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人教版平均数_教学反思

时间:2024.5.8

平均数教学反思

兰红梅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根据学生已有的感知“平均分”概念,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由已知—抽象—探索,给学生一个逻辑思维的推理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本节课的收获有:

1、概念的建构认知。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与小组伙伴交流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突破了教学的重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用课件矿泉水瓶呈现数据,并利用矿泉水瓶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让学生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多方面构建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2、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三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5厘米的河水中,小强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2008-04-06 18:33:49)

转载

标签: 分类:教学素材

教学详案

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绍兴县柯桥小学教育集团柯北校区 陈虹霞

邮编:312030 联系电话:137xxxxxxxx 电子信箱:chenhongxia99315@163.com

一、设计思想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在设计前,我首先收集了学生在体育课中玩的套圈成绩,并把这些数据用在整堂课的环节设计当中。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素材,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达到的效果也比较好。

二、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

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而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在本单元出现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一格表示10个、100个或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进行学习。同时,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数学思考: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解决问题: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是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这部分内容跟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可以采取跟体育课内容相结合,先让学生动手套圈、分小组进行记录,然后对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学生自身产生的数字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学生经历套圈游戏的快乐的同时,轻松地从提取的数据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七、课前准备

1、每位同学在体育课里参加套圈游戏,并记录成绩。

2、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及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取数据

师:同学们,老师听说前天咱们三(3)班搞了一次套圈游戏,你们的套圈成绩我都看到了。我从中任意的选取了两组同学,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成绩是怎么样的?(出示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

师:是啊,我们可以从统计图中获取很多信息,相信同学们都看清楚小组里每位成员的套圈数了,现在你能比较这两组中哪一组的成绩好一些吗?你是怎么比的?

生1:求总数……(学生会自我否定,得出求总数不公平、不合理)

生2:求出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

师: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可以把平均每个人套中的圈数叫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利用孩子们在体育课上的套圈游戏的数据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亲切,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

(二) 提问质疑、导入新课

1、以第一组的成绩为例,全班讨论,总结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平均成绩会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那为什么要把夏杨的2个分给莫少杰和周丹呢?

师:是啊,因为夏杨套中的圈比较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

生:28÷4=7(个)

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出总共套中了28个圈,有4个人,就平均分成4分,所以是

28÷4=7(个)。

师:说得多好啊。在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的时候,我们要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板书)

师:现在请你拿这个平均数“7”跟原来每位同学套圈的成绩作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它比 套的要多,比 套的要少)

2、求第二小组的平均成绩

师:求出了第一小组的平均成绩,那第二小组的呢?谁知道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最后优化算法:30÷5=6(个)

师:看了这两个算式,我有个疑问了:为什么算第一组平均数的时候只除以4,而算第二组平均成绩的时候却除以5呢?(学生观察板书上求两个小组平均数的算式说说) 师:现在你们知道是哪一组的成绩较好了吗?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看平均数。

师:对呀,这两个平均数反映出了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整体水平,所以看这两个平均数就可以公平、公正地比较出是哪一组的成绩好了。(板书:整体水平 公平、公正)

3、通过对三句话的判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师:小朋友门,陈老师在给柯北校区的同学上完课后,班上的几位同学这样说,现在要请你来评判一下有没有道理。(课件)

①呵……今天他们第一小组的成绩较好,说明第一小组每个组员的成绩都要比第二小组好! ②假如我是××,我的成绩跟平均数一样,那我套中的圈数就是平均数了!

③大家好,我是平均数,我有可能比最大的数还要大,也有可能比最小的数还要小!

(三) 练习巩固、内化提高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对以上的三句话作出了判断,而且还说明了理由,陈老师一定会把这些话捎给柯北校区的同学们的。帮别人解决完了问题,我们再来解决一下自己的问题吧!(课件出示)

1、师:这是第三小组5位同学的成绩,请你算一算他们的平均成绩。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第四小组又会有怎样的问题呢?

3、师:这是第五小组套圈个数统计图,他们的平均成绩是7,请估计一下×××的成绩会是多少?(用先求总数再减的方法验证)

4、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奥运冠军:郭晶晶。她是上一届奥运会的跳水冠军,你能求出她在上届奥运会中的平均成绩吗?

生:93。

师:但比赛中最后公布的成绩却是94分,这是为什么呀?

