违反”了汉语表达规律?诗人这样写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你还能找出一些例子吗?

设题意图:理解诗歌语言与别的文艺语体的不同之处是语言的陌生化。

参考答案: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往往是通过词语超常组配达到的。这是由于诗歌极其重视形式,要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语言形式上。这样写看似违反汉语表达规律,但是能产生将抽象变成具象的效果。“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一连用七个“轻”字表现了对爱人的一往深情,“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取都市女性的华服多为裙装的特点,写出了现代文明中,年轻女性的优裕生活,而且把两个句并作一句,读起来应感“陌生”。另外的诗句如“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天狗》),“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春》)

四、阅读后面《诗的意象》一文,着重阅读其中的“意象的种类”,概述一下意象有哪些种类,各个种类都有什么特点,想想还有没有未提及的种类。根据这些种类的提示,自己试着分析一些现代诗歌的意象,与同学讨论。

设题意图:让学生了解意象的种类,通过掌握意象来赏析现代诗歌。

参考答案:由于学生接触的诗歌毕竟很少,这一单元的诗歌中每首诗的意象组合都不尽相同,所以可以考虑分析一下意象组合的种类,加深对所学诗歌的理解。

复沓式组合

复沓式组合是指某些意象以相类的句式在诗中反复出现,以渲染情感气氛,强调表达感情的效果。纪弦的《你的名字》的复沓意象是“你的名字”,诗人对“名字”进行了多侧面、多感觉的强调,把爱与思念升华到一个极点。这就是复沓的作用。而这种复沓,决无重复之嫌,将单调、呆板的句式作了较彻底的逃避、抛弃。所以,从对上述这两首诗的复沓比较,可以看出,复沓不是字面的简单重复,也不是纯粹的同义反复。它需要诗人向意义深层掘进。

对比式组合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对比,是文学艺术常用的手法。对比,可以显出特征,找出差异,形成情感的落差,并使情绪在两极之间扩展,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审美印象。比如陈敬容的《窗》:“你的窗/开向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为何以重帘遮住,/让春风溜过如烟???我有不安的睡梦/与严寒的隆冬;/而我的窗/开向黑夜,/开向无言的星空。”这样对比可使读者在较大范围内去把握诗之意味。

意象叠加

意象的叠加,就是在一个意象之上投影着另一个意象,两个意象渗透交融成一体,并产生更强的表现力。有两种表现:

一是意象的交融

诗中的个别意象自身完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当两个具有相似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后,互相交融,就产生了更富于生命力与内涵的意象。冯至的《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蛇”与“寂寞”、“草原”与“乌丝”、“梦境”与“花朵”三个意象的交融,“草原”与“乌丝”性质比较相似,都有一种直线感,“蛇”与“寂寞”、“梦境”与“花朵”这两组意象的事物是不同性质的物体,二者经过交融,就是使“寂寞”和“思念”更具有切实的质感、流动感和立体感。

二是意象的叠映

所谓叠映,是指一系列有机联系的意象前后叠现。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反映了意识流动的客观规律。意识之流是不断前进的,因而意象也是不断流动的。何其芳的《预言》一诗中表现众多意象:麋鹿、苔径、藤蟒、月色、燕子、绿杨、落叶、森林、星星??这些意象都是细微、精妙、捉摸不定的,表达介于“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之间的感觉。全诗是以听觉的产生和消失来构思的,把心中之“神”来得突然、去得匆匆之感表达出来。诗人并无意于让“神”明确起来,只是真实传达了人与神灵、启示相遇的那美好而易逝的瞬间情境。

意象的跳跃

所谓意象跳跃,就是指各组意象之间有意省略中介,抽掉关联词语,一个意象向另一个意象过渡时不作交代性的叙述,表面上看来互相脱节,难以理解,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省略法使诗句紧凑,更富有刺激性,引导读者发挥联想,去体味更深刻的含义。

