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角求法大全教案

时间:2024.5.9

二面角求法总结教案

一、教案分析

求解二面角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题型,也是各地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对此可说是“千锤百炼”,但我们必须面对新的情境、新的变化,如何以基本方法的“不变”去应对题目中的“万变”就是我们研究的中心话题.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二面角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难,本节课只是对二面角求法的总结,没有学习新知识的困惑,内容非常实用,也是考试常题,能让同学们感受到这些的价值,增加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能解答一般二面角问题;

2) 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学会总结归纳已学过的知识;

3)面对二面角问题,能从容思考,冷静作答。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总的来说,求解二面角的大体步骤为:“作、证、求”.其中“作、证”是关键也是难点;

2)“求”依靠的计算,也决不能忽视,否则因小失大,功亏一篑,也是十分遗憾之事.;

3)求法:定义法、三垂线法、垂面法、面积法、向量法、变式二面角求法;

4)变式二面角求法。

五、教学准备

通过课堂总结与举例练习,是同学们能当堂掌握二面角求法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所知道的二面角求法有哪些?

1) 定义法

即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点,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分别作棱的射线即得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法是“众法之源”,万变不离其宗,“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求二面角的一切方法盖源出定义这个“根”!.

例1 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A-BD-C1的正切值为 .

分析与略解:“小题”不必“大做”,由图1知所求二面角为

二面角C-BD-C1的“补角”.教材中根本就没有“二面角的补角”

这个概念,但通过几何直观又很容易理解其意义,这就叫做直觉

思维,在立体几何中必须发展这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易知∠COC1

是二面角C-BD-C1的平面角,且tan∠COC1=2。 1 B 图1 C AD1 C1

将题目略作变化,二面角A1-BD-C1的余弦值为 .

在图1中,∠A1OC1是二面角A1-BD-C1的平面角,设出正方体的棱长,用余弦定理易求得

cos∠A1OC1=1 3

A1 例2(20xx年江苏试题)如图2(1),在正三角形ABC

中,E、F、P分别是AB、AC、BC上的点,满足AE:

EB=CF:FA=CP:BP=1:2.如图2(2),将△AEF折起

到△A1EF的位置,使二面角A1-EF-B成直二面角,连

接A1B、A1P.

(Ⅰ)与(Ⅱ)略;(Ⅲ)求二面角B-A1P-F的余弦值。 F Q P C Q P 图2(1)

二面角求法大全教案

图2(2) 分析与略解:在例1中,图形的对称和谐状态对解题产生了很好的启迪作用,在这里更离不开图形的这种对称和谐性.若取BP的中点Q,连接EQ,则在正三角形ABC中,很容易证得△BEQ≌△ PEQ≌△PEF≌△AEF,那么在图2(2)中,有A1Q=A1F.作FM⊥A1P于M,连接QH、QF,则易得△A1QP≌△A1FP,△QMP≌△FMP,所以∠PMQ=∠PMF=90o,∠QMF为二面角B-A1P-F的平面角,使题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3,依次可求得A1P=,QM=FM=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QMF=?25,在△QMF57。 8

练习:2011广东高考理18.(本小题满分13分)

如图5.在锥体P-ABCD中,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

且∠DAB=60?

二面角求法大全教案

,PA?PD?分别是BC,PC的中点.

(1) 证明:AD ?平面DEF; (2) 求二面角P-AD-B的余弦值.

解:(2) 由(1)知?PGB为二面角P?AD?B的平面角,

在Rt?PGA中

二面角求法大全教案

,PG?217tBG中A,?()2?;在R?24123BG2?12?()?; 24

PG2?BG2?PB2在?

二面角求法大全教案

PGB中,cos?PGB?. ?2PG?BGABS S S

2) 三垂线法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当然此法仍扎“根”于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

此法最基本的一个模型为:如图3,设锐二面角??l??,过面?

A 内一点P作PA⊥?于A,作AB⊥l于B,连接PB,由三垂线定理得PB ⊥l,则∠PBA为二面角??l??的平面角,故称此法为三垂线法.

最重要的是在“变形(形状改变)”和“变位(位置变化)”中能迅速作 l 图3

2

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再在该角所在的三角形(最好是直角三角形,如图3中的Rt△PAB)中求解.对于钝二面角也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锐角的补角不就是钝角吗?

