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苏教版平均数_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7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教师:王强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钻研教材后,我认为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

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两个包含平均数大句子,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是一个虚拟的数,而不是具体的真实数。通过学生对句子的解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表象已经逐步清晰起来。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估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

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在意义教学时候没能在恰到好处时给学生归纳总结出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的知识处在游离状态,时间的安排及学生的把握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使得第2个层次及拓展练,没能在课堂上及时练习,在语言反面也要加强锻炼。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苏教版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除法

除法的验算教后反思:

本课的目标定位不仅要让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而且通过情景的创设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意识和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学习中这种验算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学生的验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往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动方式,学生往往产生不了验算的心理需要,体验不到验算所带来的意义。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分别在新授和巩固环节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即设计“大家帮丁丁算出了买蛋糕(面包)的块数,可丁丁不放心,你有什么方法能让丁丁放心呢?”这样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新授之始就体验到验算的作用;设计“当回小老师”这样的巩固练习环节,进一步让学生体验验算的意义和功能,从而内化为一种自己学习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良好,尤其是对课堂揭示的12字的“良好验算习惯要求”印象深刻,记得在第二天的 教学中,许多同学对于自己计算能用这12字要求来要求自己。

小学教育重点是培养习惯,我想习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这种培养良好习惯的教学目标理念,而且在教学设计中能够让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方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后反思:

1、忘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我在结合现实情景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借助实物摆一摆,在这个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整筒的,每班只能分得2整筒,还有1整筒就只能折开来分,既然折开了那就和2个单个的合起来再分。有了这个1个整筒折开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接着除,就有了直观的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技能。

2、忘了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两份教案中,我都安排了口算算出52÷2,以为既然能口算了就必定能列竖式。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能口算只是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从生活经验转变数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更需要老师智慧地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3、忘了简单点未必不是好事

数学有时真的被我们老师想复杂了,学生有时要的只是简单的操作。“听过的、看过的,只是过眼烟云,做过的,才会狹骨沦肌!”

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后反思:

1、通过复习题的练习,不仅复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而且也巩固了等分除法的解题方法,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新授中先让学生列出算式,再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供了形象支撑,学生便于理解。

2、新授前先让学生计算商末尾没有0且整除的除法,而后让学生试算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新旧知识产生了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当得出商的个位上写0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商的个位上写0。整个新授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

3、注意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4、改错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有利学生在实际计算时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达到了防患未然的作用。由图中一个同学向同学求助怎样才能自我检查自己的题目做得是对是错来让学生为他想办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进一步养成进行验算的好习惯。通过练习计算并验算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得数分分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理解为什么商的末尾会有0。

第二单元 认数

认识整千数和一万教后反思1: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1000以内的数并能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10000以内的数。要求学生能认识整千数和一万,会读会写,还要会口算整千数的加减。由于本课的知识比较多,我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大数、认识大数、运用大数,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整千数他们早就已经熟悉了。上课时,好多同学脸上一副早就会的表情。我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说说生活中遇到过那些大数,再通过对学校人数的估计初步感受大数,然后引出万人体育馆,实际感受10000的大小。在学生一千、二千的数数,一直数到一万的过程中,利用正方体图片具体感知了整千数。并让学生自己归纳10个一千是一万,体验比较深刻,然后再次安排生活实例,再次感受10000的实际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二、利用游戏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年级学生毕竟才从二年级升上来,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一方面,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另一方面,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还不强,所以食粮的游戏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对数位顺序表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学生戴着写有数位名称头饰重新排队,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对数位顺序更加深刻了,学习过程非常轻松、快乐,学习兴趣更浓了。

三、本课的不足。

因为刚刚接手本班不到一个月,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放得不是很开,我觉得在某些问题得处理上还要给学生充分探讨交流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在教学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时,教师不必很快说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把他们看成学习的主人,学习自信心才更容易建立,同学之间也才会慢慢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教后反思2:

本课总体来说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因为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累,但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整千数的经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比较积极投入的,从课堂作业看来也还可以。虽然在上完课后听课的同事们没有提出来,但自己知道还是有不少

