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报任安书》读后感

最重要的,才是不能放弃的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当时的时代受强权政治统治,皇帝的话就是圣旨,司马迁遭逢此劫也是不可避免的。他虽胸中极度痛苦、激愤和不甘,但是却不敢胡乱指责,抒发抑郁之情。于是在回信中自嘲自贬的地方很多:“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在这里表现出了自己地位卑微,死不足惜,也是苟活的原因之一。文章中也有很多反省自我的话,“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人在最落魄的时候就该多自我反省。可既然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再多的自怨自艾也无济于事。

更何况,司马迁之所以隐忍苟活最大的原因是为了文传于世,雪耻传名。“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报任安书》有感

读《报任安书》有感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的著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 《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司马迁用的实践诠释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生命价值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决定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值得让人回忆的东西,要想重于泰山,就得尽己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坚强乐观,在逆境中仍然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在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时,他记住该记住的,忘

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伟大,他生命的价值也在奋斗与困境的搏斗时得到了升华。我也一直坚信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就像一杯浓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的,而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创造出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的。爱迪生,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地发明颇多。可在辉煌的背后,他又何尝不是从一条崎岖之路挺过来的呢?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无眠,一次次的振作,让他冲出了逆境,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为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发明。 再如伟大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家贫但好学。他两岁的时候就是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无靠,惟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也改嫁,自己也改姓。但对于这一切的艰难,他并没有放弃,流着泪下决心刻苦读书,以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以粥为食,在一个庙中苦读了3年。后告别母亲远出求学,又在异乡接着过起了食粥苦读的日子,整整5年,睡觉时都没有解开衣服。艰苦的环境没有打倒他,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报任安书》有感

读《报任安书》有感

其实早在高中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就已经深刻的接触过《报任安书》了,但当时只是被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那悲愤情感的文辞所打动。同时被司马迁的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人格和实录精神所感染。直到今天再次重读《报任安书》我终于通过这篇天下奇文走近了司马迁,走入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天汉二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以对李陵的深刻了解,私下认为李陵投降委实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毫无顾忌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殊不知这极大地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司马迁有口难辩,就这样得了罪,被打入地牢,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生死面前,司马迁没有畏惧过。选择死是一种解脱,但为了《史记》,他选择了“痛下蚕室”,这需要更大的勇气。他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这对他的身心是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信中写道:“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字字血,句句泪,渗透着无尽的哀怨之情。 司马迁与李陵非亲非故,亦非受人之托,为其辩解,只是出于对李陵正直人品的熟知,出于一个直言敢谏的大臣的良知。然而却触怒了专横的汉武帝,身受奇耻大辱,精神又遭到沉重的打击,他能不怨恨专横的君主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也是司马迁的遭遇吗?然而怨归怨,一想到自己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父亲司马谈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著作,但无奈年事已高,便只好寄厚望于作为儿子的他,希望他实现修史这一宏愿。若是就这样毫无价值地死去,岂不遗憾?何不努力完成父亲这一夙愿?死既无益,生而有用,于是,司马迁隐忍苟活着,这恰是他的伟大之处,非有胸怀大志者不能为之。

司马迁自幼胸怀大志,攻读经传史籍,年轻时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古代遗闻佚事,访贤搜史,了解风俗民情;三十八岁时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充分利用汉朝宫廷图书馆,阅读大量的文献典籍,为著述《史记》搜集有关资料,经过五年的搜集工作,便开始了他的史学巨著的著述。四十八岁时虽遭受腐刑,但司马迁没有停止在怨恨上,也没有选择“死节”,而是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也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先驱,吸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惨淡笔耕十三年,著成《史记》一百三十篇,开创了中国记传体史书的先河,实现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奋斗目标,并以此书“偿前辱之责”,这是他精神、人格上的涅槃。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报任安书有感

论司马迁生死观

——读报任安书有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读着《报任安书》隽永的句子,我眼前不仅浮现出这样的一幕:在昏暗的牢房里,站着一位青年,他的目光透露出坚毅,犹如一把利剑,将要将这混沌黑暗的一切斩破。这就是司马迁,他用他的胸襟和精神向我们诠释他的生死观。

亚圣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人也曾说过:“士可杀,不可辱。”司马迁在经受最为耻辱的腐刑后,也曾悲愤地咆哮道:“最下腐刑,极矣!”一个最字,一个极字,将司马迁的悲惨人生推到极致。 然而,司马迁却没有因此而自寻短见。他仍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归宿他要继承父亲的夙愿,要完成《史记》,要“予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清楚地明白到,功成名就,壮怀激烈地从容赴死,自然是“重于泰山”;然而事业未成,遭受挫折就做无谓的丧生,则是“轻于鸿毛”。

韩信甘心忍受胯下之辱,最终为刘邦平定天下,封侯加爵;越王勾践,试尝人粪,卧薪尝胆,最终消灭吴国,完成复国大业……司马迁清楚明白到这些道理,他忍辱负重,顶着比死更沉重万分的压力,饱受酷吏的煎熬以及别人的讥讽嘲笑,最终完成了流传千古的文学著作《史记》,然后他便安然的解脱了——去世了。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也就是司马迁的生死观:人生事业,超越死亡。这一选择,无疑比是死亡更加伟大的痛苦。 玉米只有在黑暗狭小的空间中经受压迫,才能变成金黄香美的爆米花;丑陋弱小的毛毛虫,只有经过世界的磨练,才能破茧而出,变为艳丽妖媚的蝴蝶;丑小鸭只有经过一个个残酷的冬天,才能羽化成为纯洁无暇的白天鹅。

