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定稿

时间:2024.4.27

咸阳农民增收问题调研报告

“三农”问题的重点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咸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和焦点都在农村。为了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在宝鸡调研讲话精神,我们组织专门班子,从7月中旬起,利用半个多月时间,采取查阅资料、入户调查、组织座谈等多种方式,对全市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咸阳农民收入增长的历史轨迹

改革开放30年来,咸阳农民收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增长阶段。20xx年,咸阳农民人均纯收入2914元,较改革开放初期的19xx年增加2845.1元,年均增加94.8元,年均增长13.9%。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2%。 1

回顾咸阳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历史轨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快速增长阶段(19xx年-19xx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以很快释放,整个农村经济出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良好局面。19xx年末,咸阳农民人均纯收入272元,比19xx年增长2.9倍,年均递增21%,剔除价格因素,年平均实际增速仍达到14.9%。

第二阶段,缓慢增长阶段(19xx年-19xx年)。农村开始第一次出现“卖粮难”,农民依靠量的增加从土地及农产品中获得更多利益已经比较困难,抑制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势头。19xx年,咸阳农民人均纯收入529.9元,比19xx年增长94.5%,年均递增10.1%,剔除价格因素,实际收入与19xx年持平。

第三阶段,稳步增长阶段(19xx年-19xx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构想,农村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 2

高峰。19xx年,咸阳农民人均纯收入1407.5元,比19xx年增长1.7倍,平均年递增17.7%,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3.6%。

第四阶段,徘徊增长阶段(19xx年-20xx年)。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农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农民收入的增长进入了徘徊阶段。20xx年,咸阳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比19xx年增长49.2%,年平均递增速度只有6.9%,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速3.4%。

第五阶段,恢复增长阶段(20xx年-20xx年)。从20xx年起,中央又连续下发了5个一号文件,分别强调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根本问题、首要任务和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问题。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迅速增长。20xx年,咸阳农民人均纯收入2914元,比20xx年增长38.8%,年均递增11.5%,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速

6.7%。特别是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42元,增速达17.9%,但是要看到这种增长主要是新增惠农政策和物价的拉动,属于恢复性增长,增长基础还不牢固。 3

(二)咸阳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

1、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支撑了农民收入增长。全市各级都把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任务来抓,按照粮食瞄准做专、果业瞄准做优、蔬菜瞄准做大、畜牧瞄准做强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粮食安全工程、优果工程、畜牧富民工程和蔬菜增收工程,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75万亩,总产达到217万吨,创历史新高;果类面积330万亩,总产313万吨,其中苹果面积259.4万亩,产量259.2万吨,优果率达68%,商品率达85%以上;大家畜存栏55.6万头,其中奶牛存栏16.7万头,产奶量46万吨,生猪存栏166万头;蔬菜总面积达到109.6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发展到12.9万亩,总产248.5万吨。全市形成了“南菜北果全市粮”和“西部生猪、东部奶蛋、北部肉畜”的种养殖格局,建成了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基地、西北最早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西北最大的蔬菜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其中泾阳县为全省最大的奶畜、蔬菜基地县,兴平市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礼泉、乾县、彬县、淳化、旬 4

邑五县荣获“中国苹果20强县”称号,乾县、武功、泾阳、三原、兴平五县为全省粮食主产县。“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其中粮果菜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畜牧业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达1602.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其中来自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的收入138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86.6%。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化发展,打破了农民收入依农依粮靠天吃饭的局面,使农民收入进入多元化阶段,保证了农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

2、劳动力转移规模扩大,加快了农民收入增长。全市始终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提高农民收入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在全省率先设立了200万元劳动力转移就业基金并逐年加大投入,建立健全了由市劳动力中心、县劳动力市场、乡劳动保障事务所、村劳动保障联络员以及驻外劳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组成的劳务工作网络体系,基本实现了“转移规模化、安臵基地化、管理制度化、服务网络化”,逐步形成了“咸阳足疗、纺织女工、果业农工、电子青工、手织布工、永寿 5

