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平行与相交”时,值得反思的问题是什么

时间:2024.5.9

教学"平行与相交"时,值得反思的问题是什么

1、从生活情境入手,创设数学研究的问题,用数学的魅力感染学生。

本课在设计导入时,从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先观看录像,把学生带入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进行梳理分类。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从教材上来看,是由“点”到“面”,把这部分知识分成垂直和平行两个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把这部分知识汇总起来,总结出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由“面”到“点”的研究,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应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问题研究意识。

3、通过丰富多采的练习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练习设计应从生活中找,从几何图形中找两条直线关系的题、判断题、,还应设计动手摆一摆,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习的相交、平行、垂直的知识,用小棒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进一步理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姓名:张立志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实验小学 邮编:272023 电话:(0537)2351333 邮箱:rczlz2006@163.com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等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所提出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这些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引入:是否一概地“创设现实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于是,一些教师在导入环节上片面强调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过去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有效导入方式基本上无人采用,大家总是企图在现实生活中去找所教数学知识的原型。因此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一律都用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结果出现一些课导入环节的内容和形式都十分牵强,不仅反映出人为编造的痕迹,而且还导致了课堂教学中的非数学化倾向。我想,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 1

维的发展。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的导入都必须创设情境,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内容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由旧引新,形成概念。

1、出示:3÷2=3:2=1?,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比,同时指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根据什么理由填写的。

(1)2÷3=2:( ) 5/7=():7(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3÷4=( )÷8 3/4=6/( )(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3、提问,揭示课题:

问:如果把3/4看作一个比,就是几比几?(3:4)6/8呢?(6:8)

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板书:3:4=6:8)。

从这里可以看到分数与比有密切的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从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否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内容:是否一律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 2

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但是,在课改实践中,也听到不少教师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生活实际提出?”我想,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例如,教学“倒数”一课时,我们未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其实,我们可以直接创设倒数的问题情景:同学们,现在做下列运算:3/4×4/3,1.5×2/3,5×1/5。做完题后,请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你能自己列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吗?”随着学生自己探索的深入,教师可以非常自然的引入倒数的概念,不仅问题明确,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不是很好吗?

三、方式:是否一应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有人把新课程提倡的这种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唯一的选择。形而上学地认为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一概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接受学习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他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尤其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变通地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而愉快的学习。例如,学生学习画圆,开始时通常都是模仿教师示范的操作步骤:先分开圆规的两角确定圆的半径,在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确定出圆心,最后将另一脚在纸上绕圆心旋转一周的操作程序去进 3

行的。再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得知识,但面积的单位名称必须要教师讲授让学生知道(包括一些知识的典故。)所以,在教学一些学生必须了解却又无法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知识时,还得靠讲授法,只不过要多注意一下方法,努力让学生主动、愉悦地接受知识。

四、手段:是否一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和重视。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益,这是不可置疑的。但是,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不顾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片面强调课件的作用,有些内容的教学本来是用小黑板和传统教学手段(如小棒)都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教师也要课件来呈现,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而且还降低了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事实上,有一些数学课,整个课堂思路清晰、设计新颖、不浮不躁,没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或者利用投影仪演示图片,或者直接把实物带进课堂演示,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实验,使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的教学思想、开放的教学设计相得益彰,其效果远远胜过“电脑多媒体显示”的做法。如一位教师在“推导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却没有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师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有无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可能有怎 4

样的关系?为了让学生验证猜测,教师给各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有实心的圆柱和圆锥,有空心的圆柱和圆锥,他们有等底等高的;也有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的;还有天平和大米。然后,放手让各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推理与交流,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最终学生发现了“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一规律。”很明显,这位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没有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吗?

五、评价:是否一味地“鼓励和赞许”?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提倡多鼓励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此那怕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绩,教师都及时表扬和鼓励。但这并不是说表扬多多益善,赞赏也要有“度”,一节课处处都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之类的表扬话语,会把表扬变成一种公式,会使赞赏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所以一味地表扬不可取,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我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批评和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教育本身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 5

真理。”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理性反思,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新课改犹如春风吹动一潭死水,给中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每一个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都应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风;多一些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远离哗众取宠的“新潮”,远离“时髦”的误区,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扎实、朴实、真实。

6

更多相关推荐: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作为青岛版第四单元的内容它的第一课时是平行与垂直之后才是画平行线和垂线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考虑到时间问题和孩子们的接受程度不同于是我把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把平行与相交以及怎样画平行线容入到了一节课...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衔接准备在设计教案时我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讨论汇报总结出...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与反思)

青岛版四年级上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2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张磊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交通中的线入手让学生观察每组线的特点并让学生自主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个初步的认识两条直线交叉了就是相交不交叉就是平行我随后...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宣汉县桃花中心校阿洛马利本课的教学思想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教学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练习中我设计了从生活中找从几何图形中找两条直线关系的题判断题还设计了动手摆一摆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习的相交平行垂直的知识用小棒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进一步理解平行...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

平行相交教学反思平行与相交这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清互相平行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这堂课我主要分为三个环节1导入通过学生...

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行和相交教学反思2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平行和相交2教学反思平行和相交这一课听过好几人上过在进修校脱产培训时也研究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课的内容很简单但是让人弄透彻也是需要下一凡功夫的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要怎样才能非常到...

新青岛版《平行与相交》完整教案

第四单元备课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为平行和相交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并通过各种方...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平行与相交》(实录+评析)

平行与相交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理...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交通中的线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为平行和相交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

平行与相交教学资源

平行与相交教后反思平行与相交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本课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以及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互相垂直并能进行判断了解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现象在讲录像课前我也进行了充分的准...

平行与相交教学反思(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