例3(20xx年陕西试题)如图4,平面?⊥平面?,?∩?=l,A∈?,B∈?,点A在直线l上的射影为A1,点B在l的射影为B1,已知AB=2,AA1=1,BB1=,求:

(Ⅰ)略;(Ⅱ)二面角A1-AB-B1的正弦值.

分析与略解:所求二面角的棱为AB,不像图3的那样一看就明白 的状态,但本质却是一样的,对本质的观察能力反映的是思维的深刻性.

作A1E⊥AB1于AB1于E,则可证A1E⊥平面AB1B.过E作EF⊥A B交AB于F,连接A1F,则得A1F⊥AB,∴∠A1FE就是所求二面角的 平面角.

依次可求得AB1=B1B=2,A1B=,A1E=

l1图4 1

2AE6

,A1F=,则在Rt△A1EF中,sin∠A1FE= .

AF3122

与图3中的Rt△PAB比较,这里的Rt△A1EF就发生了“变形”和“变位”,所以要有应对各种变化,乃至更复杂变化的思想准备.

3)垂面法

事实上,图1中的平面COC1、图2(2)中的平面QMF、图3中的平面PAB、图4中的平面A1FE都是相关二面角棱的垂面,这种通过作二面角棱的垂面得平面角的方法就叫做垂面法.在某些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4空间的点P到二面角??l??的面?、?及棱l的距离分别

P

为4、3、

239

,求二面角??l??的大小. 3

?

B

分析与略解:如图5,分别作PA⊥?于A,PB⊥?于B,则易知 l⊥平面PAB,设l∩平面PAB=C,连接PC,则l⊥PC.

分别在Rt△PAC、Rt△PBC中,PC=

l

图5

22353

,PA=4,PB=3,则AC=,BC=. 333

因为P、A、C、B四点共圆,且PC为直径,设PC=2R,二面角??l??的大小为?. 分别在△PAB、△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PA2+PB2-2·PA·PBcos(???), 则可解得cos?=?

1

,?=120o,二面角??l??的大小为120o. 2

4)面积法

1

CO?BD

SCO

如图1,设二面角C-BD-C1的大小为?,则在Rt△COC1中,cos?????CBD,

C1O1S?C1BD

C1O?BD2

在某些情况下用此法特别方便.

3

例5 如图6,平面?外的△A1B1C1在?内的射影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且AA1=2,BB1=3,CC1=4,求△A1B1C1所在的平面与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分析与略解:问题的情境很容易使人想到用面积法,分别在BB1、CC1取BD=CE=AA1, 则△A1B1C1≌△A1DE,可求得A1B=2,A1C1=,B1C1= 1

A1

2,所以等腰△A1B1C1的面积为,又正△ABC的面积为. 44H M

设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则cos?= 5图6

5)向量法

向量法只需注意法向量方向的判断与计算过程要仔细,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不细讲。

6)变式二面角的求法

以上列举了求解二面角的四种基本方法,但在现实中,问题往往不是那么简单与单纯,而是有诸多的变化,“源于基本方法,适应各种变化”就是我们总的策略.

6.1 “无棱”二面角的求法

严格地说,任何二面角都是有棱的,“无棱”其实是指二面角的棱处于隐含的状态.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处理办法:

(1)用面积法,见例5;

(2)找出隐含的棱,此法可称为“找棱法”.

在例5中,延长C1B1和C1A1分别交CB和CA的延长线于G、H,连GH.

作CM⊥GH于M,连C1M,C1M⊥GH,则∠CMC1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平几知识得CG=4,CH=2,则△CGH的面积为23,又△CGH的面积为1CH·CM. 2

又由余弦定理得GH=2,所以CM=2,则在Rt△CMC1中,cos?=5. 5

在原图中,面A1B1C1与?的公共点都不知道,所以必须找出它们的两个公共点,才能找到二面角的棱;而在另一些问题中,知道两个面的一个公共点,那么只须再找出另一个公共点就可以了.

面积法比找棱法似乎要简单些,但看问题不能简单化,例5的第二种解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其中蕴涵的知识和技能的“营养”对于滋补人大大脑是十分有价值的,所以决不要忽视找棱法.

