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集

时间:2024.3.27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集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话,具体描述了“无云时日出”这一动态景观,是课文的重点。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一难点呢?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色。可以通过提示,启发学生想象,如提示学生把文字想象成头脑中的画面,提示学生想象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还可以让学生读文作画,就是先让学生读通这个段落,从整体感知上这一段的语言,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一个小组读一个句子,并根据所读的句子内容作画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积累语言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变消极的语汇为积极的语汇。

1、《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轻松学完这一课》

《海上日出》是一篇融“景物之美”与“作者之情”为一体的写景散文,小学生感受这两者美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在学生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首先板书课题,请齐读两遍后,问:“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有生答:“知道了地点、时间。”“其实还告诉了我们事情呢——看日出。”我补充说。“作者为什么会在海上看日出呢?具体又是哪一年哪一月在海上看日出呢?”紧接着的这个问题更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我给大家介绍起了背景资料:“19xx年1月,作者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由于路途遥远在海上呆的时间自然较长。于是,他将沿途沿途的塑件所闻所感写了下来,共写了39篇。巴金把它们编成了一本书,并起名为《海行杂记》。今天咱们所学的《海上日出》是其中的一篇——第23篇??”我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时代背景,又强调说:“不知大家关注了时间没有:19xx年的中国正处在三座大山的黑暗时期,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最渴望、最向往的是什么?”立即就有声音回答道:“光明”我板书了“黑暗”、“光明”这一对反义词,问:“而能够帮人们驱赶黑暗、让人们走向光明的又是谁呢?”“太阳!”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是呀,只有当太阳出来时,人们才走出黑暗、重见光明。因此,此时此刻,在作者的眼里,太阳还是太阳吗?如果不是,呢又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一段文字感受到的?做上记号。”接下来通过读文交流,引导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先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根据主要内容找出写作者看日出的部分,即二至五自然段,加上开头和结尾,所以,很快把课文分成了三大块理解。我接着问:“课文哪一段让你感受到一股力量?”是什么力量?找出关键的词句。”孩子们

首当其冲地抓住了第三自然段,感受到了作者把太阳当做人在写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到了作者对太阳的无比喜爱向往之情;感受到了太阳巨大的威力以及顽强的生命了,并用多种形式品读表现太阳生命力和威力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又带着孩子们通过读四五自然段和看图,知道了作者写了两种情景的日出,天晴时和有云时的日出。无论是天晴时,还是有云时的景象都是我们不曾见到的,从而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最后一句的含义——“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让学生找到“这”

在上文三四五自然段中分别指什么,把句子读几遍,然后引导学生宏观地理解“这”针对全文来说应该是指“海上日出”。“奇观”当然要理解,所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反复说句子的意思是有必要的。并且让学生将这个反问句换其他的说法(陈述句、感叹句)就比较简单了。总之,这篇课文只花了一节半课的时间就顺利结束了,感觉学得很轻松自如。

2、《暴风雨》教学反思——《对比着学》

《暴风雨》是意大利作家拉法埃莱写的一篇文笔优美、寓意深刻的写景散文。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先写了暴风雨之夜的情景,再写了雨后清晨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感受。因此,按照这条线首先让学生将课文分成三大块。由于一二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的,为了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强烈的感受,我就引导学生先用几个词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夏天雨前的情景雨中的情景以及雨后的情景,说完后,再对照课文本比一比我们观察到的情景与作者观察到的、描写的是否一样,这是第一个对比着学;第二个对比是通过读感受“暴风雨之夜的狂暴迅猛与雨后清晨平静柔和”这两种不同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感悟,启发学生理解感悟的内含,即告诉我们的道理:“任何事物或人都有好坏两面性,所以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人和事,这样才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

3、《青海湖,梦幻般的胡》教学反思——《用问题牵引着学》 一看题目——《青海湖,梦幻般的胡》谁都会产生神秘感、好奇心。我用导语引出课题并板书了课题后齐读两遍,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要求一出,立刻举起了几个小手生A说:“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生B

:“青海湖真的那么神奇吗?”我问:“那怎么会感到神奇呢?”生B:“我是从梦幻这个词体会到的。”还有人说:“青海湖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么吸引人?”顺着问题我便推起了“舟”——提出了读文要求:“请快速浏览课文,看看青海湖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一个整体感知课文的问题,读后交流: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青海湖?相机板书“鸟儿的世界”、“鱼儿的天堂”针对这两个词,我赶紧用一个词来概括“物产丰富”;然后又提示大家:“还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美呢?”这样自然就找出了湖水的美、草滩的美??我又用“景色优美”来概括。再细品课文时,再围绕这两个词找到相应的语段品读,最后进行小结,回到课题上,也回答了课初提出的问题。

古诗《江南春》教学反思——《做足铺垫,激发兴趣》

这是一首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全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巨大的江南春景图。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获取多一些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激起学生较高的兴趣不失为良策。于是,我首先就在黑板上出示了两个写江南的病句让学生读,句子1:“春天的江南是个美丽的季节。”句子2:“江南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大家修改。之后,我就顺势导语介绍江南:“江南水资源丰富,淡水面积大,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阳光充足,所以江南不仅四季景色如画而且是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诗文名句。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写江南的诗。”板书课题后介绍杜牧及作品,还有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为了加深大家对杜牧的印象,我又 出题考大家:“李杜”指谁和谁?“小李杜”又指谁和谁?后来,我有组织学生背诵了已学过的杜牧的诗或诗句。因此,这节课学生不仅饶有兴致地完成了新诗的学习,而且由于足够的铺垫还形成了对诗人杜牧的“知识链”。

《乐园一》习作:《我喜欢的季节》教学反思——《把一句话写成几句话》 在双休日,我马不停蹄地批改完了本学期的第一篇习作(周四学生才写的)——《我喜欢的季节》。虽然攻克了本学期第一个“难关”,但却少了往日的轻松愉悦,因为我发现这次习作中有抄袭的现象(有些学生手里持有《英才教程》,上面有同步例文),而且都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另外我发现学生不能透过对人的活动或景物的描写反应季节的特点。的确,这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对学生来说

是较困难的,尽管在指导写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要把景色的描写与人的活动变化结合起来写,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领悟到:在具体的描写中时时不忘突出季节的“痕迹”,且不会抓出每个季节里最具特点的一组景物并进行细致描写。所以,在接下来的习作讲评中,我要用学生习作中的典型错例来具体指导——如何把一句话写成几句话。

