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时间:2024.5.4

社会学与心理学

(一)社会学及其分支

组织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

音乐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女性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产业社会学 等等

(二)心理学及其分支

1. 普通心理学 2. 教学心理学 3. 试验心理学

4. 行为神经科学和比较心理学 5.发展心理学 6.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7.艺术心理学 8.临床心理学 9.咨询心理学 10.工业组织心理学

11.教育心理学 12.学校心理学 13.公共服务心理学 14.军事心理学

15.成人发展心理学 16.护理心理学 17.消费心理学

18.心理学理论和哲学心理学 19.区心理学 20.人本主义心理学

21.人口和环境心理学 22.女性心理学 23.宗教心理学

24.健康心理学 25.家庭心理学 26.性心理学 27.少数民族心理学

28.媒体心理学 29.体育心理学 30.成瘾心理学 31.男性心理学

32.国际心理学 33.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 34.儿科心理学

35.创伤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价值

1.认识自己

美国心理学的鼻祖詹姆斯: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

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和核心内容。

2.认识他人

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了解对方;

从所处的情景出发了解对方;

人格特质的代表性理论:

1)Costa,McCrae,Goldberg,John的“大五”人格理论:生活环境和人

格结构的相似性是一致的。

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

2)国内学者王登峰、崔红的“大七”人格理论:人格结构与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有关。 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

3.认识社会(人与社会)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4.认识生活的价值

Keneom M.Sheldon等人提出的生活意义:

1)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

2)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

3)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孤军奋战;

4)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的定义:

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内涵:从心理层面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社会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及社会行为的制约性。

2)梅尔斯(D.Myers)的定义:

研究人们怎么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想联系的科学。

3)国内学者吴江霖的定义:

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4)国内学者沈德灿的定义:

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团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学院派心理学的创始人,1879年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2)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

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 代表性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

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状况(1895-1934)

1895年美国心理学家N.Triplett的社会心理学实验;19xx年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和罗斯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真正建立。

2)起步阶段(1935-1945)

代表学者:F.Heider、M.Sherif、K.Lewin、T.Adorno,其中, M.Sherif对社会规范的研究和K.Lewin对领导和群体过程的研究,影响最大。

3)发展阶段(1946-1969)

4)反思阶段(20世纪70年代)

5)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假设与理论

(1)假设

1)假设必须是可以证伪的;2)假设必须是可以量化表达的;3)假设必须简单,不能附加其他太多的条件。

(2)理论

通过调查结果,检验假设的正确或者错误之后,应提炼出理论。理论应该具有准确性、

一致性、简洁性的特点。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1)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性研究、从宏观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个体是被动的;

(2)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从个体角度,探讨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主动适应环境。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层面:偏见、文化差异、婚姻等;

(2)个人层面:个体思维、感受、行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3)人际层面:个人所处的情景、个体与周围他人的人际关系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1.如何提出研究问题

(1)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验证某一理论的适用性;

(2)细心观察某一社会现象,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倾向,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2.如何查阅文献

3.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两个变量的相关分析;

(2)实验研究——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4.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

(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

5.研究的设计与进行

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并进行统计分析。

6.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2)实验者偏差;(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

7.心理学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生物理论;2.学习理论;3.诱因理论;4.认知理论;5.角色理论

社会认知

知觉:人们对客观事物或他人的整体性的认识。

感觉:人们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

社会知觉:知觉的特殊形式,仅仅指与人有关的知觉,包括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等。

一、个人知觉

1.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印象形成: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即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1)第一印象——评价、力量、活动性;

(2)整体印象的形成——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

(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正性偏差

2.个人知觉的线索

(1)情绪

1)快乐、高兴;2)惊奇、迷惑;3)害怕、恐惧;4)悲伤;5)生气、愤怒;6)厌恶、受辱;7)好奇、恳切。

(2)非言语线索

人与人的沟通方式:1)言语沟通;2)非言语沟通,包括非言语的视觉线索(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和超言语线索(谈话的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此外还包括人际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

二、自我知觉

1.自我图式

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

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

(1)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2)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3)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

(4)通过自我意识推断自己。

2.自我觉知——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内在自我觉知:重视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公众自我觉知: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自尊——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自尊的确立途径:(1)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2)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4.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

5.自我表演——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

6.自我障碍策略——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7.自我检控——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即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8.自证预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人们对他的期望行事。

9.体像

三、社会认知

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分类与图式

(1)分类

(2)图式——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

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

2.社会认知法则

(1)便利法则——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做出判断;