刺绣”等有影响的劳务品牌,劳务输出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劳务收入不断提高。目前每年在外务工人员始终保持在90万人次以上,其中省内转移就业36.78万人次,占总数的40.87%,主要分布在咸阳、西安、榆林、汉中等地,省外转移就业52.38万人次,占总数的58.2%,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等发达城市,境外转移就业8370人,占总数的0.093%,主要分布在日本、新加坡、美国、中东等地。这些在外务工人员年创经济收入40亿元以上,涌现出不少“一人转移,全家脱贫,多人转移,全村致富”的典型。先后有10.3万外出务工人员利用自己积累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返乡创业,累计投资10.9亿元,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20xx年,咸阳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54.79元,比19xx年增长了10.4倍,年均递增14.8%。

3、龙头企业带动强劲,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全市坚持把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举措来抓,先后引进了山东鲁洲糖、河南白象、上海光明、内蒙蒙牛、烟台安德利、深 6

圳通达、泰国正大、四川新希望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壮大武功神果、泾阳红旗、兴平百富、礼泉富安、咸阳果业、泾云现代、红星软香酥等一大批本地骨干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5家,收入过亿元企业14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企业13家、市级重点企业59家。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合作、股份等形式与农民结成紧密或松散的利益关系,通过订单农业、建立生产基地等形式收购、加工农产品,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50多家,年小麦加工能力190万吨,玉米加工能力33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103%;果汁及果汁饮料企业13家,年转化苹果150万吨,占全市苹果产量的57.9%;奶制品企业24家,鲜奶加工能力45万吨,占全市奶类产量的90.5%;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企业48家,年生产能力超过百万吨;果菜保鲜储藏冷库90余座,冷藏能力22万吨。部分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实施品牌生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如咸阳果业集团全力打造“绿琪”品牌,组织有机苹果认证1万亩,每 7

年生产1.4万吨有机苹果,按平均每公斤多卖0.2元计,可为农民增收280万元。目前,全市16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主导产品中已经有54个注册了商标,47个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5个获得了绿色(或有机)食品称号,30个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亚虎”大蒜、“井冠”牌莲菜、“金梭子”手织布、“太平红杏”、“莽原红”红薯、“绿珍珠蟒山红”硬质桃、“北山狼果”、“志峰”锅盔、“韩林”麻花等成为知名品牌。

4、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全市现有各类果品专业市场59个,年交易量180万吨,交易额43亿元;蔬菜专业市场44个,年交易量208万吨,交易额26亿元。仅咸阳新阳光西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120万吨,交易额15亿元,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云阳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50万吨以上,交易额5.8亿元,为西北地区影响最大的产地批发市场;礼泉西北果品交易中心年交易能力40万吨,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果品交易市场;三原惜字恒丰等5家市场为全国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入会会员17.8万人,带动农 8

户26.5万户。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物资供应、良种推广、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服务活动,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了买难卖难问题。如武功县养猪合作社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吸纳社员1030户,存栏生猪20000头,年出栏25000头,社员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带动周围300多户农民过上小康生活。兴平市雅虎大蒜专业合作社,内联大蒜种植户,外联国内外市场,使兴平的大蒜产销逐步走出困境,20xx年5月,大蒜出产后价格一路走低,每斤仅卖0.18元,面对这种情况,合作社以高于市场近4倍的价格收购大蒜,短短20天,就收购大蒜150万斤,为菜农增收200多万元。在市场体系的有力带动下,全市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19xx年—20xx年间,农户主要农产品中,粮食商品率从21.4%提高到43.8%, 蔬菜商品率由45.8%提高到76.7%,水果由68.2%提高到87.2%,猪肉由76%提高到91.3%,禽蛋和奶类均由不到80%提高到90%以上。 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又大大促进了农民现金收入增长。20xx年,咸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 3744元,比1990 9

年增长 7.6倍,年均递增12.6%。

5、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保证了农民收入增长。劳动者文化程度与其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全市认真贯彻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不断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和师资力量建设,农村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农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高文化程度的户数在农户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xx年,农村拥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户数占7.3%,比19xx年增加了5.6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的户数占31.3%,比19xx年增加了7.9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户数占56.2%,比19xx年增加了4.4个百分点;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户数占5.2%,比19xx年下降了17.9个百分点。在办好普通教育同时,全市上下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采取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共同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思路,多层次、多类型地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全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达68所,在校学生约12万人,每年有3万多名中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就业。一个职业学校毕业生年均收入最低在15000元左 10

