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_你们好》读后感

时间:2024.4.7

尊重,从细节开始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

前段时间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好!》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当初之所以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书名特别的温馨,感觉作者应该是个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特别了解学生的人。

翻阅厚厚的书本,字里行间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和人本主义思想。其人道主义原则和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是阿莫纳什维利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强调教师要热爱、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成功要抱有信心,使他们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我想,作为一个教育者,让孩子们时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味探索和收获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幸福,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挚爱教师职业者的追求。

通读本书,时时刻刻胡被阿莫纳什维利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无私的关怀所深深感动!尤其第一章《前夜》给我的印象颇深。

每个孩子都是老师

要想得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爱和信任,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心灵的秘密,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想想平时,自己经常以长辈、老师自居,很少能做到蹲下来看待每一个孩子,更别说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老师了。事实上,如果要透彻了解每一个孩子,我们必须走进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孩子。

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学会转换角色,以朋友、甚至是学生的身份去和他们交流合作,和他们一起成长发展。

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

开学前的第一天,他仔细翻阅36个孩子的人事档案,用心解读每一个孩子,希望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住每一个学生。

当看到尼亚的照片,一眼就看出,她的门牙全掉了,也只许有很多语音她将很难正确地念出来。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一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讥笑她。仅仅只是一句话,仅仅只是阿莫纳什维利内心的一个想法,但是却让人看到了他的细心倍至,他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

反思自己,虽然也留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却从不曾如此细心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尚不曾时时刻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切。开学前更不会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事实上还不曾知道自己的学生是谁,好在自己十分重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期待着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更希望他们能从内心立刻喜欢上我。

常常尽管自己也有意去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但是由于班级人数多,所以很难立刻全都记住,最快也需要一周的时间,有时候甚至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逐渐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而当大家位置调换以后,却经常会阴差阳错、认错学生。

事实上,孩子们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也十分看重第一节课,渴望老师能记住自己,并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原来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则更希望在新的学期,让自己有一个新的

开始,希望给老师一个新的印象,让新的同学和老师也渐渐喜欢自己。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第一次,因此,当我们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的时候,的确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考虑,谨言慎行。

一封祝贺信

开学的前一周,他给每一个孩子寄去了一封祝贺信,祝贺孩子们长大了,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希望这个孩子能和班里其他的35个孩子也都成为好朋友。并且详细介绍了班级所在的位置,希望孩子们自己走进班集体,即使找不到也不用害怕,走廊里会有热情的少先队员主动来帮助。

这该是一个多么细心的老师呀!不但把每个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且为孩子们考虑的如此周到,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使每一个孩子盼望着新学期的第一天,期待着看到自己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老师。

想象着阿莫纳什维利坐在桌前,用心给36个孩子写祝贺信的情形,脑海中不觉浮现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另一些画面:

幼儿园门口,一些穿着一新的孩子,无论把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怎样鼓励和安慰,仍然哭哭啼啼,无可奈何之下,一些孩子带着泪痕走进了校园,有的不管大人给出什么养的诺言,依然哭个不停,紧紧拉着父母的手……

随着上课铃声的结束,校园里逐渐安静了下来,但是,刚入学的这个小男孩依然不愿把脚迈进校园的大门。妈妈说尽了好话,依然没有效果,万般无奈,妈妈把他抱进教室,横下心来转身就

走,可是片刻之后,这个小男孩很快就把书包从楼上扔了下来,又一次跑出了教室……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对学校产生惧怕心理?为什么他们不喜欢自己的老师?诚然,主要原因在于父母没有给这些孩子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没有在他们的脑子里树立快乐校园的形象,没有激起他们上学的欲望,但是与我们老师的言行也应该有一些关系:我们有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更多为他们考虑,使他们明白自己已经长大了?是否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思考如何与孩子们建立朋友般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而不是用老师的威严和权利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如阿莫纳什维利所言,我们要努力成为艾博利特大夫,即童话中善的化身,成为孩子们寻求智慧、力量、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画面,一句句令人启迪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师爱的无私、师爱的博大,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牢记,爱是教育的前提,尊重要从细节开始。用爱去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关注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引领孩子们找寻成长的快乐,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用心去感受与孩子同行的快乐,追寻教育者的幸福!


