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读后感

读《报任少卿书》有感

在提笔之前,我又朗读了一遍全文。开篇,缓字慢言,沉郁无奈;下行,字字涕泣,戚戚哀哀;翻页,言辞激烈,悲歌慷慨;区区几千言,冷峻之下血脉奔流,动情之处豪情万丈;文毕,我不由起身静默,于无声处听惊雷。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古典文学是要靠读的,在大声的诵读中,手中这几张轻薄的纸便瞬时与几千年的历史等长,与茫茫的空间等阔,其言辞的力量顿时四两拨千斤。而只有与作者意气相投,情通一脉的时候,读者才真正走进了文章里,仿佛贴着作者的心口在感受。将《报任少卿书》连读三遍,这位时年五十二岁的老者便穿越两千的历史风尘目光炯炯地站在了我眼前。

我与太史公言:“晚辈我甚至没有完整地读过您的传世之作,现在却要通过一封书信来窥探您的内心,实在……惭愧之至。”先生不出一言。我甚为惶恐,又惴惴无以遁逃,只好硬着头皮捧起书信,娓娓道来。

信的开篇,司马迁面对好友,自嘲“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又引“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抒发知音难觅的苦闷,口吻如此沉郁而凄切,着实让人叹惋。随后,太史公又费四百余字大抒“诟莫大于宫刑”的难堪和苦闷,一句“羞当世之士邪!”,可谓罄尽血泪,字字涕泣。古往今来,遭大难之人,哪怕是豪杰之士,也难免感时运不济,叹郁愤难平。司马迁虽通古今之变,已另眼看待生死,可谈及身世,也难掩自己的嫌弃和伤痛之情,他俗人的真性情让人读来真实,感切。

之后,太史公用了七百余字的笔墨激昂慷慨地叙述了他命运的转折点——李陵案。在此长篇段落中,他的言辞呈现出了《史记》的笔法,精简,利落,详略得当,文势奔腾,路转千回又一泻千里。在太史公的叙述中,我看到了李陵悲剧英雄的形象:孤军深入,以一抵百,傲视强敌,奋不顾身,最后“矢尽道穷,救兵不至”,才终走投无路,只是没有一死以谢主上而已,其言其行,虽不可名垂千古,也不至于遗臭万年。然而,司马迁以年轻书生的理想主义和正义感逆大流而“推言陵功”,虽可谓大勇,却并非大智。在那样的强权政治下,以一己之力抗衡皇权是比以卵击石还要天真悲壮的行为,更何况,在那种思想氛围下,“宁死不降”是将帅最后的尊严,李陵哪怕有千般委屈,终抵不过一死来得光荣。司马迁在信中说当时之举是“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我不禁要苦笑,太史公饱读史书,满腹经纶,缘何在此时如此少年义气?幸哉,这个命运的转折点没有摧毁司马年,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让他理想主义的不切实际尽去,转而以退为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突围”。

…… …… 余下全文

篇二 :《报任安书》读后感

最重要的,才是不能放弃的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当时的时代受强权政治统治,皇帝的话就是圣旨,司马迁遭逢此劫也是不可避免的。他虽胸中极度痛苦、激愤和不甘,但是却不敢胡乱指责,抒发抑郁之情。于是在回信中自嘲自贬的地方很多:“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在这里表现出了自己地位卑微,死不足惜,也是苟活的原因之一。文章中也有很多反省自我的话,“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人在最落魄的时候就该多自我反省。可既然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再多的自怨自艾也无济于事。

更何况,司马迁之所以隐忍苟活最大的原因是为了文传于世,雪耻传名。“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后感: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

读后感: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 例文:

《报任安书》感悟

流连于唐朝的繁华,仰慕于宋朝的儒雅,惊羡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徜徉于明清的肃穆庄严。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在我的心中,我敬仰的,爱慕的,永远是那独树一帜的汉朝。因为在那里,有着让世人景仰的大智大勇的人太史公,有着让世人炽爱的彪炳后世的《史记》。

司马迁在千古绝唱《报任安书》中,将他强烈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将封闭压抑的情怀一吐为快,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处处是情,震古烁今,动人心魄。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隐忍苟活、坚韧不跋拔、矢志不渝的大丈夫、真英雄,他有着崇高的人生信念,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不屈的意志,和为《史记》献身的无畏的精神。司马迁是位大智大勇的人。

司马迁被“诬上”定罪,因“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身受腐刑。“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他抑郁,他痛苦。这种最卑劣的刑罚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的司马迁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与摧残。这种情况下,选择“死节”是一种解脱,活着要承受的痛苦实在太多太多,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一位诗人说:真正勇敢的人不是轰轰烈烈的去死,而是为了某种事业苟且偷生的活着。太史公选择了隐忍苟活。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了《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宁愿忍受所有的嘲笑、侮辱、责骂。这是何等的伟大气魄啊!

