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4.3.31

12 半截蜡烛

【备课资料包】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

    体会伯纳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方案】

1·达标测评

参评人数(          )

注:表内【人数】为达标人数。

2·教学反思


第二篇: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

2、《丝绸之路》教学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 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 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 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 其实离我们很近。 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 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 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 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 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 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 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 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3、《白杨》教学反思

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了以“借物喻人”的写 法为主,读懂了句中含着的意思为重点分解教学目标。设计了“创设 情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延伸拓展”的教学思路。 在目标整合问题上,我确定了三重目标:首先是以文章开头的介 绍,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知道白杨树生命力顽强、适应性 强的特点,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和愿望。接着 借爸爸的话转入到父亲“托物言志”的教学上来,通过“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这一句话让学生明白爸 爸是在借白杨树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美好心愿。并能理 解白杨树指的是像爸爸那样为边疆无私奉献的建设者。在这部分的教 学中,把整篇文章的主要目标和重点目标都予以实现。既让学生明白 作者借物喻人的学作手法,又学会了体会向句中含着的意思的方法, 最后以课文结尾中大白杨和小白杨的关系,联系借物喻人的写法,启 发学生自己体会孩子们将会怎样?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发挥的空间。 通过整合目标的迎领指导,分解目标的具体步骤,整堂课的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重点也较为突出。

5.3、《清平乐?6?1村居》教学

《清平乐?6?1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 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 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 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 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 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 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7、《祖父的园子》教学

这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中 的语言富有孩子气,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 实地再现出来了,学生读来感觉亲切,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 课中,我补充了《呼兰河传》的一些节选部分,学生听了忍不住被文 中那充满天真、幼稚的“我”的表现逗得哈哈大笑。笑过之后,我问:“你们为什么会笑,作者为什么会把你们逗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 作者只是用真情实感去表现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所以会打动 1

读者,那 么我们读这类文章要带着感情去读,写文章也有怀着感情去写。

8、《童年的发现》教学

《童年的发现》系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一篇阅读 课文。参加学校举行的教学大练兵活动我选中它,一是内容简单,二 是没有谁以此讲过公开课,备课时可以不受任何思维定势的影响,曾 为这个初衷窃喜过。 眼看讲课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曾写下最初的教学思路,感觉没 新意,再写,有些细节仍不满意,直到第三次修改完毕才长出一口气。 讲课那天,课前仍一遍一遍准备着,自我感觉,万无一失。可真 到了课堂上,前二十分钟学习作者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按计划 如期实施。学习最后一部分时承接上文:作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极 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还想办法解决了问题。 请大家默读文章 14——19 自然段,看自己会发现些什么?可以是

一 些问题,可以是读书的收获。学生读、划、写,一会儿便有小手纷纷 举起。第一个同学就抓住了重点,提出了需要大家共同讨论解决的问 题——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 险。在此本该对此问题肯定后,让大家划下这句话,暂且记住继续提 问或谈发现,最后再让大家像作者那样自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后全班 交流。可我不知哪根神经出了问题,情急之下既没给学生充分谈发现 的机会,又没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直接让同学们交流课外搜集 的与此相关的资料理解这句话的普遍意义,直到下一个问题的提出才 意识到这一严重的失误,为时以晚。 由于我的失误使文章后一部分的学习完全背离了让学生与文本 对话的原则,出现了本末倒置,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痛定思痛,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备课时没把文本烂熟 于心,没把教案烂熟于心,致使虎头蛇尾,当牢记沉痛教训。在此写 出来与大家共勉。

11、《晏子使楚》教后感

《晏子使楚》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 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 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 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 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 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 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 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 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 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 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 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 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 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2、《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 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 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 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 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课文需要调动情绪,需要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 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 在教学《半截蜡烛》中,当我上到德国军官从杰 2

克的手中夺过蜡 烛那一段的时候,我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 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棘手 的形势!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官必 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 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 是难办啊! 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都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 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 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 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 张,于是经过我的一番“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佩服起杰奎琳, 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 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13、《打电话》教学反思“打电话”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语交际活动,又是体现人际关系 的极好事例,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积极营造共同学习、探 索、研究提高的环境氛围,充分利用对话形式、交互式等合作学习模 式,让学生在充分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沟通、 学会互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学生自由组对练习”、“生生表演”,都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好做法。 我还注重了创新学习,在创设情境,学会了最基本的打电话方法 后,我又设计了打电话时可能出现的四种不同情况,其目的是设置对 话障碍,加大口语交际的难度,进一步培养学生会多渠道解决问题的 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语交际的灵活

14、《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 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 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 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 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 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 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 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 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 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 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 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 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 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 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 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 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 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6、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16、《桥》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a 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 而来 3

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 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 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 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 a 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 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据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 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 开,于是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 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 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 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 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 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 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 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 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 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和评价。我借助课后思考第3 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 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 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 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过教学这篇课文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话,学生体会的 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 另外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 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 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 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18、《将相和》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结束后,我打算做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我见“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都比较丰满,就让同学们把“负荆请罪”这 个故事添上人物的具体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要求符合当时 人物的历史背景及语言习惯,特别声明:不能写搞笑版。有些孩子很 不乐意,因为“搞笑版”搞笑啊! 为什么我要加上特别声明呢?近几年来,报刊、杂志、电视等可 谓改编成风。连金庸这样还健在的作家的作品都遭到大刀阔斧的删 改,像罗贯中、吴承恩这样死去几百年的人,他们的作品反正得不到 版权保护,那还不是信手拈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三国演义》《西游 记》等名著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且搞笑版居多。林黛玉开了公司,猪 八戒当上公关经理,宋江签名售书,自传卖得风声水起,这些荒诞的 故事争相出台,网上流行的《大话三国》更堪称此中经典,很多台词 不经意间就从年轻人口中溜出。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太大,防不胜防。 也许有人压根就没想去防,反而乐此不疲。曾经,看到班上学生跃跃 欲试的样子,我也心动,并用“过火焰山”“武松打虎”两个片断做 过尝试。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看谁的创意最佳,新而 不俗。结果学生受阅历所限,背离我的初衷不说,大家的目的都奔“搞 笑”去了,柳州方言成了必杀技,且全是糟粕,惨不忍睹。我铩羽而 归。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教学本单 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 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 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 表情达意。上述失败的尝试 4