方面很欠缺,下面简短地说一说。

一、注重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学生没有现场见过体育馆,对摄氏度了解不够,我就根据我的经验给学生介绍一下。而学生每天都看到操场上所有的学生做操大约有一千人,那么十个中心小学的学生站在一个大操场上做操大约就是一万人。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类比来理解一万在生活中的含义。本来这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我在课前没有能够预设好,现在反思下来,如果在学生会读会写,通过一千一千地数到一万,初步认识了一万的含义之后再来通过这个例子来理解的话,学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注重指导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来认识整千数。学生数感的发展都有赖于认识的过程,因此,参照教参的思想,在认识整千数时我注重让学生通过一千一千地数来加深印象,并对整千数的组成进行一定的练习。课后听徐金华老师介绍的海门东洲小学的刘耀老师在上同样内容的课时,先让学生从1数到9,再整十数,整百数地数,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整千数。这是多么好的一种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啊!真不愧是我曾经的老师哦!本课中,我在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时,通过提问,让学生比照计数器等活动加深了对数位的认识。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第四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已有的经验自己进行计算,但是在教学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功能,没有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想法,因此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而言,他们对这部分知识可能掌握的比较薄弱。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就让他们自己给自己的同伴当老师,从而更好地通过合作学习来掌握知识,还提高学生们之间的交往能力。

第三单元 千克和克

千克的认识教后反思1:

1、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从数学现实出发,将课本上“已完成的知识”还原成“未完成的知识”。呈现知识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出数学问题,把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发展情感。

本课共开展了8个活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投入程度极高、极广、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感受加深,逐步建立了一千克的表象,在活动中人人参与,兴致很高,且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热热闹闹,教师引导学生同时在思考,如“你怎么知道钉子和棉花谁轻、谁重?”先估计苹果有几个再验证,称了苹果后再估计鸡蛋有几个,“你怎么想,”带问题展开活动,使活动不留于形式,不追求表面的花哨,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数学思考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2、在真实生动的课堂上生成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重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

理解,在本课中时时处处以生活为基础,从导入时的黑木耳和虾片,从让学生互背,从说生活中的称,从称大米、苹果、鸡蛋、蔬菜等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真实具体原材料,学生感到很亲切,很高兴,也就达成了情感目标这一项,教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也深切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小的心灵增进了对数学的亲切感,也增强了对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在评价中提升学习品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的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在课中,教师不断地、有针对性地恰当评价,改变了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关怀,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张扬,如:师对生的评价,“你想的真好。”“你的想法真了不起”“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第四小组合作的很好”“第三小组办法真多”,生对生的评价,“我觉得他这个办法很好。要拿一千克苹果可以和一千克大米比较。”“他知道的真多,我向他学习。”还有学生的自评,“我还可以做的好些。”教师如果经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评价,使他们观察与交流的能力更强,更适应与人交流,也体现了人文性。

真诚的鼓励的话,无论出自老师的还是学生的嘴,都会使学生感到无比自豪,且没得表扬的小组、个人也会自觉纠正自己的行为,马上更正缺点,整个课堂融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互相促进,提升学习的品质。使学习成为儿童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学习是快乐的,这种内驱力会使学生更乐于学习。

希望越来越多的课堂,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教师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展示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教师要善于分享学生自我表现的情感与想法,积极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持续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教后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6个苹果、10个橘子、2包食盐、书包等,对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教后反思3:

这是一堂操作实践活动课! 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6个苹果,猜想、验证1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千克的实际轻重。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口交流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感悟物体的重量,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探究的兴趣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克的认识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学习有意义的内容。

农村孩子在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就是斤和两,尽管这两个单位只是我们传统的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有所不同,但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不应避讳,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运用起来,加强学生对千克和克单位的感知。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除了课本上常用的“千克、克”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常用的质量单位——斤和两。在课堂上,学生、教师相互交流,在“斤、两”与“千克、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1斤=500克,1两=50克,使学生明白“千克、克”是国际计量单位,而“斤、两”是我国传统的计量单位,它们之间并不矛盾,相反可以融会贯通。

通过补充一些农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缩短了数学与农村孩子日常生活的距离,使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称一称教后反思:

无法预约的精彩应该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几十个学生的经验、智慧、知识,都可以为教学所用,成为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当你正在为课堂上某个知识难点的突破焦虑时,正在为生硬的归纳小结而苦恼时,不妨多给学生一些机会,巧借学生自发吹来的“东风”,势必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原本只想通过