6.2 有关二面角的最值问题

求最值是代数、三角、解几的“热点”问题,殊不知立体几何中也有引人入胜的最值问题. 例6 二面角?-l-?的大小是变量?(0????

2),点B、C在l

?上,A、D分别在面?、?内,且AD⊥BC,AD与面?成角,若 6△ABC的面积为定值S,求△BCD面积Q的最大值.

分析与略解:如图9,作AE⊥BC于E,连DE,则由AD⊥BC得 l图7 4

BC⊥平面ADE,则DE⊥BC,∠AED=?,∠ADE=?. 6

sin(??DE在△AED中,由正弦定理得?AE

则当??sin(???6,所以Q?Ssin6)?6,Q?2Ssin(???), 6sin6)?

3时,有Qmax=2S.

△BCD和△ABC有公共的底边BC,则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对应高之比,这是简单的平几知识,但用在这里却发挥了以简驭繁的奇妙功能.三角函数与正弦定理给题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教学反思

5


第二篇:二面角求法大全


二面角求法之面面观

求解二面角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题型,也是各地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对此可说是“千锤百炼”,但我们必须面对新的情境、新的变化,如何以基本方法的“不变”去应对题目中的“万变”就是我们研究的中心话题.

总的来说,求解二面角的大体步骤为:“作、证、求”.其中“作、证”是关键也是难点,“求”依靠的计算,也决不能忽视,否则因小失大,功亏一篑,也是十分遗憾之事.

1 定义法

即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点,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分别作棱的射线即得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法是“众法之源”,万变不离其宗,“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求二面角的一切方法盖源出定义这个“根”!.

例1 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A-BD-C1的正切值为 .

分析与略解:“小题”不必“大做”,由图1知所求二面角为

二面角C-BD-C1的“补角”.教材中根本就没有“二面角的补角”

这个概念,但通过几何直观又很容易理解其意义,这就叫做直觉

思维,在立体几何中必须发展这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易知∠COC1

是二面角C-BD-C1的平面角,且tan∠COC1=2。

B C A1

二面角求法大全

C1 将题目略作变化,二面角A1-BD-C1的余弦值为 .

1

3在图1中,∠A1OC1是二面角A1-BD-C1的平面角,设出正方体的棱长,用余弦定理易求得 图1 cos∠A1OC1=

B Q P C Q P F C 1 例2(20xx年江苏试题)如图2(1),在正三角形ABC 中,E、F、P分别是AB、AC、BC上的点,满足AE: EB=CF:FA=CP:BP=1:2.如图2(2),将△AEF折起 到△A1EF的位置,使二面角A1-EF-B成直二面角,连

接A1B、A1P.

(Ⅰ)与(Ⅱ)略;(Ⅲ)求二面角B-A1P-F的余弦值。 图2(1) 图2(2)

分析与略解:在例1中,图形的对称和谐状态对解题产生了很好的启迪作用,在这里更离不开图形的这种对称和谐性.若取BP的中点Q,连接EQ,则在正三角形ABC中,很容易证得△BEQ≌△ PEQ≌△PEF≌△AEF,那么在图2(2)中,有A1Q=A1F.作FM⊥A1P于M,连接QH、QF,则易得△A1QP≌△A1FP,△QMP≌△FMP,所以∠PMQ=∠PMF=90o,∠QMF为二面角B-A1P-F的平面角,使题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3,依次可求得A1P=5,QM=FM=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QMF=?7

8255,在△QMF。

练习:2011广东高考理18.(本小题满分13分)

如图5.在锥体P-ABCD中,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

且∠DAB=60?

二面角求法大全

,PA?PD?分别是BC,PC的中点. 1

(1) 证明:AD ?平面DEF; (2) 求二面角P-AD-B的余弦值. 解:(2) 由(1)知?PGB为二面角P?AD?B的平面角,

在Rt?PGA中

二面角求法大全

,PG2?

BG

2

BG中A,

127

t;在R??()?

24

1223

?1?()?;

24

在?

二面角求法大全

PGB中,cos?PGB?2 三垂线法

PG?BG?PB

2PG?BG

222

??

7

.