师:在大型的比赛中,由于评委的欣赏眼光不同,为了比赛更加公平,就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进行计算。

师:这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应用。

5、“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特殊应用。

(四) 课堂小结、书面作业

1、师:小朋友们,用平均数的知识不仅能公正、公平地解决套圈问题和运动会中的排名问题。其实,她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广泛地应用呢!比如平时经常听到的:平均分数、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等,都是“平均数”知识的应用。

师:老师布置个课外作业,每位同学去收集1—2个平均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下节数学课交流。

2、完成作业本的练习。

九、板书设计

平 均 数

公正、公平 整体水平 比最大的小

比最小的大

① 移多补少

9+6=15(个) 10+8=18(个)

②先求总数 15+7=22(个) 18+6=24(个)

再求平均数 22+6=28(个) 24+5=29(个)

29+1=30(个)

28÷4=7(个) 30÷5=6(个)

十、作业设计

1、先制作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2、猜一猜,可能是几月份的温度情况统计图。

小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东城区东城小学 王成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比赛、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校课间开展最多的是哪项体育活动? 师:对了,是踢毽子。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听体育老师说,下个月学校将举行踢毽子比赛,去年我们班获得第一名,今年同学们还想不想争冠军?

师:光说不练不是好汉,今天我们就先在班级开展一次男女生踢毽子比赛,好不好?

2、 队员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队员入场!(男女各四人)

3、 采访队员

师:每逢大赛总有记者采访,今天老师也当把记者,采访一下我们的运动员。女士优先,请问女同学,你们想不想赢?再问一下男同学,你们想不想输?

4、 同学猜想

师:刚才,女同学说想赢,男同学说不想输。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是男队会赢还是女队会赢?

5、 举手表决

师:这样说老师一点也听不清,这样吧,请支持男队的举手,请支持女队的举手,支持率还真差不多,

看来还真得到赛场上见!

6、 裁判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裁判员入场!

7、 踢毽子比赛

师:下面老师宣布比赛规则:每名运动员的踢毽子的时间是20秒,踢坏了可以接着踢,记总数。请裁判员做好记录。

活动(二)、探索意义(初步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1、 同学计算

师:现在比赛结束了,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会获胜呢?

师:既然人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总数比较,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下男队和女队各踢了多少个?

2、宣布比赛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16个,因为120>116,所以比赛获胜的是女队!

3、老师参与

师:看到同学们踢的这么开心,王老师也想踢一次,现在王老师申请加入男队,请同学们帮老师看时间。

4、再次公布比赛结果。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踢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

师:再来看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36个,因为120<136,所以现在老师宣布:男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5、激起矛盾

师:老师看到男同学得意洋洋,而女同学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6、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7、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

《平均数》教学设计

哈市复华小学校 孙 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孩子们,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足球!篮球!乒乓球!??)

呦,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球类运动,我也和你们一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先把咱们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这部分是甲队,(板书:甲队)请甲队同学向孙老师挥挥手,这部分是乙队,(板书:乙队)请乙队同学向来听课的老师挥挥手。

这次拍球比赛是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哪个队排球总数最多,哪一个队就是胜利队。听清了吗?加入把球给了你,你拍完了怎么办?你拍完了呢?就传呀传呀然后把你们的总数怎么办?(加起来)可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样拍呀拍呀时间就不够用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选代表)好,我建议每个小队出三个代表,甲队这边,乙队那边,(再分别从两队中找一名学生为对方的数数)你来数甲队,你来数乙队。老师帮你们记录,时间是每人5秒钟,1号选手预备??开始??停??几个?(老师相应板书)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小队的总数求出来,快说多少个?(板书),我们来看看通过比总数,甲队**乙队**,我来宣布*队获得胜利!同学们,老师也想拍球了,我加入你们乙队欢迎吗?你来帮我数。(老师拍球)现在我们再把乙队加上*个,看看一共多少个了?

我重新宣布,比一比总数,乙队**个,甲队**个,胜利队为我们*队!(另一个队提出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再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就(不公平了),这可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那这个算式怎么补充完整,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得数。现在甲队平均每人拍了*个,乙队平均每人拍了*个,是哪个队获胜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以*队为例,这个*是什么?1号选手起立你拍了几个?(*个)而你的同学说你只拍了*个这是怎么回事呀?你多的那*个哪里去了?(给少的同学了)(再找最少的孩子说说),那这个*就是****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边板书边让孩子再说“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比较好的反映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就是*队平均每个人拍了*个,现在看看,甲队平均每个人拍了几个?比一比哪一个队的总体水平高一些,尽管老师努力了,可还是没有挽救乙队失败的下场,想一想,老师怎么样就有可能战胜他们队。

好极了!同学们,刚才我们比总数,大家认为当人数不相等时,还比总数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来到我们中间?(平均数)是呀,平均数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们说是谁把平均数带到了我们课堂,是呀,老师还没有讲呢,*同学就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二、自主探究,深入理解平均数

1、教学例一,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现在就有一个,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出示例1)同伴合作:采集信息,小组讨论,看看谁解决问题的方法多!

