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4.5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

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

       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荒漠化含义、表现及分类

 2.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以展示景观图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手段,实现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正确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原因及危害。

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等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领,小组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II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单位:黑龙江省逊克县第一中学

                   教师:韩忠

                   时间:20##年7月


第二篇: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当湖高级中学 地理组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

[新课引入] 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 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读图分析]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 1

征。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材料分析] 根据课本P37的课文“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

探究: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1、气候干燥,

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 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出示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说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阅读课文p36探究: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同学分组活动总结:

自然原因: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人为原因:

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 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探究:3、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因为由于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降低,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 2

植物,结果就是土地荒漠化。

投影图片胡杨树的变化探究活动: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

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

练习: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C、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得到了制止

D、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

36.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xx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图6、图7,回答下列问题。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 3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参考答案:36.(36分)

(1)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2)准噶尔盆地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分析理解] 阅读P39课文,结合“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图文资料:古楼兰的消亡

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

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

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衰:楼兰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荒漠广布,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xx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 19xx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图文演示荒漠化的防治

阅读p40活动探究

(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的地区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3、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

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

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1、 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燥,

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 风蚀、水蚀、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5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6

更多相关推荐: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温江中学地理组李海英1从课标要求灵话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事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例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引起该问题出现的背景原因了解该问题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危害探究解决该问题的主...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成都田家炳中学吴珊授课对象高20xx级4班全体学生首先很感谢教研组各位老师长期以来给我的帮助支持和关心因为你们所以我的课能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进步这节关于荒漠化的分层教学课我就先将我的想...

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课程标准分析区域环境和发展问题及其危害与防治措施四教材分析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

九年级人教版《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九年级人教版水的净化教学设计孙维陵龙琪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国化学课程网gtgt教学资源gtgt教学设计gtgt初中化学20xx1024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化学教学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熟悉...

无锡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备考指导:化学说课稿:《水的净化》

江苏教师招聘考试网无锡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备考指导化学说课稿水的净化更多请关注江苏教师考试网辅导简章20xx无锡教师招聘面试辅导简章尊重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来自于泉巨永初中我说课的标题是九年化学人教版第三单位水...

4.2水的净化的教学设计

课题2水的净化的教学案例作者樟树二中袁云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净化水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的四种方法并能够区分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2掌握过滤操作的基本技能及注意事项3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方法知道硬水软化的方法...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关于水的污染水的净化对每个学生来说肯定都积累了很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经验然而说到底这仍然是对水的污染水的净化表面特征的认识但该怎样从化学角度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并且运用它来指导生活实...

《水的净化》 现场教学教学设计(湖南省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张军)

水的净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张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净化方法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2自来水生产流程及水的净化常用方法沉淀过滤3掌握过滤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过程...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沉淀过滤吸附和消毒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联系起来主要介绍了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本课题与生活结合很紧密学...

课题3_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自我反思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教学反思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