“称水果和蔬菜”和“称体重”的两个活动,进一步感知重量单位。在课上,正由于教师一个有意义的“表扬”,给予学生一个充满挑战的机会,使学生把自己的体重与生活饮食习惯结合起来思考,教师巧妙地借用学生“合情推理”的动态资源,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得学生思维的火花竞相闪现,也使课堂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课堂上学生间精彩的对话,让他们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于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忽有所感、忽有所悟,于是“不能挑食”这个平时多次教育也收不到效果的问题,已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学生对于这节实践活动课的意义,自然就有了更为深刻与独到的体会,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第四单元 加和减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以及学会了千以内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例题以两个小朋友购买玩具火车和玩具汽车为题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比较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算法上的异同。我能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合理的口算方法。同时我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也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舞台。最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知识,这样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去年优课评比在内容,我比较喜欢其中一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于是我在自己的这节课中以那堂课为原形,作了适当的调整与改动。这是一节练习课,往往这样的课是比较枯燥

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把所有内容串联起来,设计成了一系列活动,这样学生相对而言积极性高一些,课堂气氛活跃一些。在练习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注重让学生纠错,以此让学生反思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整堂课中,我力求做到多元化的评价,在每做完一题后让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上完课,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合理,控制不当。猜数游戏用时太多,学生观察、发现、讲述的时间太少,纠错时间太多,课作时间太少。

2、核对得数的方式单调,且不实在,学生自己核对,有一部分学生不够自觉。可以让同桌互批,效果可能更佳。

3、教师对学生不放心,讲得较多,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1)教后反思:

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课设计力求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突破这个难点。

第一,重视知识铺垫。课始复习中,通过动手画圆的练习,提示了基本的倍数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画线段图作好准备;同时还安排了问题说出所需要的条件的练习,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途径。

第二,探索解答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是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把握相关信息,主动提出问题,组合成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然后尝试画出线段图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线段图的画法,体会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重视借助线段图理清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最后对改变后的问题与原问题进行比较与反思,从整体上把握这两个问题数量关系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从而逐步学会合理地选择问题的方法。

第三,强化应用练习。有层次地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不仅巩固了例题中学习的基本解题方法和策略,而且通过让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累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教后反思:

一节课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让学生做自己喜欢或想做的事才能使他们认真、投入。于是在教学例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他们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他一定能够做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始的时候学生的状态就能很好调动起来,只要引导的方法得当,这节课就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于解决倍的实际问题,本身就是一大难点,怎样才能让学生十分清晰地理解题意呢?线段

图固然是很好的方法,所以学生对于线段图的认识也至关重要,于是在引出线段图之前,先对“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这句话意思理解需要下点功夫。首先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出来。最后再引出线段图。说出线段图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学生对于“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这句话和线段图意思的理解、体会会更深刻一些。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学生设置好一层层台阶,循序渐进,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新知,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24时记时法教后反思:

24时记时法是在学生认识小时、分、秒后学习的一种记时方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良好习惯。

一、开发课堂教学时空,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是学生智慧和个性充分张扬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课堂教学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情景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在动手还是动脑过程中,让他们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理解新知,远比教师“塞”给他们有效的多。教师始终站在“平等中首席”的角度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平融洽的氛围中发表意见,学生原有的知识杂相互启发中被激活了起来。

二、抓住课堂“生成”契机,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和创造性能力,是唤醒学生学习智慧与内在个性的根本。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它是“动态的”,“生成的”,它与传统的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不同,是要求教师去适应学生的“学”,它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穷的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因此,教师要充分根据学生的反应,恰倒好处地往我们期望的教学目标予以点拨、诱导,真诚的赞美、友好的提示,平等的交流,能够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创造才能得到完美展示,学生真正能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无上的享受。

三、强化课堂“火花”效应,加强学生体验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是智慧与个性不断延伸的助推剂。

课堂中冒出的闪亮的火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但是如果只是让他一闪而过,岂不是十分可惜!所以,要让这种智慧和个性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助推剂。教师在以后涉及到类似的问题时,再一次点拨与唤醒,是十分必要的,点燃他们曾经深有感触的火花,他们必将十分乐意!

