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 …… 余下全文

篇二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气氛的文字进行,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多种读的形式加深理解。

1, 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课堂以学生诵读课文的练习为主线,领悟课文的内涵。如:开始上课,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要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教学。

2, 边读边想。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感。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

3, 读写结合,依托文本。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读写结合,但是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教师必须依照课文加强指导。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的重要段落,时刻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样的过程不仅是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写作能力,更是学生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

本课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些学生读课文不熟练,没有感情教师指导的不到位,在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时,我觉得语言文字训练落实的也不够到位。

…… …… 余下全文

篇三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 …… 余下全文

篇四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的。只是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一到五年级,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当接到要求讲同课异构的任务时,尤其是针对这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要求讲的第二课时的时侯。我感觉应该来点新的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 …… 余下全文

篇五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 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现在回想起来,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达到目标的。可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

…… …… 余下全文

篇六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在《半截蜡烛》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

教案设计意图:

本课是实验版教材五年级下的内容,我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想通过朗读训练,结合课文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以及恰当合理地使用媒体等途径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人物的伟大精神,扎扎实实地上好本节语文课。 课堂实录: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的伯诺德夫人 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女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在他们家的桌子上醒目地放着半截蜡烛,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吗?

(边出示蜡烛图)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看半截蜡烛的画面,给以直观的印象,不仅激发他们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还促使学生边看边想,提高看的质量。同时还能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

生:这是藏着秘密情报的蜡烛。这是关系到一家人生命的蜡烛。

师:是呀,由于伯诺德夫人的绝妙主意,这半截蜡烛躲过了德军的一次次搜查,可是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突然闯进伯诺德夫人家,一个中尉无意中点燃了这半截蜡烛,一场危机来临了。

(板书:点燃蜡烛。)

师:在文中,危机指的是什么?夫人怎么化解危机?

生:危机是指敌人会发现蜡烛里的秘密,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她借口蜡烛暗,油灯亮而换下了蜡烛。

师:同学们,夫人面临危机的后果是一个比一个严重,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设计意图:把讨论中得到的感受化为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更使学生明确当时处境的危险。】

师:让老师和大家一起配合着读。为了保全蜡烛

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为了不使秘密暴露,情报站能继续安全存在

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为了保全一家三口的生命

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不同的语境进行引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次又一次地感悟当时情况的迫在眉睫,为后面的体会人物品质的环节做好铺垫。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理解是最好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方法。这样就能把阅读理解和朗读训练紧紧地结合在一

…… …… 余下全文

篇七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杏花泉中心小学 陈春花

小语课堂应该是儿童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应该本着

“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

教学成果的呈现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脚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

学。教,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行为,因此,我校

的“以学定教,练在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

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

口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故事是一场紧张激烈但又

没有硝烟的战斗。

备课之初,我精心准备,一遍一遍地读课文,仔细地分析课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

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

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

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进行学习指导、合作探究、展示汇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呢?我在不断地、认真地思考着。我想了很久,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想指引下,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流程,由一个大问题入手: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重点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先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然后“由扶到放”,在学生体验到学习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去经历学习过程——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一步体会到两个幼小的孩子在生死关头从容而又机敏,让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共享学习的快乐。总的来说,这节课遵循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思想,教学环节清楚,教学过程流畅,时间分配合理,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在教学中,一是紧紧地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同德军周旋的”这一主线,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读悟重点词句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学习揣摩遣词造句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到习作中去。二是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教学中选取了学生关注的问题切入:小女儿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仅仅是她的功劳吗?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激活,引发了认知冲突,这种“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学生在寻求根据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动着对话的不断深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三是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对课文的多元解读。

…… …… 余下全文

篇八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 …… 余下全文