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时间:2024.4.25

我读了书的序言、译者的话和作者自序。阿莫纳什维利要营造的是没有分数的教育体系,并且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热爱、尊重、相信儿童等品质。一个对教育事业没有热情,对孩子冷淡的老师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的。作为老师应该洞察儿童的世界,只有融进他们的世界,你才能读懂儿童的内心,才会体会到身为老师的快乐。同时阿莫纳什维利强调了学者应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在身为著名学者的同时你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现在的学者大多数只专攻于著作而忽略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答案。阿莫纳什维利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也给现在的学者敲响了警钟。

【他们,即我的“零年级学生”,只有一位老师,而我却有36位(也许,还要更多些)老师。】

每一位孩子都是老师的老师,不要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幼稚或觉得是一件小事情。孩子不仅比老师单纯,也聪明的多。只有虚心向他们学习,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朋友。

【全世界的儿童创设的最高荣誉勋章——他们对你们的爱和信任】

赢得孩子的爱和信任是每一位老师的最高荣誉。作为老师,你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更不是分数。而是对学生的细心呵护,从细节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师生之间的爱和信任是相互沟通的基础。

书中提到了“教育听觉”这个词,我的第一感觉是陌生。作者用“叽叽喳喳”来形容这种教育听觉,我就有了一点感悟。第一次义教的时候,踏入教师的感觉就是被这种声音围绕,孩子们的声音稚嫩但足够响亮。我头一次觉得头好大,怎么可以这么吵。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拿起教鞭猛敲桌子让他们安静下来。但作者对这种声音很是着迷,因为这种声音里充满了愉悦和生气,喜欢这种声音的老师才会体会到真正的享受。那种声音带有独特的希望。

教育好比是广袤的田野,孩子是种子,老师是农民,只有勤于播种的农民才能种出品质优良的果实。老师是时间的穷人,时时刻刻在与时间搏斗,只有马不停蹄才能赶上孩子们的步伐。老师要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你会变得单纯,心情会得到释放。并且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和他们打出一片。

有人一进入孩子群中,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进入到了无污染、纯洁的世界之中,我感觉自己是永生的。教师的职业是苦的、累的,但也是崇高的。你永远活在了年轻人的世界之中,甚至在梦中你都能梦到你的学生。你倾注的心血能得到最好的回报。真正的老师活在学生的心中,就像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中的男主人公,五十年的心血投入学生中,即使面临死亡,他在学生心中即是永生。

在教授过程中,也许很多老师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某种教师应具备的特质——说话的语气。孩子是敏感的,他能从你说话的语气中分辨出你的友好程度。阿莫纳什维利在上课前很慎重的选择说话的语气,并以亲切的“孩子们,你们好”最为开场白。但底下的老师却忽略这种问候语,并感到莫名其妙。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作为老师,你永远不要忽略细微的小事,因为它恰恰能决定你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

教师除了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没有花过精力观察孩子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呢?也许只有少数的教师才会做这种不厌其烦的事情。我们只是一味的叮嘱孩子们下课后不能打闹、守纪律,甚至会有专门的老师在课间巡视。由于有这种现象,孩子们在课间嬉戏玩闹时,看到老师总会有人高呼一声“老师来了”,然后一哄而散。老师的做法是教育上的形式主义,在保护孩子的同时也扼杀了孩子在课间的创造力,对学校的喜爱程度。有时我们要享受这种吵闹,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上了学的孩子总认为自己长大了,嘴上习惯说着“我在小孩子的时候”,男孩子喜欢拿枪,玩游戏。女孩子会拿起妈妈的高跟鞋和口红,不仅为自己打扮,也为怀中的洋娃娃打扮。这不由让我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最喜欢打理洋娃娃金灿灿的头发,变着法子换发型,还为她做衣服。那时候的我也同样认为自己不是小孩了,希望父母能听听自己的话,不要总为自己做决定。