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后反思1:

在设计和开展本节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不仅考虑到数学自身的

特点,同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中的要求,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体现出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在学习时,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操作,当最快的学生做完全部练习时,最慢的学生还没有做到一半。根据这种情况,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做完基本练习和提高练习后,可以让他们做相关的练习,他们自学新知,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不懂的地方,再次给他们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练习。实现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后反思2: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进行教学。教学计算经过时间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报的情景提出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对于教学难点处理,一方面教师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对计算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思考,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学生初步掌握了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师用解决一些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学以致用,计算经过时间倡导算法多样化,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创新意识。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后反思1: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里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应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方法经验”等。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现实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究学习。本课的开始我先从生活出发例举了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然后让学生欣赏图片,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在教学中突出了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学习体验。本节课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过程,探索新知识,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和讨论交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与角的特征,体会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必需的数学知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教后反思2:

谁来口算“28+35”?我惊奇地发现平时比较沉默的园园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涨红了小脸看着我,我连忙请她回答。她很自信地大声地说:“53。”引来其他同学一阵笑声,有人还在窃窃

私语“错了错了。”从她的眼中,我明显读到了“自悲”两字,我没有马上请她坐,而是投给她一个鼓励的眼神,引导她,“请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能算出来。”她怯生生又看了一下题目。过了好久挤出两个字“63”。“园园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我们为她的进步鼓鼓掌。”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她。

做老师的往往对优秀的学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赞许目光,而对一些“差生”常常会显得比较严厉,甚至冷漠,也因为老师的这一表情,往往会扼杀一个学生向上的志气。

其实,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作为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善待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最渴望老师的鼓励和关爱。我们难道就不能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一些关爱吗?一道赞许的目光,一次善意的微笑,一句激励的话语,可以唤醒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可能使他们受益终生。

认识周长教后反思1:

本节课很好地践行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它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内容更充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师提供给学生装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受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再次,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最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数学学习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教后反思2:

本节课以指实物(数学书)的“边线”为突破口,引入书本内容游泳池的“边线”,通过学生指一指、说一说、描一描,让学生充分感知“边线”,为认识周长做好铺垫。

课的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重点,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及生活的经验,发挥其想象力,测量树叶的周长,由于是小组合作,有些同学则有一些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去思考、动手,但最终还是明白了测量的方法。

另外我还注重求异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灵活、多样的思想。

综合整体来看,课堂的预订目标显然已经达到,但学生的活动能力不是很高,还有待于加大力度培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后反思1: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

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最后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第七单元:乘法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本课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引出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巩固练习中巧妙地设计不同的练习方式,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能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课标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的递进。而且是折射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之后的拓展。笔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较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同时使估算与笔算相辅相成,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有意地要将估算渗透其中,利用估算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其一;其二,计算教学较为枯燥,属于“纯数学”的内容,如何让这部分的知识“活”起来,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体会数学的价值,使我对这节课的结构动了一番脑筋。

通过教学实践,教学之初的两个设想基本上是实现了,尤其是其中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处理的方法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我认为较成功地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情境创设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他们将要举行的冬季长跑比赛,出示问题情境,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使他们感受到“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中,就存在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我们的需要,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2、在提出问题上,放手让学生提出。创设情境之后,问: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班上举手的同学不多,随后我又问了一句: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时班上举手的同学多了。从学生的口中迸出了一个个问题,其中有价值的就有6个。这两种不同的问法,使我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的,关键是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去创设空间,那么学生为自己创设的空间才会更大。