(2)象征性法则——根据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

(3)基础比例信息——按照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来做出判断;

(4)锚定与调整法则——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

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认知与寂寞、焦虑、生理疾病等均有着密切的关联。

四、归因问题

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归因的两种情况:(1)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时;(2)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

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1)Heider的归因理论

事件发生的原因: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和外因(外界压力、天气、情景等)。

事件归因的两个原则: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2)Weiner的归因理论

(3)Abramson的归因风格理论——抑郁型归因风格和乐观型归因风格;

(4)Kelly的三维归因风格

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于: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

(5)Jones和Davis的对应推论理论

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2.对自己的归因

对自己态度的归因;对自己动机的归因;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社会行为

一、何为社会行为?

韦伯的社会学定义:

社会行为应该是这样的行为,行为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如对过去所受侵犯进行的报复,对现在受到的侵犯进行防御以及为防止未来遭受侵犯采取的防卫措施)。

因此,某一行为之所以是社会行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行为者赋予其行为以主观意义,即行为者有发生行为的动机;(2)行为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产生联系。 社会行为分为四种,即:目的合理的行为;价值合理的行为;情感的或情绪的行为;传统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行为

依社会情境而转移的个体行为。狭义指社会心理的外部表现,其表现形式包括表情、姿态、言语、语气、活动等等,又称外显的社会行为。广义的也包括内在的社会心理,即内潜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依存于社会心理,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处理问题时怎样分别轻重缓急,而他的道德观决定了他的道德行为。

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如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

反社会行为——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如盗窃、闯红灯等

二、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在心理学产生的早期,麦独孤、弗洛伊德等学者强调遗传的本能因素影响着社会行为;但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发现,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

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达尔文的进化论;

Ekmam等学者的人类情绪表达的普遍性、内在性及一致性的研究发现。

(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遗传因素影响人们的心理特质、智能、人格特质、行为。

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制度规范、习俗等)

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

Scarr和劳伦兹认为:个体的成长就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

两个前提:一种心理或行为,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景下均一致,则归于遗传;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则归于环境。

虽然遗传因素对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但遗传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它只是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而行为的发展则受环境的影响。

三、人类的侵犯行为

1.什么是侵犯行为?

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特征有三: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意图;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

2.愤怒与侵犯行为

愤怒情绪的出现,容易导致侵犯行为的产生。产生愤怒的因素: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遭受挫折;他人的有意伤害。

3.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愤怒情绪只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前提因素,而其最终是否发生,与后天的学习过程有关。

4.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温度、兴奋转移、侵犯性线索、去个体化行为、饮酒

5.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影响侵犯行为是否发生的三个因素:个体愤怒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个体是否为了他人才表现侵犯行为。

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性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6.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

(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

(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

(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

四、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前者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后者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 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1)社会生物学;

(2)社会进化论: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社会公

平规范。

(3)学习理论的观点;

(4)社会交换理论;

(5)移情与利他主义。

2.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1)情景因素

1)他人的存在: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帮助他人的可能性降低,同时给予帮助前的时间延迟;

2)环境条件:天气的好坏、社区的大小、噪声的高低等,均影响着助人行为的产生;

3)时间压力:是否有时间助人。

(2)助人者的特点: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心情、内疚感、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宗教信仰。

(3)求助者的特点:是否受他人喜爱、是否值得他人帮助、个人特征的影响。

态度问题

一、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

Freedman的态度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务、观念或他人稳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该定义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

2.态度与行为

虽然态度与行为密切相关,但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并不等于行为。影响态度转化为行为的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

3.态度的心理功能

(1)效用功能;(2)知识功能;(3)自我保护功能;(4)价值表达功能。

4.态度的测量

(1)直接测量——利克特量表、瑟斯顿量表、语义区分量表;

(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

二、态度的形成 基因?还是社会经验?

1.态度形成与学习

Hovland提出了学习理论,认为态度是后天习得的,三种形成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另外,Kelman认为,态度的形成、改变与社会化过程有关:服从、认同、内化。

2.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感觉反应

3.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

Ajzen的有计划行为理论: 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

4.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

1.Heider的平衡理论

2.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

四、说服模型

1.Hovland的说服模型

2.Petty和Cacioppo的认知反应理论

3.Sears的说服模型

4.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1)说服者的因素:专家资格、可信度、受欢迎的程度。

(2)说服信息的因素:说服者的态度与被说服者态度之间的差距、信息唤起的恐惧感、信息的呈现方式

(3)被说服者的因素:人格特性、心情、卷入程度、免疫情况、个体差异。

(4)情景因素

五、偏见问题

1.偏见定义

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2.偏见产生的理论

(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论

3.偏见的影响与克服

(1)对知觉的影响;(2)对他人行为的影响

4.消除偏见的方法

(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

人际关系

一、人际吸引

1.人们互相吸引的两个原因

(1)人类的亲和动机

1)亲和需求: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

2)亲密需求: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3)与亲和动机相关的因素:社会比较;社会交换。