右,全市每年3万职教毕业生年总收入约4.5亿元,等于每年提高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00元。另外,还依托职业教育机构,认真组织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等各类农民技能培训项目,大力开展面向“三农”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仅20xx年,全市就累计培训农民37.5万人次。全市农民文化技能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提高农民经营水平和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重要作用。如泾阳县蒋路乡姚家村推广的甘蓝、玉米、芹菜“一膜两用三熟”高效栽培技术,改过去一年两种两收为一年三种三收,效益大增。以2007生产销售情况为例,甘蓝每亩产量4000公斤、产值4800元,玉米每亩产量500公斤、产值700元,芹菜每亩产量5000公斤、产值5000元,全年亩产值10500元,是标准的“万元田”。兴平市西吴镇散区村从选用良种入手,实施自繁自养,大力推广“猪—沼-菜”生态农业模式,全村年出栏生猪8000头以上,生猪产业人均纯收入4007元,每口沼气池每年为群众增收节支1500元以上。三原县鲁桥镇坊南村在新品种、新技术和茬口方面不断总结推 11

广,“一年两茬三熟”粮菜间套模式,效益显著,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

6、财政支农投入加大,保障了农民收入增长。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促进农民增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力地刺激了农民收入增长。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多予、少取、放活。

从“多予”看,一是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增加,倾斜力度加大,社会反哺农业的能力增强。20xx年,全市支农资金20350万元,20xx年达22641万元,20xx年达34969万元,到20xx年则迅速增加到50918万元;二是开始实施了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种子补贴、地膜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转移收入。据抽样调查,20xx年我市农民人均获得退耕还林还草补助34.2元。20xx年农民人均获得粮补6.48元,从20xx年起这一补贴迅速增长,人均达到16.46元,20xx年人均获得粮补达到35.32元;三是各级政府的农村信贷贴息、扶贫、医疗、教育、环境卫生等多方面的支农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加强。20xx年7月全市按照省上安排开 12

始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中五保户按720元/人、特困户按年300元/人,其他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贫困户按年100元/户给予救助。20xx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农村贫困户的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20xx年市上将保障标准从625元提高到693元,而且应保尽保,保障人数扩大到24.72万人,共向中省争取农村低保资金2040万元,市财政配套736万元,县区市财政配套653万元,确保农村低保对象在当年12月底前按时足额领到了低保金。农村救灾救济及时开展。20xx年以来,全市先后发放救灾款4958万元,救灾粮2200万斤,重建房屋1.47万间,有力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从“少取”方面看,主要的政策是税费逐年减少。20xx年的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人均税费支出从147.97元下降到82.26元,人均减负65.7元。20xx年全市农业税12954万元,人均33.3元,特产税18755万元,人均48.22元,农民人均税费支出81.52元。20xx年全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人均税费支出只有49.66元,从20xx年起全面取消了所有农业税和特产税,实 13

现了零税负。由此全市每年将免征税收3.3亿元。另外,我市还治理各种对农民的乱收费,不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从制度上、源头上彻底减轻农民负担,减少行政干预,为农民增收松绑加油。从抽样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xx年,我市农民各种收费支出人均3.16元,比20xx年下降了32.5%.从20xx年开始的税费改革后,基本上取消了集体提留和摊派,仅这一项减轻农民负担人均65.7元。

从“放活”方面看,就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放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二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改善农民劳务输出的环境,提高农民就业率;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信贷体系,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发展资金困难问题;五是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建设,开辟运销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销售额。如果说,“多予”、“少取”解决了农民增收的外部条件,那么“放活”则解决了农民增收的 14

根本内因问题。

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推动了农民收入增长。各级坚持从最基础、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增加投入,重点加强了农村道路、供水、沼气、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容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村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仅20xx年投资7.9亿元,新修通村公路3100公里,解决了1615个行政村、130多万人行路难问题,新增里程居全省第一。累计投资8988万元,建设人饮工程219处,解决了21.4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沼气池4.8万口,完成农村改灶、改厕、改圈1.2万户;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新通达203个行政村;咸阳电子农业网、农务网,入网农户达到2.28万户。村两委会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学校、商业网点等“五配套”建设得到加强。“两免一补”力度进一步加大,免除农村中小学生杂费、贫困生教科书费,补助公用经费和寄宿生生活费2.2亿元。各县市区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得到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近年来, 15