A

B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当然此法仍扎“根”于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 此法最基本的一个模型为:如图3,设锐二面角??l??,过面?

内一点P作PA⊥?于A,作AB⊥l于B,连接PB,由三垂线定理得PB ⊥l,则∠PBA为二面角??l??的平面角,故称此法为三垂线法.

最重要的是在“变形(形状改变)”和“变位(位置变化)”中能迅速作

l

A 图3

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再在该角所在的三角形(最好是直角三角形,如图3中的Rt△PAB)中求解.对于钝二面角也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锐角的补角不就是钝角吗?

例3(20xx年陕西试题)如图4,平面?⊥平面?,?∩?=l,A∈?,B∈?,点A在直线l上的射影为A1,点B在l的射影为B1,已知AB=2,AA1=1,BB1=2,求:

(Ⅰ)略;(Ⅱ)二面角A1-AB-B1的正弦值.

分析与略解:所求二面角的棱为AB,不像图3的那样一看就明白 的状态,但本质却是一样的,对本质的观察能力反映的是思维的深刻性.

作A1E⊥AB1于AB1于E,则可证A1E⊥平面AB1B.过E作EF⊥A B交AB于F,连接A1F,则得A1F⊥AB,∴∠A1FE就是所求二面角的 平面角.

依次可求得AB1=B1B=,A1B=3,A1E=

22

1

A1图4

l,A1F=

32

,则在Rt△A1EF中,sin∠A1FE=

A1E. A1F3

与图3中的Rt△PAB比较,这里的Rt△A1EF就发生了“变形”和“变位”,所以要有应对各种变化,乃至更复杂变化的思想准备. 3 垂面法

事实上,图1中的平面COC1、图2(2)中的平面QMF、图3中的平面PAB、图4中的平面A1FE都是相关二面角棱的垂面,这种通过作二面角棱的垂面得平面角的方法就叫做垂面法.在某些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4空间的点P到二面角??l??的面?、?及棱l的距离分别

2393

P

?为4、3、,求二面角??l??的大小.

l

图5

2

分析与略解:如图5,分别作PA⊥?于A,PB⊥?于B,则易知 l⊥平面PAB,设l∩平面PAB=C,连接PC,则l⊥PC.

分别在Rt△PAC、Rt△PBC中,PC=

2393

,PA=4,PB=3,则AC=

233

,BC=

533

.

因为P、A、C、B四点共圆,且PC为直径,设PC=2R,二面角??l??的大小为?. 分别在△PAB、△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22222

AB=AC+BC-2·AC·BCcos?=PA+PB-2·PA·PBcos(???),

则可解得cos?=?4 面积法

12

,?=120o,二面角??l??的大小为120o.

1

如图1,设二面角C-BD-C1的大小为?,则在Rt△COC1中,cos??

?1C1O

2

CO

CO?BD

?

C1O?BD

S?CBDS?C1BD

在某些情况下用此法特别方便.

例5 如图6,平面?外的△A1B1C1在?内的射影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且AA1=2,BB1=3,CC1=4,求△A1B1C1所在的平面与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分析与略解:问题的情境很容易使人想到用面积法,分别在BB1、CC1取BD=CE=AA1, 则△A1B1C1≌△A1DE,可求得A1B=

4

1

1

2,A1C1=5,B1C1=

2,所以等腰△A1B1C1的面积为

,又正△ABC的面积为

34

.

1H M G

设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则cos?=5 变式二面角的求法

55

.

图6

以上列举了求解二面角的四种基本方法,但在现实中,问题往往不是那么简单与单纯,而是有诸多的变化,“源于基本方法,适应各种变化”就是我们总的策略. 5.1 “无棱”二面角的求法

严格地说,任何二面角都是有棱的,“无棱”其实是指二面角的棱处于隐含的状态.对于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处理办法:

(1)用面积法,见例5;

(2)找出隐含的棱,此法可称为“找棱法”.

在例5中,延长C1B1和C1A1分别交CB和CA的延长线于G、H,连GH. 作CM⊥GH于M,连C1M,C1M⊥GH,则∠CMC1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平几知识得CG=4,CH=2,则△CGH的面积为23,又△CGH的面积为

12

CH·CM.

