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半截蜡烛

时间:2024.4.20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任延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危险越大,时间越紧迫,敌人越凶残,才能越显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处境,才可以显出他们一家的勇敢机智,才真正显出他们一家的爱国,才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上课前,我仿照本文所述找来半截蜡烛(也插上小金属管,内藏一纸条)并在课堂上同步点燃,为了渲染气氛,我还用简笔画画出一个“超级大炸弹”,有一根“导火索”,并根据课文进程及时用简笔画画出“半截蜡烛”——不断变短的半截蜡烛。

师创设情境:“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

师引读:万一蜡烛── 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 师引读:这样── 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引导学生潜心读文悟情,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并适时地让学生表演,并不断指导朗读,让人物形象走出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把爱国深植于脑海中。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心理。随着教学进程一次又一次地把蜡烛画短——和课堂上点燃的蜡烛相呼应。并把“超级大炸弹”的“导火索”不断变短,使学生深深感受越来越紧张的局面。

师:面对险情,母子仨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默读课文,仔细想想。

生:他们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

生:他们一家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师追问:怎么一样?

生:他们当时心里都很着急。

生:课文中说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当时心里很紧张。

师:他们的紧张心情表现在神情举止上了吗?

默读课文,口头填空。

出示: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伯诺德夫人 把蜡烛吹熄。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克___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___地坐待着。

小女儿杰奎琳___地对德国人说完,得到同意后,____地端起烛台上楼去了。 学生口头填空。

师:看看他们三人的表现,有一样的地方吗?

生:他们都表现得很镇定,不慌不忙。

师:请选择一个人物说说。

生:儿子杰克的表现给我的印象最深。读第5自然段描写杰克的句子杰克在自己的计谋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尽管厄运即将来临,可他仍是那样“从容”,“默默地坐待着”,一点都没有反常的表现。

生:我特别欣赏小女儿杰奎琳。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情况下,她小小的年纪竟然表现得如此机智。

师:请大家“瞻前顾后”,联系第7自然段想想,得到的体会会更深。大家一齐读第7自然段。生读读到这儿,你在想什么?

生:我想说,好险啊!

生: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师: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

课堂上“由扶到放”、“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谈谈对杰克、杰奎琳的了解。在阅读中,鼓励学生谈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当然,教学中有些学生还是在把握人物的情感时语言还是显得苍白,不够丰富、深入。

抓空白处深入体会

——《白杨》教学反思

中心庄小学 任延焕

《白杨》一课,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课堂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哪需要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

(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请大家读读。生自由读。

师:请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出示图片,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可谓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拔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那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说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公路两旁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沙漠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祖国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是的。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的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生齐背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树吗?

生答不是,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师请大家再次读,说说你的们的理解。

生:爸爸的心也想孝敬自己的父母,但更坚定扎根边疆的心。 生: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长大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想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需要,就去哪成为栋梁之才。 师再次让学生背诵爸爸的话。生深情背诵。

反思:

这节课,最让我感悟到的是抓空白处深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假若思而无路,视觉、知觉接受的信息向中枢神经的传递就会受到障碍,老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话)、难点,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让学生想象、攻破重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逐步认识到“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

引疑读、思、想象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任延焕

案例片段:

师: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我认他是一个很天真单纯的孩子。

师:能说说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得到的吗?

生:他对做的梦很感兴趣,梦中的情景记得那样清楚。从梦中的情景看,就能感受到他是天真可爱的,所以梦才是那样的富有幻想色彩。 生:做这样的梦,就以为自己有飞行的天赋,很为自己而自豪,也足以说明了她的天真了。他还把梦讲给同学听。

师:你怎么知道他把自己的梦讲给同学听呢?

生:因为课文中写着,“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也会在梦中飞腾。”“终于”和“弄明白”说明他一定跟伙伴说过自己的梦了。

师:你说的还真有道理!有时这里不光能感受到她的天真,谁来读一读这一段,看看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生:(读)

生:我觉得她还是个爱探究的孩子。你们看,他想弄清楚人究竟是怎样来的,都想痴迷了,看到一条鱼,都会翻来覆去的看个仔细。

生:我觉得他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他从地图联想到了人的变化过程,并且,都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正好折合成九个月

师:那么还从哪看出他还爱探究呢?

生:从问老师为什么会飞翔这件事中也能看出作者爱探究。

师:请大家练习读一读这个部分,看能不能把“我”的特点读出来。(指名读后,请同学评议)

生:我觉得读出了“我”和小伙伴爱探究的特点,尤其是问老师的话,读出了追问的语气,使我们好像看到了“我”和小伙伴的好奇的表情。 生:我有个小小的建议,以为是追问,是不是问话读的急迫一点,这样就更能体现他们的特点了。

师: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分角色再读一读吧!

师:通过我们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难道他有那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了!

分析与反思:

《童年的发现》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候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候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本课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了刚才的阅读训练,就如同有了阶梯,从表层的“发现”,到内在的特点;从浅显的“天真”,到深层的“善于探究、热爱学习”,通过边读边悟,既把握了课文内容,又感受了人物的特点,从而产生对人物的敬佩之情,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桥》教学反思

中心庄小学 任延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于是,我在教学《桥》这一课时,注重了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现在请你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感动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几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说话,像一座山”可以感受到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所以我很

感动!