第二篇:大萧条的孩子们读后感


读《大萧条的孩子们》

在这本书上通过长时间的跨度的纵向研究,根据奥克兰成长研究所的40多年前的研究跟踪数据,作者写下了这本书——《大萧条的孩子们》。我主要写的是作者在前两部分的内容,即书的导言和大萧条年代的到来部分,根据这些内容提出我的看法。

在导言中,作者分了两章来写,是“大萧条的经历”和“对经济受损的适应”,在这来那个部分里作者强调了他们的研究问题和方法,以及奥克兰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合理性。此外对经济受损的适应性这部分里,有着家庭的因素,及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人们的人格在成就中的地位变化,特别是在当时中产阶级特别在意的地位,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被迫改变,而他们也因情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适应潜力。这是内容的答题概括,下面我仔细的讲我所知道的写下来。

研究重点是研究生于1920-19xx年的某些美国人及其父母生活中的大萧条经历,和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对家庭变迁和代际关系的影响。通过奥克兰个人成长研究机构的的档案数据,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可能。通过1932-19xx年的详尽的调查,来自奥克兰东北部地区的五所小学的167个孩子被做了跟踪调查,这些孩子却又有来自不同阶层,其中有劳动阶级家庭的孩子,有中产阶层下层家庭的孩子,以及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他们虽然不能代表整个大萧条时期的人和经历,但是作为一个年龄组,这些对调查研究大萧条时期的孩子却有这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在他们的前后两代人之间,这些孩子有这着其代表性,因为他们父母那一代的童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活在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而他们的后代又生活在一种相对富裕的时代里,他们这代人经历了经济大危机,也经历二战,还经历了战后的婴儿潮,美国的经济复苏与世界霸主地位的树立这代人都见证了。对此,他们的童年经历也对他们后来的家庭、工作、及自己的人生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的研究就是基于多年的跟踪数据来向大家展示这种研究成果,家庭角色及权利中心的变化,社会地位的变迁,和适应潜力的发展变化??一系列的强调和重复都是要将自己的研究重点告诉别人。

研究方法是指在社会变迁的领域中,用抽象的社会系统和结构的分析相比较具体环境中真实的家庭和个人。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我们有这样五个概念是必须得注意的:经济受损、危机或困境、关联和出生组。首先是经济受损指的是经济变化不断减缓的一种模式,而不是指长期失业、公共援助或贫困所造成的持久损失。对于这句话,我还不是很理解,虽然书中说“由于不断减缓的变化,我们认为家庭经济的恶化主要出现在1929-19xx年期间,而在19xx年大多数经济指标都已经降到了最低点。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最低点也并不稳定。由于30年代后半期经济情况的好转,全国又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家庭的经济情况也相应地总体有所改善。”是在这种模式下,美国的经济变化小了,经济受损的情况减弱了,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另外一个是“危机”的解释,在本问的研究中它的意思是处于某种境遇中的家庭之要求及其对后果的控制之间颇成问题的不一致性,或者说是社会经济需求和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当需求远远高于控制潜力和现实状况时,或者说是境遇的变化使人们控制后果的能力降低时,危机就产生了。

最后便是奥克兰为什么会可以代表大萧条时期这些城市的代表,根据作者的意思是奥克兰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比较符合。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奥克兰自

身的工业发展比较迅速,但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其美好的图景急剧变化,在这样的俄一个情境下,奥克兰的经济状况和建筑业的发展情况仍然跟旧金山、洛杉矶、底特律、克利夫兰、亚特兰大等城市不相上下。因此,奥克兰的研究数据也就可以作为一个代表性的研究并获得大家的肯定了。

第二点便是对经济损失的适应,这里面说到的是在大萧条的冲击下,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孩子们角色的改变,对责任及人格的塑造。