(2)克服寂寞

寂寞: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分为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寂寞与孤独(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

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1)强化原则:人们喜欢能给予自己酬赏的人,讨厌给自己惩罚的人。

(2)社会交换:社会交往时的付出成本和获得收益的比较计算。收益大于成本,维持交往,否则中止交往。

(3)联结原则

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个人特质——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

(2)相似性——人口特征的相似性;态度的相似性;外表的相似性。

(3)互补性——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交往。

(4)熟悉性

(5)接近性——居住得越近,越容易交往。

二、亲密关系

1.亲密关系概述

(1)定义

Kelly的关系定义:两个人能够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

Levinger和Snoek的关系分类:1)零接触;2)知晓;3)表面接触;4)共同关系。 亲密关系的特点:1)长时间频繁互动;2)共享共同的活动及兴趣;3)相互影响力很大。

(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

Aron认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实质是把他人融入了自我概念,因此亲密关系的建立,是自我的延伸。

2.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1)友谊关系(朋友关系)

表面朋友和深层朋友

朋友关系的获得,与交往双方的个人特征、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

(2)自我展露

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适当的自我展露有益于增强人际关系,但不适当的自我展露则不益于亲密关系的建立。 Altman的社会浸透理论

(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

3.爱情

(1)爱情的定义与分类

爱情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 Sternberg的三元理论:爱情由激情、亲密、承诺三个成分构成,分为7种爱情形式。

LasswellRobsenz的爱情分类:6种爱情形式。

(2)对爱情的测量

Rubin的爱情量表:依恋、关怀、信任及自我展露

Lee的爱情量表

(3)文化与爱情

(4)爱情行为与感受

4.亲密关系的维持

平等、归因、沟通、嫉妒。

5.亲密关系的终结

(1)对待不满的策略:真诚、忽视、退出、表达。

(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痛

5.社会支持

三、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自我中心、讲人情、强调人际信任。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一、社会交换

1.霍曼斯(Homans)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学)

社会交换论是上世纪60年代建立于美国并在西方得到传播的一种社会学流派的理论。它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布朗和理查

德·埃默森。这一流派的主要论点是: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 励或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而人们在相互交往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人们虽然有种种行为,但某种行为获得奖励的次数越多,人们就越有可能去重复这一行为;另一方面,当奖励达到一定程度(过分满足),就会产生对这一行为的内在限制(或者如果得到的奖励固定不变,那么重复某种行动的次数将会随着逐步满足而逐步减少)。

(2)刺激命题—如果某人在过去因为对某一种或某一组刺激作出某项行为而得到奖励,那么,如果今后出现的刺激越和过去相似,他就越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行为的结果对行为者越有价值,行为者就越有可能做出这种行为;

(4)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近期内获得奖励的次数越多,他就会感到这种份额相等的奖励的价值正在越来越小。如果经常获得这些奖励,他就会感到满足,会感到这种价值正在降低,因此,他会更加不愿意采取这种只能获得份额相等的奖励的行为;(注:剥夺是指某人得 到某项奖励所经历的时间长度;满足是指某人在最近时间内得到的足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数量。)

(5)攻击-赞同命题—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并未获得预期的奖励,或者反而遭到意外的惩罚,即他的期望落了空,那么,他就会愤愤不平,就比较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却可能变得对他更有价值;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得到了预期的奖励,特别得到了超过他所预期的奖励,或者没有受到所预期的惩罚,即他的期望实现了,或者取得了出乎意外的结果,这时,他就会欢欣鼓舞,就比较可能采取赞同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可能变得对他更有价值;

(6)理性命题—在各种行动方案中,一个人总是选择他认为能够产生较大价值的一个方案。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因素:一个人对自己行动结果的价值的评价;他的以往经历中的成功率。

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往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和服务。

成本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时间、精力、金钱、物质等。

(2)交换结果评价方式

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付出的成本

绝对的比较标准:个体认为自己从某种人际关系里应该获得的结果的量有多少。 相对的比较标准:从某一人际关系所获得的结果是优于或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以获得的人际关系。

