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3.31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调查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经济的主要因素,也是所谓中国国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

一。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实质上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实现农业产业化、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以及人口城市化;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普遍关注。这里以江苏南通市为例,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源头上作一些调查。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20xx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同比增长2.3%;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同比下降16.8%;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同比增长26.4%;20xx年人均纯收入3386元,同比增长3.2%,在20xx年、20xx年农民人均国家政策性收入分别实现181元和99元。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20xx年农民收入呈现出不稳定增长,且增收幅度不大,未能实现持续增收的发展态势;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平均比重为53%,比前四年比重降低8%,呈下降趋势,非农业增收比重逐年上升;国家政策性增收所占比重上升明显,20xx年和20xx年分别占农民收入的5.5%和3%。但总的来说农业在农民增收中仍占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这充分反映出我市农业生产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受国家政策、环境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很大。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障碍因素及问题

目前,制约我市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政策不到位,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另外由于国家在支农政策上力度不够,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

2、农业结构不优,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尽管近年来,我市粮食产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农业各产业之间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种类趋同、产品品质档次低下、区域优势不明显等等,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加上受耕地面积、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生产水平低,仍处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加工水平低,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缺乏名牌产品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偏少,龙头不多不大,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4、农业生产条件差,投入不足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市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和实力的限制,还有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很差,造成农民减收,农民收入的减少反过来又影响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5、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一是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差。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其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6.3%,高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占3.7%,这样一来就很难及时接受一些新的适用技术。二是缺乏市场意识,信息闭塞,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关建议

虽然我市在农民持续增收上,表现为内部增收动力不足,但是仍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实行内部增收与外部增收相结合,构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进而形成多元发展、多元增收的格局。

(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通过科技推动促增收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①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结构。生产决定流通,要实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既要研究现实市场,又要研究潜在市

场,变先抓生产为先抓市场。②围绕提高品质调整结构。坚持走增加产量与提高质量并重的路子,在保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要坚持无毒、无残留、无公害的“三无”标准,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来提高商品率。③围绕加工增值调整结构。抓住“一乡一品”不放,推进乡村培育主导产业,在发挥特色和优势上动脑筋,在延长产业链、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体系。④围绕区域优势调结构。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间的土壤、气候以及环境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选准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结合点,着力在发展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上下功夫。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植业、畜牧业、园艺特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形成与本地资源相适应,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生产。⑤围绕节本增效调整结构。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发展循环农业,加大秸秆饲料、秸秆肥科、农村沼气利用,充分挖掘每一生物个体的生产潜能,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品种选育最优化、生产方式最佳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2、推进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从资金、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最终实现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的目的。二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

3、转变经营方式促增收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允许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租赁等合理流转,引导农民自愿、自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状态。

(二)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

1、创新体制、机制促增收

一是抓好农户与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通过签订合同、契约等形式,确定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发放生产资金,提供生产服务等形式,把加工、销售的利润给农民返还一块,以改变过去的单纯的买卖关系,调动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创新风险补偿机制。为了抗御市场波动的风险,国家要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建立相应地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基金,防止在产品滞销、市场价格下跌时,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减少农民因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造成的损失。

2、完善服务体系促增收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问题。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一个上下贯通,内外呼应,准确无误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随时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网上交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继续发育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集贸市场为支撑,重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3、政策扶持促增收

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实现国家政策扶持增收与农业内部增收相结合。一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农民劳务收入已占全市农民收入的29.5%,已成为我市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尽快消除城乡壁垒,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大力促进劳务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


第二篇: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由常委会副主任马尚英同志牵头,组成了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程正明同志任组长、副主任委员王家勋同志任副组长,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省农牧厅及部分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和有关市州人大代表参加的调研组,于20xx年5月至9月,对我省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中小企业局、省农垦集团的专题汇报,并先后赴河南、山东、湖北、重庆和我省平凉、庆阳、白银、金昌、临夏5个市州的10个县、22个乡镇、46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20次,填写调查表300份,调研覆盖面大,工作比较扎实。

经过调研,总的印象是:在党中央加大农业投入和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我省农业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解决了粮食自给不足的矛盾,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迈进,农民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由此带来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多元化发展。在我们召开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和走访农户现场,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热情赞扬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一致认为当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民收入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一)农民收入变化的几个阶段

总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民收入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3),稳定增长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省全面推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xx年的101元增加到19xx年的551元,净增450元,增长4.46倍,年均递增10.47%。

第二阶段(1994-1998),较快增长阶段。19xx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宏观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为农村非农产业的成长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也为农产品的需求开辟了市场。19xx年和19xx年国家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40%左右,市场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这一阶段,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51元增长到1394元,净增843元,增长