我们总是对学生说要学着用“总分”或“分总”方法把一段话写具体,说通俗一点就是“把一句话写成几句话”。我们应该像这样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总分”或“分总”,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得懂;更应该用实例来指导,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指导的效果。例如我班周新颖同学的习作中就有这样一段话:“花儿姐妹也有许多话要说,于是便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这段话是接着几段动物的对话写的。学生可能是想既对动物的变化进行

描写,又对花儿进行描写,这样对比着写。可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怎能反应花儿的变化特点?又怎能透过花儿反应季节的特别呢?达不到这个目的岂不是白写了吗?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写成几句话像这样的话:“花儿姐妹也有许多话要说,于是便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瞧,小巧林龙的迎春花最先张开了黄灿灿的笑脸;大大方方的桃花也露出了粉扑扑的脸蛋儿;害羞的郁金香哪甘落后?她那绽开笑脸在春风里更加洁白!”这样面对面的指导比说什么好听的话都更有效果。因此,在以后的习作指导中一定落实指导的方法和环节。让指导课起到实效。

第二单元

4、《背课文》教学反思——《从谈感受开始》

记得我一板书完课题就听见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窃窃私语声。我想:随他们说说吧!毕竟背课文是每个孩子历久的经历——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背课文了。齐读课文两遍后,问:“看了课题,很多同学一定想起了许多往事,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也会一起涌上心头吧?那么谁愿意把自己背课文的小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接二连三有几个孩子发言了,舒晓萱同学第三个站起来,鉴于之前的两个学生表达得零零碎碎,所以,在她开讲之前我就提出了“线索”:“对于背课文,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内容背起来心情感受以及态度一定有所不同。请你从读一年级背课文时说起吧。”这种提示使讲话人不走弯路,沿着老师给的

线路一步一步走,既达到了目的,又节省了时间,而且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5、《钟楼读书》——《指导仿写》

《 钟楼读书》一课,作者通过写自己在钟楼读书的经历,与读者分享读书的乐趣,告诉读者读书会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但是,作者既没有明确说明他看的是哪些书,也没有描述他读书后到底有怎样的乐趣。可多读几遍后,你不仅可以猜出书名,还能感受到乐在其中,读着读着,你就不知不觉进入了角色,跟着文字的描述而感到心潮的起伏??所以,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值得模仿的。我根据学生看漫画的情况就指导学生去模仿课文描述爱斯基摩人的那一段去写,开头就这样写:“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有一幅一幅的画。我好像听到(看到)??”另外,学生都对童话故事感兴趣,所以,我又引导学生模仿但又些改变的去学这写。如介绍“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一段就可以这样去仿写:有一天,我看了一本书。我好像听到一个小矮人对白雪公主说:“你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等我们回来;另一个小矮人接着说:“是呀,那个老巫婆说不定会找来的,你一定要多加小心呀。”七个小矮人到深山里干活去了,中午??这样指导学生仿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写作技巧。

6、《意外》教学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组课文是以“读书”为话题,所以,课文内容孩子们很感兴趣,因为,其内容关系到生日及生日礼物。本课又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作者)13岁生日和14岁生日中发生的意外。可想而知,生日里的意外应该是刻骨铭心的,令作者终生难忘。更何况这两次的意外都涉及到作者一直崇拜和爱戴的大作家——高尔基呢?所以,课文的条理非常清晰,第一次和第二次意外之间的分界线十分明显,学生一下子就能将课文分成两大块来学习了。首先,我就提出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最令你难忘的生日礼物是什么?你收到过以外的礼物吗?”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引出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接着就用设计问题让学生找答案的方法学习第一次意外,并感受到

“我”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而我结识的朋友又是一个关爱“我”的人,当然是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即从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中体会。第一次意外很快就弄明白了,第二次孩子们就更快地找到了答案:14岁生日那天,高尔基给“我”寄来了两本书。并且“我”还知道了以前结识的那位朋友竟然是高尔基!我就问学生;“一个大作家,竟然记得一个只见过一次面的孩子的生日,这说明了什么?所以第二次意外,更能让人体会到高尔基具有怎样的品质呢?”课文理解到如此程度就可以了。孩子们学得很轻松,这全是因为感兴趣所致呢。

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到春天的感觉》 《畔独步寻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中的第五首。杜甫是的风格以及代表作加上他所处的背景都是有必要再介绍的,只是拣重点的介绍。如他生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所以他的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杜甫的名句或诗,如:“战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如,他的另一首《江畔独步畔独步寻花》“黄寺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经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致已经上来了,这时,我趁势提问:“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春游!”“踏

青!”“捉蝴蝶!”“采野花!”??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呀!“是呀,作者和我们一样,在春天这个美好的时光里,他来到什么地方散步游玩呢?然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让学生先从诗题中找答案,地点:江畔——江边。“独步”怎样讲?——独自一人。“干什么”——寻花:寻到花后会怎样?会接着赏花。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就明白了,而且,感觉对整个诗的大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让学生读诗,读流利。我描述意境,让学生跟着我的述说一边想象,一边填空。“有一天,诗人独自一人来到江边散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 黄师塔 )前,只见江水滔滔不绝地从塔前向(东)流去。诗人沐浴在春光里,阵阵春风拂来,不禁感觉有点困倦,好想找个地方靠一靠,休息一下。突然,一阵芳香扑鼻而来,是人的困意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顺着香味找去,一片桃花出现在作者眼前,尽管这些花无人看管,却开得那么灿烂,无论深红的还是浅红的,都显得那么可爱。我这样以讲述,学生好像游了一趟桃园呢!最后再读诗,学生读得情深意浓。

《乐园二》格言教学反思——《联系新旧知识,增加信息量》

语文课改的重要核心和要求就是要整合课程,增加学生课堂的信息量,使课堂达到高效、实效。

乐园二中的名言是根据第二组关于读书话题而出的,两句格言也是与“读书”有关的。既讲了读书的方法。又强调了多读书多积累的重要。第一句“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就谈到了“由粗略地读到细细品读”的方法,反复温习度过的书,才能更深地理解其中的内容。而第二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了广泛地度各种书、多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格言的意思后,我就引导学生背出以前读过或见过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我读上句,让学生接下句。分别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而且复习后,让学生将这三句中的一二句与乐园中的第二句联系起来读,去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第三句与乐园中的第一句显然是一类的,意思也相近,所以,将补充的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还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学会了运用。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几点令我兴奋的收获》