“教育儿童应该从教育家长开始”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触很多,家长把孩子扔到学校,有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应该是老师的事,孩子犯错误头一个责怪的对象就是老师。家长只考虑到学校因素而忽略家庭教育。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孩子不小心把吃的零食掉在了地上,然后哇哇大哭。爸爸觉得这是一件小事,他的反应只是把地上的零食捡起来,并且暗暗觉得好笑。妈妈则是严厉的责备孩子,斥责他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哭闹,她觉得很丢脸,而奶奶二话不说就抱起自己的孙子,舍不得孩子掉“金豆豆”,她太溺爱孙子了。没有一个家长弯下膝盖,细心倾听孩子掉泪的原因,并且安慰他这只是一件小事。

“教师承担着塑造每一个儿童的使命”

阿莫纳什维利主张小班化的教育,关注每一个儿童的个性以及成长,精雕细刻地去塑造儿童心灵的每一个最微小的部位。这是作为老师的崇高使命,是肩上的一副担子,代表的是责任。如今21世纪的今天,大量的批发教育、塞满教室的学生真的是在合适的环境下成长吗?

“儿童回答教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的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性”。书中举得一个例子很有意思,老师提了某个问题,他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的答案就是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但结果每个孩子的答案都截然不同,而且与标准答案背道而驰。这就是孩子的思维。教师不应束缚孩子的思维,也不要总想着标准答案,让孩子想的多、想的深、天马行空的思维才是合适的。

“他们画他们的快乐,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孩子们画画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把想说的话用不一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像我们写日记,其实是向整个世界倾诉。但有时画画却成了工具、一个模板。每一个孩子模仿同一个模式,画画成了负担而不是快乐,何时才

能把这种快乐还给孩子们。

“教育惰性”,作为老师最不应该拥有的就是教育惰性,一旦产生这种情绪不但会使自己处于低谷状态,更会影响自己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许有些人一开始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满怀理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这种兴趣减弱以至于自己的课程毫无创新,更甚者弃之不顾、随波逐流。可想而知,他们的课程将会枯燥无味,而在学生的心目中更是毫无地位可言。只有那群至始至终,一直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和理想的人才会成为名师,成为学生心目中敬爱的老师。

对儿童来说,不管他们的知识水平有多高,玩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阿莫纳什维利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测试儿童知识结构时,他完全像一个小大人一样仔细回答每个问题并且成绩不俗。一旦结束这种测试后,孩子完全变成孩子了,他们会在老师与家长谈话时钻到桌底下学狗叫。我们不要认为孩子的知识越多,他就越成熟,孩子终究是孩子,他的天性不能被扼杀。

阿莫纳什维利这样形容传统式的“传授与接受”的上课方式——“在课上我好像在审问他们迫使他们向我出卖某种重要的机密一样,他们不信任我”。这种传统式的教育我们都经历过,永远是“提问与回答”的模式,我们不愿意举手,但老师同样有办法让你站起来回答问题,整节课的氛围都是压抑的,生怕自己会被抽到。老师不再是和蔼的传授知识的代名词,而是被严厉和古板取代。我们不喜欢这种模式,老师也不喜欢,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改进。我觉得想要改变首先得和学生进行一次促膝长谈,然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狠下心与旧模式告别,并且坚持新模式,营造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

“相互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平等的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受孩子喜欢的老师是放下姿态融入到学生群中,并且真心实意的爱着自己的学生。领会到这份爱意的学生将会以同等的爱传递给老师。这是作为老师的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什么东西比赢得一个小孩子的心更有价值了。

“问题在于,没有球,他们虽然也能解答习题,但是没有愿望”。

同样回答一道题目,传统的教师是直接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阿莫纳什维利则是扔一个球给学生,再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两者的差别是不是仅在于一个“球”呢?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差别在于“愿望”。这是一种什么愿望呢?可能是一种轻松的教学模式,少了老师与学生的等级差别,更像朋友之间边做游戏边玩耍。阿莫纳什维利的这种方式是“降低威信”,是为了平易近人。

