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带PPT)

时间:2024.5.3

《雾凇》教学设计

屯昌县屯城镇黎村小学 陈丰武

教学目标:

1、了解雾凇,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原因。

2、欣赏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雾凇,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来看一组图片(播放幻灯片)。

2、以题引入,检查预习。

同学们,雾凇是什么?

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并回答。

3、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下面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我们祖国的北方,去欣赏一下那迷人的景色。

二、精读课文,抓重点理解

1、指名朗读课文

读后思考并回答:

雾凇是不是在我国北方随处可见?

1

2、引导学生了解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

3、学生读课文、交流,师板书:

水汽——遇冷——凝结

4、这就是雾凇形成的条件,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必须读的清楚。学生各自读,指名后齐读。

5、以上是雾凇一般的形成过程,那么著名的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想了解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交流,师归纳:

(1)、吉林雾凇是在什么时间形成的?

(2)、雾气是哪里来的?

(3)、这雾气遇冷后有什么变化?

(4)、雾气怎样凝结?

6、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想,在文中找出句子,朗读、交流。 指导:

(1)、“当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2月间”,“水温在40C左右”,“遇冷,气温降到零下300C”……了解雾气和遇冷。

(2)、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体会雾凇的凝结是逐步形成的。

7、师介绍课外知识:丰满水电站大坝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郊外 长1000米 高91米 其上游为松花湖,冬季水面会结冰,但是电站的水是从水下走的,其实冬季江水只是表面结冰的,即使是北冰洋也只是表面结一定厚度的冰,我们知道水的密度是4摄氏度时最大,所以江底的水是 2

高于0度的,也正因为如此,电站下游的美丽江城——吉林市的松花江水在冬季零下20多度不会结冰,也正是因为如此,(4度的水从电站流出,足以维持流过吉林市区)所以才会有吉林雾凇的美景。

8、大自然真是神奇啊!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注意带颜色的字,再一次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第二天一大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只见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美丽动人。同学们,假如你此时站在松花江畔,欣赏着如此的雾凇奇观,你会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的述说,师帮助补充。

2、导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这雾凇是一夜之间产生,银松雪柳相白色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

(2)、齐读句子。

四、总结

让学生说说在本课里学习到了什么?

五、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这么美的雾凇,你们能不能在课后将你今天学到的介绍给自己的家人呢?

板书设计:

23、雾凇

水汽———— 遇冷 ——————凝结

水温在40C左右 零下300C “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


第二篇:雾凇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体会雾凇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具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预习检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3课《雾凇》。我们一起来板书课题。预习课文时,你对课题中的汉字有没有疑惑?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雾是有许多水汽汇聚而成的,凇,是两点水,两点水在古代同冰,是许多冰晶的结合。让我们齐读课题。

2、看来,同学们在预习中是下了功夫的。下面老师想请你读一下本课生字词,看读音是否准确了。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男女生轮流读。

课后三的词语关注到了吗?谁来读? 指名读。领读。

预习时,你划出了哪些好词语?领读。

只有读准字音,读好词语,才能更好的朗读课文。

老师这里也有两个词,你会读吗? “当年,模糊”

3、自学生字时,你有没有认为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

4、在预习课文是,你有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段意。

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的很充分。相信在接下

来的学习中,你会给我们展示更多的精彩。

1、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思考,课文的3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 介绍。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 美,形成。

三、品读课文,学习写作。

(一)品味雾凇奇特之美。

1、你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雾凇的美呢?请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找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词语,做简单的标注。

2、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色彩、光泽

十里长堤 缀满 多

3、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指名朗读,齐读,初步感知雾凇的特点。

4、除了从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课文还写了雾凇的哪些特点?交流:玉树琼枝、千姿百态 (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雾凇的“千姿百态”。出示收集的雾凇资料照片。

5、说话训练:吉林雾凇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6、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亲眼目睹雾凇奇观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雾凇的呢?

7、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 请你发挥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

②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

8、带着你的感受,抓住关键词句,再来赞美一下这奇特的景观吧!齐读三段。

刚才,我们欣赏了雾凇的静态美。板书:静态美

(二)了解雾凇形成过程。 1、过渡:雾凇的形成又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动态之美。?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雾凇形成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出示)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这是多大的雾啊!(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2、师:这雾气就像一位魔法师,看他施展了什么魔法呢?

(出示片段,指名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引导生:神奇美丽)

3、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指名说)

(出示多媒体)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师:它的速度是怎样的?缓慢的,谁能读好它呢?(指名读)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师:我们来看雾凇最初的样子。(出示多媒体)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全都是----)

再读,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理解雾凇凝结时的情形。

示范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经过。 (三)学习写景的习作方法。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如课文中写雾凇的形成,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的变化。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四、学习运用,练习写话。

请你学习这种写法,动静结合,选用课后3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教学反思:《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文本中直接描写雾凇景色的句子并不多。全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开头直接点明雾凇之美;接着写到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最后作者对自己所见发出赞叹。从文本的段落构成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寥寥数语感悟到吉林雾凇之美,而难点就是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如何将学生带到松花江畔千姿百态的雾凇情境中,给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来体会雾凇颜色之美;抓住“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来体会雾凇姿态之美;抓住“缀满”来体会雾凇之多;抓住“千树万树梨花开”来体会雾凇景观之壮丽。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在朗读介绍的时候,我配合相关的图片,感受雾凇之奇妙。

雾凇的形成是文章学习的重点,如何体会,还是应该抓住文字。第二自然段对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条理有序,特别是用词方面,非常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一节围绕“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叙述。饱和什么意思?过于饱和又是什么意思?“饱和”泛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过于饱和”,在这里指水汽已经超过最高限度了。接着作者用了“弥漫”、“笼罩”、“淹没”三个词,具体说明什么过于饱和的原因。这三个词需要学生在阅读时理解它们的意思,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当时雾气充满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景象。作者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运用了一系列

表示顺序的词——“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写出了雾气结冰时的缓慢过程。而且作者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时,完全把它诗化了,使人读了如在眼前。

写作方法方面,本文动静结合,我最后设计了让学生学习这种写景方法,运用课后三的词语写话。前面在检查预习方面,字词的处理费时较多,没有基于四年级学生的基础来考虑,这样后面处理雾凇的形成过程的时间就相对少了许多。今后,备课时应多多考虑学生的特点,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预设。

更多相关推荐:
背影 教学反思

背影教学反思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深刻理解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父爱比较难但是如果从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他们的理解就相对比较简单背影是父爱的凝聚课文第六段是作者印象最深的两次背影的集中描写所以第...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背影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宁波市兴宁中学徐赛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

《背影》 教学设计与反思

《背影》 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执教者所属教材目录背影第1课时课时背影是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第二单元是在第一单元以战争为话题的单元的基础上发出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所以第二单元以爱为主...

《背影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 背影》教学设计

阿奎利亚学校教研活动材料阿奎利亚学校20xx20xx学年第1学期八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教案阿奎利亚学校教研活动材料阿奎利亚学校教研活动材料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和设计《背影》

请从文中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的话平淡中饱含真挚的感情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体会朴实的语言中...

背影教学设计教学反思(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