不知为什么,上完《嫦娥奔月》一课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是因为紧张?怎么可能!俺都久经沙场了!是兴奋?原来如此。细细回想这节课的流程,我给自己打的等级是“甲”。原因嘛,一二三条!反正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首先成功的是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标,而且效果非常好。《嫦娥奔月》是一篇故事性较强的民间故事,又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神话故事。为了让学生感受完整的故事情景和人物形象,所以从备课开始,我就精心设计教案。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反复推敲、琢磨:既要考虑教学环节的精简,又要考虑如何呈现对重点段的处理以及对难点的突破过程,还要预测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板书内容的呈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由于每个环节都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所以,讲起课来真有行云流水般的感觉!一气呵成地上完了《嫦娥奔月》的

教学,学生的参与踊跃,表达的热情一路升高,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课堂氛围令听课者倍受感染。

令人满意的第二方面是对重点段的恰当处理。我没有按惯例顺着文字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而是从重点段入手展开教学的。文中配有一幅紧扣课题的插图——嫦娥奔月图,那么描写这幅图的一段文字自然而然就是重点了:“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在如何将图文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插图直观性作用的问题上,我是煞费心思一番。围绕高年段语文教学的特点,无论是观图还是语段学习,都要体现“总分总”原则。首先出示ppt嫦娥奔月图,提出看图要求“图上最引人注目的女子——(学生齐说:)嫦娥在干什么?她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嫦娥的外在美。点一两名学生回答后,就让学生找到“文中描写这幅图的文字自由读一读。”再点人读,接着“老师也想读了。”师读的目的也是给学生做示范,所以读时语调放缓慢,语气放低沉一些。并且让学生闭着眼听,还提出听的要求:“你听了老师的读能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接着,请学生说说是“哪些词语引发了你的想象?”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出由文字引发的画面。我给学生开头:“这是八月十五的晚上,一轮??月光照亮了( ),照亮了( ),还照亮了( )。吃了仙药的嫦娥却飘飘悠悠地( ),她不得不离开美丽的人间,离开亲爱的丈夫??”“这真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呀!嫦娥为什么会奔向月亮呢?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默读四五自然段,说说外表美丽的嫦娥具有什么品质?”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四五自然段的学习。

第三点个让人自我陶醉的方面是将嫦娥与逢蒙机智的周旋情景通过对话演出来。用课件设计好逢蒙威逼嫦娥时说的话,让学生来演嫦娥,把嫦娥可能说的话对出来,以表现出嫦娥的机智,并通过对话表演,是学生明白“周旋”在此处的含义是“拖延时间。”这个过程无疑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让学生直观感受了逢蒙的奸诈贪婪和嫦娥的机智,又让学生理解了“周旋”的意思。

学到这里,再让学生通过“你觉得嫦娥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她?”这个环节进行总结。学生说到了“舍己为人”这个词。所以老师顺势小结说:“正因为有了嫦娥的舍己为人,才有了美好的中秋节。”接着,再回到第六自然段,体会嫦娥奔月时复杂的心情:欣慰、遗憾、留恋??

这节学生热情参入的四十分钟很快就结束了。我自己也感觉良好,因为,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长文短教,高效低耗”的教学目标。

7、《“我终于回来了”》教学反思——《课题成了切入点》

因为本课的课题是文中主人翁——钱学森回国后说的一句话,因此打上了引号。这个给了我启发;何不从此下手呢?于是,板书课题后,我没有急着说什么,而是让学生齐读两遍后,请大家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没?”有人举起了小手:“题目打上了引号。”“为什么会打上引号呢?这个我又是谁呢?请快速浏览课文。”在交流中,大家弄明白了,“我”是指钱学森。这句话是钱学森回国后说的一句话。接着我又问:“从终于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似乎有些明白了“终于”的意思是:好不容易。所以,我引导学生连起来说:“在这里是说——钱学森好不容易回到了祖国。那么,他为什么要回国?谁又阻止他回国?请再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又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呢?”这样,从课题入手,就可以进一步往下学习了。

8、《丰碑》教学反思 ——《理解课题字面意后直奔重点》

“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碑,看看这个字儿的右边共有几笔?”铃声一停,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我就提出了这个要求,还因为“碑”字右边很多学生本来就写不清楚。再请人读准音,并组词:石碑。我又说:“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叫什么?”“对,叫碑文。所以还可以组碑文这个词。”“大家见过特别高大的石碑没?”于是,我给大家介绍了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了“二七英雄纪念碑”。并且,将课题板书完整——丰碑,让学生试着说说“丰”在这儿应该怎样理解。连起来说说“丰碑”的意思:“高大的石碑”。“课文里含有丰碑的句子吗?请自由读课文,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是呀,《丰碑》一课中含有丰碑的句子是:“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显然,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教学时,我引导同学们说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认知基础,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需要.因此,我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

思考:“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让学生知道将军最担心的是:“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反问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得住考验的吗? 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 这是为什么 ?”这样一来,就把原来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就可以拓宽学生参与学习的面了。所以,这种直奔重点的学习效率非常好。

9、《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教学反思——《教学生写诗》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是一篇极具爱国热情的现代诗歌。在诗歌中,诗人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改革开放的取得的成就。对学生有鼓舞作用,能激发起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那么,在教学中,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激情和自豪感。问“当你看到我国的运动健儿取得冠军,五星红旗随着国歌声冉冉升起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时候多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打开记忆的闸门,奥运会场上一次次令人激动、自豪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再深情地读课题两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当学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的后半截叙写历史人物的部分时,不仅引导学生了解每个人物的出处,还帮助孩子们了解人物的贡献,也就是知道他们为什么成了史册上万古不朽的人物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补充知道的名人,如: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鲁迅、老舍??最后,带着孩子们模仿文中的表达格式也来写几句,如:“我是中国人——在我的民族中,有万古不朽的李白、杜甫、苏轼、王羲之??还有鲁迅、老舍、巴金、冰心??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个环节即落实了写的训练,也激起了学生写诗的兴趣。让他们懂得了:其实写诗并不难。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诗人以文字将物象跃于纸上,对于物象的感受由读者来完成。

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课时,我特别注意了诗人“跃于纸上”的“物象”(我们常说“景物”),并和学生一起进入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都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那么,你从他的《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4、请把你感受到的美好的让你陶醉的画面写下来吧。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时,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 张志和为什么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学习我们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歌(词)的文字想象画面,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和诗人一起完成诗作的“意象”和“意境”了。 《乐园三》教学反思——《快行动:大胆尝试高效课堂》

