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总复习总结_社会心理学_55448

时间:2024.4.21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概述

一、研究对象的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二、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发展历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一、社会化

二、 

社会化的相关知识

二、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三、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身份与自尊的相关知识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相关知识

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的效应与印象管理

三、归因

归因及其理论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一、主要的社会动机

五种社会动机

二、社交情绪

四种社交情绪概念

第五节  态度

一、态度形成

关于态度的知识点

二、态度转变

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

态度转变理论

第六届   沟通和人际关系

一、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沟通的结构和沟通网络

二、体语沟通

体语沟通的分类

三、人际关系、人际因袭、人际互动和社会影响

人际关系、人际因袭、人际互动和社会影响的相关知识

四、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婚姻与家庭的相关知识


第二篇: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节 概述

1、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2、勒温的行为公式是什么?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这个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年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3、简述美国学者霍兰德对社会心理学历史阶段的划分。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4、价值中立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秉承价值中立的立场,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使研究客观公正。

5、简述问卷设计的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明确并紧密围绕研究目的。

②全面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全面考虑问卷内容的构成,在提问语句及答案设计中要尽量穷尽相关内容。

③非歧义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要使被调查者能准确理解问卷的内容,避免出现歧义。

④非暗示性原则:设计问卷时,调查者要力求避免对被调查者暗示与诱导。 ⑤适度规模原则:问卷设计时,尽量针对特定的问题展开,不要牵涉面太广。如果问卷过长,问题太多,会引起被调查者的疲倦甚至反感。

6、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主要流派有: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论。

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其代表人物:俄国的巴浦洛夫、美国的华生、霍尔、斯金钠、米勒、多拉德和班杜拉

社会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化与模仿

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人类也可以通过联想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

强化分正强化与负强化。不同的强化可塑造不同的行为。

此理论认为人的言语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事例。

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他指出观察学习有四个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2)社会交换理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命题上。 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减少代价,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后来布劳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的活动。

3)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基本假设(P105)

主要观点:心智、自我和社会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行为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4)精神分析论——是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也叫深层心理学。(P106—107)

弗洛伊德的主要概念和观点: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力必多、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他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荣格提出了 著名的“集体无意识”,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1、简述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是什么?

(一)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位置独

特、作用突出。(二)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三)大众传播媒介;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四)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

3、什么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4、简述角色扮演过程的三个要素。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角色期待: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角色领悟:也就是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在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5、简述自我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人们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根据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

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和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行为。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因素。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1.社会知觉的概念与知觉概念有何异同?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知觉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他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

2.简述图示的概念及作用。

所谓图示,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人往往是经验主义的,过去的经验会对其未来认识事物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形成新的图式。

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3.什么是首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4.什么是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这就是光环效应。

5.什么是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6.简述归因的概念。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7.行为原因的主要分类是什么?

(一)内因和外因

(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8.简述控制点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有些人把自己完成事情或任务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因此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内部,称为内控者。另一些人相信社会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没用。这种人倾向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这两种人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同。内控者的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1.简述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亲和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及利他动机)

2.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什么?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A、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动机水平

B、最佳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

C、具有明显个体差异

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影响亲合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A、情境因素。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下,会产生亲合的需要。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B、情绪因素。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C、出生顺序。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更明显,按出生顺序递减

4.简述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关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人,则个体的抱负水平就会较高。

5.侵犯的构成是什么。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A、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

B、侵犯动机:侵犯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

C、社会评价: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性质,而维持社会与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亲社会性质。

6.简述挫折---侵犯理论。

多拉德提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后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A、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B、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C、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预期惩罚一定,挫折强度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7.简述嫉妒的概念。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第五节 态度

1、态度的成分包括哪些内容?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成分。

A、认知成分(cognition):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

B、感情成分(affection):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C、行为倾向成分( behavior):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ABC模式:一般三种成分协调一致,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主导地位

2.简述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务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当个体认为它有价值时,就会持有肯定态度;认为没有价值时,就会采取否定态度;介于二者之间采取中性态度。价值大小决定态度程度强弱。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首先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其次,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3、简述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A、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照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

B、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C、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4、简述态度转变的模型的要点。

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 四要素:传递者 沟通信息 接收者 情境

(最直接原因)

5、简述社会交换论对态度及其转换的解释。

(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P-O-X费力最小原则;认知失调论;社会交换论) 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态度持有者主动对诱因进行计算,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代数和,计算总收益。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1.简述沟通的概念及分类。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即媒介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中介的信息交流过程