1.53倍,年均递增11.22%。

第三阶段(1999-2002),缓慢增长阶段。受19xx年亚州金融危机的影响,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村经济发展趋缓。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农产品销售不畅。这些不仅影响农产品需求增长和价格走高,而且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一阶段,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94元增长到1590元,三年增加了196元,年均增长65元。

第四阶段(2003-2008),快速增长阶段。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发了关于农业发展的六个一号文件,将农民增收确定为“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一是免除“皇粮国税”,让农民休养生息。我省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全省农民人均减负72元。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仅2006至20xx年7月,全省用于农业事业专项资金、向农民发放的各种补贴、补助资金的总额达194.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13.02亿元、省财政安排33.83亿元、市县安排26.54亿元。三是实施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奶牛、生猪良种、能繁母猪等直补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起到了抑制粮食价格下跌和稳定农民收入的效果。五是致力于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全省农民工输转由20xx年的267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426万人,增长1.6倍,年均增长8%;劳务收入由40亿 1

元增加到256亿元,增长6.4倍,年均增长36%。六是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制体制保障。这一阶段是我省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人均纯收入由1590元增长到2723元,净增1133元,增长71.26%,年均递增11.36%。

(二)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20xx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23.80元,比上年增长16.95%,增幅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是继20xx年我省农民纯收入增速9.1%水平后的又一新高,增速为10年以来最高,位居全国第九位。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867元,增长21.2%;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543.2元,增长8.2%;人均转移性收入293.1元,增长80.4%。分析这一收入现状,我们认为:

1、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劳务大省的战略部署,各级党委、政府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种养能力为目标,组织实施了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扶贫“雨露计划”、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全方位、多层次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劳务经济成为拉动农民增收,尤其是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的重要渠道。20xx年,全省劳务输转429.5万人,劳务收入256.4亿元,增长28.1%。人均工资性收入867元,比上年增加151.55元,增幅达21.15%,其增加额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8.38%。

2、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1)种植业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保障。全省着眼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马铃薯、苹果、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2440万亩,玉米制种、酿造原料、油籽等优质专用农作物面积达到1638万亩,大宗鲜活农产品外销量达到1160多万吨,农产品出口额接近2亿美元。农业的健康科学发展,使得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稳定增加,种植业收入仍然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近70%。

(2)畜牧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广大农民自古就有善于养殖的传统。按照省委、省政府坚持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的要求,各地重视种草养殖,发展养殖小区,狠抓优质畜禽保护和良种培育,认真落实中央扶持生猪、奶牛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年来草食畜牧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据统计,去年全省大牲畜存栏达到597.67万头,羊猪存栏分别达到1647.89万只和578.6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79.21万吨。农民从畜牧业上的收入明显增加,比上年同比增长32.21%。尽管20xx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只有56.7%,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但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收入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增收途径向多元化转变。由于我省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收入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收入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殖业收入向种殖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大农业收入转变,农民现金收入由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转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并举。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而工资性收入已超过农民收入的近40%。农民增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

4、省内区域差距明显,农民收入呈区域性不平衡。20xx年,嘉峪关市、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452元、5761元、4514元和5015元,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多。而甘南州、定西市、临夏州和陇南市等南部高寒阴湿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2136元、2049元和1847元、1780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市州内县市区之间差距也较明显,如兰州市安宁区达到6158元,榆中县只有2393元。通过比较分析,使我们受到许多启示:(1)改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硬道理,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近年来,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能够快速增长,正是农村综合改革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2)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正如中央指出的,农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必须加强;农民是一个

2

弱势群体,必须扶持。这是稳定农村大局、稳定民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3)多元化收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突破,必须进一步引导和保护。要支持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和保护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民收入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

二、制约我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几年我省农业的较快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我们也看到,我省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还很多,增收难度较大。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约束不断加大。我省70%是干旱山区,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低,有效灌溉面积少,仅占耕地面积的30.5%,灌区配套设施水平低,大水漫灌现象普遍存在,现在全省仍有77条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监测和防洪能力较低。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比重低,且主要集中在蔬菜生产上。农村道路、通讯和商贸服务网点都比较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制约了农村发展。同时,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的利用率不足50%,河西有的市县常年缺水。总体讲,人增、地减、水缺的状况将越来越严重。

(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弱,金融支持跟不上,科技、资金动力不足。尽管近几年我省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讲,科技投入匮乏、农业基础研究滞后,仍是主要矛盾。一方面缺乏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农业公共技术储备,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推广应用效率低。农民贷款难更是一个普遍问题。农村金融网点少,在多数地方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为农民服务,金融机构又普遍强调信贷资金的抵押、担保,操作规程与农村实际不相适应,加之农民本身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弱,信用状况没有保障,难以取得贷款。这就使得农村发展缺乏科技、金融两大重要支撑。