今天是周一,第一节就是我的语文课。专家、领导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顾局长说:“快学习,快领会,快行动!”冯恩洪教授说:“把学生变成演员,让他们享受适合自己的课堂??”于是,这节课我再也忍耐不住了。说干就干。先以同排的三个同学为一个小组,接着布置乐园基础题部分前四题的学习任务,如:1)每个人大声读一遍。2)读第一题,你发现了什么?再把词语写一遍;你还能模仿着写一组这样的词吗?3)第二题带点词语表示什么关系;再摸仿着写句子;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名言的大概意思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4)第四题的短文你提出什么问题?找到答案。“问题摆在大家的面前,比一比哪一组学得最好、效率最高。”老师的话还没落音,大家就行动起来了。我仔细观察每个人的表现,时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同学;表扬合作好的那一组,点出没有合作的小组,并用格言俗语说服大家:“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力量大!”“不能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小组学习的气氛非常热烈。我开始围着教室转了,并辅导个别小组,鼓励这组同学待会儿勇敢上台表演。大约合作学习二十分时,开始清小组上台表演了。许长雨这组三个人表演了所有四题,从读到讲出答案,还包括模仿写的内容都展示出来。之后就请吊瓶的同学了。赵丽婷同学的手举得高高的,就请她当点评员了。我告诉她,先指出好的方面,再指出不足的,并给一点建议。按照老师的指点,赵丽婷大胆地评点。最后,老师对每一题拓展的部分进行了说明总结,补充了一些知识。如第一题,和大家一起又说出了几组词语:一张相片——张口结舌;一挺机枪——挺声而出;一束阳光——束手无策??对名言的理解,不但讲得透彻,而且也补充了一句:“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节课踩着铃声在收获中结束了。我问孩子们:“这节课你有收获吗?你学得开心吗?”回答是:“有收获!学得开心!”

10、《盘古开天辟地》教学反思——《尝试小组学习》

昨晚我利用早自习将我班53个学生分成了9各小组;又等学生放晚学后,我把学生课桌进行了重新摆放、调整,用列式方法排成四列,然后按小组坐在一起。“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是落实高效课堂的主阵地。虽然没有正规的导学案,但在我心里早就有了一份成熟的导学案。于是早自习时,我召集全体组长开会,布置 了第一关和第二关小组自学过关的内容,以便在第三关的展示中有较好的表现。第一关的主要内容是:“每个成员必须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接着组长检查小组中的个别差生的读,任意点一段让其读,看是否读准了字音;接着每个人完成生字表,边读边写并组词,把文中 的生字词写书读准。”第二关的主要内容是:“弄清课文主要讲什么?主要人物有什么特点?把具体句子画出来。那最喜欢哪一段,写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所以,一开课,我导言引出课题后,大家就热火朝地开始了小组学习。在大家学习的时候,我就在黑板的一端画好了标有九个小组及显示三关和得分的表格。大约二十几分钟后,第三关的表演展示开始了。每个小组争着举手,答得好的马上加分,当然也要请点评员点评呢。尽管一节课还没有展示完,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我也计划利用一节半课学完第十课的。这节课气氛真是太让我感动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之中,尽管有的收获多,有的收获少

,但不要紧,慢慢适应,毕竟十个指甲有长短。大家的基础不一样,所占的起跑线有先有后。但我想:只要每个孩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课堂,只要每个孩子都喜欢课堂,都激情饱满地参与课堂,那么,我们还会担心学生的成绩会上不来吗?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让我更有信心了。而且还减轻了我的负担,因为小组长为我分担了许多;帮我讲了很多话,帮我检查、督促了差生的学习。补差的工作分散了,效果一定更好。无容置疑!

12、《月球之旅》教学反思——《小组学习解难题》

《月球之旅》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纪实报道,是学生较感兴趣的、航天知识方面的文章。和学习第十课一样,首先是小组自学完成读课文、读准字音、写书生字词

以及弄清课文主要内容等问题。找出不懂得地方。在接下来的展示学习中,首先检查学生的读——每组请一个学生分段读完课文,再进行听写——上黑板听写,错了一个以上就不给本组加分。接着就是请人讲课文主要内容,并逐段弄清每段的意思,算是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是说最令自己兴奋的那一段。先读,再说理由。最后是理解难句子:“对于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于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飞跃。”自由发言,如果哪一组的同学说的最接近就给那一组加分。所以有几个学生发言了。最后,我根据大家的发言进行了小结,拿出了较通顺的句子组成的我的理解:“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了月球,他的步子和平时一样小,但这标志着人类的航天事业以向前迈了一大步,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所以,在议论的基础上,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大家动了脑筋后获得的结论,尽管他们的语言还很零碎。小组学习真的是高效课堂的最好阵地呀。

《语文乐园四》教学反思——《加大信息量》

“加大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是高效课堂的标志之一。”每次学习乐园时,基础题一般都用一课时完成。这次也一样,不一样的是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后抢着发言,每一题都进行补充,仿写一组或说一些自己知道的。如在学习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时,我就说:“你还知道那些成语故事?说得多的小组就加分。”结果,在交流这一环节时,每小组的同学都抢着发言,都想为本组争取多一些的分数。以前上课没人举手,都不愿举手,可现在分组学习后,大家都争着举手发言,没被点到的还有些垂头上汽呢!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说出了很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曹操)背水一战(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草船借箭(诸葛亮)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但很多又不是成语故事得来的成语,而是寓言故事成语如“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所以这个环节不仅加大了学生的信息量,还帮助学生区别开了什么是寓言故事成语,什么是历史故事成语。冯教授说得好:“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教学生不知道的。”帮助学生区分混淆不清的知识就是高效课堂,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不也是高校课堂吗?

