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任安书》有感

时间:2024.4.20

读《报任安书》有感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司马迁的著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 《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触怒龙颜,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宫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毫无价值可言,他想到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这些人也曾受过屈辱,但都有骄人的成果。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使命要完成,他不甘心,不甘就这么默默死去,带着这种悲愤,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受着痛苦与屈辱,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史记》。 司马迁用的实践诠释了他在《报任安书》中的生命价值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价值决定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但是人生在世,总得留下点值得让人回忆的东西,要想重于泰山,就得尽己所能,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司马迁无疑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得坚强乐观,在逆境中仍然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在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时,他记住该记住的,忘

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逆境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人格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伟大,他生命的价值也在奋斗与困境的搏斗时得到了升华。我也一直坚信一句话:底蕴的厚度决定生命的高度,人生就像一杯浓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试问,如果没有经历那残酷的宫刑,谁还会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在逆境中勇敢追求理想的伟大灵魂。

纵观历史,有不少伟人,他们不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创造出自己的价值的,而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创造出为世人所熟知的成就的。爱迪生,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一生地发明颇多。可在辉煌的背后,他又何尝不是从一条崎岖之路挺过来的呢?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无眠,一次次的振作,让他冲出了逆境,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为世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发明。 再如伟大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家贫但好学。他两岁的时候就是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无靠,惟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也改嫁,自己也改姓。但对于这一切的艰难,他并没有放弃,流着泪下决心刻苦读书,以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以粥为食,在一个庙中苦读了3年。后告别母亲远出求学,又在异乡接着过起了食粥苦读的日子,整整5年,睡觉时都没有解开衣服。艰苦的环境没有打倒他,

最终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向天下呼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

逆境出人才。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滚滚历史长河中,逆境造就了无尽的人才,为历史带来阵阵芳香。

现在的我们大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有了父母的保驾护航,成长道路也变得一帆风顺。可是,我们可以在父母的保护伞下生活多久,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总要学会一个人成长,总要学会一个人面对生活给我们的挑战,总要学会一个人面对挫折、逆境。而眼泪,放弃......在困境面前都显得苍白,谁是谁的救世主?只有你自己,如果不想摔成一地绝望的碎末,那么勇敢起来,面对逆境,尽自己所能走出困境,那么最终你将破茧成蝶,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正视逆境,勇敢接受命运给予你的玩笑,在逆境中彰显生命的价值,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第二篇:读《报任安书》有感


读《报任安书》有感

其实早在高中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就已经深刻的接触过《报任安书》了,但当时只是被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那悲愤情感的文辞所打动。同时被司马迁的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人格和实录精神所感染。直到今天再次重读《报任安书》我终于通过这篇天下奇文走近了司马迁,走入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天汉二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以对李陵的深刻了解,私下认为李陵投降委实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毫无顾忌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殊不知这极大地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司马迁有口难辩,就这样得了罪,被打入地牢,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生死面前,司马迁没有畏惧过。选择死是一种解脱,但为了《史记》,他选择了“痛下蚕室”,这需要更大的勇气。他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这对他的身心是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信中写道:“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字字血,句句泪,渗透着无尽的哀怨之情。 司马迁与李陵非亲非故,亦非受人之托,为其辩解,只是出于对李陵正直人品的熟知,出于一个直言敢谏的大臣的良知。然而却触怒了专横的汉武帝,身受奇耻大辱,精神又遭到沉重的打击,他能不怨恨专横的君主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也是司马迁的遭遇吗?然而怨归怨,一想到自己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父亲司马谈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著作,但无奈年事已高,便只好寄厚望于作为儿子的他,希望他实现修史这一宏愿。若是就这样毫无价值地死去,岂不遗憾?何不努力完成父亲这一夙愿?死既无益,生而有用,于是,司马迁隐忍苟活着,这恰是他的伟大之处,非有胸怀大志者不能为之。

司马迁自幼胸怀大志,攻读经传史籍,年轻时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古代遗闻佚事,访贤搜史,了解风俗民情;三十八岁时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充分利用汉朝宫廷图书馆,阅读大量的文献典籍,为著述《史记》搜集有关资料,经过五年的搜集工作,便开始了他的史学巨著的著述。四十八岁时虽遭受腐刑,但司马迁没有停止在怨恨上,也没有选择“死节”,而是以古代圣贤发愤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也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先驱,吸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惨淡笔耕十三年,著成《史记》一百三十篇,开创了中国记传体史书的先河,实现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奋斗目标,并以此书“偿前辱之责”,这是他精神、人格上的涅槃。

司马迁志向高远,雄心万丈,对于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超越了庸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啊,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然而,死就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司马迁认为自己受辱之后“引决自裁”“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面对侮辱、嘲笑、误解,他选择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忍辱负重,苟且屈生,比一死了之更痛苦,更需要勇气,也更能显出英雄气概来,可以说生死观的背后透者他的万丈雄心。司马迁重视生命的存在,更重视生死的意义,他以实现人生价值为原则,认为人生在世要么立德,要么立功,要么立言。在《史记》中,司马迁歌颂那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赞赏他们为了某种信念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及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以其豪迈而达观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影响后人,激励后人。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句;诗人臧克家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

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为人类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人们永远记住他,他们虽死犹生,超越庸常,千古不朽。