我们对地处缺乏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特困人口给予了更大的扶持,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帮助贫困人口改变生存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增收步伐,提高脱贫能力,使扶贫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累计整合投入各类资金40.72亿元,搬迁贫困人口12061户5.51万人,建设扶贫重点村839个,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根本改观,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760元,解决了57.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占应解决温饱人口的64.6%,使94.5万贫困人口脱了贫,占全市贫困人口的65.3%,有一大批重点村已成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走出了一条资源整合,连片开发,以大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泾阳县依托旱腰带酿酒葡萄资源和规模优势,引进山东张裕葡萄酿酒有限公司1.5吨葡萄加工厂,年灌装能力1万吨,年可实现产值2.7亿元,利税7000万元,带动旱腰带地区群众增加纯收入3000万元。

二、制约因素

(一)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加大了农民增收的 16

难度

20xx年底,我市人均耕地只有1.4亩,耕地少且水利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服务跟不上等等诸多问题,使我市的农产品科技含量少,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成本大,经济效益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有一定存在。 从收入构成看,收入来源仍主要以传统种养业为主。20xx年,其收入占到纯收入的47.3%,从农村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仅占7.4%。种养业的不确定性因素大,给收入的稳固提高带来风险。

(二)农村内部及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阻碍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扩大。19xx年,我市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1917,属绝对平均区域内, 20xx年为 0.3862,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基尼系数提高了19.45个百分点,期间从“绝对平均”跨过了“比较平均”、“较为合理”的区域,已经到了“差距过大”的红灯区边沿上,说明农民收入在增加的同时,差距也在拉大,不合理因素正在显现。全市境内有6个国家、省级贫困县、还有渭北旱腰带,大约120万低收 17

入人口是影响全市整体收入水平提升的一个因素。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 19xx年之前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相差在2.5倍以下,到了20xx年则为3.76倍。乡村内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制约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问题所在。

(三)城镇化水平低,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据统计,我市20xx年共有小城镇104个,镇均人口为 1.04万人 ,人口规模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4.26万人。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差,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转移,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四)县域经济发展不快,影响了农民增收的速度 地方国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快,意味着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多,各方面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增多,农产品市场价格提高,相应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快,对工业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反过来刺激经济增长。可见,农民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强的依附性,两者具有同向性、联动性。我市县区全省无十强,全国无百强, 18

从而影响了我市农民收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难以获得较快速度提高。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不高,制约了农民增收的质量

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中介、培训、服务等方面都还是较低层次,转移渠道窄,效益低,规模小,不稳固,导致务工农民平均工资低,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工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据调查,我市农民工80%从事脏、黑、苦的建筑、维修、家政、建材生产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平均月收入在900元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呆板理解,束缚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的根本制度,但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土地的集中。由于我国在相关的土地法律上缺少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转让的具体规定,使土地向种田能手或种田大户集中遇到了种种障碍。由于法律的空缺,使一些有能力并想扩大经营规模的农业大户心中没底,害怕政府政策多变,一旦出现纠纷自己没有法律保护。土 19

地问题成为制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因素,基层反映,在农产品基地建设中,种粮大户和龙头企业经常因为个别农户的不配合而导致土地调整困难,规模化经营无法实施;在养殖小区建设中,县区市土地部门思想呆板,经常以改变土地用途为由设臵种种障碍。

(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增长,抑制了农民收入增长

长期以来,农产品价格偏低的态势一直存在,同时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对此基层群众反响强烈。据对农民家庭抽样调查,20xx年,农民购买化肥价格比上年上涨了32.5%,农用薄膜价格上涨了37.2%,当年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支出比上年增长了26.8%,远高于家庭经营收入和纯收入增速。20xx年以来,农资价格飞涨,农民苦不堪言。尿素每吨零售价格2600元,同比上涨了1100元,涨幅达42.3%,磷酸二氨每吨零售价格4700元,同比上涨了2300元,涨幅达48.9%,40%含量复合肥每吨零售价格3500元,同比上涨了1800元,涨幅达51.4%,碳氨零售价格每吨800元,同比上涨350元,涨幅达43.8%。另外,水、电费及一些涉农服务收费 20