当老师所常有的习惯势力的惰性十分强烈时,他使自己的教育生活简单化和轻松化,却使自己课堂上的学习生活变成了死气沉沉和没有欢乐。

教师需要做的不是将知识填入学生的脑袋,而是教会学生想方设法夺取自己的知识。 笑声不仅可以促进认识过程,而且它本身也是认识的方式和成果之一。

很多老师都会出声制止孩子们吵吵闹闹的叫喊声,特别是在课堂上。但这种行为真的有用吗?看看现在的孩子都是笔笔直的坐在位置上,举起手等待老师的“临幸”。再大一点就不愿意举手了,枯坐着等点名。也许老师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打消了孩子的积极性。儿童的行为和举动是易冲动,我们要做的不是遏制而是正确的引导。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才会迫不及待的要发言,何必制止他们的叫喊声呢?

“学会思考”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于学会做题,而是学会独立思考。

孩子们在认真思考,求证所需要的答案,表述和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阿莫纳什维利会真诚的对他们说一声“谢谢”。可能你会觉得微不足道,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赞扬是最好的礼物,肯定了他所付出的劳动。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最喜爱的就是老师的关注和礼物了。孩子天生对老师具有亲近感。所以不要忽视细小的东西,他恰恰是你抓住孩子的关键。

“珍惜每一个教育的秒钟”

有时候老师把工作当成一项任务,他们的字典里没有“珍惜时间”的概念,可能只会到将近期末的时候才意识到时间的不足。阿莫纳什维利用“话袋”来形容那些不负责任的老师。作为教师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有效的知识教给学生,并使每一堂课都充满乐趣,孩子学有所得。

“怪罪一个并不认为自己有错的儿童——这是一种教育的祸害”。在处理儿童争吵时,教师不应该刨根究底的揪出谁是罪魁祸首,这只会使孩子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在一件小事中正确引导孩子判断正误。

老师不应该在选定的目标上犯错误,只有目标正确,才能进一步的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创造“非教学”情况。书中阿莫纳什维利在课间会带领孩子去操场、公园观察事物,或者带本有趣的书讲故事。可是这些活动都不是我们经常经历的。也许一个学期只有那么一两次所谓的考察实践活动。我们往往被囚禁在一间教室接受书本知识,这种游戏成了奢望。

学校与家庭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只是通报有关孩子的学业成绩与品行吗?这样的教育纽带是畸形的。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不应该只停留在这一层。那他们的实质应体现在哪里?真正关心孩子的学校不是以成绩论英雄,不是孩子一犯错就当着家长的面指责。真正关心孩子的家庭也不只是停留在孩子的学业,更因关注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一个孩子心里健康的发展。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是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几乎人人都觉得教育艺术是一件了如指掌的和明白易懂的事情,有人甚至还觉得它是一项十分容易的工作。但当你真正接触教育之后才发现育人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首先你得自身具备丰富的知识。其次,你得有敏锐的临场应变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本身对教育事业充满爱心,熟知孩子的习性。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它不是一项循环而简单的工作。它需要你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使之适应于所有的儿童。

【请家长们到学校里充当自己孩子的教育者】

有时候家长只会学着依赖别人,依赖于老师。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托付给老师,一旦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便把责任归咎于教师的教育失职。周末又将孩子托付给教育机构或者家教。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就讲责任推到孩子自身。家长何时才能找找自己的原因。你们同样是孩子的教育者,把过多投到工作上的精力分一点给你的孩子,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优秀的老师会有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并且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但不当的教学方法会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使他们讨厌知识,使他们的生活没有快乐,也许会让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紧张。老师很喜欢出其不意的让开小差的同学接着其他同学终止朗读的地方继续念下去,也喜欢当面批评学生,或者少许的体罚。也许只是一瞬间怒气冲天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会让孩子对学校失去兴趣,对老师失去信任。