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时,他列举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但不一定都去“死节”,在“发愤著书”一节中,又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完成了流传后世的不朽之做,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文章纵横捭阖,内容丰富,笔力雄健,震烁古今。司马迁幼年从师儒学大师孔安国,道学大家董仲舒,系统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时两年的漫游不仅使他游历,名山大川,陶冶情操,也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报任安书》又显示了司马迁这位古代散文学家的文学才华。古人早就称此文为“天下奇文”。它的“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磅礴,作者长久积郁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它的纵横捭阖,起伏跌宕。作者是坦率的,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因而他一一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曲折反复,一唱三叹,与他的《史记》一样,也是一篇“无韵的《离骚》”。再说,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总之,《报任安书》是《史记》千载不绝的余音,是我们解读司马迁生活、思想的一个窗口。

历史总爱蒙着面纱,等待被那些见微知着的人揭开。美好与丑陋,阴谋与背叛,忠诚与奸淫,在他笔下倾泻开来,仿佛上演着一出一出的独角戏。而他笔下的古人,也是真正的人,是历史舞台上的戏子。他们人生的血泪和欢颜,却因司马迁而能够留在泛黄的书页间,然后,两千年过去,他们的戏,依旧可以被我们观看,并且由衷感慨。在那个繁华而苍凉的年代,他以一颗历尽劫难却仍鲜活丰盛的赤子之心,一笔一画的描刻历史,为它染上同自己一样的纯蓝。因为司马迁也明白自己也将是历史中的一员,在他为他人写好剧本后,睡去了,永远的睡去了。

使我感到好奇的是,他那种是怎样的意志,竟能让他在痛苦的边缘奋不顾身。那是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正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才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言壮语,才成就了《史记》这样的鸿篇巨制,才铸就了流芳百世的辉煌。我不禁长吁一声,如果是我,怕是没有这份坚强。读完《报任安书》,我才明白这样一个史官的难处。不同的选择,在我看来,有的时候活着比死去更难能可贵。在艰难的命运面前,个人的抗争也许软弱,但由此而彰显的精神与刚毅,再渺小也是永恒。使我知道一个人无论在碰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有精神不倒,所有都能够持续的道理。

司马迁,这个悲情英雄的执着,让人记住的不仅是历史,也让人记住了这本史家绝唱的背后,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那个经历坎坷人生,却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司马迁。

更多相关推荐:
《报任安书》读后感

最重要的才是不能放弃的报任安书读后感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

读报任安书有感

论司马迁生死观读报任安书有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读着报任安书隽永的句子我眼前不仅浮现出这样的一幕在昏暗的牢房里站着一位青年他的目光透露出坚毅犹如一把利剑将要将这混沌黑暗的一切斩破这就是司马迁他用他的胸...

《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读后感在那是一个把人当作畜生的时代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便横遭暴行惨受宫刑昨天还是国家大臣今天便被阉割毫无尊严可讲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当一个有尊严...

读后感: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

读后感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例文报任安书感悟流连于唐朝的繁华仰慕于宋朝的儒雅惊羡于元代的四海归一徜徉于明清的肃穆庄严我可以对任何一个时代流连但在我的心中我敬仰的爱慕的永远是那独树一帜的汉朝因为在那里有着让世人景仰...

读《报任安书》后感

读报任安书后感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作者司马迁也因此书享誉千古今天学习了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后而对人生也有所感悟汉朝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所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读《报任安书》有感

读报任安书有感其实早在高中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就已经深刻的接触过报任安书了但当时只是被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那悲愤情感的文辞所打动同时被司马迁的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人格和实录精神所感染直到今天再次重读报任安书我终于通过...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读后感

读报任少卿书有感在提笔之前我又朗读了一遍全文开篇缓字慢言沉郁无奈下行字字涕泣戚戚哀哀翻页言辞激烈悲歌慷慨区区几千言冷峻之下血脉奔流动情之处豪情万丈文毕我不由起身静默于无声处听惊雷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古典文学是要靠读...

20xx年安全学习读后感

安全学习读后感安全意识对我们太重要了生命虽是自己的但它牵扯着家庭亲人朋友甚至企业的存亡和家庭的命运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守安全的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名员工构建起覆盖全面的责任网络以有压力的责任目标促进安全意...

书籍读后感

读罗素幸福之路有感最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每个字每句话好像都在触动心里的一根弦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共鸣依然是生活过去的生活让我对未来的生活的态度产生了改变而从这本书看出去我对一切的价值有了重新的估量幸福感与不幸福感...

国家政策对心理健康书籍读后感大赛获奖名单

20xx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心理健康书籍读后感大赛获奖名单一等奖邹盼盼张骥曹笑陈苗苗王春二等奖赵玉玲马桂宁秦晓祥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心理0902漫步云端读登天的感觉有感法学院法学0904多维成长活出立体人生读我...

安全生产知识书读后感

安全生产知识书读后感通过这次对消防法规和消防实用知识书本的学习对消防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把握了一些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消防安全治理应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把消防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火...

安全读本读后感

读增强全民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有感云鹤小学六2班朱萍今天学校发了一本书叫增强全民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书刚发下来同学们都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我也不例外了整个课室只听见哗哗的翻书声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在某种危险的...

报任安书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