价格也有明显的上涨。生产资料及服务性价格上涨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农民要么减少购买量,从而减少生产投资,直接影响生产后劲;要么保证必要的生产投资,从而直接增大生产成本,抵消收入,降低了生产效益,甚至可能导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三、增收潜力分析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虽有较大幅度提高,在全省十地市中连续9年居于第二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6元,但横向比较,仍差距很大。20xx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66元,低于西安1458元。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力争通过十年努力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咸阳理应做出更大贡献,提前两年率先完成这一目标。即到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秦都(3738元)、渭城(3550元)、礼泉(3238元)、泾阳(3120元)、三原(3111元)要力争提前实现这一目标,乾县(3069元)、兴平(2960元)、武功(2950元)要力争超过这一目标,彬县(2292元)、旬邑(2200元)、淳化(2192元)、永寿(1975元)、长武(1922元) 21

要力争接近这一目标。经测算,要完成这一目标,咸阳农民人均纯收入必须每年以14.5%的速度递增。

(一)优化结构挖潜力

按照“稳粮、优果、扩畜、增菜”的要求,不断壮大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

粮:在现有播种面积643万亩、总产180.7万吨的基础上,保证以小麦为主的夏粮作物稳定在300万亩、总产105万吨,以玉米为主的秋粮作物稳定在200万亩、总产100万吨,腾出低产田发展果、畜、菜等高效农业。

果:旱腰带及其以北苹果优生区,通过压缩低产粮田、开发荒山荒坡,每年新栽果树面积12万亩以上,到20xx年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430万亩,按现有果园每年新增挂果面积12万亩,每亩纯收入2000元计,全市每年可增收2.4亿元。淳化、旬邑、永寿、长武要达到人均2亩果,彬县、乾县、礼泉要达到人均1.5亩果。泾阳、三原的旱腰带地区全部退出粮食生产,重点发展苹果、葡萄等优生特色水果。在现有绿色果品基地的基础上,到20xx年,建成以优质苹果为重点的150万亩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时令鲜果和干杂果 22

基地,优果率达到80%以上,商品率达到95%以上。

畜:扶持引导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发展,每年新增奶牛5万头,其中泌乳牛2.5万头。,按每头牛年产奶6吨,每吨鲜奶纯利润1000元计,全市每年可新增纯收入1.5亿元;鼓励支持生猪生产,提倡农户户均扩养1头猪,每年新增养猪95.3万头,按每头猪纯利润450元计,可增收4.3亿元。按照“小群体、大规模”模式,积极发展秦川牛、笼养鸡、奶山羊生产。到20xx年,建成畜牧养殖小区500个以上,专业村、专业乡的规模养殖比率达到45%。发展优质牧草100万亩,青贮秸秆200万吨。

菜:以设施菜和精细菜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西宝高速和咸宋路沿线“V”字型蔬菜长廊,三原、秦都、渭城、兴平、武功沿211和西宝高速公路两边的乡村实现蔬菜连片规模种植,在泾阳县推进中国西部蔬菜基地县建设,大力开发反季节蔬菜、时令鲜菜和名优特蔬菜,建设100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在现有109.7万亩基础上,到20xx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温室大棚达到30万亩,每年新增3万 23

亩。按每亩日光温室大棚纯收入1.5万元计,全市每年可增收4.5亿元;在渭河北岸河滩地发展清水莲菜,3年新增10万亩,按每亩纯收入2000元计,可增收2亿元,年均0.67亿元。

(二)科技兴农激潜力

大力推广良种统繁统供统播、测土配方施肥、地膜玉米等粮食种植技术,提高粮食单产30%以上,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贡献2.6个百分点。大力推广“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保证果品优果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通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无公害果品产地每年新增10—15万亩,使每公斤苹果实现节本增效0.2元,在现有313万吨基础上,可使农民每年增收6.26亿元。大力推广“畜-沼-菜”等生态农业,提高产品品质,节省化肥农药投入,使每公斤蔬菜实现节本增效0.3元,在现有248.5万吨蔬菜总产基础上,可使农民增收7.46亿元。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通过科学轮作和间作套种,使复种指数达到175%以上。总结推广泾阳蒋路乡姚家村甘蓝、玉米、芹菜“一膜两用三熟”和三原鲁桥镇坊南村粮菜“一年两 24