比如舒婷的《神女峰》第一节从第三人称角度写船头看到神女时的突然感悟,而不是直接从第二节的神女的形象写起。这种空间的跳跃,同时又构成意象群的效果,给人一种洒脱自然的感觉,且在跳跃的同时,增加了情感信息量的传输。传统诗歌中情节的时间持续性与空间转换的连贯性在这里不复存在,它所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事件的起源、发展、结果这一完整过程,而是一个处于跃动状态的感觉、情感、理念的思维空间。

(选自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心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版。有删改)

教学建议

一、课前预习,诵读品味。

学生朗诵,其他学生点评其感情表达。在朗读中体会诗中“蛇”这一主体意象的特点,诗人用怎样的词语形容它,诗人对“蛇”这一意象是怎样一种态度。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在诗中圈点出重点词语。

二、默读品味诗中“蛇”的艺术形象与自然形态的区别。

自然界中的蛇,总是给人恐怖、厌恶的感觉,但是本诗“蛇”这一意象却给人亲切、可爱、忠诚的感觉。这种艺术构思是别出心裁的。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三、进一步品读。

诗中“蛇”这一意象代表什么?作者描绘这一意象时写出了它的哪些特点?为什么诗人会把“蛇”写成一个可爱、亲切的形象?

沉浸在相思之中的诗人为爱而寂寞,为爱而冥想,为爱而期盼,他把寂寞这一抽象、虚无的情绪化做“蛇”这一具体可感的意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寂寞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而爱的寂寞既痛苦又甜蜜,既热烈又冷寂。这种感觉就像蛇的沉寂无言、忠诚缠绕,这种相似性是作者选择“蛇”这一意象的原因。

四、进一步品味诗的语言。

反复诵读,体会比喻修辞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举例分析这种修辞方法的效果。

1.全诗整体上是借助比喻,把寂寞比喻为蛇。用蛇的静默无言、忠诚相伴来表现寂寞的深沉、凝重,挥之不去。这一比喻新奇生动,一改蛇已往惊悚、可怖的形象,让人读过产生出奇妙丰富的联想。

2.第二节中诗人用“蛇热烈的乡思”表达自己深沉的相思之苦。诗人借助谐音这一修辞手法,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深沉。教师在讲解这一语言点时可以明确点出谐音这一术语,同时举出中国古典诗词中使用谐音双关的例子。

3.此外第二节中诗人用蛇“想那茂密的草原”来比喻自己对情人“浓郁的乌丝”的思念,通过这一新奇的比喻,我们能够感受到沉浸在相思之中的诗人对情人容颜的热切想念,从而产生化无形于有形的艺术效果。

预 言

一、预习准备。

在理解本诗之前首先要对相关背景有所了解,揣摩本诗的创作意图;默读全诗,理清思路。

二、整体感知,反复诵读、品味。

1.讨论诗的抒情思路。

(1)第一节诗人引领我们进入美好的梦境,“年轻的神”脚步渐近,将与诗人相遇。

(2)第二节诗人描绘“年轻的神”生活的美丽的地方。

(3)第三、四、五节写诗人对“年轻的神”的接待、倾诉与挽留。

(4)最后一节写“年轻的神”离诗人而去,给他留下无限的怅惘与眷恋。

2.“年轻的神”是诗中的抒情对象,让学生结合诗句谈谈对这一意象的理解。

“年轻的神”生活在“温郁的南方”,那里春花开放,燕子痴恋着绿杨。注意到这些意象,有的学生会认为神是春的使者。

“年轻的神”脚步匆匆,一刻不停,不会为诗人深情的挽留而停下脚步。围绕这些特点,学生也可以理解神是飞逝的时光。

以上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但教师要点拨学生结合本诗的相关背景来考虑,学生也可以认同神是诗人梦想中的爱人。这份爱情缥缈、美好,但又短暂,令人怅惘。

这几种认识都是合理的,可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可最后一种理解。

3.诗人对这“年轻的神”抱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当梦中的爱人来临时,诗人带着渴望、期盼,缠绵地依恋、倾诉;当爱情弃他而去时,诗人充满了怅惘与无奈。

三、探究艺术手法。

讨论思考:为表现“年轻的神”的美好,以及诗人对她的期待,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在第一节中诗人调动读者的听觉感官,渲染爱神即将来临时神秘氛围。爱神的足音如同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的叹息,爱神的歌声似银铃。这些听觉的感受既神秘、美好又缥缈。

第二节中诗人描绘神生活的环境,那里是温郁的南方,百花开放,燕子痴恋绿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感受被调动出来,营造出一种美好和谐的氛围,神生活的环境如此美好,怎不让人痴迷?