13、《我的老师》教学反思——《快速体会人物品质和作者的感情》

本课是第五单元“写人组”的第一课。作者通过印象中最深的七件小事表现蔡老师关爱学生、为师慈爱、公正等品质,表达自己对蔡老师的依恋、崇拜和思

念之情。在小组按导学案合作学习中,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必须完成梳理课文——弄清作者共回忆了蔡老师的几件事;详写了哪几件事;通过小组汇报抢答,很快就弄清了课文共写了七件事,而且详写了“蔡老师处理了作者与同学之间纠纷”和“梦中找老师”这两件事;之后还要思考:“为什么要详写这两件事?”在小组讨论学习之后,学生很快表达出了“因为蔡老师对我没有偏见,处理问题很公正的观点”。我顺势问“蔡老师除了公正的品质,她还具有哪些品质?”再给一点时间让其他组的学生回答。因为答得好的组加分,所以大家都抢着发言。所以,对蔡老师品质的体会大家还用了“慈祥、关爱学生”等词语来形容。而且,对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一并体会的很深很准确:“对蔡老师的依恋、思念、爱戴”等。尽管课文较长,但只花了一节半课的时间就完成学习任务。这是运用导学案小组学习呈现出来的高效学习结果。

14、《傻二哥》教学反思——《设计导学案中最关键的问题》

这也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连我自己都很感兴趣的一篇文章。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一定是从课题开始的。学生一定会想: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叫他傻二哥呢?于是,再设计导学案时,除了基本的“读几遍课文、会读会写本课生字词外”,我还设计了能引起学生深思以及能让学生积极去关注课文重点段的问题:“文中的主人翁实干什么的?为什么大家叫他傻二哥?他真的傻吗?为什么?找到关键的语句”接下来就是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人物品质是学习写人记叙文的最重要的核心。因此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中,我始终让学生读句子谈观点和感受。这样傻二哥形象就逐渐清晰起来:他傻——他爱给人帮忙,一帮就帮到底。他一点都不傻——会修车、会修锁、修灯、修鞋(聪明得很);她的吆喝有腔有调——能吸引人买;她的穿着打扮有特点——有吸引力;有耐心,不怕麻烦——回头客多;师小结:“这样的人傻吗?不傻。所以,说他傻二哥,是对他的喜爱,夸奖。因此,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傻二哥的赞美之情。赞美他什么品质?”板书:勤劳、乐观、善良、有爱心、人穷志不穷。看来导学案中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效作用。

15、《童年的小花狗》一文记叙了作者的一件童年往事:儿时因为太喜欢一个泥玩具而干了一件蠢事,事后摊主王大爷不但不追究责任,还坚持要将泥玩具送给我。通过这件事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祥的老大爷形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并不难读懂。然而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篇文章托物寄情,饱含着深厚的哲理和情感,其中的含义需要教师的引导,于

是我根据本单元导读目标以及编者意图拟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采用了品读悟情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迹一步步走进故事里,最终认识文章中的人物,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共鸣。

一、直奔中心,教学重点突出。

开课伊始,通过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而然的地引出“王大爷是个怎样的人?”这一主要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通过自由地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很快知道王大爷是一个善良、宽容、慈祥、有爱心的人。接着围绕“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王大爷的善良与爱心?”这个问题展开批注式教学。在这较为充足的时间里,学生时而勾画,时而在旁白处写上一个词或一句话。在交流中,学生能抓住第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中的关键词“爱怜”、“坚持”、“嘱咐”等,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谈自己是怎样感受到王大爷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二、尊重阅读主体,注重阅读实践。

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本课从导入课题,到初读整体感知,再到精读品悟,都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体现就在于学生的有感情朗读上。

阅读过程是学生阅读实践,深入体会感悟的过程。任何空洞的说教,都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通过营造情境, 抓住印象最深的情景,引导学生自读品悟。阅读中,让句式训练与学生的人文感悟,紧密结合起来,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很好的统一。

三、以情激情,精读感悟。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材情向学生情流淌的过程,如何使教材情成功地转为学生情,无疑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以情激情是实现这个转化的有效凭借,精读感悟,又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课文第11自然段是文章的高潮部分——第二天作者放学回家时发现了王大爷送给自己的小花狗,这是他没有想到的。文章在这里用了一个省略号,没有对作者的心理进行任何描写,但可想而知,作者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我引导学生从“仿佛看到??仿佛又听到??想到了??”来进行语言的拓展练习,同学们说了很多,然而千言万语此时却难以言表,于是“我的眼泪一下流了下来”,又重新回到文本中来。此时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不只是文字本身了,而是和作者一样,有对王大爷说不尽的感激和思念。在背景音乐下,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当我让学生“怀着对王大爷的感激和这万千的回忆和思絮,一起来读这个自然段。”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也更深入。

四、注重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写作知识。

当学完“我非常喜欢小花狗”相关语段,便适时渗透作者抓住人物心理活

动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当学完第9自然段时,便从王大爷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小结作者写人叙事的方法;学完全篇课文后,结合板书小结本课的写作方法,很自然地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五、恰当运用激励性语言,有针对性地赏识评价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学生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谈感受时,我及时给予肯定:“你能抓住“爱怜”这个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来谈感受,可真会学习。”当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时,我情不自禁地说:“你不仅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还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真是棒极了!”当学生有感情朗读时,针对其表现,我赏识道:“你真会读书,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这些激励性语言不仅让学生学有榜样,而且让他们学有信心。

虽然在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但由于课堂上想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让其流于形式,因而在教学中时间很是紧凑,显得有点匆忙。今后还得在教学节奏上下工夫,踏实走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16、《游天然动物园》教学反思——《实用的导学案才能凑成高效课堂》

今天是星期四,课表上显赫地标着两节连堂语文课。于是,我用胡晓柳老师用心用功编写的导学案顺利而高效地学完了16课——《游天然动物园》。下课铃声早已停止,可我的心情还久久没有平静下来!我太高兴了,因为我又一次体会到高效课堂的成功!我太幸运了,因为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好导学案的魅力! 导学案的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有四条:1、自学生字词,独立完成生字词的拼写;(组内互改,组长统计);2、大声读课文,完成填空。(这一题是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考察学生是否认真读了书,并学着概括主要内容),也有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先交流,再请几组展示;3、画出稳重的四字词,并读准这些词。还选其中的一两个造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针对本课中运用了很多四字词的缘故,而且还要学会运用,如亭亭玉立,庞然大物??会用其中的一两个造

句)4、把课文中你感兴趣的部分读给组内的同学听(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读,还起到了感受“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这节课的任务完成的较好,除几个差生把“络绎不绝”写错,不太会造句外,大部分都,其它的都能完成。所以,学生参与面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好转。最精彩的在第二课时。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条:1、默读课文,你最喜欢那些动物,把读课文时的感受试着写在旁边。(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沉下心边读边想边写感悟的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体会作者与动物相处时的愉悦)2、把你的感受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本组在班上交流。并当导游介绍这些可爱的动物们。(提示:像作者一样详细地介绍一种)在展示环节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有三个组进行了展示。先是小组齐读要详细介绍的那种动物段中的主要句子,再有一名代表发言谈感受,并当导游介绍作者详写的一种动;这样三个小组就分别介绍完了课文中详写的三种动物——基马猴大象、狮子。