学生喜欢新奇的东西,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于学习也一样。一层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使课堂氛围越加枯燥。如果没有老师和家长的严加管束,他们更愿意抛弃书本到院子里玩耍。所以,怎样把孩子的目光聚集到书本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老师最主要的教学论原则是什么?让孩子接受大量的知识吗?不是,是快乐学习的原则。让整堂课保持在活跃轻松的氛围,孩子没有压力与负担。面对课本毫无睡意。他们不是被“绑缚”在一本教科书上,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不是课本操纵学生,是学生当家作主。只要不畏惧课本和老师,他们才能轻松自在的学习。

我们从没有对自己的课本说声“谢谢”,传授知识的不仅仅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这些不能“说话”的书籍。正因为我们总是忽略它,所以它的存储量在不断的减少。当我们不经意间蔑视手中的“珍宝”时,在不知不觉中才发现它已经渐行渐远了。

有时候大人总是不相信孩子,一种固定的传统观念使我们认为孩子肯定做不了。这就是以权威自居的大人偷用某种已经僵化的儿童观。我们忽视儿童内在的潜能,在他们本应该天马行空想象的时候硬是在上面设置一道又一道障碍。就是为了证明某种冥顽不化的论断。我们要相信宇宙有多么无穷无尽,孩子们的潜能就有多么无边无际。

在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主人。他们致力于重要的,严肃的工作,谁也没有权利去扰乱他们的思维进程。只有认真思考着的孩子才是美的。没有交头接耳的声音,也没有走道里老师“噔噔噔”的脚步声,安静的学习环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

小孩子会用稚嫩的笔锋写作文,有时也会附上一些奇怪的插画。这些行为都会让大人忍俊不禁。也许你会把他的作品当笑话看看,但大笑一场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文笔的确能触动你的心灵。他们以不一样的视角抓住特征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我曾看到过一个小孩这样描述爸爸对妈妈的爱——“妈妈像一杯酒,爸爸一喝酒醉。”这是大人永远无法写下的文字。

我们从没有考虑过儿童的快乐是什么?儿童的悲伤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儿童的情绪变化都来源于自己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会让他们欣喜,父母之间吵架会让孩子默默哭泣。家庭的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决定因素。如果孩子有的只是哭诉的权利,压根就不能向大人提出种种揭示他们对自己孩子轻率无理、漠不关心的行为态度。那这个家庭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人的同情和关怀可以帮助一个人忍受不幸和悲伤,使他不垂头丧气,重新振作起来。但

对于儿童来说,怎么能忍受得了由于父母对他的残忍和家庭幸福的破灭而遭受的不幸和悲伤呢?再多的关心和爱也弥补不了心灵缺失的伤口。问题儿童的出现不在于教师的职业素养或道德有问题,其根源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不负责任的父母。

孩子们喜欢父母来学校参加他们的课外活动,他们想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但家长往往会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拒绝参加,或者许下承诺后因为临时有事而没来,家长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回头看一下自己的孩子,难道孩子留下的眼泪不能成为你留下的最好理由吗?

摘抄:一个真正的当代教师——不是一个把自己的学生推向他本人已经告别的过去中的人,而是一个从未来“跨越”过来的人,以便激励他们,率领他们奔向未来。

教师之未来一代人的榜样,他需要不断的革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紧随时代的步伐从而改变自己。他不能只靠平时的经验,把用过的笔记、上课的套路反反复复的教育下一代,这样的老师只会远离孩子,产生代沟。最终因为懒惰而腐烂。

我们对教育的态度有点冷淡,教师把每天的工作当成上班,而不是说我为了见我的学生,看看他们昨天过的怎样而早早的到校。阿莫纳什维利很亲切的把每一天称为学日,并且把学日比作交响乐,而它的主旋律就是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所以他每一天都在享受这种音乐带给他的欢乐。他记录了孩子们每个学日的全过程以及每堂课的教学流程。但对于现在的教师而言,似乎备课室任务,孩子的成绩是检验自己事业是否成功的标尺。对孩子们投入的感情史含有杂质的。