一、预习准备。

这是一首优美、委婉又有些晦涩的爱情诗。首先要对作者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本诗是一首爱情诗。然后请学生朗诵,其他学生点评其语气、语调、语速、感情,推举朗诵最佳者再作配乐朗诵。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诗中“你的窗”与“我的窗”这两个意象的特点。

二、深入理解、品味。

要理解本诗的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讨论时往往会凭空揣测,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来揣测诗人的用意。

1.让学生用深沉的语调诵读第一节,讨论诗中“你的窗”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含义,诗人为什么选择“窗”这一意象。

“你的窗”开向明媚的“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这些事物具有明丽的色彩,给人带来希望。但是这扇窗又“重帘遮住”,拒绝诗人的探寻。“窗”具有开放、沟通情感的象征意义,诗人选择“窗”这一意象是要表现人的心灵世界,“你的窗”对诗人来说充满明丽的色彩,这是诗人心中渴求的爱情的美好境界。但是这扇“窗”用“重帘”拒绝诗人的探访与沟通,给诗人带来落寞、孤寂与无尽怀想。

2.用略带伤感的语调诵读第二节,体会诗中“我的窗”这一意象的特点和含义。 “你的窗”象征诗人追求爱情对象的内心世界,而“我的窗”则象征诗人自己的情感世界。“我的窗”没有阳光的普照,“开向黑夜,/开向无言的星空”,这“窗”让人压抑、孤寂,象征了诗人遭到爱情拒绝的心灵世界。“你的窗”让人感到空漠,它“锁住我的阳光”,它的“重帘遮住了凝望”,这些诗句表现出诗人的爱情遭到了拒绝,留给诗人的只有“无尽的黄昏”般的怅惘。

3.通过“你的窗”与“我的窗”这两个意象的对比,我们可以揣测到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你的窗”的明丽深深地吸引着诗人,是诗人追求的爱情境界,但这追求却遭到了拒绝,带给诗人无尽的落寞、无奈;“我的窗”代表着诗人的心灵,它为爱情而痛苦、忧愁,它色调昏暗,和那明丽色调的“你的窗”形成对比。诗人这种独特的情感经历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揣测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需要对诗中的主体意象特点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从对比中体会意蕴,才可以帮助我们领悟诗人情感。

你 的 名 字

这是一首清新、优美、直白的爱情诗,对诗意的理解并不是教学难点,而在诵读中品味本诗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应该是教学重点。

一、诵读品味。

让不同的学生诵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欣赏。选择最佳的诵读方式,体会用怎样的诵读方式才能较为贴切地读出诗人的情感。诵读时语速可以稍慢,声调要深沉,情感要真挚。

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色。

1.“你的名字”是本诗的抒情中心,它是诗人思念的爱人的化身。对这个中心意象,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沉醉与执著?

(1)化虚为实:诗人通过“唤”“写”“画”“梦见”“刻”等行为,使抽象的相思之情具体化。通过这些具体的动作表现出诗人对爱人的日思夜想。

肖海滨专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究资料汇编·选修课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复沓手法的使用:再次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全诗,并评价诗的语言特色。学生能够发现“你的名字”这一中心意象在诗中多次出现,在反复吟咏中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诗的第一节和第五节反复出现“轻轻”二字,缠绵之情跃然纸上。这些重复并没有累赘之嫌,反复吟咏爱人的名字,正是表现这份爱的刻骨铭心。

(3)比喻的妙用。

诵读第三节,让学生讨论对“日”“星”“灯”“火花”等喻体的理解。对“你的名字”这一中心意象,诗人选取了一系列事物进行比喻,这是博喻的修辞方法。这一组事物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给黑暗中的人带来光明,而且这光明像太阳、星星、钻石一样可以持久,可以永恒。这些比喻的使用充分表现出爱情的拯救力量,以及这一爱情信念的坚贞。