A、先合后分法 (14+11+12+15)÷4

=52÷4

=13(个)

B、移多补少法(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小结:像这种,把多的给少的,使他们每个人都一样多。这样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移多补少法。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先合再分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平均每人收集13个,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收集了13个吗?那分别是多少?仔细观察平均数13与这四个小朋友的收集数14、12、11、15,你有什么发现?

(相应板书:最小的数<平均数<最大的数。 )

2、自学例二。(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欢乐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不能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接下来有这样一个问题和你们一起来讨论。

三、巩固练习,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认识。

1、看到这幅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出示统计图:五一期间北方森林动物园门票统计图。)

五一期间北方森林动物园门票统计图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数量/人

(1)不计算,请你估一估,这5天平均每天大约卖出门票多少张?(1000左右;2000;4000吧??)

把你们估计的数藏在心里,孩子们估计得准不准,有什么办法?(可以算一算。)接下来我们算一算,汇报,谁估计的差不多?请举手。谁能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平均数比1300低,比700高。应该在这个范围来猜。)

知道平均数怎么找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回答)。

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么准的人,说明这些同学思考问题的有根有据,比如说,平均数不能比总数高,那个同学说平均数不能比最大的数大,平均数不能比最小的数小,他们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值得表扬。但是老师更加佩服这些同学,尽管估错了,他们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遇到问题和同学讨论交流,接纳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像这样去学习一定进步得更快。

(2)同学们我还有个问题,如果你是动物园的园长,从2日开始,来的人越来越少,你有什么想法?(打折;降价;宣传??)好了,下课还可以继续交流。

2、小马过河。

孩子们还记得“小马过河的故事”吗?可是又有一次,小马又要过一条河,小马听大象伯伯说这条河的平均深度是130厘米,小马想了想自己的高度是150厘米,同学们你们说说小马能过去这条小河吗?(学生自由发言)

四、举例说明,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1、下面有一个信息,你能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屏幕出示:《20xx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孩子们,在30年前,全世界人平均寿命60岁左右,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3岁的老奶奶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她认为自己就只能再活1年了,所以每天都不快乐。老奶奶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不懂!)你们懂不懂?(生:懂)既然这样,那好,假如我就是那位73岁的老奶奶,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光这么说,好像还不足以让我彻底放心。有没有谁家的奶奶、姥姥或者再长一辈的女性,已经超过73岁的?如果有,那我可就更放心了。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平均数?

(学生举例说明)

在为南方灾区捐款活动中,我们三学年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捐款15元。

五、全课总结,延续对平均数的学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

平均数

最小的数< <最大的数

甲队

移多补少法

乙队

先合后分法

《平均数》教学实录

哈市复华小学校 孙 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呦,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球类运动,我也和你们一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先把咱们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这部分是甲队,(板书:甲队)请甲队同学向孙老师挥挥手,这部分是乙队,(板书:乙队)请乙队同学向来听课的老师挥挥手。

师:谁来读一下比赛规则。

生:拍球比赛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哪个队排球总数最多,哪一个队就是胜利队。

师:听清了吗?假入把球给了你,你拍完了怎么办?你拍完了呢?就传呀传呀然后把你们的总数怎么办?

生:加起来。

师:可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样拍呀拍呀时间就不够用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生:选代表。

是:好,我建议每个小队出三个代表,甲队这边,乙队那边,再分别从两队中找一名学生为对方的数数,你来数甲队,你来数乙队。老师帮你们记录,时间是每人5秒钟,1号选手预备??开始??停??几个?(老师相应板书)

师: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小队的总数求出来,快说多少个?(板书)。

师:我们来看看通过比总数,甲队36乙队49,我来宣布乙队获得胜利!

师:同学们,老师也想拍球了,我加入你们甲队,欢迎吗?你来帮我数。(老师拍球)现在我们再把甲队加上16个,看看一共多少个了?

生:甲队硬功拍了52个。

师:我重新宣布,比一比总数,乙队49个,甲队52个,胜利队为我们甲队!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因为甲队人数比我们乙队多一人,再比总数当然就不公平了!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再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就不公平了,这可怎么办呢?

生:可以比较两个队的平均数。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

生:可以用每个队的总数除以他们小队的人数,就求出了平均数。

师: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那这个算式怎么补充完整?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得数。

生:(22+10+4+16)÷4=13(个)

生:(18+15+16)÷3≈18(个)

师:现在甲队平均每人拍了13个,乙队平均每人拍了18个,是哪个队获胜了?

生:乙队!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我们以甲队为例,这个13是什么?

生:13是这个小队的平均数。

师:1号选手起立你拍了几个?