生 2 :我同意你的意见,老汉先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是为民着想的好书记,受村民的拥戴,在村民中的形象“像一座山”,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他们说的都很好,我还从“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老汉明知是自己的儿子,却一定要小伙子排到后面去,他很令我感动。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老汉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那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呢? (一学生朗读)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很棒,让老师感受到了老支书是人们获生的靠山! 师:谁还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纷纷举手朗读。

师:谁来评评他们的朗读?

生: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要和你比一比。

生 :他们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随之,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循序在课堂中。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桥》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们评得很到位、你们了不起了,”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也加以运用,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虽然学生的评价话语还有点支支吾吾,但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教学片段中,我已经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尽力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我还在努力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是为了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虽然课堂上师生

的言语还不是那么自然、娴熟,但我相信,努力在课堂中实施下去,会有成效的。


第二篇:半截蜡烛教学设计2


《半截蜡烛》三案六环节教学设计

课 题 6、半截蜡烛

设计理念:

破除陈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过程参与,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中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可贵的精神品质,以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特色:

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合作探究,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自悟自得,学习人物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她们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沉着,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她们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沉着,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图片 音乐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学情调查,掌握学况

1、带着感情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

半截 熄灭 厨房 绝密 绝妙(后两个词语教师说意思,学生写词语)

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 、 绝妙”这两个词语。(出示绝密 绝妙)

(从整体出发,既着眼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合作探究 ,感悟品质

1、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吗?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什么隐患?找到答案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1)集体交流;出示句子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指导朗读

2、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看,蜡烛被点燃了 (板书 点燃,同时出示燃烧的半截蜡烛的图片)

3、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请同学打开学习手册中的合作探究,指名读题;出示

合作探究:

(1)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

(2)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为什么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 友情提示:

(1)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周旋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或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找到答案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请同学们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找出你想要的答案。

学生自主学习

4、让我们全班一起来交流吧!谁能说说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读读相关内容,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相机板书 吹熄)

学生谈体会,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两个孩子脸色苍白的原因是什么?

(2)伯诺德夫人说这句话的语气怎样?那她的内心怎样?

指导朗读

(3)“似乎”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是啊!这危机只是暂时的:

(相机板书 重新点燃,同时出示燃烧的半截蜡烛的图片)

(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她的镇定和机智。)

5、蜡烛还在燃烧,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那么杰克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谁来说说;指名回答并出示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个火吧。”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

蜡烛上。

学生谈体会,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杰克在找借口想端走蜡烛失败后,还要搬回木柴来生火呢?回来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2)这地方的“似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教师相机板书端走起 夺回)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燃烧的半截蜡烛的图片)

6、蜡烛仍在燃烧,面对这摇曳的蜡烛,你的心情怎样?(害怕 紧张) 出示句子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是啊!这越来越短的蜡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指导学生用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还意味着??的句式回答)

(此处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所以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7、就在这时候,传来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

出示句子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谁来读一读;学生谈体会,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同学们,你们平时会对谁娇声的说话呢?

(2)可是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的对残忍的、凶狠的德国人说话呢?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多可爱的小姑娘,她以自己的聪明、机智战胜了德军,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小

(教师相机板书端走)

交流探讨

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为什么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

教师小结:

这次危机终于过去了,但在她们以后的情报传递生涯中,像这样的危机还有很多,但我们相信,凭他们的机智、勇敢、镇定一定会化危机为平安。

三、巩固练习,巩固新知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中的半截蜡烛可不是普通的蜡烛,因为它( ),关系着( );关系着( );关系着( )。

2、一家三口人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各有特点:伯诺德夫人( ),大儿子杰克( ),小女儿杰奎琳( )。

四、迁移应用,升华课堂

续编故事: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这时三位德国军官走远了,此时,小阁楼上会出现一个怎样的情景?母子三人分别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描绘出她们的神态、语言、动作)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2

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我研究了三案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学时利用简短的复习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文章故事性强,节奏紧张的特点,用两个合作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自主学习,体会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并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在班级里进行集体交流,我只是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引导,并鼓励学生深入文章养成质疑、释疑的好习惯。在小组合作中,绝大多数的小组合作效果较好,但也有个别小组的效果不太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培养。

更多相关推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气氛的文字进行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多种读的形式加深理解1以读为主贯穿始终课堂以学生诵读课文的练习为主线领悟课文的内涵如开始上课...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语文教育...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在半截蜡烛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教案设计意图本课是实验版教材五年级下的内容我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想通过朗读训练结合课文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以及恰当合理地使用媒体等途径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人物的伟大精神扎扎实实地上...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杏花泉中心小学陈春花小语课堂应该是儿童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教学成果的呈现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脚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教...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施教日期年月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12半截蜡烛备课资料包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3能有感情...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年月日拓展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小英雄雨来附后生死攸关的烛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丹凤县峦庄镇中心小学查珍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过程...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