(3)公平交换

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

(1)囚徒困境

(2)货运游戏

4.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

二、社会影响

1.社会影响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社会力量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

社会力量的来源:奖赏的权力;压制的权力;参照的

权力;法定的权力;专家权力;信息的权力。

2.社会影响理论

Latane的社会影响理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来自他人的社会影

响的总量取决于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直接性三个因素。

他人的数量:周围他人越多,社会影响也越

大;

他人的重要性:他人的地位、权力等;

他人的接近性:他人在时间与空间上与个体的

接近程度。

3.社会影响的表现

(1)社会促进: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2)社会懈怠: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3)去个体化: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

三、从众、顺从与服从(社会影响的结果)

1.从众

个体在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

(1)经典研究

Sherif的团体规范形成的研究: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团体大于个体之和。

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

(2)影响从众的因素

1)情境因素:团体规模;团体凝聚力;团体的社会支持。

2)个人因素:自我(内在自我意识和公众自我意识);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个人的控制愿望

3)个人的社会特征:职业地位、性别、年龄等

2.顺从

(1)定义与影响因素

顺从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

影响因素:积极的情绪;顺从行为的互惠性;合理原因。

(2)增加顺从的技巧

脚在门槛内技巧;门前技巧;折扣技巧;滚雪球。

3.服从

(1)定义

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2)服从的原因

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

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

其他原因(遵守了错误规范、很难放弃服从权威、产生继续服从的压力)。 团体心理与行为

一、团体概述

McGrath根据群体成员结合的紧密程度进行的群体分类。统计集合、

观众群、群众、组或队、家庭、正式组织。

1.团体

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具有提供归属感、认同感和社会支持的功能。

2.团体规范

为了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本身必须有制约其成员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这种要求团体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就是团体规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前者是用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并由上级或团体的其他成员监督执行的规范,而后者是成员约定俗成的、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

团体规范的作用:保持团体的一致性;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规范的惰性作用。

3.团体凝聚力

(1)定义

团体凝聚力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

影响凝聚力产生的因素:需要的满足;团体目标;团体活动和领导者。

(2)凝聚力的作用

1)增强团体的稳定性;2)增强对团体成员的影响;3)提高团体成员的自尊心。

(3)凝聚力的测量

二、团体领导

1.领导定义

领导是对团体行为与信念施加较大影响的人,他们引发活动、下达命令、分配奖惩、解决成员之间的争论以及促使团体向着目标迈进,分为任务型领导(企业的厂长、经理)和社会情绪型领导(企业的工会主席)两种。

2.有关领导的理论

(1)特质理论

领导者具备某些固有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领导。一般认为,智慧、支配性、自信、精力充沛、富有专业知识等,是与领导者联系在一起的。

Gibb的特质理论;Stogdill的特质理论;Burns的交易型和改变型领

导理论;House的魅力领导理论

(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

(3)Fiedler权变领导模式

领导的效果取决于领导者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着绩效。

(4)路径-目标理论

(5)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

三、团体内部沟通

1.团体沟通的特性

(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

2.团体沟通

3.冲突解决

(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

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

(2)协商式沟通

(3)利用中间人沟通

四、团体决策

1.定义

团体决策就是使不尽相同的团体成员的意见,实现整合一致,进而形成团体的观点。 团体决策的规则分为: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

2.团体极化

通过团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

3.团体思维

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模式。团体思维比较容易发生在强有力的领导带领的团体和凝聚力极高的团体中,往往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

4.团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体技术;(4)阶梯技术。

健康心理学

一、健康与心身疾病

1.健康与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

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心理健康:

个体能够积极地、正常地、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

2.健康模式的转变

(1)生物医学模式

人的身体被看成是一个机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可以被拆卸和转移,如果身体的某个部分出了问题,可以用其他人身体的同一部分来替代。

该模式忽略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行为层面对于健康的影响。

(2)心身医学模型

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上的相互作用。与生物因素相比,心理因素会更重要一些。

(3)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强调社会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社会环境、社会变化、社会压力均对于人们的健康具有影响。

3.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属于躯体疾病,但其产生、发展、治疗与预防均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癌症、溃疡、哮喘、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与人格特征、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二、压力

1.生活事件

对个体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性事件,它影响着个体健康。

生活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参见表9-1。

2.对压力的知觉

3.控制感

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相信自己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影响和控制周围环境的感觉,至于后果好坏,则取决于自己采取的方式。