(三)农村市场仍在发育初期,农产品流通不发达。在我省多数农村,农产品流通设施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农产品基地没有形成大的规模,示范和带动作用弱。由于市场不健全,信息缺乏,农民不能按照市场信息组织一定规模的生产,且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市场需求都存在差异。同时,市场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多数农产品的销售是个体贩运和农民自销,尚未发育形成自己的经销队伍和网络,不仅不能占有市场,而且交易成本高,风险大。

(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15个,带动农户19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1%,且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81个,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民会员103万人,占农民总数的4.95%,而且大多以“松散合作”为主,利益分配机制不规范,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发挥作用有限。20xx年底,山东省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9616家,占总数的75.8%,年交易额过500万元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830家,占总数的6.9%;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6042个,有注册登记的合作社就达11139个,出资总额68.5亿元,合作组织成员360万户,全省40%的农户参与了合资经营。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型、农产品基地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专业协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形式已非常普遍。在利益分配上,已发展到农民与龙头企业共同分享加工、销售等多环节利润,已经从订单关系发展到合同契约关系,实现了合作制按利润返还、股份制按股分红的演进,许多地方的土地变成了“股权”,农民变成了“股民”或者“工人”。这使我们真正看到了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与山东省的明显差距。

(五)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创收能力弱。20xx年,我省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6.35%,很少识字的比重达15.24%,与其它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东部地区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文盲和半文盲占7%;中部地区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文盲和半文盲占9%。由于文化素质低、技能单一、观念滞后等原因,我省多数打工农民主要从事的是拆迁、挖煤、修路、摘棉花等粗重简单劳动,收入相对较低。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已经成为我省农村产业结

3

构调整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

三、我省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

我们在调研后分析认为,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产品市场发展看,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农产品供给总体偏紧、价格高位运行的时期,是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的时期,是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的时期,是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增收支撑能力日渐提升的时期,为此也将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时期。

(一)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对“三农”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自20xx年以来,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连续上马了石洋河流域治理、引洮工程、玛曲黄河湿地保护等一批带动生态和农业发展的重大工程。20xx年第四季度和20xx年初,我省又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到中央投资25.79亿元,涉及重大水利工程、农村沼气、农村安全饮水、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项目。同时又争取国家将我省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纳入了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计划。从20xx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筹集资金1.2亿元,支持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将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资金由原先的每年4800万元增加到1.1亿元。这些重大投入,必将为改善我省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发挥重大作用。

(二)农产品进入高价位时期,将为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民增收较快的年份多与价格上涨密切相关。从1978-20xx年的29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5倍,玉米价格上涨了约8倍,猪肉价格上涨了近9倍,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22倍。 20xx年我省农产价格总体继续呈现大幅上涨态势,其中,豆类、油料、中药材和花卉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23.46%、22.95%、21.09%和27.93%;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价格分别上涨9.64%、8.17%。可以说,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和高价运行,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日趋明显。从长远和根本上看,开辟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多年来,我省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和规划,开展了4000多项次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形成了高产模式栽培、立体种植技术、全膜玉米覆盖、测地配方、节水灌溉、农机化等先进实用技术。设施农业从无到有,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65%以上。这些都将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撑。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基础不断夯实。近年来,各级组织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指导农业,用工业化的办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取得明显进展,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发展路子。全省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四个产业的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瓜菜、啤酒花、酿酒葡萄、肉用羔羊、黄花菜、黑白瓜籽等产业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花椒、苹果、枸杞等经济林果业初具规模,畜牧业也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这种发展态势,将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农村金融服务正在改善,“三农”信贷环境将逐步宽松。当前,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优先保证“三农”的信贷需求。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正在扩大改革试点,增加授信额度,放宽审批权限,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邮政储蓄资金正逐步返还农村,用于支农信贷投放;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执行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允许部分农村信用社提前支取特种存款,增加春耕旺季信贷资金来源。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四、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单一的措施已

4

经不能保障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只有系统地规划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使促进农民增收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建议:

(一)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力度

我省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村贫困面大,公共服务水平低。无论是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民组织化程度,都还处于落后状态,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就我省财力而言,尚不能完全支撑必要的农业项目投入,无法保障农民增收较短时间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也是我省“三农”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之一。因此,要继续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重点支持农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大力度争取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项目支持,为农民增收奠定新的基础。

(二)以提高“三率”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全面推进“三农”工作

1、以提高农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加快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权属落实到行使所有权的集体组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把承包地块的面积、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农户。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鼓励服务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