使儿童的生活在课堂上得到继续的原则

在传统课上,我们总会让孩子端端正正的坐着,积极举手发言,不允许有开小差的行为,孩子在课上玩游戏更是严加禁止。儿童的生活和课堂完全的分离。在课上各种各样的事件、印象、感受,儿童都不能去想。全神贯注于课本,收走不必要的玩具。这种行为只会治标不治本。儿童的生活印在课堂上得到延续,各自分享自己的玩具或秘密,让他们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在儿童精神生活的源头,就应该培养他们对人的同情心、关切感、以他人的乐为乐,以他人的忧为忧的休戚与共感。这样才能使教育的交响乐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更强烈,更有感染力,课本本身也会成为儿童的生活目的。

按适当的速度上课的原则

上课的速度,给儿童讲授教材的表情,对于培养他对学习的喜爱。对于使他们充分的掌握知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追求的不是上课的节奏怎样,别人教的快就要赶超,教的慢就要放缓速度。总是把教材和知识分成部分,按时完成相应的指标。这只是快餐式或打包式的教育。教师要以适当的速度进行上课,以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主导整节课。

让孩子学会自己读课文,老师上课时总会把整篇课文放在孩子们眼前,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才询问小朋友的意见,在总结全部的观点,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有时候应该给孩子们看不完整的故事,让他们猜测故事的结尾是是什么?想法越多越好,最好能把老师的观点给推翻,这样的课才会上的有意义。

给学生上艺术课是为了使他们能从他们力能胜任的某些艺术样式中看到艺术创造者的感情、观点和思想。并从中获得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共鸣。

一、师生互致问候,上课时导入主题(从容不迫地) 时间:3—5 分钟

二、确定学习任务(速度适中、态度认真、语气友好) 时间2 分钟

三、发展观察力(快速、语气活泼、引起好奇心) 时间:5分钟

四、解答题目(速度急剧转快) 时间:5 分钟

五、掌握新方法 (详细、实事求是的速度) 时间:8—10 分钟

六、独立编例题的作业(速度适中、友好合作的语气) 时间:3—4 分钟

阿莫纳什维利认为“艺术好比是一棵树,儿童就是在这棵树下跃跃欲试的成长起来的,不管他们离这棵树火远或近,都会受到熏陶,并逐步攀登上去。”孩子对新鲜的事物总会有好奇心,但如何时刻保持这颗好奇心不使之枯萎是我们作为教师该有的责任。在树下的那群孩子都想攀登上去看风景,但往往会因为教师的各种责骂而丧失信心,并对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这是教师扼杀了孩子的激情,使他们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唯恐避之不及。何时我们才会放下旁人的偏见,大步向前走呢?

教师备课的量应该达到何种程度呢?在我的观点里,只能多不能少。一节课的整体节奏虽然能掌握,但意外的事情永远是始料不及的,与其临时抱佛脚,任意想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和儿童不感兴趣的作业滥竽充数,还不如准备充足的内容填充这段空缺,使空出来的时间不觉得荒唐无趣。作为老师除了有扎实的台风、敏捷的应变能力,还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涉及了很多方面,要有一肚子的故事,基本的自然历史文化知识。这样在任何始料不及的情况下你都能镇定自若了。

孩子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往往脱离你的预设之外,有些事情是可以预计的,但学生的想象是无法掌控的。如果孩子们的答案一直被你猜中,那么你的教育可能是失败的。孩子们失去的是想象力。阿莫纳什维利遇过这样的事情,他想通过谚语“大树挺拔靠树根,人有力量靠朋友”,但学生的答案是“人靠自己的骨骼站立”。于是整堂课探讨的问题由友谊的教育旋律变成了关于人体骨骼的即兴曲。因此,作为老师,你除了要备好课,预计学生的答案外,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将学生天马行空的回答聚拢,引到自己的主题。

一个学日的生活是否符合儿童的心意,这要看我的总谱谱写得能否反映儿童的真实情感、兴趣和认识的渴望,能否奉献给他们一个快乐的学日和使他们专心致志于积极的前进运动,能否根据自由选择的原则,即根据自由的原则对他们进行教育。