4.自我效能

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行为以达成期望目标的信念。

5.习得性无助

个体将负性事件的起因归于稳定的、内在的和全面性的因素时所带来的悲观状态。

三、应对方式

1.应对与应对方式

应对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身体内外部、超过自身资源的生活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

应对方式是指人们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的反应方式。

Folkman和Lazarus测量应对方式的量表

应对方式的8种类型:面对、远离、自我控制、寻求支持、接受责任、逃避、有计划

解决、积极回应。

2. 与应对方式相关的因素

性别、人格特征(悲观人格与乐观人格、A型人格与B型人格、压力易感性人格)。

3.积极的应对方式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积极情绪和调整控制;敞开心胸、倾吐心事;寻求社会支持

4.健康行为的塑造

增进健康行为的HAPA模型(221页)

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概述

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

1.文化

生活在一定地域中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文化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

不同学者由于生活的文化背景及分析角度不同,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不同的。

2.文化心理学

研究心理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和心理之间互相整合的机制。

两个前提假设:其一,人类的生活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其二,文化本身又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

1.文化人类学

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四个特点:

(1)文化的影响具有选择性;

(2)文化的影响具有相互性;

(3)文化的影响具有适应性;

(4)文化影响具有不等同性。

2.跨文化心理学

以不同文化下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的异同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异同的文化背景及心理含义。

多数学者的研究体现为:用客观的方法研究不同国家、地域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差异及文化背景,并分析其根源及影响。

3.文化心理学

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服饰、习俗等);第二,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第三,对人们潜在假设的影响,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想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

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70年代以前

主要关心文化所决定的人类心理与行为;

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

社会文化环境和语言的意义;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强调对文化的主观建构。

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知觉、认知及逻辑思维);3.文化与符号表征(梦、神话与谚语等);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6.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

五、文化心理学的方法

1.研究的理论途径

价值途径——从人们的价值取向出发,认为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自我途径——通过自我结构的特征揭示文化的影响。

情境途径——文化是一种生态环境,人的认知机制必须与文化环境相适应。 理论途径——研究思路的递进性。

2.研究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民俗分析法、价值调查法(问卷调查)。

六、文化的维度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

Trompenaars的文化维度:普遍主义-特殊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与扩散文化;成就与归属。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主要领域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以个体自己为最终目的,重视个人尊严与自我发展、自主与个人隐私,强调个体是社会的基础。

集体主义:以强调内团体为核心,关注内团体的目标与需要胜于个体自己,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不是个人的快乐。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如何测量?

二、文化与自我

西方文化——独立型自我,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关注个人的特点和目标,鼓励一个人的成就和实现,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反对顺从;

东方文化——依赖型自我,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集体的目标与团结,反对人的自私自利。

三、文化与归因

西方文化——强调个体自主,行为反映了个体内部的动机和价值观,偏好对他人做出内在归因;

东方文化——强调团体以及个体从所属社会团体中获得的自我感,偏好做出情境归因。

四、文化与思维方式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对中国文化的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伦理道德;

2.家族主义;

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

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

更多相关推荐: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

社会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还能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和事件及二者在...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总结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年科性质社会学创始人——孔德18xx年《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社会学的产生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1.神学阶段2。形而上学阶段3.科学阶段《资本论》是马克思用经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

社会学总结

1实证主义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2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

社会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社会学的知识领域第1周复习知识点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社会学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及重要理论家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以综合性的整体性的视角来研究现代社...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SociologySocius社会中的人们拉丁文Logos论述学说希腊文第一讲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的...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第一章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科学。P132.社会学家:孔德【法】,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

社会学系5月份主题团日活动总结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学系青春路上与榜样同行团日活动总结社会学系团总支20xx年5月26日青春路上与榜样同行社会学系5月份团日活动总结一活动背景从古至今榜样就一直被世人传颂榜样是群众中的优秀人物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

袁方《社会学方法教程》笔记总结[1]

社会学方法教程第一章绪论1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2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xxlt简gt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

武大社会学考研真题总结

武汉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19xx20xx19xx年社会学概论一简释题每题5分共15分1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2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3韩非子以利相交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述社会关系变...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总结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及分值名词解释6530简答题10330论述题20120主观题20120注意用标明的为老师强调的复习要点其余的则为参考一四大研究范式即固化的研究模式实证主义范式本体论真实性问题事物的...

西方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复习

一人物介绍时代国家代表作理论1孔德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人称社会学之父代表作实证政治体系实证哲学教程理论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2斯宾塞182019xx英国西方社会学史上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

社会学学习总结(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