(2)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繁荣小城镇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促进其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作用。大力支持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3)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富裕农民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农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少生快富和特别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在当前农村社保工作全面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切实完善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耕思想,促进农业人口逐步减少。

(4)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农民转移就业的制度保障。要整合方方面面的培训资源,形成系统的农民培训教育体系,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按照城乡统一、公平就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民外出就业的制度保障,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做好农民工就业的公共服务工作,加大工资支付、劳动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的出、稳的住,在乡务农者能胜任、稳增收。

2、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发展

(1)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近几年,我省农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要继续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的道路,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创新公

5

共农业技术推广机制,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在河西走廊、沿黄灌区及其它一切适宜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旱作农业区,继续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全力发展马铃薯、啤酒原料、地膜玉米等特色产业。

(2)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不断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建立政府“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政府农业投入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规模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的联接机制,真正把分散的农户纳入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中。

(3)建立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强化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巩固、完善和加强近几年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加大省市县各类补贴的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使之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上下结合、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探索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农业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逐步把农业保险引向市场化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强化抗灾、救灾的应对措施。

3、以提高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为目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

(1)着力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加大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建设加工基地、兴办仓储设施、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拓展销售网络,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改善农民销售鲜活农产品的市场环境。通过多层次流通渠道的建设,保障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农产品产地认证、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管和服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并真正体现优质优价,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

(3)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增强农产品市场发展活力。努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促其成为现代农业的流通主体。鼓励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支持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落实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充分激发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活力。

(三)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保证农民增收科学发展

1、正确处理在农民增收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与政府促进作用的关系。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广大农民是行动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决定了农民是增收的主体。只有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尊重农民的职业选择,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才能把农民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政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体,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引导、推动和服务的作用,保证政策、措施的科学和实效。 “越位”和 “缺位”都不利于农民增收。

2、正确处理促进农民增收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促进农民增收是党在农村政策的核心目标,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为此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保障耕地占补平衡,保证粮食总产,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那一方面的偏废都将影响农民增收。

6

3、正确处理促进农民增收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然而我们看到为了增产增收,一些地方破坏生态、开荒种地,以致水源涸竭、水土流失。为此,要正确处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农民增收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力求做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改善生态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在我们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要坚持该退耕的坚决退耕、该种草的坚决种草、该禁牧的坚决禁牧,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四)加强法制建设,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鉴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事关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应加强制度和法律建设。国家关于支持“三农”工作的政策均带有指令和规章的性质,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省财政困难,支农资金比例低,而且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20xx年支农资金总额为59.49亿元,比20xx年下降1.5%,年均降幅0.75%。其中:中央投资44.57亿元,省级财政投入9.7亿元,市县配套资金5.21亿元,分别比20xx年增长17.4%、下降2.4%、下降58%。这就是说,三年间,中央投入在以每年8.7%的比率增加,而省级财政投入和市县配套资金分别以每年1.2%和29%的比率减少。因此,为保证农民增收的持续发展,建议省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提高投入比例,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投入,将有关支农资金、省市配套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各类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对其到位的比例、时限、运作机制等制定相应的政府规章,有的应通过地方性立法加以保证,以加大监督力度,创建“三农”工作良好的法制环境。

以上报告,请审议

7

更多相关推荐: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以及增收的途径举措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近日县委办公室成立课题组围绕农民...

关于乡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近来我们对镇辖区内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一些调研先后在全镇15个行政村召开了由镇分管农业领导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两委成员部分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总结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1、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还远远不够。…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专题调研报告长寿镇是个典型的农业镇长寿镇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发展而农村发展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在全市千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启动后市住建局驻长寿工作队迅速进入长寿镇在进村...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三产互动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近日市政协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我市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提高至年的元年均增长全市农...

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最新)

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保定市定兴县贤寓镇华农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一引言十五以后随着全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型调整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的河北省蔬菜产值逐步超越粮食产值跃居为种植业第一产业其规模化区域...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由常委会副主任马尚英同志牵头组成了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程正明同志任组长副主任委员王家勋同志任副组长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环境资源保护委员...

农民增收专题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专题调研报告为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全区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按照自治区党委关于民生建设促进周的部署白志杰常委钱智副主席组织农办和相关部门开展了农民增收专题调研在深入基层总结农民增收经...

关于农民工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工问题调研报告自动化0901汪华军摘要自从国家放宽人员流动管理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民工问...

20xx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xx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xx05121000一农民工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xx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

关于我县返乡农民工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返乡农民工情况的调查报告定远县政协机关调研课题组20xx年4月29日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部署县政协机关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县返乡农民工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就如何再就业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扶持等问...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