生:我拍了22个。

师:而你的同学说你只拍了13个,这是怎么回事呀?你多的那9个哪里去了?

生:13个是我们小队的平均数,我多的9个给了我们小队拍得少的那个队员了。师:请3号队员说说。

师:那这个13就是22、10、4、1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边板书边让孩子再说“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比较好的反映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13就是甲队平均每个人拍了13个,现在看看,乙队平均每个人拍了几个?

生:乙队平均每人拍了18个。

师:比一比哪一个队的总体水平高一些?

生:乙队。

师:尽管老师努力了,可还是没有挽救甲队失败的下场,想一想,老师怎么样就有可能战胜乙队。

生:老师再多拍几个。

生:拍的少的队员再多拍几个。

师:好极了!同学们,刚才我们比总数,大家认为当人数不相等时,还比总数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来到我们中间?

生:平均数。

师:是呀,平均数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你们说是谁把平均数带到了我们课堂?

生:虞易达!

师:是呀,老师还没有讲呢,虞易达同学就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二、自主探究,深入理解平均数

1、教学例一,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师: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现在就有一个,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出示例1)同伴合作:采集信息,小组讨论,看看谁解决问题的方法多!

生汇报。(22+10+4+16)÷4=52÷4=13(个)

(18+15+16)÷3=49÷3≈18(个)

师:我们能根据解答的过程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先总后分法。(板书)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把多的给少的,使他们每个人都一样多。

师:可以起什么名字呢?

生:移多补少法。(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师:(小结)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先合再分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平均每人收集13个,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收集了13个吗?那分别是多少?仔细观察平均数13与这四个小朋友的收集数14、12、11、15,你有什么发现?

(相应板书:最小的数<平均数<最大的数。 )

2、自学例二。(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欢乐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不能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师:接下来有这样一个问题和你们一起来讨论。

三、巩固练习,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认识。

1、看到这幅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出示统计图:五一期间北方森林动物园门票统计图。)

五一期间北方森林动物园门票统计图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数量/人

师:不计算,请你估一估,这5天平均每天大约卖出门票多少张?

生:1000左右;2000;4000吧??

师:把你们估计的数藏在心里,孩子们估计得准不准,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算一算。

师:接下来我们算一算,汇报,谁估计的差不多?请举手。谁能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生:平均数比1300低,比700高。应该在这个范围来猜。

师:知道平均数怎么找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么准的人,说明这些同学思考问题的有根有据,比如说,平均数不能比总数高,那个同学说平均数不能比最大的数大,平均数不能比最小的数小,他们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值得表扬。但是老师更加佩服这些同学,尽管估错了,他们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遇到问题和同学讨论交流,接纳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像这样去学习一定进步得更快。

师:同学们我还有个问题,如果你是动物园的园长,从2日开始,来的人越来越少,你有什么想法?

生:打折;降价;宣传??

师:好了,下课还可以继续交流。

2、小马过河。

师:孩子们还记得“小马过河的故事”吗?可是又有一次,小马又要过一条河,小马听大象伯伯说这条河的平均深度是130厘米,小马想了想自己的高度是150厘米,同学们你们说说小马能过去这条小河吗?(学生自由发言)

四、举例说明,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下面有一个信息,你能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屏幕出示:《20xx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师:孩子们,在30年前,全世界人平均寿命60岁左右,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3岁的老奶奶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她认为自己就只能再活1年了,所以每天都不快乐。老奶奶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

生:不懂!

师:你们懂不懂?

生:懂。

师:既然这样,那好,假如我就是那位73岁的老奶奶,你们打算怎么劝劝我?光这么说,好像还不足以让我彻底放心。有没有谁家的奶奶、姥姥或者再长一辈的女性,已经超过73岁的?如果有,那我可就更放心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平均数?

(学生举例说明)

五、全课总结,延续对平均数的学习。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

平均数

最小的数< <最大的数

甲队 乙队

先总后分法

(22+10+4+16)÷4

=52÷4

=13(个)

移多补少法

(18+15+16)÷3 =49÷3 ≈18(个)

更多相关推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集位置与方向教后反思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喜欢并学好这节课知识十分重要在学生对定向运动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例1的教学...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篇)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师华秀毓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尽管学生在课上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整理

测量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单位米和厘米并有了一定的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概念的建立比如1毫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一打纸的厚度充分感受1毫米的长度也可以通过肢体...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测量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秒的认识教学反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二本册教学的主要目的要...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十多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十多篇时间与数学一教学反思1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研究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测量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二本册教学的主要目的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杨青林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乘除法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学生通过经历探索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但个别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还可以算但口算乘法的学习方法还待改进第二课时需要多少钱教学...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