3

又由余弦定理得GH=23,所以CM=2,则在Rt△CMC1中,cos?=

55

.

在原图中,面A1B1C1与?的公共点都不知道,所以必须找出它们的两个公共点,才能找到二面角的棱;而在另一些问题中,知道两个面的一个公共点,那么只须再找出另一个公共点就可以了.

面积法比找棱法似乎要简单些,但看问题不能简单化,例5的第二种解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其中蕴涵的知识和技能的“营养”对于滋补人大大脑是十分有价值的,所以决不要忽视找棱法. 5.2 有关二面角的最值问题

求最值是代数、三角、解几的“热点”问题,殊不知立体几何中也有引人入胜的最值问题.

?

例6 二面角?-l-?的大小是变量?(0???),点B、C在l

2上,A、D分别在面?、?内,且AD⊥BC,AD与面?成△ABC的面积为定值S,求△BCD面积Q的最大值.

分析与略解:如图9,作AE⊥BC于E,连DE,则由AD⊥BC得

?

BC⊥平面ADE,则DE⊥BC,∠AED=?,∠ADE=.

6

?

6

角,若

图7

l在△AED中,由正弦定理得

DEAE

sin(???

sin

?6

)

?6

,所以

QS

sin(???

sin

?6

)

,Q?2Ssin(??

?6

?6

),

则当??

?

3

时,有Qmax=2S.

△BCD和△ABC有公共的底边BC,则它们的面积比等于对应高之比,这是简单的平几知识,但用在这里却发挥了以简驭繁的奇妙功能.三角函数与正弦定理给题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4

更多相关推荐:
二面角的求法

二面角的求法1引言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立体几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历年高考中几乎都要涉及尤其是在数学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求对二面角求法的掌握变得更加灵活二面角的概念发展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而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但定量...

二面角及其求法总结

二面角及其求法总结一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lOAB二作二面角的常用方法定义法三垂线定理法垂面法三射影面积法设为所求二面角的大小S为二面角的一个面内的平面图形的面积S39为该平面图形在另一个面...

二面角的向量求法

漫谈向量法求解二面角台山华侨中学梁剑平向量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在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里的应用更为直接用向量的方法特别便于研究空间里涉及直线和平面的各种问题随着新教材中向量工具的引入立体几何的解题更加灵活多...

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求法

专题五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求法高考在考什么二面角的求法是立体几何中的重点也是立体几何的难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几乎每年都涉及到二面角的求法二面角的常见求法1定义法2垂线法3垂面法4延伸法5射影法一定义法例1如图...

二面角的基本求法例题及练习

一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1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例1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BCBADCDEFG分别是ADDCCA的中点求证平面BEF平面BDG例2AB平面BCDBCC...

二面角的求法

二面角的求法郧西四中潘远兵求二面角的大小是立体几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就二面角的求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同学们合理选择熟练掌握以提高解题速度一几何法即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求解此法解题过程为作证...

二面角的求法---三垂线法

三垂线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技巧求二面角的大小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而用三垂线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求二面角大小的一个重要方法许多同学在解题过程中由于没有有效地利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使得解题受阻我...

二面角求法大全

二面角求法之面面观求解二面角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题型也是各地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对此可说是千锤百炼但我们必须面对新的情境新的变化如何以基本方法的不变去应对题目中的万变就是我们研究的中心话题总的来说求解二面...

求二面角的基本方法

求二面角的基本方法定义法与法向量法一在所给立体图形中直接寻找看是否有二面角的平面角寻找平面角的主要依据是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主要特征顶点在棱上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且都与棱垂直或角所在平面垂直于棱例1如图1...

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求法

专题五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求法高考在考什么二面角的求法是立体几何中的重点也是立体几何的难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几乎每年都涉及到二面角的求法二面角的常见求法1定义法2垂线法3垂面法4延伸法5射影法一定义法例1如图...

教案-二面角的求法

教学目标学会用不同方法求二面角知识归纳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

二面角的求法

二面角的求法1二面角的定义2二面角的范围3典型例题例1正方体ABCDABCD中求二面角ABDC的大小变式1在例1中可以再求二面角ABDC的大小2四棱锥ABCDE中底面BCDE为矩形侧面ABC底面BCDEBC2C...

二面角求法总结(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