3、在解决问题上,自主探索。学生提出6个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随手板书了出来:①大生家离体育场比小华家远多少米?②大生家和小华家离体育场各有多少米?(即小华家里体育场有多少米?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③大生每分钟比小华多行多少米?④小华共跑了多少米?⑤他两家相距多少米?⑥他俩谁先到体育场的?其中第3个问题是旧知识,他们有能力解决。而第6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马上给予了回答,因为他们都用了4分钟到达,所以是同时到达的。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第2个问题中隐含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对于第1、5这两个问题,本想留在课下解决。但当铃声响起时,学生提出马上就能解决,于是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了解答。这样处理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很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了我较肯定的回应。同时较大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环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导入新课时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乘法问题,并请全班同学帮助列式解答:850×15,板书两种计算过程,让学生自己比较哪种简便,使学生产生最简便计算的意识。再提出一个乘法问题,要求用简便的计算方法计算,正好对应了书中的试一试,这样设计既灵活地运用了教材提供的情境,又尊重了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还运用了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教学“想想做做”时,第1题计算之后,要着重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添上的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巩固简便笔算方法。第1题到第2题的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第1题主要巩固简便笔算方法,而第2题在此基础上还着重强调学生的竖式计算的列式方法,在教学第2题的练习时还要让学生自主产生列式方法的不同,做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1:

本课在教学中,我是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问题,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变为学生的探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将解题策

略在小组中交流,与同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淡化了教师“教”的痕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我还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努力探索营造一种新型的情感性课堂教学

教后反思2:

本节课所设置的例题与练习题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体会到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题中的问题都是用学生学过的知识所能解决的,教学中乒乓球的出现也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所以本课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在讲每道题时我都注重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大部分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在做想想做做中的例题时,都能把自己的思路比较请楚地表述。如何使中下等的学生能清楚地理解并说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是我所要探究的。

教后反思3:

教材以现实的情境呈现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先给出了“6袋乒乓球”“每袋5个”“乒乓球每个2元”这三条信息,并提出“买6袋乒乓球一共多少元”的问题,然后利用直观图帮助学生探索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并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教学时借助乒乓球直观图,就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对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无论是“小动物运苹果”还是“购物游戏”,都是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教后反思1:

这一课我让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进行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要让学生能通过想象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体会多种摆法,但不要求学生个个都要摆出不同的摆法。

教学时我通过小游戏引入要学的内容进行新授教学,新课教学时:第一层次、让学生拿出小正方形同位合作摆出例题中的三种图形,请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能看到什么图形,同位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给大家听,(汇报时应请一名学生摸一摸哪儿是正面)学生指着正面说出:横着的三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教师板书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结:它们的是形状相同。第二层次、请学生继续从侧面观察(真正站到侧面去)说说你能看到什么图形,你能试着画下来吗?学生(摸着侧面)汇报,老师板书图。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形状相同。第三层次、请学生继续从上面进行观察(站起来观察)互相说说你能看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下来。教师出示三种图让学生选择是从哪个图形上观察到的,教师再贴在黑板上形成板书。引导学生小结: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是不相同的。

教完这堂课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但是由于条件有限,四人小组观察验证的时候要轮流,有些拖延时间,另外,摆一摆时没有人人动手,最好同桌有一套正方体,这样便于操作。而在三个层次中,第二、三层次,可以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验证,填写,得出结论,这样既能避免环节的重复,更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

教后反思2:

本课在设计时是以教材为蓝本,以生活为素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在课中选择学生熟悉的观察资料——班级图书箱,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进行教学思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通过实际观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在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由只观察到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可以同时观察到两个面或三个面,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从而促成经验的系统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显得比较亲切自然。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统计与可能性教后反思:

通过比赛导入课题,学生很快发现比赛存在不公平,激起学生质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又复习了旧知。这样的设计与学生的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贴近学生的实际。

片断一的教学过程从猜测、实验、整理数据再到分析归纳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了一般统计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操作与活动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记录方法的学习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获得的信息,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地探讨出画“正”字的方法,不仅学会这个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教师巧妙地结合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了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捷地获得了技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者通过多媒体演示明确活动要求,简洁明快。磨刀不误砍柴功,为学生的活动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智力闯关的练习重在让学生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结果来判断事物存在的几种情况。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学生必须经历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了展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延伸练习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真实、生动、有趣的录相画面不仅再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情感。

摸牌和下棋教后反思:

在活动一中教师对摸牌活动的要求作了明确交代,使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在摸牌、记录、制图等活动中也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按照教材安排完成两项活动后,又增加了自选花色和张数的摸牌及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选取#9@k牌的活动,增了活动量,也使学生加深了对可能性的体验,学生的热情被进一步激发了。在下棋活动中,教师同样也进步了具体、清楚的安排,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在活动后的拓展性探究也一定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总体上说,这节课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对活动内容也充满了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大部分小组的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但有个别小组在活动时任务分配不明确,造成了完成时间拖后的现象。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认识几分之一教后反思1:

