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 教学反思

时间:2024.5.8

求平均数 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根据教材选择的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情景作为教学素材,观察条形统计图得出信息:4名男生套中28个,5名女生套中30个,由此,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二、探索新知。

学生由小组讨论得出:要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以“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为例进行重点教学,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接着求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这时进行比较,得出男生套得准一些。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到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三、练习巩固。

1、想办法求出3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学生可选择动手操作,可选择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估测和计算3条带子的平均长度,既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又巩固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判断对错:继续让学生巩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解决问题:巩固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1、首先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求平均数,说说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和平均数的特点。

2、进行拓展,读一读生活中的平均数——7句话,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进行延伸,留给学生一道生活中关于平均数的思考题:评委给歌唱比赛选手打分的题目。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下面我主要从本节课的优点、存在问题和我的收获三方面来谈一谈对本节课的反思内容。

优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不管是探索新知部分还是练习巩固部分,都为“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重、难点展开,力争每个教学内容都踩在教学目标的点上。

二、练习安排充分让学生参与,并加入判断题练习。练习1:笔筒操作题,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练习2:估算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注重学生动脑思考根据平均数的规律解决问题;练习3:判断对错,注重学生的动口说,让学生的学习外显于语言;练习4: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注重学生的独立动手解题能力。总之,练习的设计充分让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都得到巩固、深化。

三、问题设计细化,引导自然到位。上这节课之前的每一天,教案都在不断修改,问题的设计都在不断改变、改进,总在思考,某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提出,学生会更明确,引导会更到位,对问题的揣摩细化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例: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运用移多补少法求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用移多补少法,因为还没学,

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可以用这种方法,再总结出移多补少法。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引导提出呢?我反复揣摩、思考,最后对学生提出:我们怎样移动方块能一眼看出4名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知道要用移多补少法。确实,问题设计细化,能够使引导自然到位。

存在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不要急于求成。

本节课在教学“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时,经讨论、探究得出4名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接着让学生讨论平均数“7”和每个男生套圈个数间的关系。学生说到:7是中间数、7比9小比6大。学生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把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说的很清楚了,但作教师的却还不满足,总想让学生总结的和老师教案所预设的准确的数学语言一样,实际上,又喊了两个学生总结,也还是不能像老师所想像的一样能够准确运用难度较大的数学语言。其实这时,学生表达完正确的规律意思后,教师接着出示准确的数学语言规律,让学生大声读一读,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不应急于求成。因此,有难度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循序渐进。

二、 在教学过程中没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本。

由于上课时使用的预案是多次修改后形成的,所以在上课时感到自己的思想不够灵动,不敢对教案擅自改动,一旦教学实际与原来的教学设计有出入,心中就有些紧张着急。

在进行练习2时,请学生估测三条丝带的范围,学生估测的数值不对,不符合平均数的规律。这时,教师就有些紧张,因为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学生对此题的估测会出现问题。其实,这时,教师正好可以借机再强调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估测,这样,既能起到强调难点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解答此题,使难点迎刃而解。结果呢,教师因为教学实际和教学预案不一样,一着急,草草了事,

这一环节就略显紧不踏实。

我的收获:

一、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循序渐进,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语言表达运用,教师也要有一定的预设,学生能说到什么程度,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高质量的教案与高效的课堂之间是有差别的,有时这种差别还十分巨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不要为了完成教案而上课,而要追求做到胸有成竹、顺势而为的境界。课堂是一个活生生的学习过程,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没有谁能完全知道下一个学生会说什么,但教师只要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了然于胸,在课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与学生平等和谐地交流,顺势而行不断将教学推近教学目标,直至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师要达到这一境界,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认识到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如果是上公开课,更应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交流勾通的过程,我们的课是为学生而上的,与听课教师无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努力,认真设计每一份教案、设计出高质量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根据学生状况对教学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我所上的每一节数学课都是高质量、高效率的40分钟,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第二篇:二年级关于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二年级关于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一、合理并充分地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通过创设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子让学生让学生看到平均分和求平均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接着是对主题图的观察、讨论,在学生说出“移多补少”方法的时候,我紧接着提出13是他们实际收集的结果么,进一步强化求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并得出平均每人收集的3个相当于把我们组收集的矿泉水平均份,在用计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情境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更好!创设合适情境对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有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和促进思维的发展,的确是个很关键的。

二、口算、估算、笔算相结合

教学例1时,我忽略了“估算"这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在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得信息后,我直接引入了新的教学,应该在这里要学生们想一想:平均数会大于15吗?会小于11吗?那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先确定平均数的范围,再计算,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后面的练习中虽然也让学生先估一估,但重视不够,因此在后来的作业中学生出现了求出的平均数计算超出所给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时也不知道是错了。因此强化估算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单的检查。!

现在《课标》越来越注重口算、估算、笔算三者的结合,口算能力时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发展。所以我们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选择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教学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习惯和意识,这样更有助于笔算的教学。口算和估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也是口算和估算的一种应用。

三、在生活中体验平均数,并从平均数的数量中得到信息

让学生经历求平均体重的活动,经历测量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获得信息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据求3人平均体重,求2人平均体重,再求5人平均体重,这样可以在活动中加强巩固练习。我十分注意在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练习的设计注意了现实性,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根据求出的各项平均数和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和统计

的知识,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把平均数引进平时的日常生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理解数学就在来源于生活,

数学问题就在身边,我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原来平均数用途这么大,日常生活,生产工作和国家大事中都特别有用的。

更多相关推荐:
平均数教学反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平均数教学反思常熟市昆承小学唐丽霞平均数是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平均分这节课是学生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后面学习除法的基础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后面的认识除法奠定基础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

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后反思我执教的平均数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内容教学本节课应该说我是在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来设计并开展教学的力图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懂学生并想在教法与学法上作...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20xx718230600By子夜统计平均数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反思鲁永忠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本课教学中本人充分运用情景教学...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反思鲁永忠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本课教学中本人充分运用情景教学...

《统计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统计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上学期我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统计求平均数一课现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的一些想法首先是关于例题的教学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乌鲁木齐市第14小学张潇统计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表

20xx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反思表注此模板可另附纸字数8001000字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平均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同学去感受数学学习平均数教学反思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同学学得兴趣盎然我也受益匪浅认识到以下几点一密切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规范强调把数...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