首先讲到的父亲作为家庭里原来最重要的“养家糊口”或劳动力或拥有工资的人,但在大萧条这个时期里,很多的人就是失业,这极大的影响了父亲作为家庭唯一劳动力的权威,并且在不同的传统背景下父亲的角色也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像以墨西哥裔的家庭因为有传统的文化而使得父亲在家中的权威仍是不可动摇,但像黑人家庭的家庭权威因为固有文化传统里没有那种家庭等级或男权思想,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父亲作为家庭里的主导者的地位便受到了动摇,有了一定的冲击。而母亲,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母亲会出外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就有可能取代父亲在家中具有掌权地位。

经济危机对孩子们而言,是让他们在灾难中学会承担。在不同的机会中,男孩会做一些能得到报酬的工作,而大一点的女孩则会在家中承担起大部分的家务劳动。过早的历练使的这一时代的孩子更会抓住机会,在社会地位中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独立的人格或者是寻求稳定的生活是他们的价值观之一。经济的大萧条教会了别的时代所没有的东西,是以这种经历让他们的对外适应性以及对他人的评价也极为不同。

这些东西是我在这本书的前面所读到的内容,虽然没有看完就不得不写一篇论文出来,但我想其实前面的很多东西都是在为后面的叙述或研究拟一个提纲性的东西。我在这也只是作为第三者将前面的内容复述或概括一下,具体的自己的观点暂时或者已经在我的字里行间中体现出来了。不过总的说来,这本书是在经济条件下以不同于经济的方法来论证自己的研究观点,特别是针对这一时代的孩子所做的各种研究,都是历史条件相下的经济研究或社会文化的一种恢复,力求达到当时条件下的经济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现状。

更多相关推荐: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的作者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请允许我亲切地叫他阿莫老师书中主要讲述了他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及与家长的沟通联系等的各个方面很细致入微讲到的案例也很典型读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一个...

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简稿

爱和理解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卅二都小学王燕红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以一个教学班为实例生动形象具体的展现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所有方面阿莫...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有感盐池三小王爱珍孩子们你们好多么亲切的一句话可是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能对孩子们这样说话已经很不简单了极其简单的一句话做为一本书的名字引起了当今多少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学校的要求下我才有机会读到孩子...

《孩子们你们好》读书心得

《孩子们!你们好!》读书心得体会“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在新学期去往学校的路上反复练习着的一句话——他认为不同表情、不同语气会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他在书中用一行行字句弹奏出了一个永不变更的主旋律——那…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尊重从细节开始孩子们你们好读后刘芳前段时间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好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当初之所以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书名特别的温馨感觉作者应该是个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特别了...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篇一孩子们你们好gt读后感孩子们是我们当老师接触最多的人同样我们也是孩子们除了家长gt小伙伴之外要接触的人我们在实习的时候首先要接触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也算是我们的孩子在这先说一声孩子们你们好起初...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假期时间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当初之所以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书名特别的温馨感觉作者应该是个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特别了解学生的人当我...

孩子们你们好读书笔记

孩子们你们好读书笔记孩子们你们好读书笔记暑假张校长要求老师们利用暑期读几本教育类的书籍其中山A阿莫纳什维利所写的孩子们你们好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包含了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翻阅厚厚的书本字里行间无不投...

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

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辛安镇茨元张中心小学周晓燕电话159xxxxxxxx前段时间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局阿莫纳什维利的作品孩子们你们好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当初之所以读这一本书完全是出于无奈没想到读着读着竟然被深深地吸引住...

大萧条的孩子们读后感

读大萧条的孩子们在这本书上通过长时间的跨度的纵向研究根据奥克兰成长研究所的40多年前的研究跟踪数据作者写下了这本书大萧条的孩子们我主要写的是作者在前两部分的内容即书的导言和大萧条年代的到来部分根据这些内容提出我...

孩子们,你们好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在新学期去往学校的路上反复练习着的一句话他认为因不同表情不同语气会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一句话正是由于这句话逐渐把我领入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课堂给我展示了一段精彩的教育教学活...

让孩子成为最美的天使(安徒生童话读后感)

让孩子成为最美的天使土山镇中心小学苑旭玲儿时曾读过很多遍的安徒生童话闲暇的暑假怀着一颗童心重温儿时的记忆和学生们再一次读了安徒生童话如今和我可爱的孩子们一起重读却又有了很多不同的感悟童话中的人物仿佛带领我进行了...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