忍受着“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司马迁坚韧不拔,矢志不渝。他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古代圣贤历经磨难,最后成功。这些成功的的典例让他看到了那些非凡之人的高贵人格,他们像那盏指明灯一样。始终照耀司马迁的路。于是他夜以继日地撰写〈史记〉。他整日没命地挥刀竹简,拼命地刻写,只怕对不起父亲,只怕对不起那些过往的英雄,只怕没有人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留传后世!司马迁拿刀的手指结了茧,茧破了流血,再结茧,再破;不知破了多少次,那简册已弄得血迹斑斑。这是何等的艰辛啊!非凡之人,需要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精神需要有非常的追求,非凡之目标理想。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是的,司马迁是一位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伟人,非凡的人。终于,他完成了《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巨著。他成就了非凡的功绩。生前屈辱苟活,身后却是鲜艳夺目,熠熠生辉。他生前所有的耻辱,现今如浮世一梦,惟独见他的绚丽,他的繁华,他的绝世的人格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报任安书》有感

读《报任安书》有感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的著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 《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司马迁用的实践诠释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生命价值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决定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值得让人回忆的东西,要想重于泰山,就得尽己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坚强乐观,在逆境中仍然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在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时,他记住该记住的,忘

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伟大,他生命的价值也在奋斗与困境的搏斗时得到了升华。我也一直坚信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就像一杯浓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的,而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创造出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的。爱迪生,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地发明颇多。可在辉煌的背后,他又何尝不是从一条崎岖之路挺过来的呢?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无眠,一次次的振作,让他冲出了逆境,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为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发明。 再如伟大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家贫但好学。他两岁的时候就是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无靠,惟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也改嫁,自己也改姓。但对于这一切的艰难,他并没有放弃,流着泪下决心刻苦读书,以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以粥为食,在一个庙中苦读了3年。后告别母亲远出求学,又在异乡接着过起了食粥苦读的日子,整整5年,睡觉时都没有解开衣服。艰苦的环境没有打倒他,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

孤独而倔强的灵魂

——《报任少卿书》读后感

摘要:《报任少卿书》的核心是司马迁对于他“为什么不去死”所做的剖白;在一封不算长的信里能够提出“生死管”影响深远的观点和学说,是它根本的价值所在;对受刑后一场生命体验的真实抒写,则是这封书信的一个特殊贡献。从《报任少卿书》中,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天才是怎样惨遭黑暗现实的荼毒之苦,感受一个无辜的灵魂在如何倾吐那千古奇冤的苦闷忧愁,聆听到一个不屈从于命运的文化巨子的呐喊悲歌,体验到司马迁所经历的精神痛苦和他所进行的不屈抗争的情怀。这也让我们产生了惨烈与悲壮、渺小与伟大集一身的复杂体验,并在体验中,心灵也得到涤荡,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关键字:《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 生死观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简短的一句话,说中了问题的要害,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向他的好友任安,实际也是向天下后世一切读者剖白心曲的作品。文中触及人生许多很根本又很尖锐的问题,诸如生死、荣辱、发愤著书、生命体验等等。如果说,一部《史记》是为中华民族写心的话,那么此文就是司马迁为自己写心。司马迁为了理想和事业,为了父子两代人为之付出毕生心血,凝结着民族文化智慧和时代历史要求的《太史公书》(《史记》)得以完成,甘愿忍辱负重,“函粪土之中而不辞”,他写《报任少卿书》,就是为了剖露赤心,要人理解他为什么不去死,为什么不能死!

在一封并不算长的信里,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观点和学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这正是这封书信根本价值之所在。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而受宫刑之后,面临的是两难抉择:生,要忍受人世间最难堪的奇耻大辱;死,两代人的心血,自己为之奋斗大半生的事业半途而废。尽节一死,固然痛快,既维护了人格尊严,甚至带有几分硬气,然而却要使两代人的心血结晶和凝聚着民族文化智慧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报任安书》有感

读《报任安书》有感

其实早在高中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就已经深刻的接触过《报任安书》了,但当时只是被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那悲愤情感的文辞所打动。同时被司马迁的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人格和实录精神所感染。直到今天再次重读《报任安书》我终于通过这篇天下奇文走近了司马迁,走入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天汉二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以对李陵的深刻了解,私下认为李陵投降委实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毫无顾忌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殊不知这极大地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司马迁有口难辩,就这样得了罪,被打入地牢,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生死面前,司马迁没有畏惧过。选择死是一种解脱,但为了《史记》,他选择了“痛下蚕室”,这需要更大的勇气。他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这对他的身心是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信中写道:“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字字血,句句泪,渗透着无尽的哀怨之情。 司马迁与李陵非亲非故,亦非受人之托,为其辩解,只是出于对李陵正直人品的熟知,出于一个直言敢谏的大臣的良知。然而却触怒了专横的汉武帝,身受奇耻大辱,精神又遭到沉重的打击,他能不怨恨专横的君主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也是司马迁的遭遇吗?然而怨归怨,一想到自己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父亲司马谈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著作,但无奈年事已高,便只好寄厚望于作为儿子的他,希望他实现修史这一宏愿。若是就这样毫无价值地死去,岂不遗憾?何不努力完成父亲这一夙愿?死既无益,生而有用,于是,司马迁隐忍苟活着,这恰是他的伟大之处,非有胸怀大志者不能为之。