尽管只有三个小组展示了,但其他每个小组也特别踊跃:积极举手,抢着展示,认真倾听别组的发言。这种课堂氛围不是只有高效课堂、用好的导学案来推动小组学习才会呈现的吗?所以说,好的导学案是成就高效课堂的前提。

《隔窗看雀》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感受麻雀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麻雀的形象呢?一是自读,感受作者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文中麻雀形象的生活、鲜活。二是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自由读、轻声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各有所长,灵活运用;二是个性朗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要多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机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张扬学生个性,读出自己的体会。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送进句子里,读好自己的感受”就是这个目的;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中表现麻雀“不羞愧、不自卑”时,那“坚忍”、“欢快”和“有责任感”让学生很有推敲的价值,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分析词语意思,甚至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联想到麻雀“在季节变化中”的“坚忍”,而它们的“欢快”面对,渺小、单薄的身躯“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这样既学习到作者用词的鲜活、精准,又可以体会、感受到麻雀那积极面对生活

的乐观精神。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引导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意境。本课《隔窗看雀》中有一段让人爱不释手的美文——课文第九自然段。它既承接了前文文字的意味,表明麻雀的生存环境的平凡——“枯枝”、“墙头”和“电线”,又表现了麻雀虽说渺小、平庸,“生存于市井之间”,但乐观、向上、欢快地生活、面对平庸生活的态度。课堂上学生的想象让全班同学包括老师也都进入了那悠闲自在,让人羡慕的积极生活意境中去了。再后来的认识麻雀精神的可贵时,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学生们由看雀引发对文章层层深入的思考,入情入境地读书,扎实有效地练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和收获。而我也收获了更多。

我引导学生走近雀、认识雀、理解雀、敬重雀,层层剥笋地认识了麻雀的形象;用自主、探究、品读、感悟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尤其是,我把作业引进了课堂,通过扎实有效地练习,突破教学重难点,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落实了语文高效课堂,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当然,课堂是一门永远充满的遗憾的教学艺术,如果在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的语言上,我能更精炼,更丰富一些就更好了。这需要我今后不断地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培养教学机智。谢谢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18、《刺猬》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师问;“你们见过刺猬吗?”师说:“请放下手。是的,刺猬是我们不陌生的动物。它是一种身上满是硬刺、头小四脚短的哺乳动物。知道什么是哺乳动物吗?”“就是胎生的要喂奶的动物。你知道哪些不是哺乳动物呢?是的,青蛙就不是哺乳动物。请齐读课题两遍。”“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是一篇写什么的记叙文?(记事、写人、描景、状物)但不是状物的记叙文,而是一篇与刺猬有关的记叙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作家普里什文《刺猬》一文中,感受其别具一格的刺猬生活吧。请读作者简介:20世纪俄罗斯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其

代表作有《飞鸟不惊的地方》《大自然的日历》《仙鹤的故乡》等。”然后出示小黑板基础闯关题。一、大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然后完成下面的拼写: quan xue

zi ti ni liu la zhu

( )缩 ( ) ( )一脚 ( )帽 ( )达 ( )

二、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意外( )刺猬并( ),以及和刺猬( )对刺猬( )的了解、( )和刺猬相处( )的事。

三、读课文1——5自然段,读流利,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一、本文是一篇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猜读,看看自己的想象和作者的想象是否有差别;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想象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描写的妙处,深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猜读时,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让学生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象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

能力。

二、重视朗读。教读本文时,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前先让学生分清哪是叙述部分,哪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从而读出各自不同的感情。从朗读来看,效果不太好。学生放不开,理解不到位,没有进入角色,语气、语调都不够恰如其分。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有条件的在课下听录音,结果第二天检查时,只有两位同学从点读机上听了,其他全没听。如果听完朗读录音后,再自己朗读,效果会更

好。

《小兵张嘎》教学反思

我认为我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读”悟“境”,“读”“写”结合

(一)读出了“语文”味。语文不能脱离“语言”,语言有意境,意境需要体会、品评、涵咏而“读”是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习嘎子夺枪的部分时,上得很实在,理解嘎子这一人物形象,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具体表现嘎子机智、勇敢的语言描写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师生引读、对比阅读、同伴互读、反复读等多种方法,理解嘎子急忙改口,迅速“通风报信”时的机智、勇敢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朗读,读活了人物形象,读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二)独具匠心的多媒体运用有效整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深刻的感知和记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将教师的“教”与学习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理解阅读教学中的内容提供了多种途径,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三)渗透了写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写的训练,是检验学生学习新知,运用新知的一个有效途径练笔,是一种表达的需要,更是情感的渲泻,安排得巧妙合理,就能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我在执教《小兵张嘎》一课时,出示了一段嘎子向小伙伴炫耀手枪的片段,而且是没有声音片段,让学生猜想他在干嘛呢,然后用嘎子个性化的语言来写一写嘎子会说些什

么?这样的安排,既是对前面习得表达方法的检验与巩固,更深化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的认识 。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少缺点:

1、有些地方衔接不够自然,主要是对教学内容不是十分熟悉,自己的语文素养还需提高。

2、前面指导读嘎子语言的部分读得太久,耽搁了许多时间,导致后面讲动作的时候匆匆忙忙,学生没能充分体会到。

3、自己的语文知识太少了,还需加强学习。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巴金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不同角度抓住了海上日出的特点展开描写。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壮丽景色,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展示在我们眼前。其中课文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具体描述了“无云时日出”、“有云时日出”这一动态景观,是课文的重点。其难点是领悟“奇观”“奇”在何处?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做的:

1、 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开课伊始,学生通过读课题、议课题,马上明白“日出”是课题的中心词,提炼出这个中心词,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围绕“日出”,准确找出文章描写“日出”的两个段落——课文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很快清楚作者从“无云时日出”和“有云时日出”两个方面描写了海上日出。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2、 以读带讲,感悟日出奇观。

在课的设计上我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和范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自读

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尝试的读,有学生合作的读,范读有老师有层次指导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的有感情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3、 注重搜集资料,由表及里感悟文章内涵。

在学生感受到了海上日出的自然景观之后,我请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巴金的资料说一说,然后请孩子们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很快,聪明的学生马上举手,有的说:“我感觉文中的太阳和黑云好像都有一比,太阳好像就是中国共 产 党的化身,黑云好像就是指的国民党反动派。”有的说:“文中‘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这个重担指的就是解放全中国吧。”还有的说:“‘太阳慢慢透出重围’让我感觉到共 产 党的队伍和反动派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后终于获胜了。”在理解“伟大的奇观”到底“奇”在何处时,田振航说:“我认为海上日出奇在两处,一指海上日出美丽的自然景观,另一处指精神层面上的,暗示作者向往光明、渴望光明。”听到这样的回答,孩子们已经从文字表面走进作者的思想了。