茬三熟”等间套栽培农业技术,提高单位土地产量产值。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加强气象服务,建立完善农情灾情监测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覆盖面,到20xx年防御面积达到农作物面积的85%。加大农业科技转化力度。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使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达到50%以上。加大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和宣传推介力度,强力推行外销农产品产地标记和产品质量标识的使用,着力打造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咸阳绿色农产品品牌。突出抓好农产品进超市工作,每年保证有2-3个农产品进入超市。据抽样调查显示,咸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3亿元,其中48.7%的零售额即8.83亿元在超市完成,如果这些产品来自于地产,则每年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25元。

(三)壮大工业提潜力

县域工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是良性互动的关系。据测算,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带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工业人口,会带动增加3个服务业人口。20xx年全国工业化率43.5%,我市工业化率 25

37.8%,低于全国5.7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化率32.5%,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最低的淳化县工业化率只有15.1%,低于全国28.4个百分点。发展壮大县域工业,已经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要以优势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方向,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强县。北部五县围绕果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建设果业加工大县;礼泉、泾阳、三原、武功等县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规模优势,加快高新农业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建设食品工业大县;秦都、渭城、兴平、乾县依托现有优势,建设民营经济大县。全市每年新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家,到20xx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数发展到280家,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0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0%以上,可为农民增收贡献2.5个百分点。

(四)城镇建设带潜力

农民增收既要扩大分子,又要减少分母。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城镇是转移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20xx年全国城镇化率43.9%,我市城镇化率38.3%,低于全国5.6个百分点。目前全国城镇化率每年以1个 26

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要在20xx年赶上全国城镇化水平,我市必须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即吸纳转移农村人口10万人,到20xx年减少农村人口80万人,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贡献25.6个百分点。

(五)劳务输出扩潜力

农民的素质决定着观念、决定着就业,决定着收入的发展方向。20xx年,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1920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267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833元,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为3205元。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小学文化程度农民收入高出913元。据调查,一个职业学校毕业生将使一户农村家庭年均增收1万元。发挥我市突出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到20xx年基本实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人人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农村居民家庭户均1个中等职业学校以上毕业生的目标,可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

(六)政策扶持增潜力

20xx年,我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包括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种植综合补贴、新农合补 27

贴、无偿扶贫款等)已经达到457元,占到纯收入的15.7 %,比上年增长11.2%。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和“三个大幅度”的政策要求,这是新的政策机遇。根据不完全测算,今年咸阳市支农惠农的政策资金投入量将达到18亿还要多,按咸阳农业人口计算,相当于人均增加收入459元。市县财政也要做出相应预算,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保证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速不低于14.5%。

四、对策建议

因为农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完善各种机制

和理顺各种关系,只有在各种机制的相互协调、相互促

进过程中,农民收入才能得到长期和稳定地增长。

(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等诸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等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建立以工 28

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一要树立统筹城乡理念。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用抓城市的力度抓农村,将给市民的待遇给农民。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使城乡在互动、互融、互补、互促中实现统筹发展。二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市政府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及其他性质的户口类别,以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三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土地使用权流转。积极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途径和办法,使农民从集体土地上得到长期稳定的收益。放宽养殖业用地管理,将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四要改变重城轻乡的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二)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问题是“钱进人出”的 29

问题,即资金流向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减少农村人口。一要建立健全各级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形成运转高效的劳务创收服务网络。保证每年长期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在100万人次以上。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农民工进城就业务工的各项政策规定,重点帮助解决在改善劳动条件、农民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要整合培训资源。以县为单位,整合教育部门“人人技能工程”、农业部门“阳光工程”、扶贫部门“雨露计划”、劳动部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的农民培训工作由农业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作配合,整合扶贫、农业、科技、教育、劳动等部门培训资金。四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资源,对失地农民、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等社会力量创办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五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树立职业教育富民观念,各县市区都要加强职教中心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和 30

师资队伍建设,到20xx年基本实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人人掌握一门职业技能的目标。