司马迁自幼胸怀大志,攻读经传史籍,年轻时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古代遗闻佚事,访贤搜史,了解风俗民情;三十八岁时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充分利用汉朝宫廷图书馆,阅读大量的文献典籍,为著述《史记》搜集有关资料,经过五年的搜集工作,便开始了他的史学巨著的著述。四十八岁时虽遭受腐刑,但司马迁没有停止在怨恨上,也没有选择“死节”,而是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也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先驱,吸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惨淡笔耕十三年,著成《史记》一百三十篇,开创了中国记传体史书的先河,实现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奋斗目标,并以此书“偿前辱之责”,这是他精神、人格上的涅槃。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关于《没有任何理由》一书读后感

《没有任何理由》读后感

最完美企业员工培训读本《没有任何理由》,读后感触很大,感觉到一种心理上的激进,思想上的进化。

通过此书我深深的感受到:在工作中是没有任何理由或借口的,而失败则更是没有任何理由或借口。理由或借口虽然暂时让自己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而它对工作的本身没有任何的帮助和提高。因为在找理由或借口的同时,我们最容易忽略自己本身。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抱怨外在的一些条件,比如:打字打得慢,就怨键盘不好用;在快车道上被车撞了,就怨汽车开得太快;上班迟到了,就怨公交车晚点??其实在抱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为自己找借口,而找借口的唯一好处就是安慰自己。但这种安慰是致命的,它会使我们对现状无动于衷,会让我们不再去思考,更不会为改变现状而努力。 回想工作中的我,工作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当被责问的时候也会找出一些理由或借口,比如:“我忘了、我记错了、我听别人说的、我下次注意?? ”等等来为自己辩解开脱。久而久之,理由或借口也让自己在面对困难和工作时显得有些松懈且抱怨。随着时间的流逝,工作之初的热情也随着理由或借口被熄灭,工作的目标也在变的模糊,每天的工作也就是在复制着昨天的事。所以当

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错误时,我们首先应该好好的反醒自己,想办法来解决,或是问问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对?有没有去认真的做事?我的工作方法对吗?这样才能让自己得以成长,在工作上取得进步。

千万别找理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想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寻找任何理由的人,在让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完美的执行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理由或借口,每一个理由或借口后面都有很多潜台词,事后让我们暂时逃避责任和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局面,那就是每个人都努力找理由或借口来掩盖自己的过失,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每一个工作都是由许多细节构成,需要我们之间的协作,每个人之间的配合,工作中不能相互推脱,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问一问对不对的起自己的良心,要有最起码的责任心。千万别找理由或借口,让我们改变找理由或借口的机会,把寻找理由或借口的时间用到工作中来吧。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生计而苦苦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直到最后潦倒了。当每个人都怀揣希望的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我相信,我们的憧憬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未来的期望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结局却不一样呢?那是因为越是担心会失

…… …… 余下全文

篇八 :任丽欣读书心得

小学生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三年一班的任丽欣,站在这里的我此时心中感到无比的激动与自信,首先我要感谢领导和老师给我这次汇报的机会,其次我还要感谢我的一位好朋友那就是——书!我从书那里获取了很多的精神食粮,吸取了更多的智慧营养。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书——你是我一生的朋友》。

其实,以前我是个不爱看书的孩子,可爸爸妈妈经常鼓励我多读书,说读书可以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等等,但我就是不感兴趣。记得在一年级下学期,妈妈和老师让我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那时我觉得无从下笔不知如何去写,就想起了老师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是我就让妈妈带我到书店买了两本《手把手教你日记起步》,回到家里我如获珍宝似的认真看了起来,没事时我就看,看完后我就模仿着写了几回,慢慢地我掌握了写日记的方法,也能把我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来了。就这样我对书渐渐有了好感,觉得书对我帮助很大,从此我认定书是我一生的朋友,因此,我书架上的书也渐渐的多起来。像《爱的教育》、《母亲》、《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这些都是我爱看的书。

在家里每个房间都有我读书的身影,读书确实能让我收获颇多。瞧!从《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的源泉;从《母亲》中,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从《四库全书》中,我了解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我知道白雪公主因为善良多次上了皇后的当,也因为善良得到了小矮人的呵护并最终获得了王子的爱情,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不仅为灰姑娘着迷,为丑小鸭喝彩,更为我存在的这个世界而惊叹!

书,她就好像我的老师,传授了我课本中无法知道的真谛,所以我对书的感情与日俱增,闲暇、无聊时我就与书为伴。我最喜欢过每周的星期四了,这一天的早自习,是我校的读书日,也是我与书相约的时候,我可以畅游在书的海洋里。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愿你们和我一起与书做一生的朋友吧,相信你也会从中得到很多的帮助,使你受益终生! 最后我要对书说 ——书,你是我一生的朋友,有你相伴,我将无悔人生! 谢谢大家,我的汇报完毕。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