4、 注重双基训练,提升语文能力。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一定要落实学生的双基训练。在教学《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我请学生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换几种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学生的反馈超出我的意料,孩子们居然有四种说法,如:陈述句:这是伟大的奇观。感叹句:这真是伟大的奇观啊!设问句:这是伟大的奇观吗?一定是。双重否定句:这不能不是伟大的奇观。看来,长期的双基训练使我的学生思维更敏捷。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尤其注重这些方面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丰碑》教学反思:

《丰碑》一文与四年级学的《军神》一文的写法相似,以两条线索展开。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赞扬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教学时,我直接抓住重点,即课文第七自然段,以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领悟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抓住重点,感悟品质

军需处长冻僵时为什么会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他是什么人?他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1、2自

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即环境的恶劣、装备的落后和战斗的残酷等充分地展开想象,理解军需处长冻僵的根本原因,体会到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而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战士啊,多么崇高的精神啊!此时,我采用跳跃式导读法,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让学生全部起立深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孰读精思,在此基础上再诱导“牵动”全文,直奔主题,既讲究实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感悟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二) 揣摩体会,突出品质

“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描写将军的神态、动作的变化,烘托出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和高大形象。教学时,我抓住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启发讨论将军的内心情感:

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

②“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 ④“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 ]

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体会到这些神态描写既表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又表现了将军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当得知这位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思、品、悟,体会到将军此时既有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的深深愧疚,又有对军需处长崇高的敬意。理解透彻后,再训练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引导学生融情入境,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感受军需处长被冻死的悲壮情景,并注意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夹、伸;神态:镇定、安祥;穿着:单薄、破旧,从而体会他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献身精神。

军需处长是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灵魂铸造了这座丰碑。为了进一步升华人物的感人品质,我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位将军,你会对眼前的军需处长说些什么?组织相互交流。让学生面对“晶莹的丰碑”,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想象,去贴近人物的心灵,入境动情,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人物的形象更加高大。

《傻二哥》教学反思:

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刻画人物方法,引用课外资料,充实文本,体会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读中学写一个人物片断。

在教学设计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我品读重点词句通过一个大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学习,即要求学生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傻二哥的傻灵傻灵”。找出文中来体现人物这一特点的细节,从而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进行细细体味,提升把文章读厚的本领,如从一系列动词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多样性,从“总是”一词体会傻二哥是个穷孩子。从“讲究”一词体会傻二哥为多挣钱养家而在衣着和工具上的良苦用心,从“走街串巷”体会到傻二哥起早贪黑,走遍天津的大街小巷卖药糖。用自己设计的吆喝声和动作来招揽顾客,表现了傻二哥的勤劳乐观与聪明。有耐心,不怕麻烦,即突出了傻二哥的“傻”,药糖一经卖出,哪有想换的,可傻二哥跟小孩子们换,可见他的“傻”。他对顾客从来不大吼大叫,童叟不期,有求必应,对人宽容,又可见他的“灵”。

二、重视朗读训练,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文读得比较充分,形式也很多样,如,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自由读文,说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傻二哥?找出文中的中心段及文眼“傻灵傻灵”。细读课文时,用一个大的问题引领学生,即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傻二哥傻灵傻灵的句子,指名学生个别读,师生合作读,以及齐读,在阅读过程中,我还充分发挥文中插图帮助阅读的只要作用,看图读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既训练了朗读,又理解了内容。

三、重视了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当学生们学完课文后,我让孩子们小结出: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人物特点?整合这一特点?归结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积累动作、外貌这两个细节处,指名学生背诵,再要求学生写一人物的两个片断,学生从这课中能深受启发,茅塞顿开。

《写给异国弟弟的信》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知道我和维克多弟弟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做一名邮政工人,做传递和平的绿衣使者。我抓住这一要点,让学生思考,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做了些什么?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且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或者一句简单的话,写在旁边。这样教给了学生学法,引导学生抓词语抓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见解。反馈时,他们能畅

所欲言,谈自己的体会。比如,他们抓住“衣不遮体”这个词,从字面上知道衣服不能遮住自己的身体,说明难民们生活非常艰苦,没有衣服穿。理解作者的爱心,学生从作者自己亲手画画,花了七八个晚上才绣了和平鸽和橄榄枝,体会出作者对难民小朋友的关爱和友情。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在学习课文中有很大的作用,朗读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反之,通过朗读又来促进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如:学生理解“我在报纸上看到你们衣不遮体的情景,十分同情。在父母的支持下,我把这份礼物转送给你。”这一句时,在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启发同学们,这一句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学生觉得应该用同情的语气读,于是我先请黄煜莹同学读一读。她读的时候声音很高昂,很兴奋的语气,我又引导同学们评一评,这样的语气不能表达作者对难民小朋友的同情,怎样读出对难民的同情呢?学生思考得出,应该用低沉,轻柔的语气读,才能表达对难民的同情。于是,我再请黄煜莹同学读一读,第二次,她读出了对难民的同情。这时,我也进行了范读,再多请几位同学读。就这样,在反复的朗读中,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到了课文之中,而且引发了对后文学习的兴趣。

引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学习完第二自然段之后,我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这时,我在课件中配上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我插入的是斯卡布罗集市的音乐。这首音乐给人的感觉很美,听着犹如来到仙境一般,同时让人感受到了朋友的关爱,亲人的思恋,它能激励人们实现心中的梦想。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给我的感觉就是世界小朋友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盼望着建造一个美好和谐的家园。此时,我感觉到整个课堂都在一种漫无边际的空间幻想之中,学生的情绪整个被调动起来。

通过学习,我感觉同学们理解了课文,随着作者的笔触对难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能跟作者一样对难民有了深深的同情。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男孩雷棣在得知

