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4.3.15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烹饪专业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彰显办学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本文阐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烹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传统烹饪校内实训的弊端。在调查研究现有烹饪创业类生产性实训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烹饪创业实训》课程建设,多项目,全时段、全员参与的烹饪“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实训模式,并对该模式和与之相配套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烹饪创业 运作模式

1 概念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文件,旨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内涵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企业和高校纷纷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和实践研究,探索出许多模式和成功的经验。调研显示,全国开设烹饪专业的高职院校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校内实训室,能满足中式烹调、西式烹调、中西面点等主要技能的校内实训。但是,这些实训室功能和专业技能之间缺少横向联系,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烹饪专业综合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与餐饮企业急需拥有较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职烹饪人才的要求不一致。因此,建立“功能多样化,布局生产化,环境企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烹饪专业实现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如何建立一种适合本校实际,让全体学生参与和长期健康发展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与根本。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烹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调研显示,全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学生有近一年的时间在校外企业进行顶岗

实习。学生还未掌握足够的岗位技能就过早的顶岗实训,并不能在以盈利为经营目的的企业中真正学到知识。因此就造成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不满意,学校、学生对企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训教学的尴尬局面。建设烹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在缓解矛盾和提升教学质量上发挥积极作用。

2.1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课程改革的前提 目前绝大多数烹饪专业课程采用了理实一体,以任务驱动实施项目化教学。但课程与课程之间,技能与技能之间相对独立,缺少横向联系。烹饪生产性实训由于要生产出适合经营的产品,就必须要运用到烹饪的综合能力。烹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给予学生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工学结合”,实现“教室与生产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服务合一、育人与效益合一。”促进新的课程体系建立和课程改革,为实现烹饪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2.2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途径 烹饪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是锤炼“双师型”教师的过程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学习考察,制定建设方案、确定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设置、设计选配厨房餐饮设备、安装调试设备、建立管理体制机制、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训指导书等,可使专业教师拓宽知识面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在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专业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指导学生设计受市场欢迎的产品,通过服务销售取得经济效益,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2.3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对接企业标准的载体 校内生产性实训链接校外企业顶岗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入成熟成功企业的管理制度,理念,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形成与企业相适应的生产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成本控制意识和食品安全环保意识。强化学生顶岗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实现与

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2.4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催化器 烹饪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集中烹饪教学、生产和销售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运用所学的烹饪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研发设计产品,加工销售产品,通过生产销售流程运转情况和经济效益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学与经营的结合,把传统的消耗性实训转化为收益实训,降低了实训成本,学生在学到技能的同时有一定的经济回报,体会创业的快乐,提高了综合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愁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3 以“烹饪创业实践”为内容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能性分析

由于烹饪专业的产品是和每个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在师生密集的校园内,很容易将烹饪专业学生实训的“作品”转化成服务师生一日三餐所需的“产品”。如今,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些高校进行了“烹饪创业实践”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探索。例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美味教室”和“美味榴园”项目,都是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生创业团队为经营者的创业实践。“美味教室”和“美味榴园”两个项目的优点为:一是都以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为目的,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改变传统烹饪实训模式,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经营一体化”实训。在实训中生产出一些产品,通过销售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降低了实训成本。二是创新了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主要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实践,提高了创业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了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抵抗挫折能力。为今后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足是:一是这些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大多属于第二课堂,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二是这些项目只能有少数同学参与,不能惠及全体学生。三是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项目的成功与否受到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能力、兴趣等因素影响大。

4 基于“烹饪创业实训”课程推进的烹饪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建设及运作模式分析 鉴于调研分析,针对目前创业型生产性实训室存在的学生参与面窄和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课题组提出“基于《烹饪创业实训》课程建设,多项目,全时段,全员参与的烹饪“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实训模式。

4.1 建立《烹饪创业实训》课程 《烹饪创业实训》课程整合了《小型餐饮企业创业实务》、《餐饮企业流程管理》和《现代厨政管理》等课程。《烹饪创业实训》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开设实训周,按餐饮企业的岗位安排来设计学生实训岗位。在生产实训中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理实一体。对师生的教学考核可以从“教学性”和“生产性”两个角度进行考核。

4.2 建设烹饪创业综合实训室 《烹饪创业实训》课程教学必须建立满足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室。实训室需要有多功能餐厅,生产厨房,初加工间,仓库,办公室等功能区域,并且按照真实企业环境合理布局。餐厅设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满足教学需要。

4.3 实现加强实践教学的多项功能与目标 基于《烹

饪创业实训》课程推进的烹饪生产经营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实现以下功能与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多种综合性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②实现烹饪创业实训学生全员参与和长效机制的形成。③拓展了校企合作的途径和载体,使学生能更好学习到成熟餐饮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验。④弥补了传统消耗性实训的不足。由于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使实训经费可以循环利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⑤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5 结语

近两年,高职院校烹饪专业开展创业类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模式,形成了许多成功经验。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烹饪创业实训》课程建设,

多项目,全时段、全员参与的烹饪“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实训模式。此模式实现了学生全员全程参与,生产经营一体,改变传统消耗性实训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是对烹饪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核心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02).

[2]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0).

