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9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

下面我就我所教学的这一课时进行反思:

亮点: 1、 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文章的姿态美。 通过一段雾凇视频和一组雾凇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雾凇奇景,激发学生对雾凇姿态无限的想象。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感受“千姿百态”和“琼枝玉树”这两个美词背后的画面和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融会到赞叹的朗读指导中。通过引读,出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什么是饱和的水汽?”让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能够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说明“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来”的句子。这样“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细细品味,正是对“过于饱和水汽”的有力说明。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

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

3、以“难怪作者说吉林雾凇是文明全国的奇观“贯穿全篇,教学每段结束,都总结这一句话,让学生把雾凇的奇身上的印在脑海里。 不足:1、应抓住“饱”字用字理解释,让学生知道什么叫“饱和”,从而理解“饱和的水汽”就是很多的水汽,再让学生去品读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

2、先让学生体会吉林当时的气温又多寒冷,在让学生找出江面上阵阵雾气弥漫的原因,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丰富的热能使松花江水临寒不冻,巨大的温差为雾凇形成提供了过于饱和的水汽,也就是雾气。

3、品读雾凇的缓慢形成时,还应抓住“最初??逐渐??最后”这一时间变化的词来品味雾凇在形态上的变化,加深学生的理解,更好地突破难点。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发扬优点,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第二篇:《雾凇》教学设计和反思


《雾凇》二次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2、出示多媒体画面,板书课题。

板书:雾凇。(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 “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雾凇。

(二)、检查预习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音你读准了没有,谁来读读? 夜幕降临 零下 俗称 摄氏度 十里长堤 淹没 模糊 凝结

再读读第二排四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真了不起!四个多音字都

读准了。一起读一读。

2.小朋友们预习的很充分,表现得非常出色!

(三)、精读感悟课文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银松雪柳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配乐)

(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告诉我吗?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我们这里为什么

没有这样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

(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

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在体会重点词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词语的体会要透彻,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出雾凇的渐变。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读写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

(五)、 归纳升华

(映示:课件雾凇奇观片段)出示三幅图片,师: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

出示小练笔:

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真是 千姿百态!

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 师生共同赏析诗句。

大家说的精彩极了。想象力很丰富,说出了千姿百态的雾凇,由此发自肺腑的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删掉第一次设计中写雪景的片段,直接总结点题。)

(六)、拓展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教学反思: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一下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简单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后,我就把重点放在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让孩子体会雾凇形成过程中的美。方法主要是着

重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一、在朗读中感悟 体验雾凇的美

我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哪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让学生美美地读了课文之后再让学生观看一段雾凇的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雾凇的美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课文的语言文字来感受雾凇的美,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雾凇的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

二、探究中朗读 感悟情感美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由重点词语感悟,如: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多媒体再出示雾凇形成过程的文字,将体现慢的词语扣掉,让学生填一填,再读读,??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

三、想象后朗读内化语言美

抓住文本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作合理的想象,让学生根据画面练习说话:形态各异的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此时再让孩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已经深入孩子的心。

从这节课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去付出,不断地发现,才会有收获。

更多相关推荐: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奇既是...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反思张树文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今天我们进行第一...

23课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反思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课文充满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纵观全文内容共三个自然段和两幅插图有雾凇奇景成因探索赞美奇观三部分构成因为课堂时间是30分钟所...

《雾凇》教案反思

课题雾凇第二课时丹阳市云阳学校张叶芳教学期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附作业设...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的教学反思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反思如今的课堂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学生的创新学习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谐教学民主新课程理念让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挑战让我们看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作为一名教师要经过不断地学习...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反思洋河小学殷延芳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

雾凇教学反思_(2)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朱之海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反思雾凇教学反思雾凇一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课前我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致的预习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说说描述雾凇形态的...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反思王琴12月16日第一节课我和学生们共同学习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课雾凇整节课是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设计现就本节课做如下反思模式的四环节明确目标引导自学交流指导达标检测都有但对重点的内容没有强调...

小学语文《雾凇》教学设计刘姬霞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学校山东省临朐县第二实验小学姓名刘姬霞12345

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

雾凇教学反思(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