活在逆境中,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司马迁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不已却又正确无误的抉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死观。

昏黄的日光透过铁窗渗进这间破败的牢狱里,照亮了司马迁脸上坚毅的神情,他浑厚刚劲地声音穿过亘古的岁月,清晰地回荡在我的耳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 …… 余下全文

篇五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

在那是一个把人当作畜生的时代。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便横遭暴行,惨受宫刑。昨天还是国家大臣,今天便被阉割,毫无尊严可讲。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当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的时候,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生活的时候,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又多么悲壮的行为啊!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段可以体现出司马迁是多么的痛苦,忍受了士大夫所不能忍受的大刑,忍辱负重,只为达成先父遗志。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的,司马迁便是一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伟人。终于,他完成了《史记》,这部无韵之《离骚》的历史经典著作。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绩。生前无法回到纯白,身后却是鲜艳夺目,熠熠生辉。他生前所有的耻辱,现今如浮世一梦,惟独见他的绚丽,他的繁华,他的绝世的人格魅力。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两千年前,司马迁就认识到生与死的价值,并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解释。这种人生观发扬了孟子“生”与“义”的精神之髓,并将其发展到了

一个更高的境界。作者还从生命历程与创作的关系上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愤怒出诗人”的文学创作规律。他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用诗一般的语言,高度评价屈原的一生,是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这正应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名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他看透了这个社会。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

读后感: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 例文:

《报任安书》感悟

流连于唐朝的繁华,仰慕于宋朝的儒雅,惊羡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徜徉于明清的肃穆庄严。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在我的心中,我敬仰的,爱慕的,永远是那独树一帜的汉朝。因为在那里,有着让世人景仰的大智大勇的人太史公,有着让世人炽爱的彪炳后世的《史记》。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处处是情,震古烁今,动人心魄。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拔、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为《史记》献身的无畏的精神。司马迁是位大智大勇的人。

司马迁被“诬上”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一位诗人说:真正勇敢的人不是轰轰烈烈的去死,而是为了某种事业苟且偷生的活着。太史公选择了隐忍苟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责骂。这是何等的伟大气魄啊!

忍受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司马迁坚韧不拔,矢志不渝。他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古代圣贤历经磨难,最后成功。这些成功的的典例让他看到了那些非凡之人的高贵人格,他们像那盏指明灯一样。始终照耀司马迁的路。于是他夜以继日地撰写〈史记〉。他整日没命地挥刀竹简,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亲,只怕对不起那些过往的英雄,只怕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留传后世!司马迁拿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血,再结茧,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简册已弄得血迹斑斑。这是何等的艰辛啊!非凡之人,需要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精神需要有非常的追求,非凡之目标理想。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的,司马迁是一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伟人,非凡的人。终于,他完成了《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巨著。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绩。生前屈辱苟活,身后却是鲜艳夺目,熠熠生辉。他生前所有的耻辱,现今如浮世一梦,惟独见他的绚丽,他的繁华,他的绝世的人格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报任安书》后感

读《报任安书》后感

《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作者司马迁也因此书享誉千古。今天学习了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后,而对人生也有所感悟。

汉朝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所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回信与其好友,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处境以及为什么当时没有回复其好友让自己“推贤进士”的缘由。在《报任安书》中,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血泪,处处真情,理灼古今,动人心魄。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懂得隐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大丈夫。他有着无比崇高的信念与理想和为《史记》献身的伟大精神。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

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的,司马迁是一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非凡的伟人。他创作了不朽巨著——《史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典籍。成就了他非凡的功绩。他生前所有的耻辱,现今如浮世一梦,惟独见他的绚丽,他的繁华,他那耀眼的人格魅力。而今朝的我们呢?在浮华的今天又要该如何去抉择,在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的社会,会有更多的困难矗立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要知道人生总是如此,又有谁没有经历过风雨就能见彩虹的呢!我们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人的一生总会伴随着风雨风雨雨。,也正是这些风雨才能让平凡的人生充满绚丽的光芒与色彩。也只有困难的磨练,才能历练自身,丰富生活的亏空,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身的才识,铸就非凡的人生。所以我们要立存高远,矢志不渝。坚守着、准备着并时刻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任何的荆棘,都将化成我们的力量,被踏平在我们的脚下,成为我们前进的道路。为我们书写不在平凡的人生篇章。

…… …… 余下全文

篇八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感悟一

流连于唐朝的繁华,仰慕于宋朝的儒雅,惊羡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徜徉于明清的肃穆庄严。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在我的心中,我敬仰的,爱慕的,永远是那独树一帜的汉朝。因为在那里,有着让世人景仰的大智大勇的人太史公,有着让世人炽爱的彪炳后世的《史记》。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处处是情,震古烁今,动人心魄。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拔、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为《史记》献身的无畏的精神。司马迁是位大智大勇的人。 司马迁被“诬上”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一位诗人说:真正勇敢的人不是轰轰烈烈的去死,而是为了某种事业苟且偷生的活着。太史公选择了隐忍苟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责骂。这是何等的伟大气魄啊!

忍受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司马迁坚韧不拔,矢志不渝。他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古代圣贤历经磨难,最后成功。这些成功的的典例让他看到了那些非凡之人的高贵人格,他们像那盏指明灯一样。始终照耀司马迁的路。于是他夜以继日地撰写〈史记〉。他整日没命地挥刀竹简,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亲,只怕对不起那些过往的英雄,只怕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留传后世!司马迁拿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血,再结茧,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简册已弄得血迹斑斑。这是何等的艰辛啊!非凡之人,需要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精神需要有非常的追求,非凡之目标理想。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