(三)建立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发展县域经济,应通过宏观调控,重点解决好战略思想问题、人才问题和资金问题。首先,必须树立工业兴县的战略。仅仅依靠农业难以强县富民。县区政府在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同时,要尽可能延长生产链条,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同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农产品加工业对原料的地域性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加工业更多地成为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竞争,因此,要给县级适当放权,使其能够制定出因地制宜的优惠引资政策。其次,必须解决人才问题。“待遇最能吸引人才”。国家的工资待遇政策应该向基层倾斜,逐步缩小城市与县域的人才待遇差距,吸引更多的人才走向县域经济发展的行列。第三,国家财政资金应该向县乡倾斜,支持县域的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县域的产业发展。同时,应该逐步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税收、工商、金融体制,使其更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31

(四)建立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

在取消农业税,彻底解决“少取”和“放活”问题之后,必须解决“多予”问题。应集中各种支农资金,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扶持。一要完善农业信贷政策。加强协调督促,确保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全面推行农村信用评级制度,完善信用担保,加强依法收贷,改善农村贷款环境。完善小额信贷政策,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贷款周期。在国家贴息1年的基础上,由市县财政安排资金,按照养殖业3年、果树4年的生产周期延长贴息年限。二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逐步构建政府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积极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力争武功县尽早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北部五县和旱腰带地区实现整体脱贫。三要推行农村政策性保险。抓好泾阳县奶牛、淳化县苹果产业保险试点,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与保险,探索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施步伐,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四要加大财政投入。坚持做到市县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 32

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信贷贴息,用于扶持四大主导产业及农民增收工程。每年列支100万元,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农民培训工作。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五要控制农资价格。必须大力支持农资生产企业,坚决打击囤积惜售、哄抬物价、制售假冒伪劣等扰乱农资市场的行为,建立化肥储备制度,有效控制农资价格。

(五)建立小城镇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营造更多就业空间。一要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抓好列入省上“千村百镇”建设整治活动的20个镇、183个村庄的试点示范工作和列入“关中百镇”计划的6个县城、14个镇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展餐饮、商贸、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 33

开发、科技信息等服务业,尽快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小城镇的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作用。到20xx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2%。二要着力壮大中心城镇。发展县城镇、中心镇、中心村,形成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建设格局。到20xx年,中心城市达到100万人口的规模;兴平、乾县、泾阳、三原和彬县等建成吸纳15—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其余县城城区达到10万人口规模。三要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强镇。建设彬县新民镇、长武亭口镇等一批能源化工强镇;建设三原城关镇、泾阳泾干镇、兴平东城办和武功苏坊镇等一批食品工业强镇;建设礼泉城关镇、泾阳云阳镇、永寿监军镇、三原大程镇、旬邑张洪镇等一批与主导产业关联的包装、商贸、流通强镇;建设乾县城关镇、渭城周陵镇、礼泉烟霞镇、旬邑马栏镇等一批旅游强镇。

(六)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民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往往造成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来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 34

品市场,在这里很重要的问题是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一是要发展壮大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有机统一和信息、技术的共享,实现农产品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二是要构建农村经纪人制度,它是带领农民走进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力量。在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要积极组建农产品经济公司或农产品购销大户,促进其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和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三是要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店、农产品超市和农产品配送等多种经营形式。四是要加快开通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通过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充分地发挥农产品营销主体的作用,使农产品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5

更多相关推荐: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调查分析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经济的主要因素也是所谓中国国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实质上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以及增收的途径举措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近日县委办公室成立课题组围绕农民...

关于乡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近来我们对镇辖区内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一些调研先后在全镇15个行政村召开了由镇分管农业领导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两委成员部分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总结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1、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还远远不够。…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由常委会副主任马尚英同志牵头组成了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程正明同志任组长副主任委员王家勋同志任副组长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环境资源保护委员...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提高至年的元年均增长全市农...

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普遍关注为此我们对20xx20xx年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调研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20xx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

全力村农民增收情况调查报告

全力村农民增收情况调查报告新的寒假开始了为了丰富我的暑假生活我决定去调查当下农民的生活中央政府为了使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所以我利用假期时间对农民增收问题做...

关于促农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关于促农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调研报告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

三十里铺镇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20xx年5月下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过走访村委会成员种养劳务输出大户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就当前农民增收的特点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有何...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之农民增收问题

关于玉溪市峨山县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导论现如今农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已成为关系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大的任务我的这次调查选址在我...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