父亲雷润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捐躯的消息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决心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为世界和平做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前,先收集有关战争、和平的资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教师准备好的资料,适时播放网上的关于战争的视频等,他们对战争灾难的理解更加深刻形象。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理解文章的主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只有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才能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学时通过分层次的阅读:精读课文,了解人物及任务内在的精神;品读课文,结合所搜集的资料品读文章的精彩段落(2、4自然段)。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运用相关事例确立观点的概述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直观了解有关和平和战争的资料。通过观看有关的视频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直观感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文中重点记述了雷棣发奋读书、谢绝帮助决心靠自己努力实现愿望这两件事,其它事迹笔墨虽少,却是不可缺少的一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雷棣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整个教学过程我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使语文教学得到课堂以外的延伸。 在引导学生注重知识能力这一纬度上,我做得还是不够。比如:文中的先概括后具体的介绍方法——先说更懂事了,再说掖被角、叮嘱去医院;先说关心政治,再说注意新闻、看战乱中妇女儿童受伤害;先说发奋读书,再说数学、语文、英语学得好。我在教学中没有让孩子们注意到了这种写法——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还有交错记叙事例的写法等等。但是由于时间等关系没有进行强化,致使孩子们在这点上理解仍不明了。这又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能力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知晓,一定得让他们学会运用,从而形成能力。

一、直面经典,反复诵读。

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

后可以有得耳。”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因此我设计了问题:你学过哪些描写农村的诗吗?引导孩子说农村,领略农村生活的多姿多彩。过渡到范成大看到的农村是个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指导学生读诗,围绕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完成对诗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看注解、看插图的方式读懂诗的意思,从而再读诗,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二、品出诗味,想象诗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范成大这首诗只是截取了农村生活的几个画面,犹如刚刚揭开农村画卷的一个小角,我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卷看去,那是一个活脱脱的农村田园连环画甚至是连续剧。

三、学以致用,多元表达。

我们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教学中,我关注学生个性的表达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耘田”的亲身体会,充分的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能够创造性的改写诗句。达到快乐语文,快乐成长。正如诗人所看到了“也傍桑阴学种瓜。”学中有玩愉悦,玩中又有学长进。

希望这些诗的语言能够在孩子的精神生命中扎根、发芽、成长,就如同这季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能腻得流出水来。

关于学习小组建设的设想

(罗桂琼)

一、小组形式:以五人或六人为一组最合适,给每个小组编号或命名,组里的每

个成员也要编号;

二、小组里每个成员都应该设岗位;语数外各一组长;另设一个纪律组长;一个

卫生组长;一个读书组长??(因为小组学习是最大的问题是纪律不好组织,而且桌子摆在一起桌面显得杂乱无序,需要及时清理等)

三、学校统一发放记载本,每个负责人每天对语数外课评价做好记载,用小红旗

或小星星的形式给每个人做好记载,然后五周的班会时各负责人进行结算,算出每个学生的得旗或得星数写在每个人的名下;班主任用专门的记载本记下各组的第一名和有进步的学生名包括数量;为了突出鼓励后进生,那么对他们小小的进步或表扬都应及时加红旗或星星,然后周与周的记载相比,一月一次大总结,哪些学生在进步,哪个的得数最多就显而易见了。得数最多的当时星级学生了,一月下来,每组的第一名将晋级为将军级人物。每月对每组的进步生、星级人物、将军级人物、优秀小组前三名都应进行奖励(班上的副班长要把每天的优胜小组记载下来,周末、月末进行统计,),如摄像上粘贴板或学校橱窗、发奖品??每周的小广播里对上周的星级人物或小组进行公布表扬

四、学校各部门的量化管理也要与小组建设挂钩,包括对语数外任课教师的打分,

并专门设置绩效奖励,分等级给予绩效挂钩,因为任何改革都不是班主任或部分人的是,否则,教改就是一句空话。

五、学校要加大投入,缩减其他绩效或开支,用于洗相片、买奖品上。如果把钱

拨给教师手上,就要按学生数每月一人一元下拨,而且学校要进行调查,这笔钱,老师是否用在买奖品上,不能落入私囊。

六、常规检查时,检查各班各组的记载本应纳入其中,并与绩效挂钩,班会时间

大多应用于对小组的小姐,调整或队组长的培训;学校也应该定期对组长进行集中培训,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提高管理能力、组织能力。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课本剧演绎出精彩》

本册第七单元是一组较特别的单元——课文《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的童话故

事;《智斗》是京剧;《小兵张嘎》是电影故事。因此,我将其安排在这学期最后才上。对于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和电影故事《小兵张嘎》是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而且,很多孩子在课外书里读过《皇帝的新装》,我校也曾组织学生观看过电影《小兵张嘎》。自然对课文内容都能说出一二来,课堂抓句子感受人物性格特点自然是学习品读的重点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效率当然也就非常高了。所以这三篇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是一课时学完,真正达到了长文短教的境界,不失为高效课堂。更令人惊喜的是课后学生高涨的表演课本剧热情!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由组长牵头——组长成了导演,根据每个组员的性格给其安排合适的角色,包括:皇上、骗子甲乙、大臣、官员、小孩观众;还自发做道具——皇帝的帽子、衣服,大臣的胡须、眼镜??见于孩子们的热情和要求,于是我不惜花两节课给孩子们表演课本剧。黑板上写上了大红的“课本剧比赛”五个醒目的大字,这气氛这是像模像样。班上共有九个小组,就有九个小组的表演了。只见精彩不断,一组比一组表演精彩,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很遗憾的是我没有带相机留下这难忘的一幕幕!可我相信孩子们一辈子都忘不了表演的那精彩一瞬间!

更多相关推荐: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春雨是一首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开展种植活动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看图片利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春雨是一首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开展种植活动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看图片利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春雨是一首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开展种植活动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看图片利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0xx0629113538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春雨是一首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0xx0629113538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春雨是一首诗歌全诗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滋润万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树绿化祖国的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黑板跑了教学反思我想刚看到这个课文题目的人心里都会十分地好奇我让孩子们读一读这个课题把孩子们那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充分调动起来而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第三册教案执教者陈亚男20xx年8月第三册教学目标1学习习惯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养成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2汉语拼...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忘不鸟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昭阳区忘不鸟本课识字1中的词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金秋时节乘着小舟来到水乡只见湖面上烟波渺渺荷塘边长着长长的芦苇随风飘荡荷塘里菱藕飘香夕阳西下一只只小舟在渔民们动听的...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学反思教后随笔

1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简要的介绍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游玩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述了秋天的天空和的田野的美丽景象全文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秋景图我在上这一课时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自己了解到有关秋天...

二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猴子种果树5苏教版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对学生缺乏信任总是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太难了他们能解决吗当学生的思维稍有障碍教师便立刻将问题包办殊不知正是这种不信任才是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求知探索的劲头被扼制了久而久之便会从不需思考到不愿思考...

苏教版二年级下案例《认识时分》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时分秒第一课时认识时分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2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认识方向教学反思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集(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