告诉我,对名篇进行改编在小学阶段不可 取,而且我对这股改编风刮向学生感到忧虑。 后来学生交上来的练笔还是按照我的意图进行的“正统创作”, 写得很好,还出现了“双手抱拳”“单膝跪地”“快快请起”等词,既 符合人物身份,又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可见,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老 师抹上什么就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好:语文课程丰富的 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 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 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不受社会上的一些流 行元素所影响。

19、《草船借箭》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 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 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 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 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 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 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 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 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 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 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 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 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把握不 准,没能给学生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 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学生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 中,我会努力使自己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 予更多指导。

21、《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 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 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 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 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 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 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 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 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 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 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 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 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 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可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 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 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 当然 5

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 中,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这些字,学生凭借拼音 会读即可。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 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 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 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 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 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

23、《刷子李》教学反思

有人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 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 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杨聪的课该属第三佳境了吧,正如那 来自生命深处的歌会,自然本色,妙于天成,设计大处泼墨、高屋建 瓴,真有“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之气派,非我辈所能及。而反 观自己的课堂,大有捉襟见肘之感,恰似一幅藏于深室的画一旦挂于 本真自然面前,便黯然失色一般。这或许就是我的课堂的最大遗憾。 诚然,我的课堂还远远未达到好课的最高境界,无法浑然天成。 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还很稚嫩,远不及赛友们之渊博厚重。我需要多 请教,多探索,多实践,于是我在设计上下了功夫。从字词的预热、 环境的把握、情节的切入、语言的品味、人物的解读到文本的感悟与 拓展,无不留下我精心设计的心血。 我先是熟读文本,以至成诵。其间,发现了三个可以带动全文教学的 点:一是文中用了52 个“一”。细品之,我把它概括为“一个绰号藏 奇绝”、“一个传说话奇绝”、“一段实录证奇绝”、“一袭黑衣衬奇绝”、“一手绝活写奇绝”、“一番教诲表奇绝”;二是文中几个跟黑衣白点 的中心情节密切相关的几个带“然”的词:“果然”——“居然”— —“竟然”——“忽然”,另外,“悠然”这个词也能充分体现人物的 性格和境界;三是人物的双重解读,即人生意义上的人物解读和文化 意义上的人物解读。 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我时刻谨记“以生为本”,“贴着学生教”,一切 的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学情为设计的起点。 整体教学设计便基于此展开。其中,选择以曹小三的口吻来复述的方 法以期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进一步领会情节一波三折之魅力;深刻 感受曹小三心理之变化、刷子李之奇绝;在学生的个性解读中深入体 会本色、津味之语言特色。 于是,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美!那始终盈于课堂的融融的对话氛围、 那含于同学眼中的真挚与热切,那精彩纷呈、张扬个性的多元解读、 那默默流淌在师生心头的审美的河流,所有这一切,都澎湃着生命的 情感,拍打着语言的浪花,溅射出耀眼的光芒! 真的,只要你给学生一方土壤,学生就会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只要 你给学生一把“刷子”,学生便会舞出无限的精彩!我至今难忘那艳 惊全场的天津快板,感谢那位用天津话即兴演绎的同学,让我们领略 了不曾预约的美丽!或许有同仁认为天津快板定是教师功夫,那真是 委屈了那位同学。我是地道的金华人,未曾去过天津,亦不会天津快 板,更无能力指导演绎这么精彩的快板。这位同学的这一特长,为我 的课堂增添了色彩,这可以说是我莫大的幸运。 然而,静心思之,这堂课在“三个维度”——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 度)、广度(在主题的范围内旁延扩展)、深度(语文性、情感性和思 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体现上,明显地感到了广度和深度的不足!我 也曾想用结尾的人物系列来弥补这一点,然而正如专家点评,这“只 是对课文的一个延伸”,“给课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让课堂就此结 6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所有课文朱里街道河东于小学曲克玉1草原教学反思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7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草原教学反思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的美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多媒体教学能把教材中的...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集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集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集1草原教学反思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部教学反思整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部教学反思整理1草原教学反思我上这节课与上一次教学这一课相比时隔五年这五年因为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学习运用更因为注重运用了我校课题成果教学离开了我前两次上课的轨道师生沿着美的新线索重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集全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一课草原一文教学反思白沙小学教师王忠草原一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集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集海上日出教学反思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话具体描述了无云时日出这一动态景观是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集全1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集1草原教学反思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2丝绸之路教学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

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1草原教学反思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课...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集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草原教学反思1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

人教版五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课文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我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

20xx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20xx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课文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的本单元课文杨氏之子的对答风趣幽默晏子巧妙机智的话语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给了楚王有力的回击杰奎琳母子三人在与德军机智地周旋中充满了胆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集(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