本节课的主要过程是:先重点认识1/2的意义,再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认识几分之一,最后再由学生通过结合分数的意义理解两个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一、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老师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将动手操作和学习新知相结合。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同时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比较分数时能够从学生“做”出的分数中选取例子,这就让学生把两个分数的比较很自然的和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

三、教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在新课的设计中,教师注意环节之间的环环相扣,尽量做到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任何创新式的教学构想都是针对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而展开的。

教学反思2:

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成长,事实上,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把教育构建在学生自由成长的生态课堂这片土壤上,我在课堂教学中,能大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适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勇于提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分享学习中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如从整数1向“一半”的新数过度,讨论这样的一半,用什么方式表示?哪种表示更好?从而建立一种新数,我适当的设计了时间梯度、空间梯度和内容梯度,分角色完成平台中的基础知识的训练。

启发提问,实践操作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学习深化的过程,师生都会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紧张热烈的学习状态之中。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由抽象又到直观,在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探究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意义以及数的表示方法。

我在引导学生提问讨论之后,采用想、说、写、看、听,动静结合,安排一小段时间,指导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自设一些问题,进行即时练习,让学生再学习,再讨论,再扩展,再深化,再探究,使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多思善问多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团体合作精神。 最后我用几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简要总结,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会及时回顾、反思、总结的方法。整节课能动静整合,以问题引入,以问题总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善导问题,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后反思:

1、分数的简单加减法虽然知识点比较简单,但学生是初次接触分数,且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节课,我还是借助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从而更好得进行教学。

2、比实际生活相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与实际生活脱节的数学是没有用的数学,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这堂课上,我不是单纯的讲分数的加减计算,而是尽量多地把加减法赋予了实际的意义。比如,小朋友和爸爸吃西瓜,用布做衣服等,因为有了这样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农,学习效果也不错

第十一单元 :整理与复习

整理和复习2教后反思:

在整理与复习的教学中,我们可借助“你学会了什么”,为学生铺设平台,让学生先自动,再互动。让学生在信息交流中自然地接触教学过的重点,教师再进行适当点评、补充。然后借肋练习,架起看台,营造擂台,让学生联动的同时,产生振动,在整理与复习,回顾与反思中自主学习,自我提高。

整理与复习3教后反思:

本节课复习内容以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为主,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具有显著效果,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旨在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拼一拼、搭一搭、描一描、算一算、量一量等集视觉、动觉、思维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有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通过教学,我对复习课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会最深的一点是如何改变复习课教学沉闷的现象。我觉得精心备课,设计好基础性、综合性练习题是上好复习课的基础;选择趣味性浓、实践性强、思考性活的教学活动方法是上好复习课的前提;合理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合作是上好复习课的保证。本课的教学有了一点体现。但在教学设计环节对学生资源的准备不够充分,练习内容较多,过分追求了复习课的完美,影响了复习效果。教学中,由于担心教研课的时间控制不好对后进生的关注还不到位,没有全面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今后教学中必须纠正的问题。

更多相关推荐: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全册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教学反思对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掌握得较好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部分有部分学生乘法口诀不熟练需重新复习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习基本掌握学生的竖式书写需规范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学年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在三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现象反思一下1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东方之珠的教学反思教学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时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和美丽的夜景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议找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

三年级数学上册 观察物体 3教学反思 苏教版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

三年级数学上册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1 苏教版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反思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

三年级数学上册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 苏教版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仅通过课堂40分钟的认识和感知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在课后还需要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认识身边常见物品的重量从而认识千克和克我让学生自己周末到商店里看一看掂一掂一千克物品的重量周末和妈妈一...

20xx05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07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93教学反思9596教学反思9798教学反思99100教学反思102103教学反思104

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优秀教学设计(有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2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通过观察分析逐步积累感性知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学反思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更新20xx924102214阅读141次本节课开始由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录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20xx【小学学科网】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可以说在整册教材中是最难的它是在找规律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列举法便是其中之一而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列举法会用这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案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案设计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苏教版小学数学平移和旋转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