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5.9

《统计求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上学期我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统计求平均数》一课,现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关于例题的教学设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游戏、比赛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在课前我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投标的游戏,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产生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份条形统计图,统计图上记录的是从课前投标游戏中抽取出的4名男生和5名女生的投标成绩,让学生观察比较是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任务提出之后,我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也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投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投中个数”的含义,而是先让他们尝试着去求男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就充分利用了统计图,采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无论他们采用哪种方法,都能体会到是由原来各人投中个数不同变成各人投中个数相同,而且几个人投中的总个数没有变的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意义并不是我讲给学生听的,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体会的。当学生自己探索着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男生投中的平均数时,我适时地引导他们为这种方法命名,学生取名为移植法、取多补少法、取长补短法等等,学生朴素简明的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拓宽了思维,让每位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1

在例题的教学之后,我还设计了一道操作题:出示了三份五角星(分别为10个、11个和12个),要奖励给三组的同学,当每组都想要最多的那份、矛盾出现时,我请学生来帮忙解决矛盾。学生热情高涨,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了平均数,满心欢喜地取走了奖品。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既巩固了新知,又体验了数学的乐趣,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设计练习时,我是以学生熟悉的“溱潼会船节”为主线,引入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数据,如“会船节”期间溱湖风景区平均每天接待的游客量、学生平均每月的零花钱、学生的“日记”等等。在教学“学生平均每月所用的零花钱”这一环节时,我给出了张虎1~4月份每月所用的零花钱,要求学生估计出张虎1~4月份平均每月所用的零花钱。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估计出了多种答案。我并没有盲目地否定,而是放下老师的架子,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认真倾听他们的讨论、答问及思考过程,同时建议一位估计得不准的学生对估计得准的学生进行采访,进而使他明白估计的方法。采访的目的就在于把这一位同学的错误当作全班的财富,让全班学生引以为鉴,同时也让作错的学生找到自信,这样是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在倾听与辩论、接纳与赞赏中学到了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完善也是大有裨益的。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而且是传播数学文化、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人文教育底蕴,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出示有关我国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率的数据让学生理解并谈谈感受,学生 2

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他们纷纷要给贫困地区的儿童捐钱捐物,有的同学还对自己平时乱花钱的行为进行了检讨。

通过这节课的几次磨练,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在课堂中我们要灵活地实施自己拟订的教案。虽然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课中可能出现许许多多意料之外的情况,使预设的教学环节难以适应课中的需求,这时候,我们应该灵活机智地进行教学,不受教案的束缚。

3


第二篇: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 2008-7-18 23:06:00 | By: 子夜 ]

《统计:平均数》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六册第十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妈妈分桃子的事例,通过教师的贴图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猴妈妈分桃子的不公平,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

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在小刚的一家三口用水情况以及面对严重缺水地区的用水情况比较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受到了要节约用水的意识,很多学生都明白了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人教版三下《平均数》说课稿

[ 2007-6-27 22:40:00 | By: 郑时玲 ]

▲教学内容

各位老师,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平均数》。

▲教材分析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内,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材中的例1通过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情境,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和它的一般求法;例2通过欢乐队和开心队的身高比较,使学生体会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了解平均数具有比较功能。练习十一中安排了一些让学生进行实际调查的题目,使学生意识到统计中的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安排了一些根据统计图或表来计算平均数和比较两组数据平均水平的题目,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进一步理解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比较好。 ▲教学目标

由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定位的:

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由于它有别于老教材的平均数,老教材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以及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 教法、学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

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三、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四、练习

更多相关推荐:
平均数教学反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平均数教学反思常熟市昆承小学唐丽霞平均数是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一问题引导学习提示概念本质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

平均数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

8下20.1《平均数》教学反思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这节课是在生本理念的理论指导下的新型实验课课程类型展示课我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出发有浅入深让学生们在生活实例中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感觉平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反思,内容附图。

平均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同学去感受数学学习平均数教学反思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同学学得兴趣盎然我也受益匪浅认识到以下几点一密切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规范强调把数...

求平均数 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求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平均分这节课是学生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后面学习除法的基础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后面的认识除法奠定基础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

三年级人教版平均数_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兰红梅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根据学生已有的感知平均分概念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已知抽象探索给学生一个逻辑思维的推理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本节课的收获有1概念的建...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P9294页导学目标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

平均数的教学反思(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