学生在校的一天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学日的学习进程,他们是否开心快乐,对知识有真正的渴望才是教育的成功之处。

如何拒绝一个孩子的请求,当一个孩子要求阿莫纳什维利当他的父亲时,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拒绝了,并从某些角度引导孩子换位思考。他因为孩子的痛苦而痛苦,但他知道不能承诺的事就不该许下诺言,与其给他们希望不如一开始就认清现实。

阿莫纳什维利用日记本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他为她们的长大而感到愉快,为与他们的分别而感到难受和苦闷。这是一位教师的心情日记。情感的变化、生活中的乐趣与悲伤通通记录于此。在整个过程中,他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孕育自我斗争,孕育于自我认识和自我觉悟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职责在于如何引导这种自我个性,使其不要太受压抑也不要过于激进。升华与毁灭在一念之间。所以教师每走的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

在教育过程中,是教师将答案告知学生还是学生自我寻找答案?毫无疑问,多数人选择后者。但往往现实是相反的,老师会控制不住将答案“泄露”。学生一旦有问题,很少的老

师会说“你回去再想想”或者“你先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告诉我”。他们往往是直接讲解,给同样类型的题目反复操练,这回形成学生学习的惰性。反正老师会讲的,我不订正也没关系。

教师该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威呢,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老师会指派成绩好的学生参加活动,而某些成绩差但目露渴望的学生是会被忽视的。老师的霸权就在于此,他们的权威在学生眼里是至高无上的。其实最公平的方法是采取自愿或推荐原则,结果都会令人心服口服,既不会造成好学生高高在上的自傲,也不会让差生更加自卑。

更多相关推荐: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的作者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请允许我亲切地叫他阿莫老师书中主要讲述了他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及与家长的沟通联系等的各个方面很细致入微讲到的案例也很典型读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一个...

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简稿

爱和理解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卅二都小学王燕红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以一个教学班为实例生动形象具体的展现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所有方面阿莫...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有感盐池三小王爱珍孩子们你们好多么亲切的一句话可是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能对孩子们这样说话已经很不简单了极其简单的一句话做为一本书的名字引起了当今多少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学校的要求下我才有机会读到孩子...

《孩子们你们好》读书心得

《孩子们!你们好!》读书心得体会“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在新学期去往学校的路上反复练习着的一句话——他认为不同表情、不同语气会产生不同教学效果。他在书中用一行行字句弹奏出了一个永不变更的主旋律——那…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尊重从细节开始孩子们你们好读后刘芳前段时间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好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当初之所以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书名特别的温馨感觉作者应该是个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特别了...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篇一孩子们你们好gt读后感孩子们是我们当老师接触最多的人同样我们也是孩子们除了家长gt小伙伴之外要接触的人我们在实习的时候首先要接触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也算是我们的孩子在这先说一声孩子们你们好起初...

《孩子们,你们好》读书笔记

孩子们你们好读书笔记汇总我一直在想当我要正视接触孩子前究竟会有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想法这不仅仅是丹房的而是我与孩子双方的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在开学前夕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我们应该尝试着去接近孩子接纳孩子喜欢孩子这是很重...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假期时间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当初之所以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书名特别的温馨感觉作者应该是个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特别了解学生的人当我...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

多一份爱和理解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当我第一次捧起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时感觉是那么亲切与兴奋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阿莫纳什维利倾听着大师的教诲他于无声处给我上了精彩的一课他没有任何理论的教条和喋喋不休的枯燥论述却时时处处...

《孩子们_你们好》读后感

爱是教育的前提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原州区开城镇郭庙小学马玉明前段时间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好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当初之所以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书名特别的温馨感觉作者应该是个特别富有...

《孩子们_你们好》读后感

爱和理解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钦州市实验小学韦彩芬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入了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这是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中的一句话足以说明作者对孩子们的深爱前...

《孩子们_你们好》读后感

尊重从细节开始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前段时间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好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当初之所以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书名特别的温馨感觉作者应该是个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特别了解...

孩子们你们好读后感(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