2.简述目光及面部表情在沟通中的作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个体是很难控制它的。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

个体的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的变化上。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会成为一种令人不悦的困难过程。

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人的面部有数十块表情肌,可产生极其复杂的变化,生成丰富的表情。比如可表现肯定与否定、接纳与拒绝、积极与消极、强烈与轻微的情感。它可控,易变,效果较为明显。 个体可通过面部表情显示情感,表达对他人的兴趣,显示对事物的理解表明自己的判断等。因而,面部表情是人们运用较多的体语形式之一。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分离。此时目光是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

3.简述人际距离的概念。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也相应的不同。

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民族等。

4.简述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是: 个体性: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

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

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

5.简述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基本人际关系趋向理论

三种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

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表现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 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

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

包容--支配--情感--群体形成;情感不合--失去控制--不能包容--群体解体

6.人际吸引的层次有几种?都是什么?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7.竞争的条件是什么?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

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其基本条件是:

1)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并且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

2)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

3)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第七节 社会影响

1.简述从众的概念与功能。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

2.简述社会促进及社会惰化的概念。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磨洋工”,就是一种社会惰化现象。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3.简述塔尔德的模仿率。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他在研究模仿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A.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B.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蔓延。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

C.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行行为方式。

4.社会感染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

A. 双向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相互转换,你感染我,我感染你。

B.爆发性: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

C.接受的迅速性:在感染的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接受。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1.简述爱情的概念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2.简述爱情发展阶段的社会交换论观点。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利益和价值两者都既有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3.简述婚姻的概念。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

4.影响夫妻心理冲突的因素是什么?

(一)需求不满

A.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心受损。

B.一方或双方在性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C.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如温存和体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D.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如因种种原因支出过多、入不敷出;或过于奢侈,正当生活没有保障;或一方或双方无经济来源等。

E.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的需要与兴趣差别太大。

(二)价值观念不一致

对人生目的的看法,对幸福、成就的看法等核心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和冲突往往也是持续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在生活中碰到相关的问题,往往双方言语上互相指责,行动上背道而驰。

(三)远离的“自我”

A.两个“自我”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

B.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对方作贡献。

C.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D.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

E.双方心理调适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心理和谐状态。

(四)夫妻的性差异

夫妻在性欲及其满足方式方面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夫妻冲突的深层次原因。

5.简述家庭的结构。

家庭的结构分为结构要素和结构模式。

(一)结构要素:

A.家庭成员的数量

B.代际层次

C.夫妻数量,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中有几对夫妻就有几个核心。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稳定。

(二)结构模式

A.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B.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结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组合而成。

C.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D.其他家庭:上述三种类型外的家庭,如无子女的家庭(丁克家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核心家庭已成为社会的主要模式。

更多相关推荐:
社会心理学重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119xx年心理学导论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1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19xx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3...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这学期学习了社会心理学,有一点心得体会。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本书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社会心…

社会心理学重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1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2麦孤独英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3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20世纪3040年代用实证方法研究社...

社会心理学复习总结

1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解读人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3社会情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个体生存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和法律历史...

社会心理学总结

社会心理学总结1.厄利特拉情结:又称恋父情结,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力比多的发展必须经过口唇期、肛期、生殖器期,进入生殖器期阶段即5-12岁,他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生殖器官上,并产生了女孩对父亲的恋情。2.再社会…

2 社会心理学总结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定义和研究范围119xx年罗斯美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麦孤独英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104表格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美国FH奥尔波特在社...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和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

社会心理学课程总结

社会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院系名称政治与历史系班级名称20xx级地理科学2班学号20xx050080姓名王辽我和他们因为是师范专业的缘故以前接触过心理学的相关课程那时候心理学给我的感觉是很枯燥的一本书上全部都是理论...

社会心理学考试总结

社会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认知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

从个体走向社会—社会心理学的学习心得

从个体走向社会社会心理学的学习心得摘要与高中的相对封闭的校园相比大学校园更像一个小的社会初入大学很多大一新生面临一个他们之前并未遇到过的困境如何处理和周围源源不断的人的关系面对别人的优秀善意恶意诘难忽视等等丰富...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社会学与心理学一社会学及其分支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女性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产业社会学等等二心理学及其分支1普通心理学2教学心...

社会心理学总结(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