三、引导学生讨论本诗的爱情观。

生命需要爱的滋养,对待爱要珍惜,要让爱人的名字成为你永久的记忆;对待爱要忠诚,让爱成为你一生的执著追求。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当评价,纠正错误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合理、高尚的爱情观。

神 女 峰

这首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现代朦胧诗,在传统中翻出新意,体会本诗蕴涵的事理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

一、预习准备。

分组朗读,由学生评出读得最好的小组,推举代表再次朗诵。

二、深入理解。

1.诵读全诗,体会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出现在第一节中,当众人向神女峰挥舞手帕时,抒情主人公却“突然收回”手;当人们四散离去时,她却伫立船尾沉思。这些出乎意料的行动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外化。这些行为代表了诗人对巫山神女超出常人的思考。

历史上巫山神女是中国古代忠贞妇女的化身,赢得了历代文人的赞颂与传唱,但诗人却对神女投去同情、伤感、惋惜的目光,面对神女,她心潮起伏。

2.细读全诗,作旁批点评。

(1)学生挑选自己印象深刻的精彩诗句,对其深刻内涵、表达效果进行简单评价。

(2)对于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做记号,进行思考,然后在全班提出讨论,大家共同解决。

3.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全班共同讨论。

这是一些可能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这是诗人对巫山神女发出的深情询问,人不可能心如死灰、心如顽石,诗人赋予神女以常人脆弱的真实的情感。“遥望远天的杳鹤”是神女对杳不可及的爱情的固守,这种固守可以理解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指错过世间真挚的爱情。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诗人号召中国妇女摆脱千年的历史重压,抛却虚浮的贞节牌坊,在真情的寻觅中活出自我,这是诗人赋予神女的新时代的叛逆精神。

更多相关推荐:
读《别了,我爱的中国》有感

读《别了,我爱的中国》有感,内容附图。

别了我爱的中国 阅读答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阅读答案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1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句中的大时代是指怎样的时代我应做的工作又是什么句中的大时代是指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反而相...

18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字词在阅读中结合语言环境品味润湿满盈盈罪人驱逐等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比较句子了解写作背景质疑讨论等方法理解重点句的含...

别了 我爱的中国阅读答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阅读答案一写近义词倚靠悬挂跳跃顽皮调皮二把词语补充完整满腔热情再接再厉良师益友排山倒海三缩句1活泼的小松鼠在松树上蹦来跳去小松鼠蹦来跳去2夏天的天气热得像个蒸笼天气热3宽阔的钱塘江笼罩着一层薄薄的...

18《 别了,我爱的中国》练习题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18别了我爱的中国练习题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编制者复旦中学陆增棠18别了我爱的中国1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与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

别了,我爱的中国

别了我爱的中国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噼噼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

别了,我爱的中国 阅读理解

别了我爱的中国阅读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劈劈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

浙教版语文六下《别了,我爱的中国》word教案2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一句三次出现分别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学会本课生字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课文第...

教案-别了,我爱的中国

新疆教育学院实习支教课堂教学教案科目汉语模拟教学时间45课堂教学时间3月18日周三节4123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教学过程简介背景初读课文一审题揭示主线1找出题目中心词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2思考作者是乘船离开祖国的课文怎样写船随着船越走越远作者的心情怎样标题切入抓住了结构情感两条线索二分段理...

18别了,我爱的中国小练习

18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文回顾1辨字组词依暂供散倚督贡撒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我知道作者为什么离开中国他说自己是一个罪人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2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

六年级语文下册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学实录 浙教版

别了我爱的中国简介背景初读课文一审题揭示主线1找出题目中心词别字告诉我们什么爱字抒发了什么2思考作者是乘船离开祖国的课文怎样写船随着船越走越远作者的心情怎样标题切入抓住了结构情感两条线索二分段理清文脉1默读课文...

别了我爱的中国读后感(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