[3]徐迅.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第二篇: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的探索


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的探索

[摘 要]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顺应了教育部大力推行的“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的精神,这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资源,实训基地建设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单一、政府统筹乏力、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实训工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又不稳定,基本是“合同式”松散型合作关系,仅能依据合同安排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年度间基地单位变化较大,不利于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与柳州市最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中海迅)建立的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模式,是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大胆探索。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突破了以往很多职业院校与物流企业共建物流实训基地的传统模式(几乎都建在校方且规模都不大),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对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

1 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背景

依托企业优势共同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院校提高办学实力,不断发展自我的目标。汽车业是柳州市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十大行业之一。此次共建的大型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汽车零部件配套物流实训基地,就是专门从事汽车零部件配套物流服务的综合性实训基地。桂中海迅是一家面向全社会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为机械制造企业供应链提供一体化物流配送为核心业务,公司发展迅速,用6年不到的时间,成为全国行业翘楚。企业高速发展遭遇人、财、物发展瓶颈,而作为全国重点职业学校的柳州

第二职业学校,在发展中也遭遇到场地限制,实训资源不足等困扰,此次校企联动、深度合作,依托企业建设项目共建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一方面解决了我校实训资源不足和难于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困难,同时也给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机会,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为企业高速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储备。

2 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思路及目标

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是:将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成集“产、教、研”为一体的示范性实训基地。总体目标为“技术先进,示范共享,工学结合”。

2.1 高标准的建设起点,向世界物流水平靠拢

校企双方在物流实训基地建设中达成共识:瞄准世界物流发展的先进水平,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重点,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成为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或转化的孵化基地。

2.2 成立物流科学研究所,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现代物流涉及多门学科,并涉及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综合性研究应用领域,已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同时,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声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企业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因而对于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突出课题。

成立物流科学研究所,运用双方优势开展物流科研研究,打破了以往职业院校与企业在行业发展研究中相互分离,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了强强联手,共同研究和开发物流科研项目的良好势头,实现了生产、培训、科学研究一体化。

2.3 确定实训基地的组织机构和运营管理的模式

实训基地建设中,双方明确了学校与企业各自的职责与权力,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了实训基地使用与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实训基地由桂中海迅按“第三方物流”模式对外运营和管理,我校参与企业管理,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教学培训计划,并参与学生在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岗前培训、技能考评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3 实践与探索

3.1 编写物流实训教程,实现专业培训岗位化、系统化、规范化

完善的实训基地不仅包括先进的设施设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专业师资队伍,还应包括与之配套的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训教材、实训计划和实训方案。由于物流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现有的教材偏重理论知识,其适用性、应用性和可操作的实训内容少之又少,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组成了由企业首席运营官、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的技术骨干为成员的《物流实训教程》编写组,制定了详细的编写方案,并对参与教程编写的专业教师采用轮训方式安排到企业挂职,进行专业实践操作培训。

《物流实训教程》是以行业(企业)岗位操作规范为标准,依据物流实训基地的工作流程、岗位设置和技能要求进行编写,使学生实训岗位化、系统化、实训操作规范化,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缩短了上岗时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差距,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2 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学生考评标准化、企业化

不同的岗位操作技能要求和考核标准也各不相同,如运输作业岗位以货物的准时到达率和货物的安全完整为考核要求;仓储作业岗位以货物出入数量的准确率和堆垛的规范性为考核要求;配货作业岗位则以分拣配货的准确性和配送货物的及时性与经济性为考核要求。因此,我们依据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制定了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和综合技能考评标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有章可循,树立自信心。

对学生的考评,以专业技能考核为主,以企业岗位考核指标为标准,既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评价,同时也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与引导。通过学校考评与企业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从而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

3.3 初步形成了“三阶四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阶”即人才培养分三阶段进行,“四环”即四环培训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物流知识认知能力的培养阶段。通过学生在校内系统地学习物流基础知识,使他们对物流及物流行业有完整的认知和了解。第二阶段为物流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与操作水平,提高就业的适应能力。第三阶段为物流规划能力的培养阶段,旨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四环培训法”即采用“ 目标—策划—实施—检测”四个步骤培训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

3.4 共建共享,辐射周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

物流实训基地由桂中海迅按“第三方物流”的运营模式进行运营,学校参与管理,在满足我校物流专业岗前培训的同时,也为其他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基地。我校作为叉车驾驶上岗证的考试点也为桂中海迅和其他企业培训了大量的叉车驾驶员,桂中海迅每年拨付固定经费用于物流科学研究所的科学研究,同时设立了“桂中海迅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我校物流专业优秀学生,开创了企业、学校、学生和社会“多方赢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良好局面。

更多相关推荐:
校内生产性实训标准

校内生产性实训标准校内生产性实习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为了使校内生产性实习效果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工学结合核心...

校内生产性实训记录

校内生产性实训记录

网络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及效果分析

网络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及效果分析摘要对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从生产性实训设计思路生产性实训载体生产性实训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网络技术专业校内...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果的初步分析研究

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果的初步分析研究基于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校内实训摘要生产性实训不但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升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技能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研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丁金昌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就如何提高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模式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考作一阐述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

12-13第二学期校内生产性实训计划

焊接专业1213学年第二学期校内生产性实训计划一实训目的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精神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3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焊接...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意义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意义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工作过程体验岗位技能训练专业知识应用与创新工作经验获得的必要场所综观当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以模拟性和仿真性基地为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处于起...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其实训环境和实训任务的真实性与社会和市场联系的紧密性以及明显的经济效益性得到了高职教育领域的普遍关注它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重要场所代...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研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傅永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通过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方式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演示...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丁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丁金昌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就如何提高对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基本特征主要模式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考作一阐述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刘家枢徐涵摘要实践教学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之举认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特点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

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申屠江平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训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校...

校内生产性实训总结(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